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的中秋,午后4点08分,被誉为“万颅之魂”的王忠诚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笔者曾对王忠诚院士做过专访和报道,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参加了对他的吊唁,到八宝山为他送行,参加了北京市卫生局为他举行的追思会……亲身感受和目睹了,不论哪种形式都表达不尽人们对他崇敬的心情和无限的怀念。正如他的学生、天坛医院副院长张力伟说的那样:
王院士走了,走得那样安详,学生们围在您的身旁。
那天北京秋高气爽,午后淡淡的阳光,飘落在洁白的床上。
此刻听不到呼吸机节律般的声响,心电监护仪上跳动的生命曲线,波幅变小慢慢伸长。
当曲线转变成直线时,好似您辉煌波澜的人生回到了出生时的原点,一代宗师静静地走过了八十七年的岁月,历史的风霜镌刻在您的面庞。
您睡着了,睡得那样深沉,从此再也不会醒来……
世界上做神经外科手术唯一超过万例的医生
王忠诚院士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在半个多世纪的医学征程中,王忠诚院士为推动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评价,赢得了人民群众和患者的爱戴,被誉为“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中国神经外科的脊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孙燕教授告诉人们:王忠诚是我们临床肿瘤学界的一位楷模,他的一生有很多开创性工作,开颅手术过万例,这个数字曾被国外同行误以为多写了一个零,因此被人们誉为“万颅之魂”。脑髓手术、脊椎手术他做的是最多、也是最难的。他的血管的造影做的也是最多、最完美的。
在八宝山送行的队伍中,有一位是王忠诚院士曾亲自手术的周阿姨。她说:1984年因为碰撞了一下住到268医院,检查后发现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当时其他医院无能为力,就赶紧联系天坛医院,找到了王忠诚院士,我就转到了天坛医院,王忠诚院士亲自为我进行了检查。我是“脑动脉瘤夹闭”手术,当年我是个女兵,还有爱美之心,当给我画了手术线之后,躺在了手术台上,就问给我准备做手术的王忠诚院士:手术后我的脸是不是都得扭曲呀?王忠诚院士指着我对身边的人说:你们看她的心态有多好,还想到了美,请把她的手术线下移1厘米。后来手术很成功,根本看不到疤痕。她激动地说:是王院士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出院后转业到地方工作至今已近30年,否则的话,我个人和我的家庭很难说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他称得上是医界的楷模!所以。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我必须得来为他送行。说到这里,周阿姨已是泪水涟涟。
要不断去掉病人的痛苦,却不要切掉与病人的感情
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张亚卓在追思会上深情回忆:王院士是最热爱病人的人,他告诉我们,要拿起手术刀,不断去掉病人身上的痛苦,不断去掉病人身上的疾病,却不要切掉与病人的感情。所以他对待病人特别有耐心。在70岁高龄的时候,他亲自去查房,对一些病人,像他自己讲的,做完手术,他不放心,他要病人好,只要病人好了他就高兴。
在送行的队伍中,手捧鲜花的赵先生说:我今天还代表我爱人来送王忠诚院士。当年我爱人得了病,我起大早排队挂上了王院士的9号。他对病人特别亲热,当我和爱人坐在他面前时,就像坐在亲人面前一样,当天就留我爱人住了院,他问寒问暖,还安慰我爱人说:“不要害怕,不用紧张,只是长了个小瘤子,咱们是有办法对付它的。”当时王院士已经70多岁了,他对我爱人说:“我做不了手术了,因为我的手哆嗦,但我会让我的学生好好给你做手术,同时我也会看着他们给你做手术。他那样大的名气,却一点架子都没有,让我和爱人特别感动。手术很成功,十几年来后续检查和治疗一直由他的学生刘阿力和张俊廷负责。当听到他去世的消息后,我的心里非常难过……
一生执着进取,总希望学生超越自己
今年76岁的王忠诚院士的进修生、铁路总医院的傅学忠大夫自豪地说:王忠诚院士对进修生更加偏爱。有一次,他亲自给我打电话说:“明天我做一例新的手术,请你过来。下个星期四还有一个,请你早晨8点准时过来。”因为手术室是一个无菌要求非常高的地方,所以对人员的数量有着严格的限制。就连他们医院的老医生都很羡慕王忠诚院士对我的偏爱。因为王忠诚院士的愿望是:其他医院多解决一个神外科的病人,宣武医院和天坛医院的压力相对就会小一些。他对进修医生在医术上取得的进步非常高兴,我还了他的一个愿。他曾经说:“希望在宣武医院、天坛医院进修过的医生能够再回到这里‘表演’手术,也就是说,一个曾进修过的医生,经过十年、二十年的磨炼后,在某项手术技术上要比我强,比我们医院的大夫强。”最后我做到了,满足了王忠诚院士的这一愿望。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会长、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凌锋教授回忆王忠诚院士时激动地说:您是宣武医院继赵以诚(音)教授之后的第二任院长和神经外科的第二任主任,您培养的学生和队伍如今也在成长和壮大,我作为该科的第四任主任感到荣耀和重任。每当我们看到办公室里高悬着赵以诚(音)、您和丁宇基(音)教授的照片时,我们不仅看到了你们的期望和肩上的重任,更为能在您创建的科室里工作而感到无比荣耀。我们的责任是要让这样的荣耀继续在世界之林闪光。到那时,我们可以十分欣慰地向您汇报,让您在天堂里微笑。
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也一定要研究出来
大脑是人生命、思想、行动的中枢系统。神经系统一旦患病,通常表现都较严重,轻则瘫痪、痴呆,重则往往有生命危险。而人脑就像豆腐一样很软,一捏就坏了,里面集中了人体20%的血液,神经纤维比头发丝还细,“线路”非常复杂。若在脑部做手术,每一个细微动作都可能关系到生死存亡。为了掌握好脑血管造影技术,王忠诚院士用牺牲自己身体健康的代价换来了第一次突破,让无数患者受益。而他自己的白细胞却降到了3000,只相当于正常人的一半。严重的放射线摧残,致使他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多次患肺炎,其中两次严重的肺炎差点让他“去见马克思”。王忠诚院士说:“我在学校里学过镭的杀伤力,知道危害性有多大。但那时候条件差,没防护设备,我们豁出去了,必须成功。外国人能做,我们也一定要想办法研究出来。”
他的学生、北京天坛医院青年医师代表张凯说道:作为王院士的博士研究生,我跟随了他15年的时间,现在依然沉浸在悲痛之中。我先后参加了为院士守灵、悼念、追思和遗体告别仪式等活动。我的心灵在这个过程中一次次地受到了震撼,我既为老人的离去对中国神经外科事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而感到惋惜,同时也一次次地感受到王忠诚院士高尚的品格和他人格的伟大。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神经外科事业奋斗,他的身上体现了志存高远、一生执着、脚踏实地、认真钻研、开拓进取、勇攀高峰、高瞻远瞩、立足未来、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言传身教、桃李满园的精神。
永远的丰碑
一位叫祖瑞昌的老人手捧着自己与王忠诚的合影来送别,上面写道:怀念恩师王忠诚院士,你是中国神经外科的一棵挺拔的胡杨树,千年不倒,不朽!
天坛医院院长王晨讲:王忠诚院士一生一世都是为了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就如他亲笔题词——“发展神经外科事业”,为了这一目标,他付出了全部生命。现在,天上有一颗以“王忠诚”命名的小行星。当学生们给他演示这个行星运行的轨道时,老先生在病床上看了以后说,你们要再看我,就得往天上去看了……
首都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李明心情沉重地讲道:忠诚先生离我们而去,在首都医科大学师生员工当中引起了巨大的悲痛,我觉得我们根本容纳不下后人对他的追思。忠诚先生一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获得了很多荣誉,但是我总觉得,真正留在我们心里的是忠诚先生那种对事业不懈的执着,对病人的那种无尽的大爱,还有他对学生的那种尽力培养和提携,所以忠诚先生在我的心目当中,虽然我可以背得出他一大堆的头衔,但是印刻在我心里的就这么九个字:好医生、好学者、好教师。忠诚先生在我们面前树立了一座永远高耸的医术、学术和精神的丰碑。
王院士走了,走得那样安详,学生们围在您的身旁。
那天北京秋高气爽,午后淡淡的阳光,飘落在洁白的床上。
此刻听不到呼吸机节律般的声响,心电监护仪上跳动的生命曲线,波幅变小慢慢伸长。
当曲线转变成直线时,好似您辉煌波澜的人生回到了出生时的原点,一代宗师静静地走过了八十七年的岁月,历史的风霜镌刻在您的面庞。
您睡着了,睡得那样深沉,从此再也不会醒来……
世界上做神经外科手术唯一超过万例的医生
王忠诚院士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在半个多世纪的医学征程中,王忠诚院士为推动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评价,赢得了人民群众和患者的爱戴,被誉为“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中国神经外科的脊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孙燕教授告诉人们:王忠诚是我们临床肿瘤学界的一位楷模,他的一生有很多开创性工作,开颅手术过万例,这个数字曾被国外同行误以为多写了一个零,因此被人们誉为“万颅之魂”。脑髓手术、脊椎手术他做的是最多、也是最难的。他的血管的造影做的也是最多、最完美的。
在八宝山送行的队伍中,有一位是王忠诚院士曾亲自手术的周阿姨。她说:1984年因为碰撞了一下住到268医院,检查后发现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当时其他医院无能为力,就赶紧联系天坛医院,找到了王忠诚院士,我就转到了天坛医院,王忠诚院士亲自为我进行了检查。我是“脑动脉瘤夹闭”手术,当年我是个女兵,还有爱美之心,当给我画了手术线之后,躺在了手术台上,就问给我准备做手术的王忠诚院士:手术后我的脸是不是都得扭曲呀?王忠诚院士指着我对身边的人说:你们看她的心态有多好,还想到了美,请把她的手术线下移1厘米。后来手术很成功,根本看不到疤痕。她激动地说:是王院士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出院后转业到地方工作至今已近30年,否则的话,我个人和我的家庭很难说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他称得上是医界的楷模!所以。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我必须得来为他送行。说到这里,周阿姨已是泪水涟涟。
要不断去掉病人的痛苦,却不要切掉与病人的感情
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张亚卓在追思会上深情回忆:王院士是最热爱病人的人,他告诉我们,要拿起手术刀,不断去掉病人身上的痛苦,不断去掉病人身上的疾病,却不要切掉与病人的感情。所以他对待病人特别有耐心。在70岁高龄的时候,他亲自去查房,对一些病人,像他自己讲的,做完手术,他不放心,他要病人好,只要病人好了他就高兴。
在送行的队伍中,手捧鲜花的赵先生说:我今天还代表我爱人来送王忠诚院士。当年我爱人得了病,我起大早排队挂上了王院士的9号。他对病人特别亲热,当我和爱人坐在他面前时,就像坐在亲人面前一样,当天就留我爱人住了院,他问寒问暖,还安慰我爱人说:“不要害怕,不用紧张,只是长了个小瘤子,咱们是有办法对付它的。”当时王院士已经70多岁了,他对我爱人说:“我做不了手术了,因为我的手哆嗦,但我会让我的学生好好给你做手术,同时我也会看着他们给你做手术。他那样大的名气,却一点架子都没有,让我和爱人特别感动。手术很成功,十几年来后续检查和治疗一直由他的学生刘阿力和张俊廷负责。当听到他去世的消息后,我的心里非常难过……
一生执着进取,总希望学生超越自己
今年76岁的王忠诚院士的进修生、铁路总医院的傅学忠大夫自豪地说:王忠诚院士对进修生更加偏爱。有一次,他亲自给我打电话说:“明天我做一例新的手术,请你过来。下个星期四还有一个,请你早晨8点准时过来。”因为手术室是一个无菌要求非常高的地方,所以对人员的数量有着严格的限制。就连他们医院的老医生都很羡慕王忠诚院士对我的偏爱。因为王忠诚院士的愿望是:其他医院多解决一个神外科的病人,宣武医院和天坛医院的压力相对就会小一些。他对进修医生在医术上取得的进步非常高兴,我还了他的一个愿。他曾经说:“希望在宣武医院、天坛医院进修过的医生能够再回到这里‘表演’手术,也就是说,一个曾进修过的医生,经过十年、二十年的磨炼后,在某项手术技术上要比我强,比我们医院的大夫强。”最后我做到了,满足了王忠诚院士的这一愿望。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会长、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凌锋教授回忆王忠诚院士时激动地说:您是宣武医院继赵以诚(音)教授之后的第二任院长和神经外科的第二任主任,您培养的学生和队伍如今也在成长和壮大,我作为该科的第四任主任感到荣耀和重任。每当我们看到办公室里高悬着赵以诚(音)、您和丁宇基(音)教授的照片时,我们不仅看到了你们的期望和肩上的重任,更为能在您创建的科室里工作而感到无比荣耀。我们的责任是要让这样的荣耀继续在世界之林闪光。到那时,我们可以十分欣慰地向您汇报,让您在天堂里微笑。
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也一定要研究出来
大脑是人生命、思想、行动的中枢系统。神经系统一旦患病,通常表现都较严重,轻则瘫痪、痴呆,重则往往有生命危险。而人脑就像豆腐一样很软,一捏就坏了,里面集中了人体20%的血液,神经纤维比头发丝还细,“线路”非常复杂。若在脑部做手术,每一个细微动作都可能关系到生死存亡。为了掌握好脑血管造影技术,王忠诚院士用牺牲自己身体健康的代价换来了第一次突破,让无数患者受益。而他自己的白细胞却降到了3000,只相当于正常人的一半。严重的放射线摧残,致使他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多次患肺炎,其中两次严重的肺炎差点让他“去见马克思”。王忠诚院士说:“我在学校里学过镭的杀伤力,知道危害性有多大。但那时候条件差,没防护设备,我们豁出去了,必须成功。外国人能做,我们也一定要想办法研究出来。”
他的学生、北京天坛医院青年医师代表张凯说道:作为王院士的博士研究生,我跟随了他15年的时间,现在依然沉浸在悲痛之中。我先后参加了为院士守灵、悼念、追思和遗体告别仪式等活动。我的心灵在这个过程中一次次地受到了震撼,我既为老人的离去对中国神经外科事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而感到惋惜,同时也一次次地感受到王忠诚院士高尚的品格和他人格的伟大。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神经外科事业奋斗,他的身上体现了志存高远、一生执着、脚踏实地、认真钻研、开拓进取、勇攀高峰、高瞻远瞩、立足未来、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言传身教、桃李满园的精神。
永远的丰碑
一位叫祖瑞昌的老人手捧着自己与王忠诚的合影来送别,上面写道:怀念恩师王忠诚院士,你是中国神经外科的一棵挺拔的胡杨树,千年不倒,不朽!
天坛医院院长王晨讲:王忠诚院士一生一世都是为了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就如他亲笔题词——“发展神经外科事业”,为了这一目标,他付出了全部生命。现在,天上有一颗以“王忠诚”命名的小行星。当学生们给他演示这个行星运行的轨道时,老先生在病床上看了以后说,你们要再看我,就得往天上去看了……
首都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李明心情沉重地讲道:忠诚先生离我们而去,在首都医科大学师生员工当中引起了巨大的悲痛,我觉得我们根本容纳不下后人对他的追思。忠诚先生一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获得了很多荣誉,但是我总觉得,真正留在我们心里的是忠诚先生那种对事业不懈的执着,对病人的那种无尽的大爱,还有他对学生的那种尽力培养和提携,所以忠诚先生在我的心目当中,虽然我可以背得出他一大堆的头衔,但是印刻在我心里的就这么九个字:好医生、好学者、好教师。忠诚先生在我们面前树立了一座永远高耸的医术、学术和精神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