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期以来,在农村家庭中,大多数家长只关心孩子的饮食、身体、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时下中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作为农村中学教师,对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引起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心理健康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30114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因此,重视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培养,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现在某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令人担忧。首先表现在平时学习习惯差,学习成绩不佳。上课时学习态度不端正,听课效果差,作业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成绩因此也不理想。而且正是由于长期的成绩不理想,经常会受到教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歧视,因而就会出现自卑心理障碍。其次,性格有缺陷,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有较强的自尊心,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但又有极强的逆反心理,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个性化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缺乏起码的是非观念,容易染上不良习气,遇事不冷静,爱钻牛角尖,好动手打架、骂人,极易产生突发事件,造成严重后果。
造成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是有很多的,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农村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大部分农村教师只注重成绩,以是否能考出好成绩来评判学生,而在心理上有问题的学生往往成绩不佳,因此被扣上“后进生”的帽子,容易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越是缺少关爱的学生越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但教师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这种需要。所以对于教师的说教,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
第二,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远大于学校。但在不少农村家庭中,父母都外出打工,孩子交由爷爷奶奶照顾。父母的长期缺位和隔代抚养的缺陷性使学生得不到正常的教育及呵护。有的家庭缺乏文化氛围,父母本身文化程度不高,或是忙于挣钱养家,或是忙于喝酒玩乐,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从而造成心理发展上的诸多问题。
第三,社会不良大环境带来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薄弱,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引发教育的误导,使学生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提高对学生心理辅导的认识,改变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积极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首先,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要由过去教师自己单纯地教改变为让学生学会主动地学。教师不再居高临下,成为学生的监督者,而是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学生学习路上的伙伴。其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不应只以成绩为依据,要适时适度地评价学生,要主动关心学生,了解其不同的心理,扬长避短,不断寻找学生的优点,给予表扬,让学生在赞扬中增强自信,克服怯弱自卑的心理。最后,教师要为学生积极创设能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联系实际,适时地开展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发展创造的空间,促使其挖掘潜能、战胜自我,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时必不可少的一环。家庭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与家长的言传身教、家庭教育的质量紧密相连。做父母的应收起溺爱,付出真爱,要让子女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发自内心地愿意与家长进行内在的沟通。同时家长要注意言传身教,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是否规范,是否会对子女产生不健康的影响,正人必先正己。在外打工的父母可以通过书信、电话等形式及时与子女交流,或是家长定期回家一趟,与自己的孩子相处一段时间,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需要,增进与子女的情感交流。让孩子时刻感受到即使父母不在自己身边,但心始终牵挂着他们,陪伴着他们。
现阶段,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呈多元化的态势,社会上存在一些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的现象。由此,学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不良影响,思想上难免产生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家长通过引导,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明辨是非,以达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目的。
诚然,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时甚至有反复,但只有在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完成。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家里,只有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才能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技能才有明显的提高,从而大大改善学习效果,进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责任编辑 斯 陌)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心理健康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30114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因此,重视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培养,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现在某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令人担忧。首先表现在平时学习习惯差,学习成绩不佳。上课时学习态度不端正,听课效果差,作业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成绩因此也不理想。而且正是由于长期的成绩不理想,经常会受到教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歧视,因而就会出现自卑心理障碍。其次,性格有缺陷,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有较强的自尊心,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但又有极强的逆反心理,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个性化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缺乏起码的是非观念,容易染上不良习气,遇事不冷静,爱钻牛角尖,好动手打架、骂人,极易产生突发事件,造成严重后果。
造成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是有很多的,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农村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大部分农村教师只注重成绩,以是否能考出好成绩来评判学生,而在心理上有问题的学生往往成绩不佳,因此被扣上“后进生”的帽子,容易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越是缺少关爱的学生越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但教师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这种需要。所以对于教师的说教,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
第二,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远大于学校。但在不少农村家庭中,父母都外出打工,孩子交由爷爷奶奶照顾。父母的长期缺位和隔代抚养的缺陷性使学生得不到正常的教育及呵护。有的家庭缺乏文化氛围,父母本身文化程度不高,或是忙于挣钱养家,或是忙于喝酒玩乐,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从而造成心理发展上的诸多问题。
第三,社会不良大环境带来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薄弱,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引发教育的误导,使学生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提高对学生心理辅导的认识,改变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积极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首先,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要由过去教师自己单纯地教改变为让学生学会主动地学。教师不再居高临下,成为学生的监督者,而是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学生学习路上的伙伴。其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不应只以成绩为依据,要适时适度地评价学生,要主动关心学生,了解其不同的心理,扬长避短,不断寻找学生的优点,给予表扬,让学生在赞扬中增强自信,克服怯弱自卑的心理。最后,教师要为学生积极创设能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联系实际,适时地开展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发展创造的空间,促使其挖掘潜能、战胜自我,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时必不可少的一环。家庭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与家长的言传身教、家庭教育的质量紧密相连。做父母的应收起溺爱,付出真爱,要让子女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发自内心地愿意与家长进行内在的沟通。同时家长要注意言传身教,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是否规范,是否会对子女产生不健康的影响,正人必先正己。在外打工的父母可以通过书信、电话等形式及时与子女交流,或是家长定期回家一趟,与自己的孩子相处一段时间,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需要,增进与子女的情感交流。让孩子时刻感受到即使父母不在自己身边,但心始终牵挂着他们,陪伴着他们。
现阶段,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呈多元化的态势,社会上存在一些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的现象。由此,学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不良影响,思想上难免产生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家长通过引导,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明辨是非,以达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目的。
诚然,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时甚至有反复,但只有在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完成。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家里,只有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才能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技能才有明显的提高,从而大大改善学习效果,进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责任编辑 斯 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