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人生

来源 :三峡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oucao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桑植傩戏是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为林是桑植傩戏市级传承人。他不仅善唱傩戏,而且掌握雕刻、做花灯等多种技艺。采访中,文为林介绍了自己的学傩经历、从傩技艺和对于傩戏传承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桑植傩戏;口述史;文为林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3-0105-06
  桑植县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隶属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傩戏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神巫祭祀,它以祈禳逐疫为主要目的,现可分为高傩、低傩,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一种民间艺术。[1]它在桑植及其周边县市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目前已被选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为林,男,1953年3月出生,土家族,桑植县打鼓泉乡赶塔村人,系师传高傩掌门人,法名文法靖,初中文化。他自小就热爱文艺活动,师从张文寿、张运含、黄生枝等老艺人学艺。从1982年开始从事相关佛道宗教活动,经常在县内各地演出傩戏,最远到过湖北鹤峰境内走马一带酬傩还愿。目前是桑植傩戏市级传承人,也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桑植跳丧舞、桑植佛戏、目连戏的代表性传承人,还是《桑植高傩》、《桑植佛戏》、《桑植目连戏》等书的主要资料提供者,掌握一定的雕刻和纸扎技艺,尤其擅扎花灯,还会跳傩舞等。
  本文根据对文为林师傅的三次采访(时间分别为2011年10月13日、2013年11月12日和2018年3月16日,地点湖南省桑植县粮源宾馆、打鼓泉乡潘家山村郭自宝家中、赶塔村文为林家中)录音整理而成。除了将会话式转为自述式,剔除了对话中累赘、重复的语言以外,都是对文为林访谈的真实记录,以确保其口述史的原真性。
  一、学傩经历
  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务农的,我的父亲文选友不识字,一直就在村里干农活,真的是很辛苦很累。我五六岁的时候,父亲便生病死了,之后家里就靠我母亲撑着。大概到我十岁的时候,她的身体就不太好,没办法做工,我家里的情况就更差了。我十三岁读初中时,我母亲已经双目失明,我为了照顾她,便休学回家,从此就没机会读书了。但在我们这个地方,我还是算有点文化的人,那时候有文化的人少嘛,于是就有人把我推荐到大队文艺宣传队当宣传员。我的记性很好,只要别人把唱词、唱腔、动作之类的跟我一说一唱一比划,我就能上台去演,也不怕生。大家都说我演得好,我很快就成了文艺宣传队的台柱子,经常去参加县里的文艺汇演,还被评为优秀演员。后来文艺宣传队变成了农民剧团,因为我的能力强,就被选为了剧团团长。当团长就有责任,我经常要带着我们剧团,到桑植和桑植周边的县、乡去巡回演出。这为我演唱傩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学傩要从1982年说起,那时候我已经成了文艺骨干,有一些土老师就看上了我,觉得我有文化、有天赋,只要我跟着学,就能学得很好。我当时也年轻嘛,觉得还挺有意思,对这个也感兴趣,就去学了。一开始也没确定要谁做我的师傅,就自己跟着随便学学,觉得这个腔调好听,就自己哼两声,觉得那个唱词有意思,就自己学两句。不过,真正做我师傅、教我本领的是张文寿。说起来,我做他徒弟也是一种缘分,张文寿觉得我有才华,看一点东西就能学得有模有样的,人不笨也肯学,就主动把我收到他门下去,做他的弟子。我觉得他本领好,就想跟着他多学一点东西。其实,很多人学唱这个傩戏,一开始可能跟我一样觉得挺好玩的,但是学着学着就觉得难,觉得辛苦,觉得没意思,唱词记不住,动作做不到位,搞得整晚没得睡,就放弃不学了。我是对傩戏真的有兴趣,没有觉得唱词难记,也可能我确实有天赋吧,别人做什么,我一看就会,那些戏本子我现在都还能写出来。好多土老师家里的傩戏本子都没我家的全,他们要想学得全一点,就得来找我学。
  到了1990年,我还傩愿做得熟练了,声望也很高了,很多人都知道我做得好,我师傅就觉得可以给我度职了。度了职以后,我就可以独挡一面,自己做掌坛师,给人还傩愿。度职需要做好几天,相当于还大愿,需要传度师、监度师、保举师、接度师好几个人,一般少的话是五六个,多的话是七八个。我的传度师是我师父张文寿,监度师是张复海,保举师是王宽澄,接度师是向至法,除了传度师一定要度过职,其他人都不一定要度过职。法名在度职之前就可以取,不用等到度职的时候再取。度了职就会有自己的阴兵,以后掌坛的时候就可以召过来用,我当时领到了一千两百兵马。你不要觉得一千二百很少,兵马太多了也不好,能力不够是管不住这些兵马的,到时候就会出乱子,很可怕的。度职的时候还要写阴牒和阳牒,这两个牒子上写的东西都是一样的,主要是说明我在度职前做过哪些事,是谁给我度了职,有哪些菩萨知道我度了职等等内容。度职的时候,阴牒是要当场烧掉,阳牒则要封在牌带里头收起来,等到我死了以后就要拿着这个阳牒去阴间,跟之前烧掉的阴牒对着看,阴间的官差才认得我,知道我生前是做过土老师的,跟普通人不一样。
  我度了职以后,又去学了道士的那套东西,因为我们这儿的土老师,基本上都有两种身份,一种是酬傩还愿,另一种就是做道士。我做道士挺有名的,但我还傩愿更厉害些,那时候走到哪儿,名气就响到哪儿,很多乡亲们都认识我,都喜欢看我还傩愿。
  我学的东西里,有不少是口传心授的秘术,比如什么符、咒、诀之类的,都是师傅口传给我的,这些我都不能随便往外说,是要保密的。但要学得更多的东西,还是要靠自己背,我以前都是直接拿个本子,去师傅家里抄那些做法事需要用到的科书,然后回去慢慢看,记下来。当然,我也听过有人是阴传,这些人不用去背什么科书,学什么腔调的,他們天生就会这些,不过这种人很少就是了,我到现在都没有碰到过。
  学傩学到现在,在我看来啊,不管学成什么样子,最要紧的还是要学会做人,要能处理好和别人的关系,事主才会信任你,别人才会邀请你去做法事,你做得好了,名声大了,就会有更多的人信任你,过来找你,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二、从傩技艺
  傩在我们桑植这儿的历史很久远,它是一种古老的文化。你看“傩”这个字,它是由“人”和“难”两个字组成的,所以“傩”和“人”、“难”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这儿相传在远古的蛮荒时代,突然发了齐天大水,整个人类都要灭亡了,但幸运的是,有一对兄妹啊,他们藏在一个葫芦中活了下来。因为只活下了他们两个人,所以妹妹担心等他们死后就没有人活着了,于是就想着要和哥哥结婚,为人类繁衍后代。妹妹心意已定,而哥哥觉得乱了人伦,就劝说妹妹顺从天意。妹妹就问哥哥,要怎么顺从天意,哥哥就说自己待在东山,妹妹待在南山,每人各在山头滚下一个石磨,石磨如果滚到山脚下能合在一起,那两个人就结婚,这就算是顺应了天意。结果两个人到山脚下一看,没想到两个石磨真的合在了一起,而且那合得叫一个天衣无缝啊!哥哥还是觉得不妥,就将一根竹子破成两半,兄妹二人,一人拿一半,一个从东山抛进山沟里,一个从南山抛进山沟里,如果两半竹子合在一起了,那两个人就结婚,没想到竹子真的合在了一起,这一回哥哥没话说了,两个人就结婚了。但哥哥结婚时羞红了脸,妹妹没有,所以供奉的东山圣公(伏羲)的脸是红色的,南山帝娘(女娲)的脸是白色的,有的地方也叫他们傩公、傩母。两人结了婚以后,新的问题又来了,哥哥不愿意同床,妹妹没有办法,就用泥土做成人的样子,但是做的泥人很容易引来灾难,兄妹二人就想着给泥人修整一下,为它们消灾解难。可还是不行呀,泥人做得越来越多,灾难也越来越多,修整不过来了,哥哥和妹妹没有办法,只能同床生孩子,谁知道妹妹居然生出来一个巨大的血球!两人用刀把血球砍成了一百块。这一百块肉很快就长成人的样子,这些人在什么地方就姓什么,于是就成了现在的百家姓,现在桑植傩戏中还会有这样的说法:“人人都是你的儿和女,个个都是你的子和孙,你不保来谁不保,你不担承谁担承,东家有愿你要到,西家有愿你要行,到了一家保一家,见了一人保一人。”   我还看过一些书,书上说桑植傩戏来自于楚巫,宋朝时由澧州传入了桑植,桑植土家族的乡民们一开始是搞傩祭,慢慢地开始跳傩舞,最后演变成了乡亲们都很喜欢的傩戏。我也说不清楚这傩戏的源流。我们这儿的傩戏可以分成高傩和低傩,高傩在桑植的打鼓泉、澧源、洪家关、谷罗山、椎子塆、凉水口这一带演得比较多,供奉的神仙就是刚才那个传说里说到的东山圣公和南山帝娘,也就是伏羲和女娲,他们的地位比较高,做法事时必须要有四道文书相请才行。除了要供奉他们的头以外,还要给他们穿衣服,要把他们打扮得像人一样坐在那儿才行,我学的就是高傩的东西。低傩供奉的神仙是“五通五显”飞天五岳神像,也叫五通傩,这些神不用发文书,供奉脑袋就可以了,不需要供他们的身子啊手啊脚啊之类的。一般祖传搞低傩的,不会像我一样去学道士的东西,他们觉得学那些东西是对祖先不尊敬,不愿意去学,只做还愿。但不管是高傩还是低傩,都是为了能给乡民们驱邪避祸造福嘛,也没什么高下之分。
  我会的傩艺有很多,除了还傩愿,小戏、佛戏、雕刻、纸扎,好多东西我都会,每一种都有人跟着我学,我慢慢来讲。先说还傩愿吧,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也就是脱白愿、还寿愿和清洁愿。如果谁家的小孩子犯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就要请土老师给小孩还脱白愿。脱白愿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还大愿,一般是一天一夜,基本上要把二十四戏都搞一遍,造桥、安营扎寨、下马问卦、穿白上锁、开洞和会、姜女下池这些都是要演。另一种是正朝愿,时间短一点,需要半天半夜,也就是下午开始演,到半夜结束收工就可以了。我还过很多脱白愿,有不少做得很成功,很有效果。
  我记得在1994年10月,桥自湾乡潘家山村有一个叫邹章的小孩子,当时只有四岁,老是生病,他妈妈当时跟我说,每天都要背着小孩子往医院里跑,有时候下午治好了,人看上去健康了,到了半夜里又是高烧不退,这家人对此很头疼,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后来他们就托人叫我去看看。我给这个小孩子还了脱白愿以后,他就没再患过什么病,现在都已经是好几个孩子的爸爸了。2006年时也有一次还脱白愿,我印象很深刻的,那一次还脱白愿的小孩叫王维保,当时才两岁,很小啦,身体特别弱,老是生病,经常要住院,他们家为此花了好多钱,但还是没什么用。我就去给这个小孩子还了脱白愿,之后他就一直没有害过病,身体也好了,这次还脱白愿还被湖北民族学院做了现场的专题采访。
  还寿愿呢,一般是给上了岁数的老人家做的,这种愿就一种,不搞正朝的那一套,为什么不搞呢?因为在我们这儿,还寿愿只能往大了做,比方说我今天过生辰,弄了个时间短的正朝愿,人家会说我不好,还不如还大愿呢。至于清洁愿嘛,要么就是家里不行啦,要么就是久病不愈啦之类的,清洁愿相对来说会少演一点,像脱白穿青、送儿归家就不需要,但要加一个“五嶽解”才行。
  除了这三大类,我还会做禳关愿和梳杨解结愿,但这两种做得不多。禳关愿是给小孩子做的,最主要的就是给小孩子度关。它有大小之分,大的需要做半天半夜,而且一个人搞不定,会再找几个帮手;小的就比较简单了,一个人来做就行,时间挺短的。梳杨解结愿主要就是打翻解,没有什么大小之分,基本都是给那些命不太好,运气不太好,或者病得特别严重,去医院都被医生说没得救了的人做。我曾在1985年8月到洪家关罗门界村,给一个四十多岁的人做过梳楊解结愿。他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就突然有一天腰部以下疼得不行,瘫痪在床了好长时间,他家里头就到处托人找土老师做梳杨解结,当时就找到了我。我给他做过解结以后不久,他都能下地干活了。
  做法事,土老师要严格依照程序,特别强调需要八卦之象和魁斗之形,按照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中九个方位,脚踏三台罡、四州罡、南斗六司罡、北斗七星罡、九州九秦罡等三十六套罡步的固定位置,双手依照复杂多变的手法挽诀。要知道傩戏中的手诀有三百多种,比如金銮宝殿、大天门、小天门、五花天门、天旗、天伞等。傩坛布局也是做法事时特别要注意的。傩坛正中的主案上要供奉傩公和傩母,右边屋角设立师案,供奉天师的牌位、唐王戏主的神像、信士星辰牌,门外设外坛,供奉有功曹牌位。主案下设有下坛,下坛一般会供奉统兵元帅牌位和五郎菩萨,主案前还要铺一块竹席,用来收游师、五路猖兵,在演出时演员们是不能走出竹席的。每个案前必须摆出三茶两酒、粑粑豆腐等果品,五郎菩萨前还要摆上一块猪肉,名曰刀头肉猪头、猪板油。
  做法事要用到司刀、牛角、朝简等很多法器。司刀要用钢筋做成一个直径六寸大的圆圈,另外套上二十四个小圈,分别为三个大圈(三清大道)、十个小圈(十极高真)、五个二号圈(五通五显)、六个三号圈(六位朝王),这些圈又叫做二十四戏。竹筶分为三副,第一副阴卦(喜卦),第二副神卦(平安卦),第三副阳卦(财卦)。在信士问卦时,根据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卦象,分析出凶吉祸福、寿命财喜。令牌是用于勅水、压邪、画符的道具,是法师必不可少的法器。牛角是用于引领兵将的号角,在做法事时,根据不同的科仪,吹出不同的声音,比如招兵、迎师、开洞、和会、谢朝,可用高低轻重长短来分出是哪一种。朝简是在参拜傩公傩母时用的,一方面是为了避免秽气沾到神像的身上,另一方面也是表演道具,土老师手上拿了朝简,就好像在参拜皇帝一样。傩戏演出和其它剧种需要的乐器,是差不多的,比如鼓、锣、碰铃、京胡、二胡。服装上就有所不同了,傩戏需要的戏剧服装有法服、五符冠、柳旗、马鞭、文箒、开山爷、齐棍棒、扇子等。
  还傩愿,一般都是傩戏和法事穿插起来做,法事基本都在白天做,但也有一些要在晚上做的,比如开洞,因为它阴气比较重,见不得光,就要在晚上做。真正的傩戏是“三女戏”。“三女戏”就是《鲍氏女》、《龙氏女》、《孟姜女》。《孟姜女》是要演唱三天三夜的,但现在不会做这么久了,一般就在《孟姜女》里挑一些有意思的,比如说《观花教女》之类的。我在还傩愿里演过很多角色,除了旦角以外,老生、净角、小生、丑角这些我都演过。老生的话,我擅长员外和土地;净角的话,我演开山比较多;丑角呢,我多是演甘生、探子。以前演丑角,很多老人都夸我演得好,说我是“桑植傩戏的第一丑角”哩。   我会的小戏也有很多,比如《差狗催娘》、《王麻子打烊》、《杜相公回门》,会的佛戏有《血湖传》、《忠孝传》、《姚秦传》、《目连传》。除了做法事、演傩戏,我还会纸扎、雕刻。纸扎这块,我能扎走马灯、转经灯。雕刻我也很拿手,还傩愿要印文书的那些模子,需要摆在供桌上的那些菩萨神像,都是我度职以后自己刻的。从选木头到上色成品,全部都是我一个人干的。雕刻用的木头也是我自己上山去选的,一般都用樟木、柏木,因为这些木头比较好雕,木质比较细腻,像青冈木、桃木我就不会砍来用,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青冈木的材质很硬,就算砍了带回家也雕不动,只能用来做令牌,因为令牌需要号令别人嘛,你不够强硬,谁听你的嘞。桃木主要是用来驱邪避鬼的,一般不随便用的。选了木材以后,我还需要把它做成胎胚,细细地雕一下。如果是雕模子的话,做到这一步就可以了,之后要用,只要把文书纸蒙在模子上面,用墨刷一层就好了。雕菩萨就要麻烦些,还需要打磨、上色,买油漆,用油漆画成人的模样,最后还要再上一层有保护作用的清漆,才算完成。
  还有上刀梯、下火海之类的傩艺,这些我是不做的,我现在能做到的绝技,差不多就是使一些咒语,画一些符咒了。别看符咒、咒语什么的不起眼,其实还挺灵的。我记得以前在桥自湾乡五率塆村姚家界,有一个名叫颜章臣的人,他三十多岁的样子,不知什么原因,精神突然错乱了,总是在村子里到处乱跑,人好像傻了一样,家里人都没有办法管住他,愁得很,托人打听找到了我,我也没做什么,只是给他画了一张辰州符揣在身上,五天以后人就恢复正常了,没几天就直接去广东打工了,你说灵不灵?现在很多人还把什么吃碗、喝酒、喷火啊这些都算到傩艺里头去,其实这是不对的,这些都是民间搞的一些东西,不能算在傩艺里面。只不过很多土老师都会去学这些民间的东西,时间长了,人们也以为这是傩的一部分了。
  干我们这行也有很多忌讳和讲究,比如说在路上的时候,不能吹口哨,不能说带有“蒙”和“大”这两个音的字。不能经常打麻将的,会坏运气。还傩愿做完以后,用到的神像要从事主家带回去,安好位以后要恭恭敬敬地供奉起来,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都要给他们烧香。大家一起出去做法事,中间休息吃饭的时候,演旦角的人不能坐在上方或者下方吃饭,上方要给最重要的角色坐。吃的东西也有讲究,天上飞的不能吃“雁鸽鸠”,地上走的不能吃“犬马猴”,水里游的不能吃“鳝团鳅”[2],其它的都能吃。
  三、傩艺传承
  我认为我们这儿的傩戏是基于道教的,做傩时要供“三清”图。“三清”就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这三位神仙,由于张道陵在四川巴蜀鹤鸣山创立了天师道,奉老子为道祖,天师为教祖,还愿时还必须供奉“天师府张天真人”的牌位。因为受道教影响,所以我们一代一代传下来,取的法名都是要通用“法”字的,比如我的法名就是文法靖,中间要用一个法字。
  我现在会这么多本领,都是我师傅张文寿教给我的。他在三四年前已经去世了,他学傩很早,七岁就开始学了,不过他也不是祖传,他是跟着他家那边的傩戏班子学的,从小看得多,学起来也很快。我师傅把这些本领传给了我,我当然也要传给我的徒弟们。我以前有十几个徒弟,但有些人学得一些皮毛就觉得自己很厉害了,有不懂的地方也不愿意过来问我,徒弟不问,师傅怎么知道他们到底哪里不懂呢?这么多徒弟里,也就只有两个人度了职,算是学到一些东西的。一个叫张世见,是金家坡人;另一个叫郭志宝,是潘家山那儿的,两个人都四十多岁了,还傩愿不挣钱,都要糊口,现在都出去打工了,不怎么搞这些。
  我就一儿一女,家里也没人学这个,我的儿子在华为电子厂当经理,不会回来跟我学这些东西了。我的女儿也不是很支持我,她觉得演那些跟丧葬有关的戏比较晦气,再说每次也赚不了几个钱,很辛苦。亲戚们一般也不在家,都出去打工了,来往走动得也少。
  这些年我最舍不得的还是我的戏班子。去年我带着我的戏班子做了十几次法事,但是我的戏班子也不是很固定,毕竟很多时候需要的人有多有少,而且还要看当天演什么样的角色。如果当天需要唱旦角,那我就会找唱旦角的人;如果当天有老生的戏,我就会找唱老生的人过来一起做。还愿做得规模小的,只需要四到五个人,做得大了,就要十到十二个人。手机大家都有,通知联系都靠打电话,这样很方便嘛。现在整个戏班子里有王道德、肖敬中、石秋练、陈秋香十几个人。王道德和我一样,是既做道士又做傩戏,三十多岁,也是初中文化,他的父亲也是做这个的,现在六十多岁了。肖敬中四十多岁了,他还在企业里做过一段时间,企业垮掉以后就跟着我去做还傩愿了。肖敬中的身体后来变得不太好,一起出去做法事的机会还挺少的。石秋练已经三十多岁了,可能是初中毕业吧,他做还愿挺厉害的,有三个长处,就是话多、词多、嗓子好,做起事来也勤快,我经常会叫上他一起去。陈秋香是个姑娘,她以前跟着她的舅公学过,基本功很好,唱腔也不错,还愿的时候演旦角演得很好。还有一对夫妇,他们不是跟着我学的,是跟着别人学的,他们也一直跟着我在干,胆子很大,演起来也有劲。这几个人当中,除了我以外,王道德、肖敬中、石秋练是度过职的,但度不度职都不要紧,一起去做的话,都是土老师,平时大家也都是互帮互助的,哪里需要做法事了,来吆喝一声,我们有空就都会去。
  如今我的身体不好,嗓子也不行,一直在吃治喉咙的药,唱起来比不得从前啦,我们村的主任就跟我讲,要我把肚子里懂的东西都倒出来,不然就可惜啦。之前县里要把姜女戏拍成节目,我看他们演的戏本子里好多东西都没写完整,像姜女去庙里烧香那一段就没写出来,最后一节是姜女登仙,其实后面还有好长一段没有写呢,这些我都知道,我就一直在补充里面的东西,争取弄完整些。除了整姜女戏的本子,我还想把我学的傩舞、目连戏、佛戏,我会的那些罡步、手诀,都努力整理出来,写到书里去,好留给后人们看。2007年的时候,我们县里出了一套桑植民族文化系列的丛书,里面好多东西都是从我这儿搞过去的,像《桑植民族舞蹈精选》、《桑植目连戏精选》、《桑植佛戏精选》、《桑植高傩演本》、《桑植民俗礼仪大全》这几本书里头,有好多都是我给的内容。有时候我把这些书翻一翻,也挺有成就感的。
  桑植傩戏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真的是不容易。以前村里有一个书记,认为搞傩戏是封建迷信,不准我们搞,二十多年过去了,很多人也就不弄了,反正也不来钱,你想想一个班子,掌坛师的工钱要拿得多一点,因为要自己买化妆品给大家化妆嘛,剩下的钱大家就平分。一个人平均下来,也就拿个二百块钱左右。现在事主做一场法事,大概要花到两千多块吧。除了请班子来以外,亲戚朋友也都是要请,吃饭的花销也不少,事主也不容易。但如果事主拿不出一个人二百块的工钱,那戏班子里其他人可能就不愿意去干,我一般都会为戏班子里的人考虑,如果大家觉得行,我才会去,不行那就算了。
  现在村里很多年轻一点的,都选择出去打工,不会想着靠这个吃饭,像我年纪大了,想出去也出去不了,还傩愿讨不到钱,我就种苞谷,养上二十几只鸡子,开着小杂货铺,日子也算过得去。不过,这些年来请我们去做傩戏的人越来越少了。尽管我们村里还有好多人信这个,还愿诚心诚意的,无论事情搞没搞好,都不会说这说那的。但有些不是我们村子里的人,做了没效果,就觉得是我们不灵,能力不行,或者说是搞这个本身就是假的,也就不相信了。还愿效果我也说不清楚,有的人家,他明明不是这个问题,非要还这种愿,那么做出来肯定就没什么效果了。
  其实我还有好多东西没能教给徒弟呢!之前有很多人想要从我这儿弄那些九龙水[3]啊之類的偏方,他们心思都不纯,我看得出来,我也不会给。我现在主要做的事情还是写戏本子,把那些我知道的唱词全部写出来,以后的人才能学得好、学到位。如果没人看,我就打算送到非遗办去,毕竟这是老祖宗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东西,是我们的根啊,我们要保护好它,发展好它,可不能传着传着就没了哟!我真的希望县里要重视傩戏,更要重视传承人,多给传承人一些鼓励和支持!
  注 释:
  [1] 湖南省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编:《桑植傩戏演本》,岳麓书社,1998年。
  [2] 鳝团鳅:即黄鳝、甲鱼、鳖和泥鳅。
  [3] 九龙水:主要用来治疗喉咙卡物,喉中卡物之人将此水喝下,喉中之物即刻消失。
  责任编辑:黄祥深
其他文献
晨曦初露,彝寨沸腾。  大花车早已停在村头。按照当地习俗,新郎率领他的接亲伙伴,寅时中段就来到了寨上,拟于卯时之内,带走那如花似玉的彝家少女。岂料,他挨吃了一次又一次的闭门羹。  不是嗎?当新郎一行接亲队伍来到新娘家门口时,原先在院子里边做家务边相互逗趣、叽叽喳喳的少男少女们,就像机器掉了链,戛然止住,默默干着他们手中的活儿,既不向来客打招呼,给点儿笑脸,更不找凳子给客人坐下。我心里好生纳闷,心想
期刊
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季节,乍暖时,把酒问春,何处可寻一地春芳,拥着醉人的雅意,把冬寒的伤怀和憂郁忘掉?  其实,不用多问。年复一年,新绿妖娆、风华劲秀时,在芳龄刚过三十、正当青春年华的大化瑶族自治县,三月里,山歌流韵、古风悠远、壮家美食,浓郁的节日气息扑面而来,置身其中,谁能不醉呢?  在流波荡漾的红水河边,在千山锦绣、万弄深幽的壮乡瑶寨,笑靥如花绽开,人们载歌载舞走进春意盎然的季节,走进令人沉醉的
期刊
摘 要:江口傩戏2009年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赵峰是江口傩戏市级传承人、江口县傩戏学会会员,他常在江口、松桃、德江等地行傩,其精湛的技艺广受欢迎。在采访中,赵峰讲述了自己的学傩经历,及相关技艺,并表达了他对江口傩戏传承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江口傩戏;口述史;赵峰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2-0106-06  江口傩戏是流传于
期刊
山中枫叶青了  因为寄托着深深的哀思  枫叶总在这个季节  最先吐露  嫩嫩的青色  把满山的灰暗  唤醒  女人们采来青青的枝叶  泡制成黑色的糯米饭  再配以白黄红紫之色  让子孙们用虔诚的双手  供奉给  暗中保佑我们后人的先神  时光荏苒  山中枫叶慢慢由青变绿  由绿变黄  由黄变红  由红变紫  一如我们的岁月  上坟的人  这个季节从没有忘记  一代接一代的嘱托  不论多远  总是携
期刊
木棉花开  阴冷的山野  黑色的木棉迎风傲立  一点 一点  慢慢绽放  鲜红的火  村庄 渐渐红了  田野 渐渐热了  是谁无声的呐喊  振奋了  南国春晓  布谷鸟鸣  布谷 布谷  声声天籁  来自山野  来自天边  来自醒犹未醒的梦里  山 空灵  水 清静  谁人悠扬的吆喝声  劃破了薄薄的晨雾  乱了满山黎明  蛙声  一起一落的蛙声  鼓胀了满天水色  打湿了  一路泥泞的田野  铺
期刊
摘 要:中国遗产区的开发和治理问题日益成为焦点。通过对于永顺县老司城遗址中25户搬迁户、原申遗征地拆迁办负责人以及部分非搬迁户进行访谈调查,从居民生活变迁中和政府的博弈窥探当地村落信任变迁机制,认为村落信任在政府的政绩中建立,在居民的博弈滞后性中不断消解,从而反思遗址开发模式也应关注“人”的保护。  关键词:村落信任;遗址保护;老司城;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小时候,故乡  是山旮旯  在坡上和山脚  壮家人干栏式土墙瓦房的家  小时候,故乡  是房前屋后枇杷树下  无数张小脸蛋  眼巴巴望着馋人的枇杷  挂在高高的枝丫  小时候,故乡  是光着的小脚丫  在房前屋后,在田垌间踩踏  披着暮色,沾满泥巴  兴冲冲地跑回家  小时候,故乡  是三月三  妈妈一大早染好的彩蛋  飘香多彩的糯米飯  一双双刚抹了鼻涕的小手抓糯米饭  被妈妈笑着骂  不讲卫生
期刊
摘 要:1939年、1945年四川省爆发了两次大规模霍乱,全川大受影响。重庆作为当时国民政府的陪都亦受到霍乱的严重袭击。霍乱在重庆爆发的原因,与日军1939年对重庆进行大规模战略轰炸密切相关。日军陆空立体式的作战模式,以及无差别轰炸,造成重庆难民数量的急剧增加,人口的流动为大规模霍乱爆发提供了外部条件。1945年疫情较1939年影响更大,卫生观念模糊、防疫知识匮乏成为该年霍乱传播主因。重庆霍乱模式
期刊
这个节日  谁在异乡遥望  而归乡的路是那么的漫长  我似乎看见  一张张虔诚的脸  在墓碑前喃喃自语  我好像听到  一串串清脆的爆竹  在山坳中久久回荡  幡旗飘扬  炷香弥漫  祖先的在天之灵  能否感受到游子心中  永不熄灭的三炷香  护佑之光  能否飞越崇山峻岭的阻挡  游子,孤独中尤为孤独的人  手握染红壮乡五色饭的红蓝草  黯然無语  远方的亲人  你们的殷殷期望  是多么沉重和忧伤
期刊
凭祥的美,美在她的历史厚重  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凭祥”二字铭刻于中国近现代史中。在这块土地上,先后上演了一系列影响中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1885年清末名将冯子材率“萃军”击败法国侵略者取得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1907年12月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亲自拉响反清第一炮举行轰轰烈烈的“镇南关起义”,1949年12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将五星红旗插上镇南关宣告广西全境解放(12月11日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