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以来,如果说人们听说过芬尼·门德尔松-亨泽尔的名字,她也仅仅是作为音乐史的一个注脚。即便今日,他弟弟菲利克斯·门德尔松的光辉依旧大大地盖过了芬尼。事实上,芬尼是一位非常有天赋的作曲家。她是著名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的后裔,1805年出生在汉堡的一个书香门第。芬尼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是非比寻常的,但又有些矛盾——一方面,她和弟弟菲利克斯·门德尔松一起接受了正规的音乐教育,并同样展现出惊人的才华(她十三岁时就能背奏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另一方面,她又时不时地被明示或暗示她是一名女性,不应该也不可能去从事她的天赋所应该期许的事业与道路。在芬尼二十三岁生日的时候,她的父亲亚布拉罕就教导她,希望她能够“变得更加坚定、沉稳、端庄,并更加热情地进入到你真正的天职——作为年轻女人唯一的天职——我的意思是家庭主妇的状态”。甚至向来跟她关系密切的弟弟菲利克斯对于她从事音乐的工作也抱有矛盾的态度。菲尼克斯虽然支持她从事音乐,但对于姐姐出版的作品却总是报着消极的态度。
1829年,芬尼和艺术家威尔海姆·亨泽尔结婚,一年后生了个儿子塞巴斯蒂安。婚后,芬尼仍然从事着音乐活动,她曾多次去意大利旅行,在那里还碰到了年轻的法国作曲家古诺,古诺后来谈到,芬尼曾将巴赫的键盘音乐介绍给他。芬尼是巴赫忠实的“粉丝”,曾经加入一个专门复兴古代音乐的组织——柏林歌唱协会。芬尼一直坚持在私人场合的演奏和创作活动,她唯一一次公开的演出是在1838年。1846年,芬尼非常大胆地出版了她的作品1号:《艺术歌曲集》。作品的出版意味着芬尼向着独立迈进了一步,很可能在接下去的若干年,她可以出版自己更多的作品。但这一期待却由于她过早的去世戛然而止,1847年5月14日,在芬尼刚完成其最后的艺术歌曲不久后,她死于一场突如其来的中风。
芬尼的作品以钢琴和艺术歌曲为主,差不多有四百多部。同时代的人将芬尼看作是一位沙龙作曲家,她的才华正是由这些适合沙龙的、社交场合的作品表现出来。这些作品展现出芬尼所具有的抒情性的天赋以及对古典和声曲式传统的尊重,当然也表现出她与众不同的个性。这张唱片上的音乐涵盖了芬尼成年后的整个创作时期,从1823年到1846年。唱片中最早的作品是创作于1823年的《D小调非常激动的快板》与《终曲》,那年芬尼十八岁。这两首作品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对比:《终曲》的情绪是伤感怀旧的,而如同八度练习曲般的《非常激动的快板》却充满激情。芬尼在手稿的空白处写下注释“非常难”,并指出是以卡克布莱纳(Friedrich Kalkbrenner)的方式完成,暗示的是当时著名的钢琴炫技大师卡克布莱纳,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就是题献给此人的。卡克布莱纳对此曲的影响在于艰深的技巧上,这些有难度的段落虽然不长,却展现了音乐技术的高超。
按时间顺序,接下来创作的是《C小调奏鸣曲》和单乐章的《随想曲风格的奏鸣曲》,从中我们可以知晓作曲家对奏鸣曲结构的熟练掌握。尤其在《C小调奏鸣曲》中,所有的材料均由第一乐章的两个主题派生出来,体现出作曲家对于动机的统一以及驾驭大篇幅作品的能力。这部作品是题献给“不在场的”菲利克斯的,他当时正在巴特多波兰的温泉胜地疗养。
《G小调夜曲》创作于十四年后,这首作品让我们看到菲利克斯是多么轻而易举地将芬尼的作品划归他的名下。这首《夜曲》非常类似菲利克斯的无词歌,优美、如歌的旋律配以连绵不断的、如潺潺流水般的伴奏。如同很多十九世纪的钢琴音乐一样,这部作品很明显地受到约翰·菲尔德的《夜曲》的影响。
精巧细致的《降E大调柔板》充分展现出芬尼的旋律天赋,以及在和声上的创新与冒险。在这首作品中,我们还能听到她最心爱的作曲家巴赫的影响,尤其是在开始的地方。芬尼1843年创作的《G小调奏鸣曲》可以说是她所有钢琴作品的最高杰作。这部作品火热、抒情而富有戏剧性,展现了芬尼正处在她创造力的巅峰。早期围绕奏鸣曲所做的实验——比如创作于二十年前的《随想曲风格的奏鸣曲》在这里结出了成熟的果实。第一乐章令人兴奋而热血沸腾,第二乐章是一个飘渺的谐谑曲,在B小调上与第一乐章形成对比,它闪闪发光的十六分音符颤音的片段以柔音踏板的效果演奏出来,第三乐章的柔板庄重深沉,最后,整首奏鸣曲由充满活力的、快速的急板推向全曲戏剧性的高潮。
1846年创作的《C小调非常的快板》有着与《G小调奏鸣曲》相似的激情,这一年,芬尼第一次决定要以自己的名义出版作品,这首乐曲富有挑战性,充满力量的技术困难,恰恰与芬尼在这一年走向独立的反抗行为相契合。然而,同年的另两部作品——《降E大调艺术歌曲》与《E大调稍快的行板》却展现了作曲家的一种不安的心境。作品的名字“艺术歌曲”无疑与其弟的“无词歌”有着密切联系,这些作品伤感的抒情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声乐作品。不过,《稍快的行板》却展现出热情的雄辩式风格,将音乐推向一个情感高潮。
芬尼的早逝很容易让我们在听到她这些凄楚的晚期作品时多一些情感上的预设,或者是去预测如果她不在一年后去世,她还将创作出怎样的作品。作为“门德尔松”的姐姐的观念常常妨碍人们将她看作是一位独立的音乐家,姐弟俩音乐风格的相似又加深了这样的看法。然而,芬尼的作品有力地戳破了这样的肤浅观念,她的声音个性而富有力量——一种值得一听的声音。
1829年,芬尼和艺术家威尔海姆·亨泽尔结婚,一年后生了个儿子塞巴斯蒂安。婚后,芬尼仍然从事着音乐活动,她曾多次去意大利旅行,在那里还碰到了年轻的法国作曲家古诺,古诺后来谈到,芬尼曾将巴赫的键盘音乐介绍给他。芬尼是巴赫忠实的“粉丝”,曾经加入一个专门复兴古代音乐的组织——柏林歌唱协会。芬尼一直坚持在私人场合的演奏和创作活动,她唯一一次公开的演出是在1838年。1846年,芬尼非常大胆地出版了她的作品1号:《艺术歌曲集》。作品的出版意味着芬尼向着独立迈进了一步,很可能在接下去的若干年,她可以出版自己更多的作品。但这一期待却由于她过早的去世戛然而止,1847年5月14日,在芬尼刚完成其最后的艺术歌曲不久后,她死于一场突如其来的中风。
芬尼的作品以钢琴和艺术歌曲为主,差不多有四百多部。同时代的人将芬尼看作是一位沙龙作曲家,她的才华正是由这些适合沙龙的、社交场合的作品表现出来。这些作品展现出芬尼所具有的抒情性的天赋以及对古典和声曲式传统的尊重,当然也表现出她与众不同的个性。这张唱片上的音乐涵盖了芬尼成年后的整个创作时期,从1823年到1846年。唱片中最早的作品是创作于1823年的《D小调非常激动的快板》与《终曲》,那年芬尼十八岁。这两首作品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对比:《终曲》的情绪是伤感怀旧的,而如同八度练习曲般的《非常激动的快板》却充满激情。芬尼在手稿的空白处写下注释“非常难”,并指出是以卡克布莱纳(Friedrich Kalkbrenner)的方式完成,暗示的是当时著名的钢琴炫技大师卡克布莱纳,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就是题献给此人的。卡克布莱纳对此曲的影响在于艰深的技巧上,这些有难度的段落虽然不长,却展现了音乐技术的高超。
按时间顺序,接下来创作的是《C小调奏鸣曲》和单乐章的《随想曲风格的奏鸣曲》,从中我们可以知晓作曲家对奏鸣曲结构的熟练掌握。尤其在《C小调奏鸣曲》中,所有的材料均由第一乐章的两个主题派生出来,体现出作曲家对于动机的统一以及驾驭大篇幅作品的能力。这部作品是题献给“不在场的”菲利克斯的,他当时正在巴特多波兰的温泉胜地疗养。
《G小调夜曲》创作于十四年后,这首作品让我们看到菲利克斯是多么轻而易举地将芬尼的作品划归他的名下。这首《夜曲》非常类似菲利克斯的无词歌,优美、如歌的旋律配以连绵不断的、如潺潺流水般的伴奏。如同很多十九世纪的钢琴音乐一样,这部作品很明显地受到约翰·菲尔德的《夜曲》的影响。
精巧细致的《降E大调柔板》充分展现出芬尼的旋律天赋,以及在和声上的创新与冒险。在这首作品中,我们还能听到她最心爱的作曲家巴赫的影响,尤其是在开始的地方。芬尼1843年创作的《G小调奏鸣曲》可以说是她所有钢琴作品的最高杰作。这部作品火热、抒情而富有戏剧性,展现了芬尼正处在她创造力的巅峰。早期围绕奏鸣曲所做的实验——比如创作于二十年前的《随想曲风格的奏鸣曲》在这里结出了成熟的果实。第一乐章令人兴奋而热血沸腾,第二乐章是一个飘渺的谐谑曲,在B小调上与第一乐章形成对比,它闪闪发光的十六分音符颤音的片段以柔音踏板的效果演奏出来,第三乐章的柔板庄重深沉,最后,整首奏鸣曲由充满活力的、快速的急板推向全曲戏剧性的高潮。
1846年创作的《C小调非常的快板》有着与《G小调奏鸣曲》相似的激情,这一年,芬尼第一次决定要以自己的名义出版作品,这首乐曲富有挑战性,充满力量的技术困难,恰恰与芬尼在这一年走向独立的反抗行为相契合。然而,同年的另两部作品——《降E大调艺术歌曲》与《E大调稍快的行板》却展现了作曲家的一种不安的心境。作品的名字“艺术歌曲”无疑与其弟的“无词歌”有着密切联系,这些作品伤感的抒情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声乐作品。不过,《稍快的行板》却展现出热情的雄辩式风格,将音乐推向一个情感高潮。
芬尼的早逝很容易让我们在听到她这些凄楚的晚期作品时多一些情感上的预设,或者是去预测如果她不在一年后去世,她还将创作出怎样的作品。作为“门德尔松”的姐姐的观念常常妨碍人们将她看作是一位独立的音乐家,姐弟俩音乐风格的相似又加深了这样的看法。然而,芬尼的作品有力地戳破了这样的肤浅观念,她的声音个性而富有力量——一种值得一听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