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学中发现由于各个中学的实验条件的限制,致使中职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开展“计算机应用分层教学”实验,充分唤起学生的主动参与,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持续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法 计算机应用 因材施教
两千年前,孔子就倡导“因材施教”,如今,万物都发生了变化,当年的许多幻想如今已成事实, “因材施教”却还是难解之题。 “分层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手段。针对近年来职中学生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我校在2007年开始进行“计算机应用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基本素质都得到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的自信心,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计算机应用》是我校几乎所有专业新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最基本的技能课。对入学前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上课感到内容太浅,会产生厌学的情绪;而对入学前计算机水平较低的学生又感到听不懂、跟不上,课堂上囫囵吞枣,课后难以消化,给教学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要改变这种状况,因材施教显得极为必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分层教学有许多模式,根据学科及学生特点,我们采取的是“分层走班模式”,对计算机专业的三个班的学生进行小范围跨班级分层教学。我与其他两位老师一起参与这次实践。在本学期初,进行摸底测试,根据对学生的测试和调查结果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组成新的教学集体(暂称之为A、B、C教学班)。它的特点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又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
在课堂教学中对A班学生实施对实验指导书已有的内容先看书自学,然后自己再课后上机练习,最后教师在课堂上再针对全体学生或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或面向学生逐个进行启发指导;利用学生的示范功能让学生去做示范并给大家讲解,老师进行归纳小结,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效果也比较好。在设计过程中学生感到了自己所学的知识的不足,提出了根多的问题,通过答疑解惑,使学生们钻研、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学生也感到了学习的辛苦和潜在的乐趣,在课堂上学生们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增添学生了讨论和互相交流的气氛,真正使学生感觉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交流也使学生知道自己不足,课后会继续深入的学习,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
我作为C班的老师,认真分析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C班学生不象A、B班学习基础好,热情大,大多数是基础较弱,学习习惯较差,自觉性不高,对计算机学习兴趣不大。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阶段,及时掉头,他们基础差,我就从基础入手。不把他们看中职的学生,而把他当作初中生甚至是小学高年级学生来教,教他们怎么开机、怎么用鼠标,狠抓基础目标的实现。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要求,一步一步讲解,然后学生再按照步骤作,要求课堂上学生全部作完,在操作中个别辅导。刚开始时应分配较简单的任务,让学生会做,使学生获得成功与自信,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第二阶段,对于自觉性不高的学生我采取重点盯人。时时注意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学生的消极情感,例如,在班上进行对抗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每次对抗赛宣布考得好的学生名单和有进步的学生名单;对那些考得不好的学生保密,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不足,鼓励并帮助他们迎头赶上。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第三阶段,课堂上多一份耐心,多给一次机会,多一些鼓励,课下我再给予适当的辅导、点拔,学生的成绩都有所提高。如谭永耀、彭超同学,本期以来学习上积极进取,成绩从刚及格提高到良好以上。C班学生都由原来的听不懂、不想学,逐渐能跟着学,开始模仿做习题。学生在学习上亦能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原来跟不上的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了自我,有了学习信心。
这种方式相较课堂内分层,由于教师只针对一个层次的学生,可以用更多的精力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然而,在动态管理中,不稳定因素会增大,管理的范围会拓宽,这就要求管理者、任课老师,“教书育人”尽到责任。“走班”最大的难度是管理。如果大范围的实行走班教学,管理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包括分层工作,学生和家长的工作,课表的安排,任课教師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但是,分层教学法确实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向他们提供适合于个人情况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机会,让他们都得到共同提高,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充足发展。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法 计算机应用 因材施教
两千年前,孔子就倡导“因材施教”,如今,万物都发生了变化,当年的许多幻想如今已成事实, “因材施教”却还是难解之题。 “分层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手段。针对近年来职中学生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我校在2007年开始进行“计算机应用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基本素质都得到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的自信心,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计算机应用》是我校几乎所有专业新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最基本的技能课。对入学前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上课感到内容太浅,会产生厌学的情绪;而对入学前计算机水平较低的学生又感到听不懂、跟不上,课堂上囫囵吞枣,课后难以消化,给教学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要改变这种状况,因材施教显得极为必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分层教学有许多模式,根据学科及学生特点,我们采取的是“分层走班模式”,对计算机专业的三个班的学生进行小范围跨班级分层教学。我与其他两位老师一起参与这次实践。在本学期初,进行摸底测试,根据对学生的测试和调查结果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组成新的教学集体(暂称之为A、B、C教学班)。它的特点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又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
在课堂教学中对A班学生实施对实验指导书已有的内容先看书自学,然后自己再课后上机练习,最后教师在课堂上再针对全体学生或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或面向学生逐个进行启发指导;利用学生的示范功能让学生去做示范并给大家讲解,老师进行归纳小结,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效果也比较好。在设计过程中学生感到了自己所学的知识的不足,提出了根多的问题,通过答疑解惑,使学生们钻研、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学生也感到了学习的辛苦和潜在的乐趣,在课堂上学生们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增添学生了讨论和互相交流的气氛,真正使学生感觉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交流也使学生知道自己不足,课后会继续深入的学习,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
我作为C班的老师,认真分析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C班学生不象A、B班学习基础好,热情大,大多数是基础较弱,学习习惯较差,自觉性不高,对计算机学习兴趣不大。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阶段,及时掉头,他们基础差,我就从基础入手。不把他们看中职的学生,而把他当作初中生甚至是小学高年级学生来教,教他们怎么开机、怎么用鼠标,狠抓基础目标的实现。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要求,一步一步讲解,然后学生再按照步骤作,要求课堂上学生全部作完,在操作中个别辅导。刚开始时应分配较简单的任务,让学生会做,使学生获得成功与自信,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第二阶段,对于自觉性不高的学生我采取重点盯人。时时注意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学生的消极情感,例如,在班上进行对抗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每次对抗赛宣布考得好的学生名单和有进步的学生名单;对那些考得不好的学生保密,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不足,鼓励并帮助他们迎头赶上。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第三阶段,课堂上多一份耐心,多给一次机会,多一些鼓励,课下我再给予适当的辅导、点拔,学生的成绩都有所提高。如谭永耀、彭超同学,本期以来学习上积极进取,成绩从刚及格提高到良好以上。C班学生都由原来的听不懂、不想学,逐渐能跟着学,开始模仿做习题。学生在学习上亦能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原来跟不上的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了自我,有了学习信心。
这种方式相较课堂内分层,由于教师只针对一个层次的学生,可以用更多的精力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然而,在动态管理中,不稳定因素会增大,管理的范围会拓宽,这就要求管理者、任课老师,“教书育人”尽到责任。“走班”最大的难度是管理。如果大范围的实行走班教学,管理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包括分层工作,学生和家长的工作,课表的安排,任课教師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但是,分层教学法确实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向他们提供适合于个人情况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机会,让他们都得到共同提高,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充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