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羊皮鼓是羌族民间代表性乐器,萨朗是羌族的代表性文化和艺术形式。本论文针对羌族民间乐器——羊皮鼓学习为八年级设计的一堂的音乐综合课,通过用歌曲的学唱辅助羊皮鼓的学习,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深入普及进课堂,希望对萨朗音乐的学习,了解羌族音乐及羌族传统乐器羊皮鼓文化。
【关键词】羌族 萨朗 羊皮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60-03
【课型】
用歌唱辅助传统乐器学习的综合课
【教学年级】八年级
【教学内容】
在萨朗《萨由阿由勒》的学唱中学习羌族羊皮鼓的击奏。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羊皮鼓是羌族民间代表性乐器,萨朗是羌族的代表性文化和艺术形式。虽然萨朗音乐多为歌声相伴,少有舞曲伴奏,但运用了类似打击乐器(羊皮鼓、串铃等)伴奏产生音乐般的节奏感。本节课是一堂主要针对羌族民间乐器——羊皮鼓学习的综合课,具有纯粹的民族民间音乐特色,用歌曲的学唱辅助羊皮鼓的学习,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深入普及进课堂,而且将萨朗音乐融合在乐器中,对于羌族音乐及乐器的掌握有并驾齐驱的功效,作为羌族音乐知识的学习了解更有引导的作用。
二、教材的处理
羊皮鼓,羌族宗教仪式打击乐器,又名“羌铃鼓”。演奏时,左手握弓形木把持鼓,右手持鼓棰敲击鼓心,发音低沉浑厚,鼓边发音高亢清脆。演奏技巧有单击鼓面、鼓边和混合敲击三种,适于表现羌族人民粗犷豪放的民族风格。羊皮鼓的唱腔多在舞蹈段落的间隙进行,其中既有固定的曲调和唱词,亦有老艺人套用原曲调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
羊皮鼓舞,语称“莫恩纳莎”,原是祭神、驱鬼、求福、还愿以及送死者灵魂归天等,由巫师表演的法事舞蹈。后来,逐渐发展成群众自娱性舞蹈。其中像“商羊腿跳击鼓转”“拧腰转身击鼓”及一些蹲跳击鼓等技巧都很精彩。表演前,可在原地先打一通有固定套路的鼓点,既可酝酿情绪,又起着烘托气氛和招徕观众的作用。表演中,两人边击边舞,在“嘭、嘭”击鼓声和“嚓、嚓”摇环声中,配以曲调高亢的唱腔和热烈、粗犷的舞蹈,给人一种别致、独特的韵味。另外在画面调度中,多突出了两人同进同退或面对面、背靠背的对转,或“推磨式”的同转共绕形式。
萨朗,是各种完全不同的唱腔、歌词和舞蹈动作等原始古老的羌族民间歌舞形式的总称。羌族萨朗可分喜庆萨朗、忧事萨朗、礼仪萨朗、祭祀萨朗和集会萨朗五类,其中最主要是喜庆萨朗和忧事萨朗。喜庆萨朗主要是在各种传统节日和喜庆活动中表演,表现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如羌族传统的羌历年新年、瓦尔俄足(歌仙节)以及农作物丰收、修房造屋、男女娶嫁、朋友聚会等。
歌曲《萨由阿由勒》,是属于喜庆萨朗这一类,乐曲的曲式结构为单二段,C大调,2/4拍,明朗的大调色彩,有鲜明节奏感,乐曲旋律流畅、简练、动听、激情、易记、充满动感。表现了人们庆祝农作物丰收的喜庆场景,尤其在乐曲的再现段,通过快速度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喜庆、欢快的感受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教学中应以体验、探究、掌握羊皮鼓的演奏技巧,并在演奏中表现出相应的情绪为重点,辅以歌曲《萨由阿由勒》的学唱。难点是:了解羊皮鼓多种演奏形式,及尝试羊皮鼓舞的创编或用具有羌族特色的形式演绎歌曲。在课堂中,学生能通过多种方式感知、学习、了解羌族羊皮鼓,感受羌族的音乐文化。
【学情分析】
1.本节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变声阶段,崇拜并喜欢模仿通俗歌手的演唱,但对音乐的表现力不够。
2.学生们初步掌握基础的乐理知识,能独立思考,对音乐要素的分析有一定感性认识,但对乐理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还比较欠缺。
3.学生们乐于参加音乐体验活动,有一定的表现欲望,思路活跃,具有一定的表演创编能力,在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立见解的同时,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指导。
【教学目标】
1.了解认识羌族羊皮鼓,能掌握三种演奏技巧,并在演奏中表现出相应的情绪。
2.了解羊皮鼓多种表演形式,能在歌曲学唱中感受萨朗音乐文化。
3.尝试创编羌族羊皮鼓舞表现歌曲,体会创编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羌族羊皮鼓演奏技巧,在演奏中表现出相应的情绪。
【教学难点】
了解羊皮鼓多种演奏形式,并创编结合歌曲的羊皮鼓舞。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自制羌族羊皮鼓、自制鼓槌、响铃等。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一、教学中的闪光点
1.分板块的教学设计模式,紧扣课题,使教学流程显得更加清晰、流畅。
2.教学知识点设计层层深入,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学情特征,教学方法做到了因材施教。
3.对歌曲采取反复多次聆听音频的教学方法,很注重培养学生好的聆听习惯,重视学生听觉能力的挖掘,有助于音乐赏析高素养的长期形成。
二、有待改进的问题
1.对学生演唱音色的处理还不够细致。
2.对羊皮鼓演奏形式的研究还不够详细,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谱例】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羌学研究中心”一般项目 《羌族传统乐器在民族地区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与研究》QXY1415
【关键词】羌族 萨朗 羊皮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60-03
【课型】
用歌唱辅助传统乐器学习的综合课
【教学年级】八年级
【教学内容】
在萨朗《萨由阿由勒》的学唱中学习羌族羊皮鼓的击奏。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羊皮鼓是羌族民间代表性乐器,萨朗是羌族的代表性文化和艺术形式。虽然萨朗音乐多为歌声相伴,少有舞曲伴奏,但运用了类似打击乐器(羊皮鼓、串铃等)伴奏产生音乐般的节奏感。本节课是一堂主要针对羌族民间乐器——羊皮鼓学习的综合课,具有纯粹的民族民间音乐特色,用歌曲的学唱辅助羊皮鼓的学习,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深入普及进课堂,而且将萨朗音乐融合在乐器中,对于羌族音乐及乐器的掌握有并驾齐驱的功效,作为羌族音乐知识的学习了解更有引导的作用。
二、教材的处理
羊皮鼓,羌族宗教仪式打击乐器,又名“羌铃鼓”。演奏时,左手握弓形木把持鼓,右手持鼓棰敲击鼓心,发音低沉浑厚,鼓边发音高亢清脆。演奏技巧有单击鼓面、鼓边和混合敲击三种,适于表现羌族人民粗犷豪放的民族风格。羊皮鼓的唱腔多在舞蹈段落的间隙进行,其中既有固定的曲调和唱词,亦有老艺人套用原曲调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
羊皮鼓舞,语称“莫恩纳莎”,原是祭神、驱鬼、求福、还愿以及送死者灵魂归天等,由巫师表演的法事舞蹈。后来,逐渐发展成群众自娱性舞蹈。其中像“商羊腿跳击鼓转”“拧腰转身击鼓”及一些蹲跳击鼓等技巧都很精彩。表演前,可在原地先打一通有固定套路的鼓点,既可酝酿情绪,又起着烘托气氛和招徕观众的作用。表演中,两人边击边舞,在“嘭、嘭”击鼓声和“嚓、嚓”摇环声中,配以曲调高亢的唱腔和热烈、粗犷的舞蹈,给人一种别致、独特的韵味。另外在画面调度中,多突出了两人同进同退或面对面、背靠背的对转,或“推磨式”的同转共绕形式。
萨朗,是各种完全不同的唱腔、歌词和舞蹈动作等原始古老的羌族民间歌舞形式的总称。羌族萨朗可分喜庆萨朗、忧事萨朗、礼仪萨朗、祭祀萨朗和集会萨朗五类,其中最主要是喜庆萨朗和忧事萨朗。喜庆萨朗主要是在各种传统节日和喜庆活动中表演,表现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如羌族传统的羌历年新年、瓦尔俄足(歌仙节)以及农作物丰收、修房造屋、男女娶嫁、朋友聚会等。
歌曲《萨由阿由勒》,是属于喜庆萨朗这一类,乐曲的曲式结构为单二段,C大调,2/4拍,明朗的大调色彩,有鲜明节奏感,乐曲旋律流畅、简练、动听、激情、易记、充满动感。表现了人们庆祝农作物丰收的喜庆场景,尤其在乐曲的再现段,通过快速度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喜庆、欢快的感受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教学中应以体验、探究、掌握羊皮鼓的演奏技巧,并在演奏中表现出相应的情绪为重点,辅以歌曲《萨由阿由勒》的学唱。难点是:了解羊皮鼓多种演奏形式,及尝试羊皮鼓舞的创编或用具有羌族特色的形式演绎歌曲。在课堂中,学生能通过多种方式感知、学习、了解羌族羊皮鼓,感受羌族的音乐文化。
【学情分析】
1.本节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变声阶段,崇拜并喜欢模仿通俗歌手的演唱,但对音乐的表现力不够。
2.学生们初步掌握基础的乐理知识,能独立思考,对音乐要素的分析有一定感性认识,但对乐理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还比较欠缺。
3.学生们乐于参加音乐体验活动,有一定的表现欲望,思路活跃,具有一定的表演创编能力,在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立见解的同时,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指导。
【教学目标】
1.了解认识羌族羊皮鼓,能掌握三种演奏技巧,并在演奏中表现出相应的情绪。
2.了解羊皮鼓多种表演形式,能在歌曲学唱中感受萨朗音乐文化。
3.尝试创编羌族羊皮鼓舞表现歌曲,体会创编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羌族羊皮鼓演奏技巧,在演奏中表现出相应的情绪。
【教学难点】
了解羊皮鼓多种演奏形式,并创编结合歌曲的羊皮鼓舞。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自制羌族羊皮鼓、自制鼓槌、响铃等。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一、教学中的闪光点
1.分板块的教学设计模式,紧扣课题,使教学流程显得更加清晰、流畅。
2.教学知识点设计层层深入,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学情特征,教学方法做到了因材施教。
3.对歌曲采取反复多次聆听音频的教学方法,很注重培养学生好的聆听习惯,重视学生听觉能力的挖掘,有助于音乐赏析高素养的长期形成。
二、有待改进的问题
1.对学生演唱音色的处理还不够细致。
2.对羊皮鼓演奏形式的研究还不够详细,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谱例】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羌学研究中心”一般项目 《羌族传统乐器在民族地区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与研究》QXY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