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实施和推进新课改的今天,注重构建生态课堂的同时,一种新型的听评课模式也逐渐受到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多维度“课堂观察”不仅是孕育教学科研的新思维、修正课堂教学的小缺陷、实现师生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更是有利于构建生态课堂,体现学生价值,展现学生个性,并在听评课过程中形成一种可借鉴的高效评价系统,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教学智慧的彰显。
关键词:课堂观察;生态课堂;高效教学
一、何谓课堂观察
当前教育改革的潮流和方向是实施和推进新课改,要求秉承“以生为本”的理念,尊重生命主体,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成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这就是生态课堂。习主席谈到中国梦,谈到中国崛起,中国梦在青年,中国崛起在青年,而青年的成长在教育,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扎根于基础教育,关注于现实课堂。这要求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和对话中,在教学的每一话语、行为和细节中,真正践行“以生为本”的理念,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体验与感悟、探究与创造。在现实的课堂中,教师工作的重点是实施新课标,用好教材,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当然,随着传统的授课方式的变化,听评课的角度也在改变,这即是本文着力阐述的课堂观察。
在教师专业化视角下的课堂观察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培养教师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有助于实习和新任教师尽快掌握教学技能,为在职教师合理地诠释课堂事件提供理论依据,帮助教师在学习、反省、观察和科研等方面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可见,有质量的课堂观察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活动,给教师提供一个感受、分析、反思、提高的平台。
二、课堂观察的价值追求
听评课本应是教师的一种日常专业生活,但在学校实施中,出现了看似积极踊跃、实际上有些“不得已”的表面合作现象,每到学期中要检查听课记录的时候,教师们会异常热情地听课,只是完成学校规定的听课数量要求。而课堂观察则从教师高位角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这种局限。由于上课者和观察者存在着风格的迥异,这就要求观察者要实事求是地、客观地对教师授课、对学生的发展、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发展进行评判。通过课堂观察,能够在众多的课堂情境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价值追求、贯彻课堂教学理念。
以往的观察大多是从课堂的全局结构着眼,观察时考虑的因素多,观察的角度多,但发现的问题往往浮于表面,如环节完整、过渡自然、学生发言等。而有效观察是依赖观察者用眼睛和耳朵以一种关心和接受的方式去搜寻学生的潜力。教师平时的听课,大致分两类:一是优秀教师的示范课、观摩课、展示课等,前往听课的教师都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崇拜的心理;二是师徒结对的随堂课、汇报课,这种课师傅或领导是抱着培养的心态,肯定与否定并存,扬长避短便于新教师的快速成长。但作为新时代的教学工作的直接实践者,亲历教育,置身于真实、鲜活的教育教学情景之中,听课的起点和归宿都应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教师在观察中会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更新观念、调整策略,提高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丰富自己学科知识,提高专业水平,这才是课堂观察的真谛。从以往的听课,也能感受到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取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教师在平时授课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两个不当。一是固定期望效应,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教师自我讲解,眼睛总是盯着班级里的那几个优秀学生,只要他们点头了,就意味自己的教学目标落实了。这种期望把学生的成就停留在某一水平上,限制了学生的更大发展,也违背了全面发展的原则。表面看起来课堂呈现的形式多、气氛热烈,但实际有收获的学生寥寥无几。因此,由于有效的课堂观察的介入,会及时有效的反馈这种教育的不公平现象,教师所从事的是一项充满情感的工作,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要有情感的交流,教师在课上对全体学生的关注就是情感交流的最佳体现。二是生本课堂的假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的发言时间、合理安排参与课堂互动的时间有限,部分教师的授课拘泥于预设以此来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甚至当教师发现个别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或是学生在听课时无精打采的现象,也没有及时的加以暗示和提醒,通过有效的课堂观察,会督促教师灵活的处理课堂中发生的行为,做到教育面向全体的宗旨。因此,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高速公路。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课堂观察也是一面镜子,可以映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从而改进课堂学习、追求内在价值。
三、课堂观察的不良倾向及策略
课堂观察作为听课、评课的一种新的形式要避免“形式化倾向”和“功利主义倾向”两种倾向。
第一、它不是一种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部分一线教师为了应付检查,把它当摆设,思想不到位、措施不到位、行动不到位,搞的是典型的“形象工程”。表面上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实际上只是限于皮毛。“部分学校不重视过程管理,虽有课堂观察的活动计划和安排,但实效性差;一些学校“闭门造车”,通过简单填写几页课堂观察表格拼凑成所谓的课堂观察成果;有的教师搞课堂观察不是出于满足学生需求的考虑,不是为了改进自身教学行为,而是被动、无奈地执行上级布置的任务,将课堂观察当作额外的负担。”课堂观察所研究的不是高深的理论问题,而是教学中的“小现象”,目的就在于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所以课堂观察必须求真务实,走内涵发展之路,教师要真正静下心来,沉入课堂,沉下心去扎扎实实,仔细研究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习以为常的错误做法,摈弃形式主义,力争做到在课堂观察中逐步矫正,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過认真观察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行为,指导学生养成有效和高效学习习惯。总之,教师要通过课堂观察深入研究教学过程,认真总结教学经验,科学找出课堂规律,使课堂教学精益求精,不断向良性发展,努力克服负效、无效、低效的课堂。
第二、“功利主义”要不得,课堂观察要走向实用化,明白它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不是为了标新立异,不是为了引起什么影响,更不是为了几篇观察报告,形成多少种理论、构建多少个模式,而是要形成一种浓厚的科研氛围,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教与学的新思路,真正促使教师向科研型、专家型、学者型教师转变。当教师深层次的理念真正改变的时候,实践也必然会自觉跟进。只有把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才能体现其价值,也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而课堂观察正是通过观察和研究课堂,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这样的研究才是实在、有效、有生命力的。
参考文献
[1]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陈美玉:《教师专业学习与发展》,台北:师大书苑,1999年版.
[3]方红峰:《课堂观察:教师专业成长机制的创新》,教育信息报,2008-1-8(4).
关键词:课堂观察;生态课堂;高效教学
一、何谓课堂观察
当前教育改革的潮流和方向是实施和推进新课改,要求秉承“以生为本”的理念,尊重生命主体,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成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这就是生态课堂。习主席谈到中国梦,谈到中国崛起,中国梦在青年,中国崛起在青年,而青年的成长在教育,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扎根于基础教育,关注于现实课堂。这要求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和对话中,在教学的每一话语、行为和细节中,真正践行“以生为本”的理念,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体验与感悟、探究与创造。在现实的课堂中,教师工作的重点是实施新课标,用好教材,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当然,随着传统的授课方式的变化,听评课的角度也在改变,这即是本文着力阐述的课堂观察。
在教师专业化视角下的课堂观察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培养教师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有助于实习和新任教师尽快掌握教学技能,为在职教师合理地诠释课堂事件提供理论依据,帮助教师在学习、反省、观察和科研等方面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可见,有质量的课堂观察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活动,给教师提供一个感受、分析、反思、提高的平台。
二、课堂观察的价值追求
听评课本应是教师的一种日常专业生活,但在学校实施中,出现了看似积极踊跃、实际上有些“不得已”的表面合作现象,每到学期中要检查听课记录的时候,教师们会异常热情地听课,只是完成学校规定的听课数量要求。而课堂观察则从教师高位角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这种局限。由于上课者和观察者存在着风格的迥异,这就要求观察者要实事求是地、客观地对教师授课、对学生的发展、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发展进行评判。通过课堂观察,能够在众多的课堂情境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价值追求、贯彻课堂教学理念。
以往的观察大多是从课堂的全局结构着眼,观察时考虑的因素多,观察的角度多,但发现的问题往往浮于表面,如环节完整、过渡自然、学生发言等。而有效观察是依赖观察者用眼睛和耳朵以一种关心和接受的方式去搜寻学生的潜力。教师平时的听课,大致分两类:一是优秀教师的示范课、观摩课、展示课等,前往听课的教师都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崇拜的心理;二是师徒结对的随堂课、汇报课,这种课师傅或领导是抱着培养的心态,肯定与否定并存,扬长避短便于新教师的快速成长。但作为新时代的教学工作的直接实践者,亲历教育,置身于真实、鲜活的教育教学情景之中,听课的起点和归宿都应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教师在观察中会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更新观念、调整策略,提高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丰富自己学科知识,提高专业水平,这才是课堂观察的真谛。从以往的听课,也能感受到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取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教师在平时授课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两个不当。一是固定期望效应,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教师自我讲解,眼睛总是盯着班级里的那几个优秀学生,只要他们点头了,就意味自己的教学目标落实了。这种期望把学生的成就停留在某一水平上,限制了学生的更大发展,也违背了全面发展的原则。表面看起来课堂呈现的形式多、气氛热烈,但实际有收获的学生寥寥无几。因此,由于有效的课堂观察的介入,会及时有效的反馈这种教育的不公平现象,教师所从事的是一项充满情感的工作,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要有情感的交流,教师在课上对全体学生的关注就是情感交流的最佳体现。二是生本课堂的假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的发言时间、合理安排参与课堂互动的时间有限,部分教师的授课拘泥于预设以此来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甚至当教师发现个别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或是学生在听课时无精打采的现象,也没有及时的加以暗示和提醒,通过有效的课堂观察,会督促教师灵活的处理课堂中发生的行为,做到教育面向全体的宗旨。因此,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高速公路。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课堂观察也是一面镜子,可以映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从而改进课堂学习、追求内在价值。
三、课堂观察的不良倾向及策略
课堂观察作为听课、评课的一种新的形式要避免“形式化倾向”和“功利主义倾向”两种倾向。
第一、它不是一种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部分一线教师为了应付检查,把它当摆设,思想不到位、措施不到位、行动不到位,搞的是典型的“形象工程”。表面上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实际上只是限于皮毛。“部分学校不重视过程管理,虽有课堂观察的活动计划和安排,但实效性差;一些学校“闭门造车”,通过简单填写几页课堂观察表格拼凑成所谓的课堂观察成果;有的教师搞课堂观察不是出于满足学生需求的考虑,不是为了改进自身教学行为,而是被动、无奈地执行上级布置的任务,将课堂观察当作额外的负担。”课堂观察所研究的不是高深的理论问题,而是教学中的“小现象”,目的就在于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所以课堂观察必须求真务实,走内涵发展之路,教师要真正静下心来,沉入课堂,沉下心去扎扎实实,仔细研究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习以为常的错误做法,摈弃形式主义,力争做到在课堂观察中逐步矫正,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過认真观察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行为,指导学生养成有效和高效学习习惯。总之,教师要通过课堂观察深入研究教学过程,认真总结教学经验,科学找出课堂规律,使课堂教学精益求精,不断向良性发展,努力克服负效、无效、低效的课堂。
第二、“功利主义”要不得,课堂观察要走向实用化,明白它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不是为了标新立异,不是为了引起什么影响,更不是为了几篇观察报告,形成多少种理论、构建多少个模式,而是要形成一种浓厚的科研氛围,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教与学的新思路,真正促使教师向科研型、专家型、学者型教师转变。当教师深层次的理念真正改变的时候,实践也必然会自觉跟进。只有把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才能体现其价值,也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而课堂观察正是通过观察和研究课堂,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这样的研究才是实在、有效、有生命力的。
参考文献
[1]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陈美玉:《教师专业学习与发展》,台北:师大书苑,1999年版.
[3]方红峰:《课堂观察:教师专业成长机制的创新》,教育信息报,200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