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未成年人;反学校行为;犯罪;原因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3(B)-0022-01
未成年学生“反学校行为”的表现形式很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抽烟、饮酒与夜不归宿;逃课、逃学;加入帮派团伙;打架斗殴;辱骂老师;携带刀械进入学校;偷窃同学财物;殴打老师;中途辍学等。
未成年学生“反学校行为”与违法犯罪的联系
理论研究明确指出,未成年学生的“反学校行为”与违法犯罪具有一定的关联。根据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有关研究,下列不良行为会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轻微不良行为,如轻微说谎、小偷小摸、任性等;行为问题,如严重说谎、谩骂或者打骂他人、攻击性行为;学习障碍,如厌学、旷课、逃学、留级等;违纪行为,如打架斗殴、赌博、酗酒、偷窃、违反课堂纪律和学校规定。由于未成年学生一般都在学校接受教育,他们的很多不良行为或多或少都与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联系。科学研究证实,学校暴力与成人有密切联系。今日预防学校暴力,就是预防明天的犯罪。
具有“反学校行为”的学生通常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学校组织的一般活动。较多地参与学校活动的学生,总是全力以赴地忙于各种健康事务,会缺少从事越轨活动的时间和精力。不参与学校活动的人,就不会按时参加某种活动,限期完成一定任务,因而从事越轨行为的机会就会增加。
学生日常“反学校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是班主任在工作中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班主任工作是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教育学生、引导学生、鼓舞学生,又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小但会导致工作的滞后和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也导致了班主任工作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同时,班主任要提高对学生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就必须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要根据学生群体的实际需要,从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转向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二是受到不良媒体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已成为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和家庭、学校一起成为未成年人最主要的信息来源,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包括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认为,媒体暴力对与攻击性有关的思维有启动效应。同时,媒体暴力还可以引起情绪变化及愤怒、敌意、恐惧和焦虑情绪的产生。例如,经常观看媒体暴力可能减少青少年对受害者的同情,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给受害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其长期影响在于可能会导致青少年态度的改变,包括夸大现实生活中的暴力频率,对攻击性行为的指定和认同,以及更倾向于在生活中使用暴力手段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
三是部分未成年学生在思想教育中形成逆反心理。包括禁果逆反心理、信度逆反心理、超限逆反心理和自主逆反心理。禁果逆反心理是指教育客体因为禁止而更加注意某种事物产生的逆反心理。越是不准干的事,越要做。对那些低级下流的文艺作品,越是告诫未成年人不要看,他就千方百计非要看,对于正面宣传,他们认为是在讲“大道理”,把它与欺骗划等号,表面上赞同,实际上只是当“耳旁风”。信度逆反心理是指教育客体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对信息源产生怀疑、否定的逆反心理,它会使学校思想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刺激的强度过大、过强、过于集中引起的逆反心理。表现为班级及学校管理过严等。自主逆反心理指教育对象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威胁,为维护自尊心所产生的逆反心理。
四是享乐理论和公平控制理论的影响。享乐理论认为,未成年学生在学校出现“反学校行为”是因为学校教育和评价的特点与学生心理需要之间的矛盾引发的。如学校以奖励、处罚来鼓励学生顺从,学校活动多缺乏乐趣。公平控制理论认为未成年学生“反学校行为”对社会和环境结构不公平怀有不满,其破坏的目的在寻找公平性。当学生受到歧视时,学生渐渐地就对学校的公正失去信心,进而对总的社会宗旨的公正也丧失信心,这就可能成为个人反社会立场的萌芽。
编辑:董向东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3(B)-0022-01
未成年学生“反学校行为”的表现形式很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抽烟、饮酒与夜不归宿;逃课、逃学;加入帮派团伙;打架斗殴;辱骂老师;携带刀械进入学校;偷窃同学财物;殴打老师;中途辍学等。
未成年学生“反学校行为”与违法犯罪的联系
理论研究明确指出,未成年学生的“反学校行为”与违法犯罪具有一定的关联。根据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有关研究,下列不良行为会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轻微不良行为,如轻微说谎、小偷小摸、任性等;行为问题,如严重说谎、谩骂或者打骂他人、攻击性行为;学习障碍,如厌学、旷课、逃学、留级等;违纪行为,如打架斗殴、赌博、酗酒、偷窃、违反课堂纪律和学校规定。由于未成年学生一般都在学校接受教育,他们的很多不良行为或多或少都与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联系。科学研究证实,学校暴力与成人有密切联系。今日预防学校暴力,就是预防明天的犯罪。
具有“反学校行为”的学生通常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学校组织的一般活动。较多地参与学校活动的学生,总是全力以赴地忙于各种健康事务,会缺少从事越轨活动的时间和精力。不参与学校活动的人,就不会按时参加某种活动,限期完成一定任务,因而从事越轨行为的机会就会增加。
学生日常“反学校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是班主任在工作中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班主任工作是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教育学生、引导学生、鼓舞学生,又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小但会导致工作的滞后和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也导致了班主任工作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同时,班主任要提高对学生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就必须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要根据学生群体的实际需要,从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转向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二是受到不良媒体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已成为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和家庭、学校一起成为未成年人最主要的信息来源,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包括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认为,媒体暴力对与攻击性有关的思维有启动效应。同时,媒体暴力还可以引起情绪变化及愤怒、敌意、恐惧和焦虑情绪的产生。例如,经常观看媒体暴力可能减少青少年对受害者的同情,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给受害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其长期影响在于可能会导致青少年态度的改变,包括夸大现实生活中的暴力频率,对攻击性行为的指定和认同,以及更倾向于在生活中使用暴力手段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
三是部分未成年学生在思想教育中形成逆反心理。包括禁果逆反心理、信度逆反心理、超限逆反心理和自主逆反心理。禁果逆反心理是指教育客体因为禁止而更加注意某种事物产生的逆反心理。越是不准干的事,越要做。对那些低级下流的文艺作品,越是告诫未成年人不要看,他就千方百计非要看,对于正面宣传,他们认为是在讲“大道理”,把它与欺骗划等号,表面上赞同,实际上只是当“耳旁风”。信度逆反心理是指教育客体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对信息源产生怀疑、否定的逆反心理,它会使学校思想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刺激的强度过大、过强、过于集中引起的逆反心理。表现为班级及学校管理过严等。自主逆反心理指教育对象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威胁,为维护自尊心所产生的逆反心理。
四是享乐理论和公平控制理论的影响。享乐理论认为,未成年学生在学校出现“反学校行为”是因为学校教育和评价的特点与学生心理需要之间的矛盾引发的。如学校以奖励、处罚来鼓励学生顺从,学校活动多缺乏乐趣。公平控制理论认为未成年学生“反学校行为”对社会和环境结构不公平怀有不满,其破坏的目的在寻找公平性。当学生受到歧视时,学生渐渐地就对学校的公正失去信心,进而对总的社会宗旨的公正也丧失信心,这就可能成为个人反社会立场的萌芽。
编辑:董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