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戏缘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2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2年,我在军委空军一个直属团的政治处当文化教员。那时候部队讲究“处处有歌声,月月有晚会”,我这个教员除了给干部讲讲《毛主席诗词》、《毛主席的六篇军事著作》外,就是下连队帮助战士们编小节目,到月底演出。想不到日积月累,有几个土里土气的小节目,像河南小曲表演唱《五老夸儿》、拆唱牌子曲《星期天》还在全空军获了奖,我成了连队业余“名作家”。
  1964年春天,空军直属政治部召开文化工作会,传达中央将在6月举办京剧现代戏观摩大会的文件。会后,文化处的刘处长问我能不能编京剧。我说:“能!”一下子情绪高涨。
  小时候住在前门外,周围净是老戏园子,广和、中和、三庆、庆乐、广德、华乐、华北、开明、同乐等等,天桥还有五六处。小同学里有很多梨园子弟,常和他们一起以“家属”的身份“蹭戏”。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吧。小孩容易被熏染,更何况京剧那么“魔”人!一来二去,小友相聚,最大的乐趣就是找个空场拉山膀、跑圆场,练“起霸”;要不就跑到天坛根儿,冲着破败的坛墙喊几嗓子“劝千岁”、“学天书”。那感觉,好像真的成了“角儿”了,相当得意。后来上中学、大学也是有好戏必看,哪怕票价昂贵。
  这次我敢应下写本子、排京戏的任务,还因为,战士里有几个长春京剧团的青年学员和会文武场的河北兵。这样演员乐队不成问题。为了速成,我改编了当时红极一时的评剧《夺印》里“劝陈”的一折,重新写了唱词,设计了两段成套的唱腔。这段戏就两个人,我演小陈庄的支部书记何文进(老生),首钢来的新兵李宝生演犯错误的生产队长陈广清(裘派铜锤)。为造气氛,前面加了一场“夜查”,由电台台长魏学策(转业后曾任中国京剧院副院长)扮演民兵队长。一开场,他带着几个民兵在紧密的锣鼓声中寻场“走边”,制造气氛。而后静下场来,我和李宝生上场,有几段对唱,还挺热闹。排好后先在团里演。锣鼓一响,台下的战士热烈鼓掌,说“看大戏了!”初演成功,又拿到空军大院营建大队礼堂演。各级领导看了都很兴奋,认为战士自编自演京剧很不简单。
  这时,我听说在空军文化工作会议上,空军首长让文工团排京剧现代戏,却无结果。我们的《夺印》引起空军首长的兴趣,决定把我调出,改编全部的《夺印》。我想,改编再成功也是人家的戏,决定自己写个和空军指战员有关系的新戏。领导同意,并组成一个班子,协助我完成创作任务。
  压力很大,时间很紧,写什么呢?
  6月5日,“1964年京剧现代戏观摩大会”在北京举行,19个省市自治区的29个剧团,2000多名演职员参加。北京京剧团演出了《芦荡火种》。毛主席观看并接见了全体演员,周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彭真做了报告。躬逢其盛,我参加了这个历史盛会。边看人家,边琢磨自己的“本子”。结果,我从众多的文件材料中,发现一份反映四川某部战士回乡探亲,发现父亲有贪污问题,最后协助四清工作组破案的简报。它引起了我的兴趣,调动了我在连队和过去在农村的生活积累,我有信心写好这个戏。结果很顺利,只用一周的时间,我就完成了初名《迎春曲》五场戏的初稿。领导小组一面讨论剧本,一面从直属队选调演员,其中有护士、教师、厨师、报务员、警卫员、翻译等。可是,这么大的戏,这么多的唱段,由谁来设计唱腔、音乐,谁来导演呢?这时,电台台长魏学策凭借他入伍前在中国京剧院工作的关系,拍胸脯保证回剧院请老师。中国京剧院领导大力支持,派李世霖老师来部队,担任艺术指导。
  李世霖老师是富连成科班第五科、“世”字科的优秀老生。他与袁世海、李世芳、毛世来、江世玉、艾世菊等同科,长期与李少春、叶盛兰、袁世海、杜近芳等名家合作,会戏多、演艺精,配合默契。加上他扮相爽朗、嗓音嘹亮,是京剧舞台上不可多得的一位“好佬”。有一次周总理在人民剧场看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演出的《野猪林》,看完接见演员时,周总理特意高声问:“李世霖同志在哪里?”李老师站在后面,高声应答:“我在这儿。”总理说,你扮演林冲的岳父,在林冲夫妻生离死别一场,你没有台词,没有唱,站在一旁看着自己疼爱的女儿、女婿遭遇不测,把老人当时悲痛在心,愤恨难忍、却又不得不忍的心情,表演得恰如其分,既不喧宾夺主,又烘托出林冲夫妻生离死别的悲剧气氛,演得很好!
  能得到李世霖老师的全力指导,我们喜出望外。那时候,我们在前门招待所集中,李世霖老师接过剧本后,很快安排好场次,逐场、逐角、逐段地设计好唱腔,配齐锣鼓点,协调好乐队的文武场,跟着一场场“下地”排练,不到半个月,整个《迎春曲》五场戏就“戳”起来了。速度之快、效果之好,连我这个作者都料想不到!我这才领会世霖老师深厚的功底和广博的经验。
  后来,李老师又请来叶盛兰老师为唱腔把关,李金鸿老师为身段把关,沈玉才、赓金群二位老师为乐队把关。京剧院的顶级名家亲临部队,栽培我们这些生手,使演出水平大大提高。中国京剧院的领导特意请我们在人民剧场为全剧院的演员们进行观摩演出,分口座谈,使我们受益良多。总政文化部陈其通部长看完戏后说:“很难想象我们的战士,作为业余演员能把京剧演得这么好!”空军首长说:“我们的战士回乡探亲参加了‘四清’运动,上了新的一课。战士自编自演京剧现代戏,也是上了新的一课。”从此,这个戏就改名《新的一课》,在军内外演了不少场。对戏好评不少,戏外也有分歧。身为作者,常陷两难窘地。后来,政治部领导为了让我“深入生活”,决定把我调回部队,到湖南邵阳参加“四清”。剧组解散了,人员各就各位,我的这一段戏缘也就结束了。不过,至今想来,内中不乏种种品评回味之处。
   (责编:辛娅)
其他文献
他从小是个弃儿,视力仅0.01,身高只有1.5米;作为记者他数十次冒险“卧底”,专门揭发不法分子的非法勾当;经他采访的中外名流和演艺明星达七八百名; 40多年来,他先后在全国600余家报刊杂志发表各种文章近300余万字;他曾接受过数十家媒体的采访,其中包括CCTV和《凤凰卫视》——    张骥良出生不久,一场无情的病魔永远夺去了他那双明亮的大眼睛。视力仅存0.01,是母亲温暖的鼓励和支持,使他在黑
期刊
退休后带小孙女是我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从教师岗位退休的我,在小孙女面前依然以老师自居,可这小顽童却不屑一顾。几经征战,我还真的败下阵来。  暑假的一日,午饭后,我刚躺在床上,小孙女甜甜又缠着我给她讲故事。可我昨晚没休息好,太困了,便不容置疑地说:“那我只讲两遍,然后你当老师,讲给奶奶听!”甜甜聚精会神地聆听我讲《狡猾的狐狸》,两遍后,居然一字不漏绘声绘色地复述了下来。我睡意全无,夸奖道:“甜甜,你可
期刊
我收集了一些花纹奇特的花蛤贝壳,并给其中一部分拍了照。我把这些照片给熟人看,有几位竟然以为是某个抽象派画家画在贝壳上的作品。我告诉他们,这是贝壳的自然花纹,他们都非常惊奇。  以往吃花蛤,我从未注意过贝壳的花纹。2006年初夏,有一次洗蛤,对贝纹多看了几眼,惊奇地发现,它们不但奇特,而且多变:有的像山水风景,有的像屋宇楼舍,有的像古今人物,有的像飞禽走兽。虽说不能仿真,却是形神兼备,仔细看去能令人
期刊
我今年51岁,是一个普通的退休人员。我从小喜欢运动,打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跑步,身体一向很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务的忙碌,又由于自己的腿摔伤过,爬不了楼梯,蹲不下去,开始对体育锻炼有了畏惧心理。  2006年8月,我偶然到北京天坛公园散步,看到许多人拿着手杖大步行走,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我很快加入到天坛越野行走队中,成了其中的一员。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这是一个团结、向上、互相关心,充满文化氛围的集
期刊
在我长达十年的知青生活中,有许多酸甜苦辣的故事,“借鸡记”便是其中一个。  那是1969年春,队上的社员都出工去了,同队的知青也不知哪里去了,村院里除了鸡叫,再无一点声响。我感冒躺在知青小屋没出工,肚子饿得“咕咕咕”地叫个不停,迫使我不得不爬起来找吃的。米箩里的米所剩无几,菜篮也是空的,好不容易找到一点剩饭,一点酸菜。肉是几个月都没亲热过了,能吃上一餐放了油的小菜就是上等美味了。我一边烧火炒剩饭,
期刊
我是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也是一个刚被孵化出卵的“网虫”。  退休以后,我喜欢在电脑上打打字,写写文章,发发电子邮件,目的是动动脑筋,练练手指。陆陆续续居然有好几十篇稿子被刊用了,没想到两家规模大、名气响的网站还把我的这些文章挂到了网上。只要在这些网站打出我的名字,开始搜索,一篇连一篇全冒了出来。所以,除了和一般的网民一样,在网上读新闻、听音乐、看图片、找资料、发邮件以外,我对网络又多了一层感激和敬
期刊
2006年5月,我和老伴访美旅游时,女儿所在的阿拉斯加州将举办2006年国际老年人运动会,女儿知道我热爱乒乓球项目,就代我向主办方报名了。  我6岁学打乒乓球,年逾七旬,仍然活跃在绿色的乒乓球台旁,朋友戏称我是“乒坛常青树”。 我认为乒乓球的魅力无处不在,一个普通的“发球”都奥妙无穷:长冲或是近吊,下旋还是侧旋?这些都要求当事者在几钞钟内做出抉择。球发出去,一方“吃球”,另一方欣喜;一方反击得分,
期刊
我的家乡在沂蒙山腹地,这里四面环山,相当闭塞,土壤多为沙石。娇贵的小麦、玉米等农作物都踮着脚尖溜走了,只有红脸膛的地瓜在这里扎了根,村民们一年到头全靠地瓜干煎饼为生。  母亲共生了4个孩子,我在家中排行最大,下边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这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的庄户人家来说,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母亲却不信那句“穷读书、富放猪”的致富经,先后把我们送进了学校。为此,母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期刊
邢常玉,连队里的烘炉工, 1970年我下乡到兵团时,他42岁。但长得老相,大家叫他“老邢头”,是个名副其实的老革命。1947年在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中,这个当时19岁的山东小伙就参加了县大队。1947年是山东战场最残酷的一年,老邢头在战斗中负伤,回到家里养病,和部队失去了联系。  1951年,朝鲜半岛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这个血性汉子又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铁道兵部队服役。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期刊
与我相濡以沫的爱妻沈爱芸2002年4月不幸患脑干出血,落下半身不遂,左半身失去知觉,生活不能自理。我家经济不宽裕,住在一起的小儿子、儿媳要上班,因此照顾老伴之事,全由我承担。整整5年了,我日夜相随,伺候左右。    临危受命 七旬翁经考验    我自己已经是76岁的人了,还担负着“中国报协集报分会”会长的职务。所以每天生活都非常紧张,在拼时间、拼体力中度过。每天凌晨1时结束头天的工作,1时30分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