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以浙师大离退休老教师为对象,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理论基础,调查了离退休老教师五大需要现状和离退休老教师志愿服务介入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四大志愿服务介入策略建议,为志愿者服务介入离退休老教师相关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离退休老教师需要;志愿服务;介入策略
[中图分类号]G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3 — 0114 — 02
一、引言
随着21世纪人口发展趋势的转变,老龄化问题以成为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热点问题,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了 1.74 亿,约占全球的21%,到2015年,预计将达到2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到本世纪中叶,预计将达到4亿。届时每四个人中将有一个老年人,我国人口老龄化①的加剧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如何完善社会服务,缓解老龄化趋势成为亟须解决的社会问题。同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口相对应,我国志愿者人数也在急剧上升,到2009年12月5日国际第24个志愿者日为止,我国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达到了3047万,庞大的志愿者数量和众多的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对解决现阶段高校离退休老教师的需要问题是一个新希望。本文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结合离退休老教师这一群体的特殊性,深入分析离退休老教师五大需要现状和离退休老教师志愿服务介入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切实满足他们的需要的基础上提出开展针对离退休老教师需要的志愿服务,建立离退,休老教师志愿服务需要信息化管理系统,鼓励和支持离退休老教师参加志愿服务及规范离退休教师志愿服务体系等相应志愿服务介入策略。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调查对象包括浙江师范大学离退休老教师和常青楼志愿者,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个案研究等方法,综合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法。依据调查问卷的内容和考察内容确定样本量为300份,离退休老教师200份,回收191份,回收率95%;志愿者100份,回收率100%,基本符合对样本容量的要求。在抽样方法上,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为主,综合运用多种抽样方法。此外,浙江师范大学离退休处也提供了部分相关数据资料,在此基础上,对变量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介入策略。
三、离退休老教师对志愿服务需要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该校离退休老教师共865人,其中男性为458人,女性为407人。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针对离退休老教师的各项需要设计问卷,并设计访谈大纲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入调查离退休老教师的需要现状,通过统计分析各项数据,依据研究结果提出志愿服务介入的改进模式。
(一) 生理需要较为乐观
生理需要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和性等方面的需要。在调查的191位离退休老教师里,共有男性122位,占63.8%,女性69位,占36.2%。年龄最小的56岁,年龄最大的84岁,平均年龄为72.10岁。老教师(离)退休时长最短为一年,最长为25年,平均为14.13年。在身体健康方面,老人们的身体都相对比较健康。离休干部由于享受国家特殊政策,生活上基本没有忧虑。在191位老教师中,80位老教师身体自我感觉非常好,另外110位老教师身体偶尔会有不适感,只有一位老教师常年服药,身体状况极其不佳。
(二)安全需要相对满足
人类要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和家庭安全等方面的需要。调查发现5%的老教师从未外出旅行,33.4%的老教师几年旅行一次,39.3%的老教师一年旅行一次,15.1%的老教师一年旅行数次,另外还有4.2%的老教师常年在外。随着年龄增长和身体健康的限制,老教师对处理外出时可能出现的危险状况的信心逐渐减少,外出旅游的频率也随之较少。
(三)情感和归属需要突出
这一层次包括友情、爱情和性亲密等方面的需要。人除了是一个自然人之外,还是一个社会人,具有社会性。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更复杂,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在191位老人中,已婚的老教师86.3%,剩下的13.7%也都是已婚丧偶,并且这些老教师总计有252个儿子和198个女儿。在家庭聚会频率方面,其中30位老教师每天都有家庭聚会,62位老教师一周一次,38位老教师一月一次,20位老教师半年一次,15位老教师一年一次,由于家人出国在外,或者在外工作,26位老教师家庭聚会的频率不确定,离退休老教师情感和归属需要相对较突出,子女们忙于工作,为数不多的家庭聚会较难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老人们的心灵空巢需温情来填充。
(四)尊重需要明显
该层次包括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和被他人尊重等方面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会到自己的价值。通过对老教师们是否还愿意重返教学岗位,191人中152人回答是肯定的,只有39个人表示会选择其他职业,在交流中也从侧面反映大部分老人还是很希望拥有成就感,仍对社会充满热情,依旧希望受到尊重。
(五)自我实现需要强烈
自我实现包括道德、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公正度和接受现实能力等方面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四、离退休老教师志愿服务介入存在的问题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及社会保障尚未完备,老龄化问题在此国情之下显得更为严峻,老龄化问题带来的养老保障方面的问题更加不容小觑。有组织的志愿行动在我国开展得较晚,志愿者协会等社会公益组织发育不充分。因此我国在志愿行动参加的人数、长期性、范围、参加者年龄层及社会阶层、社会影响等方面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少差距。如果将志愿者服务介入养老,可适当缓解当前养老需要缺口,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专为离退休老教师服务的常青楼志愿者已开展两年,并启动“动员爱心支援者,安装爱心急救铃,建立爱心巡护队”为主要内容的金辉工程,日前各方面反映情况较好。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如下几点问题:一是志愿者服务制度体系欠完善;二是志愿者服务对象群体偏小;三是志愿服务过于形式化;四是志愿活动项目设置单一;五是志愿活动宣传力度不强。
五、离退休老教师志愿服务的介入策略
(一)开展针对离退休老教师需要的志愿服务
通过对浙师大离退休老教师需要与志愿者介入的实证调查和数据基本分析发现,志愿者介入离退休老教师基本能够满足离退休老教师的各层次需要。但离退休老教师对志愿者活动的满意度更多地体现在低层次的需要上,而在情感和归属上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方面的活动,仍然存在不足。在志愿服务项目设置方面也仍存在瑕疵。结合离退休老教师的需要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培育和创建“1帮1服务”志愿服务品牌
空巢老人易空心,社会呼唤“精神赡养”成现今热点,在此形势下,我们建议培育和创建“1帮1服务”志愿服务,定期陪同离退休老教师做身体检查,对于老年病症做到及时预防与治疗。这样,从理论到实践,切实为满足离退休老教师的生理需要做好保障。此外,尽可能以专业对口方式服务本专业的老教师,专业的相似性使老教师与志愿者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更好地满足老教师情感和归属需要等高层次需要,深化志愿服务内涵。
2.支持和开展多种适合离退休老教师的文娱活动
志愿者可依托现有文体娱乐设施,支持和开展多种适合离退休老教师的文娱活动。合理安排一些体育活动,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还可以举办各种广场文化活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展示老年知识分子风采,满足离退休老教师多层次的需要,尤其是满足自我实现这一需要,促进离退休老教师身心健康,积极化养老。
(二)建立离退休老教师志愿服务需要信息化管理系统
对高校离退休老教师的志愿服务可尝试通过网络来实现,志愿者可建立离退休老教师志愿服务需要信息化管理系统,在网站上沟通双方信息,让更多志愿者了解老教师的需要,也让老教师及时获取服务信息,并对志愿活动进行评价。同时,通过网络扩大志愿者介入养老这一新模式的宣传和普及,带动更多的网络志愿者关注并加入志愿者这一群体。通过志愿服务需要信息化推动志愿服务改革,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优化组合资源,提高效率,促使对离退休老教师志愿服务介入质量整体的提升。
(三)鼓励和支持离退休老教师参加志愿服务
总体而言,高校离退休教师教学及社会经验丰富,无论是思想素质,还是文化水平都高于一般的离退休老教师。这个群体具有需要层次高的特点,共建社会的愿望迫切,志愿服务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帮助水平上是不够的,要将鼓励和支持离退休老教师参加志愿服务作为志愿者服务的一个拓展重点,构建高水平的志愿者服务策略。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起 “搭桥梁”的作用,协助老教师开展活动,并将高校离退休教师的活动由所在社区推广到其他领域,促进更高自我价值的实现。具体策略上,有以下几个构想:
1.树立“老有所为,充实晚年”志愿养生新观念
由志愿者协助,带领高校离退休教师参加志愿服务,实现老有所为,充实晚年。高校离退休老教师作为离退休人员中的高素质群体,可走进普通的老人社区,促进其生活方式多样化。
2.提供适合离退休老教师需要的志愿服务岗位
高校离退休教师曾较长时期在任工作,有一定的高校建设及管理经验。学校可以提供适合离退休老教师需要的志愿服务岗位,如担任高校校园建设及管理顾问、参与大学生思想建设与心理辅导工作。期间以学生志愿者为媒介,完善相关的离退休老教师返聘政策。既满足了退休老教师的尊重需要与贡献愿望,也能促进学校的政策体制健全化。让老人帮扶志愿者,也体现了志愿者互助精神和学习型服务理念。
(四)规范离退休教师志愿服务体系
1.确立志愿服务品质标准,完善志愿服务体系
高水平的志愿者服务策略还需要规范志愿者服务本身: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对每一位志愿者进行电子化登记,实行值班制度;提供服务手册,每月开会一次汇报工作情况,总结经验,及时解决服务中碰到的难题;加强志愿者的服务责任;建立 “一对一上门服务”制度等,进而不断强化服务管理,探索服务创新。通过采取志愿者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措施,坚持“尽我所能,无私奉献爱心,团结协作,共创文明家园”的服务宗旨,开展统一规范的志愿者活动,这是志愿者活动策略的基本方向。
2.完善志愿者队伍,扩大志愿服务范围
相对于国外而言,国内的志愿者服务队伍起步晚,专门服务于离退休老教师的志愿队伍还不完善。根据目前志愿者服务现状及调查所得的离退休老教师的需要,我们为志愿者服务队伍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促进志愿者队伍成员构成多元化;二是促进志愿者队伍行为任务规范化;三是促进志愿者服务范围普及化。
3.创新志愿活动项目设置,加强志愿活动宣传
建立青年志愿者和老年人之间的互动联系制度,沟通双方信息,通过互学、互助、互动,培养科学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向上的健康观,乐观有为的老年观。除常青楼值班、教师节送关怀文艺晚会和老人节运动会外,可加设如老年人电脑班和老年专题周末服务广场等活动,由青年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服务和传授现代科技知识。
六、结束语
本次研究以老龄化背景下的高校离退休老教师这一特殊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剖析离退休老教师的需要现状及志愿者介入服务现状,提出科学合理的志愿服务介入改进策略:尽量多开展能够满足离退休老教师情感和归属以上层次需要的志愿活动;确立志愿者服务品质标准、完善志愿者队伍、规范志愿者服务;构建高水平的志愿者服务策略等志愿服务介入改进策略。为做好高校离退休老教师工作及完善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体系提供一些建议,为其他高校乃至全国广大普通老年全体探索养老模式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王树新.老年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5.
〔2〕俞国良.社会心理学经典导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3-46.
〔3〕任占奎.老年心理危机与健康教育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1998,14(09).
〔4〕王树新.中国养老保障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4.
〔5〕王红.谁来化解城市“空巢危机”〔N〕.郑州日报,2006-04—14.
〔6〕张维华.老龄化背景下高校离退休工作探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04). 〔责任编辑:孙文政〕
[关键词]离退休老教师需要;志愿服务;介入策略
[中图分类号]G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3 — 0114 — 02
一、引言
随着21世纪人口发展趋势的转变,老龄化问题以成为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热点问题,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了 1.74 亿,约占全球的21%,到2015年,预计将达到2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到本世纪中叶,预计将达到4亿。届时每四个人中将有一个老年人,我国人口老龄化①的加剧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如何完善社会服务,缓解老龄化趋势成为亟须解决的社会问题。同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口相对应,我国志愿者人数也在急剧上升,到2009年12月5日国际第24个志愿者日为止,我国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达到了3047万,庞大的志愿者数量和众多的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对解决现阶段高校离退休老教师的需要问题是一个新希望。本文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结合离退休老教师这一群体的特殊性,深入分析离退休老教师五大需要现状和离退休老教师志愿服务介入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切实满足他们的需要的基础上提出开展针对离退休老教师需要的志愿服务,建立离退,休老教师志愿服务需要信息化管理系统,鼓励和支持离退休老教师参加志愿服务及规范离退休教师志愿服务体系等相应志愿服务介入策略。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调查对象包括浙江师范大学离退休老教师和常青楼志愿者,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个案研究等方法,综合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法。依据调查问卷的内容和考察内容确定样本量为300份,离退休老教师200份,回收191份,回收率95%;志愿者100份,回收率100%,基本符合对样本容量的要求。在抽样方法上,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为主,综合运用多种抽样方法。此外,浙江师范大学离退休处也提供了部分相关数据资料,在此基础上,对变量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介入策略。
三、离退休老教师对志愿服务需要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该校离退休老教师共865人,其中男性为458人,女性为407人。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针对离退休老教师的各项需要设计问卷,并设计访谈大纲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入调查离退休老教师的需要现状,通过统计分析各项数据,依据研究结果提出志愿服务介入的改进模式。
(一) 生理需要较为乐观
生理需要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和性等方面的需要。在调查的191位离退休老教师里,共有男性122位,占63.8%,女性69位,占36.2%。年龄最小的56岁,年龄最大的84岁,平均年龄为72.10岁。老教师(离)退休时长最短为一年,最长为25年,平均为14.13年。在身体健康方面,老人们的身体都相对比较健康。离休干部由于享受国家特殊政策,生活上基本没有忧虑。在191位老教师中,80位老教师身体自我感觉非常好,另外110位老教师身体偶尔会有不适感,只有一位老教师常年服药,身体状况极其不佳。
(二)安全需要相对满足
人类要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和家庭安全等方面的需要。调查发现5%的老教师从未外出旅行,33.4%的老教师几年旅行一次,39.3%的老教师一年旅行一次,15.1%的老教师一年旅行数次,另外还有4.2%的老教师常年在外。随着年龄增长和身体健康的限制,老教师对处理外出时可能出现的危险状况的信心逐渐减少,外出旅游的频率也随之较少。
(三)情感和归属需要突出
这一层次包括友情、爱情和性亲密等方面的需要。人除了是一个自然人之外,还是一个社会人,具有社会性。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更复杂,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在191位老人中,已婚的老教师86.3%,剩下的13.7%也都是已婚丧偶,并且这些老教师总计有252个儿子和198个女儿。在家庭聚会频率方面,其中30位老教师每天都有家庭聚会,62位老教师一周一次,38位老教师一月一次,20位老教师半年一次,15位老教师一年一次,由于家人出国在外,或者在外工作,26位老教师家庭聚会的频率不确定,离退休老教师情感和归属需要相对较突出,子女们忙于工作,为数不多的家庭聚会较难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老人们的心灵空巢需温情来填充。
(四)尊重需要明显
该层次包括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和被他人尊重等方面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会到自己的价值。通过对老教师们是否还愿意重返教学岗位,191人中152人回答是肯定的,只有39个人表示会选择其他职业,在交流中也从侧面反映大部分老人还是很希望拥有成就感,仍对社会充满热情,依旧希望受到尊重。
(五)自我实现需要强烈
自我实现包括道德、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公正度和接受现实能力等方面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四、离退休老教师志愿服务介入存在的问题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及社会保障尚未完备,老龄化问题在此国情之下显得更为严峻,老龄化问题带来的养老保障方面的问题更加不容小觑。有组织的志愿行动在我国开展得较晚,志愿者协会等社会公益组织发育不充分。因此我国在志愿行动参加的人数、长期性、范围、参加者年龄层及社会阶层、社会影响等方面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少差距。如果将志愿者服务介入养老,可适当缓解当前养老需要缺口,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专为离退休老教师服务的常青楼志愿者已开展两年,并启动“动员爱心支援者,安装爱心急救铃,建立爱心巡护队”为主要内容的金辉工程,日前各方面反映情况较好。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如下几点问题:一是志愿者服务制度体系欠完善;二是志愿者服务对象群体偏小;三是志愿服务过于形式化;四是志愿活动项目设置单一;五是志愿活动宣传力度不强。
五、离退休老教师志愿服务的介入策略
(一)开展针对离退休老教师需要的志愿服务
通过对浙师大离退休老教师需要与志愿者介入的实证调查和数据基本分析发现,志愿者介入离退休老教师基本能够满足离退休老教师的各层次需要。但离退休老教师对志愿者活动的满意度更多地体现在低层次的需要上,而在情感和归属上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方面的活动,仍然存在不足。在志愿服务项目设置方面也仍存在瑕疵。结合离退休老教师的需要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培育和创建“1帮1服务”志愿服务品牌
空巢老人易空心,社会呼唤“精神赡养”成现今热点,在此形势下,我们建议培育和创建“1帮1服务”志愿服务,定期陪同离退休老教师做身体检查,对于老年病症做到及时预防与治疗。这样,从理论到实践,切实为满足离退休老教师的生理需要做好保障。此外,尽可能以专业对口方式服务本专业的老教师,专业的相似性使老教师与志愿者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更好地满足老教师情感和归属需要等高层次需要,深化志愿服务内涵。
2.支持和开展多种适合离退休老教师的文娱活动
志愿者可依托现有文体娱乐设施,支持和开展多种适合离退休老教师的文娱活动。合理安排一些体育活动,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还可以举办各种广场文化活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展示老年知识分子风采,满足离退休老教师多层次的需要,尤其是满足自我实现这一需要,促进离退休老教师身心健康,积极化养老。
(二)建立离退休老教师志愿服务需要信息化管理系统
对高校离退休老教师的志愿服务可尝试通过网络来实现,志愿者可建立离退休老教师志愿服务需要信息化管理系统,在网站上沟通双方信息,让更多志愿者了解老教师的需要,也让老教师及时获取服务信息,并对志愿活动进行评价。同时,通过网络扩大志愿者介入养老这一新模式的宣传和普及,带动更多的网络志愿者关注并加入志愿者这一群体。通过志愿服务需要信息化推动志愿服务改革,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优化组合资源,提高效率,促使对离退休老教师志愿服务介入质量整体的提升。
(三)鼓励和支持离退休老教师参加志愿服务
总体而言,高校离退休教师教学及社会经验丰富,无论是思想素质,还是文化水平都高于一般的离退休老教师。这个群体具有需要层次高的特点,共建社会的愿望迫切,志愿服务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帮助水平上是不够的,要将鼓励和支持离退休老教师参加志愿服务作为志愿者服务的一个拓展重点,构建高水平的志愿者服务策略。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起 “搭桥梁”的作用,协助老教师开展活动,并将高校离退休教师的活动由所在社区推广到其他领域,促进更高自我价值的实现。具体策略上,有以下几个构想:
1.树立“老有所为,充实晚年”志愿养生新观念
由志愿者协助,带领高校离退休教师参加志愿服务,实现老有所为,充实晚年。高校离退休老教师作为离退休人员中的高素质群体,可走进普通的老人社区,促进其生活方式多样化。
2.提供适合离退休老教师需要的志愿服务岗位
高校离退休教师曾较长时期在任工作,有一定的高校建设及管理经验。学校可以提供适合离退休老教师需要的志愿服务岗位,如担任高校校园建设及管理顾问、参与大学生思想建设与心理辅导工作。期间以学生志愿者为媒介,完善相关的离退休老教师返聘政策。既满足了退休老教师的尊重需要与贡献愿望,也能促进学校的政策体制健全化。让老人帮扶志愿者,也体现了志愿者互助精神和学习型服务理念。
(四)规范离退休教师志愿服务体系
1.确立志愿服务品质标准,完善志愿服务体系
高水平的志愿者服务策略还需要规范志愿者服务本身: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对每一位志愿者进行电子化登记,实行值班制度;提供服务手册,每月开会一次汇报工作情况,总结经验,及时解决服务中碰到的难题;加强志愿者的服务责任;建立 “一对一上门服务”制度等,进而不断强化服务管理,探索服务创新。通过采取志愿者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措施,坚持“尽我所能,无私奉献爱心,团结协作,共创文明家园”的服务宗旨,开展统一规范的志愿者活动,这是志愿者活动策略的基本方向。
2.完善志愿者队伍,扩大志愿服务范围
相对于国外而言,国内的志愿者服务队伍起步晚,专门服务于离退休老教师的志愿队伍还不完善。根据目前志愿者服务现状及调查所得的离退休老教师的需要,我们为志愿者服务队伍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促进志愿者队伍成员构成多元化;二是促进志愿者队伍行为任务规范化;三是促进志愿者服务范围普及化。
3.创新志愿活动项目设置,加强志愿活动宣传
建立青年志愿者和老年人之间的互动联系制度,沟通双方信息,通过互学、互助、互动,培养科学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向上的健康观,乐观有为的老年观。除常青楼值班、教师节送关怀文艺晚会和老人节运动会外,可加设如老年人电脑班和老年专题周末服务广场等活动,由青年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服务和传授现代科技知识。
六、结束语
本次研究以老龄化背景下的高校离退休老教师这一特殊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剖析离退休老教师的需要现状及志愿者介入服务现状,提出科学合理的志愿服务介入改进策略:尽量多开展能够满足离退休老教师情感和归属以上层次需要的志愿活动;确立志愿者服务品质标准、完善志愿者队伍、规范志愿者服务;构建高水平的志愿者服务策略等志愿服务介入改进策略。为做好高校离退休老教师工作及完善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体系提供一些建议,为其他高校乃至全国广大普通老年全体探索养老模式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王树新.老年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5.
〔2〕俞国良.社会心理学经典导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3-46.
〔3〕任占奎.老年心理危机与健康教育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1998,14(09).
〔4〕王树新.中国养老保障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4.
〔5〕王红.谁来化解城市“空巢危机”〔N〕.郑州日报,2006-04—14.
〔6〕张维华.老龄化背景下高校离退休工作探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04). 〔责任编辑:孙文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