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比较2.2 mm与2.75 mm透明角膜切口(CCI)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134例(167眼)白内障患者按掷硬币法随机分为2组:2.2 mm切口组57例(70眼)和2.75 mm切口组77例(97眼),术前角膜散光<0.50 D者,做正上方切口,角膜散光≥0.50 D者,在最高屈光力子午线上做切口.测量2组术前,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UCVA
【机 构】
:
637000南充,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637000南充,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637000南充,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637000南充,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2.2 mm与2.75 mm透明角膜切口(CCI)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134例(167眼)白内障患者按掷硬币法随机分为2组:2.2 mm切口组57例(70眼)和2.75 mm切口组77例(97眼),术前角膜散光<0.50 D者,做正上方切口,角膜散光≥0.50 D者,在最高屈光力子午线上做切口.测量2组术前,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UCVA、BCVA、角膜散光度(CAD)及轴向(CAA).比较分析2组间及组内不同时间点视力及角膜散光变化的差异.数据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两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独立样本R×C列联表的x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2组术后CAD总体较术前明显降低.2.2 mm组术前为(0.73±0.43)D,术后3个月为(0.49±0.36)D (P<0.01);2.75 mm组术前为(0.87±0.57)D,术后3个月为(0.53±0.38)D(P<0.01).2.2 mm组术后1周CAD有短暂增高(P<0.05),术后1个月时下降至术前水平(P>0.05);而2.75 mm组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个月时明显低于术前(P<0.05).2组之间CAD变化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组内手术前后CAA总体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最高屈光力子午线上做CCI,2.2 mm及2.75 mm的切口均能矫正部分术前角膜散光,且矫正角膜散光的作用无明显差异。
其他文献
目的 回顾性分析眼睑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分类以及行Mohs法切除后进行眼睑缺损修复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近10年来收治的95例(95只眼)眼睑恶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上睑54例,下睑41例,其中男性46人,女性49人,平均年龄(61.2±16.8)岁(47岁~87岁).所有患者行Mohs法切除后,根据眼睑缺损范围和部位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眼睑成形或再造.其中66例患者眼睑后层缺损达全长30%~5
目的 了解黄斑区光感受器内外节(IS/OS)层局部微小缺失的常见病因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特征.方法 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到2012年1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门诊患者资料,OCT示患眼黄斑区IS/OS层局部微小缺失、中断,视网膜缺失区域外不伴有其他形态学改变,从患者的病历资料中提取病史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OCT、FFA等检查结果.结果 90例98只眼.
目的 比较复合式翼状胬肉切除术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27例(251只眼)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成2组:复合式翼状胬肉切除术组114例(123只眼),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组113例(128只眼).复合式切除术组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其他手术操作步骤与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组基本相同.回顾性统计分析两种手术方式的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结果 复合式翼状胬肉切除术组6只眼复发
患者男,76岁.以"双眼视物不见1月,右眼突然疼痛难忍2d"于2009年3月29日由外院转入.患者6月前因肝血管瘤肝破裂于当地医院保守治疗5个月.入院查体:体温36.8℃,脉搏76,呼吸18,血压115/92mmHg。
患者男,22岁.双眼渐进性视物不清8年,于2011年9月2日收入院,否认家庭遗传史.术前检查:Vcc OD:0.8OS:0.8 IOP OD 14 mm Hg OS 16 mm Hg晶状体中央核性混浊(Ⅱ级核),角膜曲率:OD:K146.00 77° K2 43.25 167° OS:K1 46.00 98° K2 43.50 8. 眼轴:OD 21.91 mm OS 22.37 mm应用Hoff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晶状体膨胀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在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已诊断为晶状体膨胀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32例患者32只眼实施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术中钝性分离房角关闭的区域.超声生物显微镜和房角镜观察手术前后房角的变化,A超测量眼轴、晶状体的厚度以及术前术后前房深度的变化.对
大部分眼附属器淋巴瘤(ocularadnexallymphoma,OAL)是一类恶性程度低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不仅影响到眼的正常功能,而且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最近几十年,它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治疗也有所改进.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外科切除、放射疗法、单药或联合化疗、抗-CD20的单克隆抗体或干扰素等的免疫治疗等.最近几年,有学者提出了抗鹦鹉热衣原体的抗生素治疗以及静观随访的新治疗方法.
目的 观察新生儿泪囊炎行泪道探通术后通而不畅的患儿,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 将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65例新生儿泪囊炎行泪道探通术后通而不畅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多次探通的方法;另一组采用注药,热敷并观察20~30天的方法.结果 两种方法比较,采用注药,热敷并观察的方法,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多次泪道探通的方法.结论 新生儿泪囊炎行泪道探通术后通而不畅者不要急于多次探通,而应采用注药,
目的 观察糖尿病大鼠在高血糖状态下晶状体形态及上皮细胞凋亡的变化,探讨晶状体是否存在高糖代谢记忆及其发生的机制.方法 动物实验研究.对2012年7月至2013年4月将40只雄性SD大鼠,按概率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和实验组.用链脲佐菌素(STZ)制作糖尿病模型,分为无代谢记忆组(NM)、代谢记忆组(MM)、糖尿病组(DM).每周测体重、血糖,观察晶状体形态,12周取材用TUNEL法检测晶状体上皮
目的 测量不同程度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探讨RNFL厚度与DPN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1年4月至2012年8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为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78例患者为研究组,同时选取5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用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评估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