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12日上午10时,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一楼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招待会,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就对外经贸合作答记者问。
去年关于凯雷收购徐工,还有高盛收购双汇,不管是国内市场还是公众,都有很多关注和议论。有记者问薄熙来部长,对于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政策现在是什么样的状况?
薄熙来称,总的来说,中国企业还是比较恋家,我们总是习惯于把外资引进来,所以去年引进了600多亿美元,不太习惯走出去,所以去年对外投资也就是100多亿美元。和西方的习惯是不一样的,西方习惯走出去,而且不仅走出去,还喜欢一屁股坐下来,一坐就是几十年、几百年。所以中国的民族习惯和商业心理,和西方是不同的。
薄熙来表示,从全球来说,通过并购的形式实现投资,份额是很大的,占到80%以上。但是中国在这方面刚刚起步,实际上外资通过并购的形式来实现对中国投资也就占2.5%。我们认为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并购这个方式来实现投资,实际上既是一个重要方式,也是一个好的方式。只要我们能够规范这种投资行为,我相信它是很有发展前景的。
关于凯雷并购徐工的事情,薄熙来说,双方仍然在就投资比例事情进行协商,一旦达成一致,向商务部提出申请,我们将依法进行审理。关于高盛并购双汇的事情,我们已经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批准了这个项目。
发改委新文件即将出台凯雷徐工案命悬一线
发改委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虽然此次《外商投资指导目录》并非针对徐工,但将直接决定凯雷徐工案的最终收购结果。
3月7日,记者从国家发改委内部人士处独家获悉,2007年版本的《外商投资指导目录》已进入最后修改阶段,并将在近期推出。
上述人士告诉记者,此次目录对一些产业的外商投资领域可能“缩紧”,增加门槛。而徐工案将参照此最新的目录为标准,通过与否将取决于新目录规定。
据记者了解,此次修改新目录,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将听取有关部委、直属机构和行业协会,地方政府发改委及部分研究机构、企业、专家学者的意见基础上编制的。此外还将广泛听取外交部意见。记者就此事向外交部新闻司求证,对方以“目前还不清楚此事”答复记者。
商务部外资研究部主任金伯生告诉记者,此次新目录已是第四次进行修改,在大方向方面不会变化,但在具体的投资指导产业方面将会进一步的紧缩。将对一些原先鼓励的行业进行限制,一些国家重点行业将不再允许外资进入,将缩紧和加大审查力度的行业将会是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即电网电力、国防军工、石油石化、重大制造业等行业。
新目录将会重视外商独资企业对我国经济安全、特别是产业安全的影响,同时将配合该目录建立一套合适的评估和预警体系,建立符合国际惯例要求的企业资产价格评价机制,防止外资并购过程中国内资产和权益受到损失,并将严格规范各地区、各部门利用外资政策,保持地方、部门法规政策与国家法律法规的一致性和严肃性。
上述发改委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虽然此次《外商投资指导目录》并非针对徐工,但将直接决定凯雷徐工案的最终收购结果。
2005年10月25日,徐工集团与凯雷集团签署协议,凯雷将出资3.75亿美元现金收购国内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徐工机械85%的股权。但后来由此掀起“外资收购是否危及国家经济安全”的大讨论,此后虽然凯雷投资入股徐工机械的比例从最初的85%调整为50%,但收购仍一直被搁置。
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两会”期间对外称,商务部需要花一些时间,完成一些程序,才能就凯雷收购徐工一事做出最后决定。这也是商务部高层近期首次就凯雷收购徐工案做出的公开回应。
对于即将推出的《外商投资指导目录》和官方的回应,徐工集团副总经理王岩松对记者表示:“不知晓此事,将进一步等待有关部门的审核和决定。”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对记者表示,从目前来看,徐工案牵扯的部门已越来越多,各部门均有不同意见,众口难调,从而导致局面越来越混乱。
“而即将出台的新目录将预示将来审批权的归属,同时也表明中国对外资收购开始进行警惕和限制,实行有选择性的吸收外资政策,这也预示着中国官方对外资收购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华民说。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张汉亚分析,此前的洛阳轴承收购案中外资最终的失败是一个预兆,由于牵扯到了敏感行业,随着新《外商投资指导目录》出台,徐工案最后通过的几率将非常渺茫。高盛25.7亿元吃定双汇外资并购再引各界忧虑
12月9日的s双汇公告称,公司接控股股东河南省漯河市双汇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第二大股东漯河海宇投资有限公司通知,双汇集团、海宇投资已于近日分别收到商务部《关于同意外资并购河南省漯河市双汇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批复》和《关于同意外资并购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虽然公告同时提示上述股权转让事宜尚须取得中国证监会的相关批复,但能够获得商务部同意,即表明公司的外资并购成行已无悬念,而公司股改方案也将不日实施。至此,高盛并购双汇案也算告了一个段落。
尘埃似乎落定
涉及金额25.7亿元的双汇并购案,在经过漫长的等待后终于有了新进展。
S双汇12月9日公告称,公司接控股股东河南省漯河市双汇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第二大股东漯河海宇投资有限公司通知,双汇集团、海宇投资已于近日分别收到商务部《关于同意外资并购河南省漯河市双汇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批复》和《关于同意外资并购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同意漯河市国资委将其持有的双汇集团100%的股权以20.1亿元人民币的价格转让给香港罗特克斯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后双汇集团整体变更为外商独资企业;同意漯河海宇投资有限公司将其持有的S双汇2 5%的股权以56218.6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转让给香港罗特克斯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后S双汇变更为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公告同时提示,上述股权转让事宜尚须取得中国证监会的相关批复,但能够获得商务部同意,即表明公司的外资并购已无悬念。
因凯雷收购徐工案引发对外资收购国内龙头企业的争议,使得多家类似公司的股权转让审批工作遭遇反复论证,于是有部分业内人士猜测有关部门在立法导向上意在“对外资设限”。对此,商务部条法司副司长郭京毅强调,商务部新出台的相关规定,是为了完善相关法规,使得并购行为更加规范,不会以“对外资设限”为首要目的,吸收外资的积极性并没有降低。
双汇股改话题
双汇国有股性质变更事件可以说由来已久,商务部的态度决定双汇股权转让 能否顺利过关,从人们的分析来看,双汇案拖了这么长时间的最大症结在于其是否会危及整个肉制品行业的行业安全。
双汇集团属于漯河市政府的全资控股企业,是中国肉类食品加工行业“霸主”。双汇作为行业霸主,曾辉煌过很长时间,它的控制权将要易主,自然受到了各方的关注。据有关专家分析,以20倍市盈率的标准来预测,双汇集团整体国有产权最终的转让价格可能超过60亿元。北京产权交易所相关资料显示,双汇集团的挂牌价格却只有10亿元,这一价格区位之低令人震撼,于是难免有牵扯到了贱卖资产的这个敏感话题。毕竟,如果只是如双汇集团所表示的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也不应该是这么低的价格区位。
对于中国商务部能否批准此方案,双汇发展董事会有关人士早在8月份获国资委批准后就表示说,商务部主要是审批该行业是否允许外商进入、外资有没有对行业的垄断嫌疑等。中国对外资进入肉制品加工这一产业并无特别的保护和限制政策,加之目前中国的肉类加工业总体还很落后且不集中,引进外资可带来先进的技术、设备、管理和资金,有利于中国肉制品加工业的整体飞跃。“因此获得商务部批准,只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情。”
高盛的中国胃口
在收购完成后,高盛集团成为S双汇(000895)的最终控制人。但高盛在中国实施的手法不止一种,瞄准的企业也绝对不止一家。看看它都涉足了哪些行业:
1.金融业
由于中国许多行业和企业的股权都设定了最高的转让权限,因此,尽管外资投行机构手握巨资重金,但最终还是英雄气短。然而,这一看上去似乎无法跨越的政策难题在高盛手中已经不止一次地被悄悄化解。以高盛集团与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合资组建高盛高华证券公司取得在中国证券市场承销A股股票和从事B股交易的门票为例,在这家合资证券公司中,高盛拥有33%的股份,而高华证券则拥有其余的67%。实际上,高华证券6个自然人出资8.04亿元形成的3/4的公司股份均来源于高盛公司的商业贷款。通过如此巧妙的财务安排,高盛绕过“在中外合资金融机构中,外方持股比例上限为33%”的相关规定,成为首家绝对控股中国内地合资证券公司的海外投行。
高盛之所以对工商银行情有独钟,看中的就是工商银行在国内金融市场中的特殊地位。据专家统计,高盛将从中国工商银行上市一项猛赚39-57亿美元。而且,高盛与大陆各家银行、大型企业也保持良好的关系,它是这些企业的顾问、合作伙伴,甚至是投资者。例如,高盛是中国银行、中石化、中石油的上市承销商;联想集团、中国网通的投资顾问;并提供大把资金协助工商银行、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处理不良资产。
2.肉类加工业
在高盛前不久收购河南双汇集团时几乎以与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合资组建高盛高华证券公司同样的手法再度实施。河南双汇由河南漯河市政府、双汇集团和海宇投资共同持股,在收购双汇集团35.72%的股份时,高盛遭遇到了要约收购30%底线的难题;旋即,高盛纠集鼎晖中国成长基金Ⅱ、香港罗特克斯有限公司等联合中标,最终稀释了相关政策规定,紧接着,高盛又轻松购进了海宇投资25%的股份,最终拿下了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的控制权。问题的关键在于,高盛本来已持有中国雨润食品集团有限公司13%的股权,雨润是双汇在中国的最大竞争对手。这就意味着,作为同一个“东家”的高盛将对这两个企业进行整合,这样看来,高盛将独霸中国肉类加工业的江山的说法应不为过。
3.房地产业
在从房产方面而言,它主要通过收购不良资产打包中国房地产。在2003年高盛与华融资产和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签署的近百亿元不良资产处置协议中,其中约50%属于地产不良资产,而仅凭这一已经到手的资源,高盛就可以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出举足轻重的声音。而且,高盛还以“隐形渠道”浸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白厅基金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房地产投资者,许多人认为它是一个独立的基金型企业,而事实他是高盛国际下属的一个子公司,超过一半的股份属于高盛。而正是该基金2005年在上海以1.076亿美元的价格一口吃下了上海市福州路318号的百腾大厦,成为上海迄今为止成交价格最高的地产买卖。高盛在2005年底与是美国CENDANT公司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独立拥有者及运营商,目前已成为外资在中国房地产中的领先中介服务品牌的21世纪中国不动产公司签署了注资2200万美元的投资协议,本次注资完成后,高盛成为了21世纪中国不动产的第二大股东……
4.电器及其他
11月27日,因“有重大事项等待发布”而停牌数日的美的电器(000527)在停牌4天之后终于复牌,美的电器公告称,全球性投行高盛集团将以7.17亿元入股获得美的电器10.7%股份,成为美的集团之后的第二大股东。美的集团的股权将由46.4%摊薄至41.4%。美的电器也成为继福耀玻璃、阳之光之后,高盛又一个A股投资对象,不久前,高盛10天内已经马不停蹄地以同样的非公开发行方式战略投资了三家A股上市公司。11月15日,阳之光(600673)发布董事会公告,同意通过由高盛集团全资拥有的玉龙(毛里求斯)有限公司以3.99元/股认购该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3.7亿股中的6000万股。就在高盛集团与美的电器签署定向发行协议的前一天,11月20日,福耀玻璃(600660)发布公告,该公司将引进高盛集团控制并管理的Gs CapitalPartners V Fund,L.P.或其附属公司成为福耀玻璃的境外战略投资者,福耀玻璃将向其定向发行约1.11亿股股票,募集资金约8.9亿元,高盛旗下公司对福耀玻璃持股比例将达到9.98%。
[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技术研究咨询公司总经理崔民选博士认为,我们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能够进入高盛投资视野之中并最终能让其慷慨撒钱的大都是中国的品牌企业或者新兴行业。如高盛出资3500万美元购买了中国平安保险公司6.8%的股份;出资6000万美元收购了中国网通2.4%的股份;出资5000万美元收购了中芯国际4.0%的股份;出资2000万美元完成了粤海企业有限公司的大规模重组;牵手英联等财团共出资8000万美元购进无锡尚德的55.77%的股份;出资20.1亿元人民币吃进了河南双汇集团的全部股份等等。这些企业要么在所属行业中占有着非常特别的权重,要么具有十分乐观的成长潜力,因此其所能产生的市场影响要大大超过一般性企业。
据说,高盛集团及其联盟伙伴鼎晖投资,目前持有在香港上市的雨润食品(1068.HK)超过10%的股份,占有雨润食品董事会12个席位中的2席,雨润食品目 前是仅次于双汇的国内大型肉制品生产企业。质疑者认为,从并购案是否会危及到肉类加工业的行业安全来分析,S双汇出卖控制权的行为不是一个简单的引进资本,在间接层面上涉及了行业的安全。高盛成功拿下双汇后,势必将进一步侵吞中国肉类加工业,成为中国肉类加工业的“霸主”。同时,部分经济学家也指出,在国内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时候,中国企业将控制权出让的现象是反常的,国内企业的某些做法值得反思。
外资拼抢“最后晚餐”
高盛的频频动作只是外资投资机构在中国市场动向的一个缩影。
跨国金融巨头在中国市场密集穿梭,频繁过招,已经进入中国内地的收购基金,主要有高盛、华平、凯雷、贝恩资本、德州太平洋这几家,这其中美国金融企业高盛的形象似乎出落得格外鲜明。KKR和黑石,已经在香港设了办事处,正随时准备进内地。
在有关外资品牌并购持续广泛的热议中,更全面的数据与更典型的现象被陆续披露出来,《中华工商时报》的《外资“斩首式”并购席卷河南》则刊登了来自河南省商务厅的一组数据:河南2006年上半年引进外资数额为9亿美元,在中部六省居第一位,以股权并购方式引进的外资所占的比重比往年多得多。永煤与巴西淡水河谷的牵手、双汇与高盛的联姻、新飞与丰隆的再次合欢,在看似不动声色的背后,外资完成了各自的布局。而审视这些以股权名义被外资并购的河南企业及品牌,可以发现,它们几乎全是河南的工业名片。在很多外资企业的并购目标中,非行业前三位的品牌,那是根本不予考虑的。
南风窗杂志的《外资角色再审视:28个主要产业中21个外资控制》中引用了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另据工商总局一份题为《在华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表现及对策》的调查报告指出,近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垄断状况非常突出。跨国公司正在利用其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扩大垄断地位。电脑操作系统、软包装产品、感光材料、子午线轮胎、手机等行业,外资品牌均占有绝对垄断地位。而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外资公司的产品品牌已占据1/3以上的市场份额……
上海现代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北京人文大学客座教授、新华社资深记者朱继东最后指出,我们暂不说已经发生的品牌收购案例是否每一个都会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也不细究反对收购的大声疾呼中是否透露出些许过度经济爱国主义的倾向,但人们在2006年所看到的是,一部分显然是可以担当国家利益的重任的龙头品牌、核心品牌很多已经沦陷外资之手,这不可能不引起人们关注和深思。毕竟,对于这种并购的利弊得失,目前绝大部分的言论都不够客观公正,即使一些官员和专家的表态也带有明显的利益倾向,据此而做出的判断可想而知。应该警惕的是,我们一旦做出的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换回损失将是极其艰难的。尤其是面对高盛等这些老谋深算的国际巨头,我们甚至付出数倍的代价也难以作到。因此,我们不应该匆匆对高盛并购双汇等外资并购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的事件作出判断,不管是哪位官员或专家说话,我们都应该冷静面对,而不是被这些言论左右,千万不要做错了再吃后悔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