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D4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3-0101-02
身为一名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政治思想辅导员,不断学习对于自身成长来说至关重要。结合我院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我有一些思考,由于篇幅有限,我仅从大学的文化引领方面来简要阐述一下我的观点,并以“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思想为主体,讨论“德学”思想在大学文化建设与文化引领方面体现的巨大影响和无限力量。以图通过简短的文章,表达一点个人拙见。文章分为四大部分:一、何为大学;二、“德学”思想的形成与其渊源;三、如何通过“五进”活动不断深化并提升“德学”思想内涵;结语:“德学”思想起到的文化引领作用。
1 何为大学
近代著名国学大师、教育家汤用彤先生在1940年致胡适的信中写道:“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大,大学精神之于大学,犹如人之灵魂之于身体。”从这个贴切的比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汤用彤先生看来,大学精神对于一所大学所具备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人没有精神做主导、做支配,无异于行尸走肉;同样,一所大学若没有属于自己的大学精神,也只是具备大门、大楼的一副空壳。
一所大学称其为大学,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正如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所认为的那样:“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中的“大师”不应该只片面地理解为教授、学者,仅仅看到有学识、有学问的一面,梅先生所说的大师,在具备了不凡的学识的基礎上,同时也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他认为,作为老师,不但要把自己所擅长的专业知识清楚明白地讲授给学生,更要为学生的“自谋修养、意志锻炼和情绪裁节”树立一个榜样。为此,先生提出了“从游”这一贴切又不乏生动的比喻,把老师比作大鱼,将学生比作小鱼。他认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在大学生活中,以教师高尚的品行来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觉地以老师身上的优秀品质为自己努力的目标,达到先生所说的“不为而成”,这也可以说对是大学“德育”工作的一种理解。
那么,大学作为文化先锋,不仅仅停留在教书育人的层面上,也负有引领社会的责任,其重要之处就在于,发现那些被大多数人所忽略却又重要的东西,并付诸行动,找回缺失的精神财富,由此,大学的文化建设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不仅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更要面向未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大学文化,譬如清华和北大,之所以可称之为卓越的大学,正是因为具有卓越的文化。在这里我引用美籍哲学家赫舍尔的话:“人的’非终极性’,即人始终是未完成的、未定型的、未达到终点的,总是处于一个开放的、充满可能性的、向着未来的过程中。”这句话恰恰表明了大学在文化引领方面可起到的巨大作用和未被开发的巨大潜力。
作为一所成立20年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要为社会输送各类高级应用型人才,更要用先进的思想引领社会的发展,这听起来似乎很遥远,但其实这种影响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谈到广州工商学院的精神与文化,就不得不谈到“德学”思想与“五进”活动。
2 “德学”思想的形成与其渊源
“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是广州工商学院院长邝邦洪教授提出的教育思想,其内涵表述为:“以德为行”,是指以崇高的道德准则作为人的行动指南,积极践行道德规范。“以学为上”,是指把不懈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作为人一生至上的追求,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德学”教育思想的提出,离不开古今中外对“德”的深刻理解与阐述,并且站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德”与“学”具备了一些新的内容。
邝邦洪教授深入研究了中国历史上对“德”的大量论述,从孔子提出“仁且智”强调“德”的修养,到子思提出君子要“尊德性而道问学”,到董仲舒、司马光等等大思想家对教育的理解,对德育的论述,再到近代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五育思想,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十七大报告谈到的“……以提高受教育者德学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等等大量理论依据,作为提出“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渊源和基础。邝邦洪教授所提出的“德学”教育思想虽然根植于传统文化,但有着鲜明的时代性与创新性,融入了马克思主义德学思想的新理论,融入了具有先进代表性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新内容,可以说是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的理论创造,并且是适应当今具体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有针对性的理论。无论是在理论表述上、“德学”教育思想的内在逻辑上、具体实施对象上、理论基础上都有所创新。对于解决当下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大学文化的缺失、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偏离、如何构建独特的大学文化等问题有一定指导意义。
在“德学”理论的指导下,具体通过开展“五进”活动,不断深化“德学”思想,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建设,以大学这片净土为国家、为社会输送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同时,也有力地引领着社会先进文化的方向,抵御社会上那些不良风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如何通过“五进”活动不断深化并提升“德学”思想内涵
“进课室,进图书馆,进实验实训室,进体育场馆,进社会”这五个“进”简明扼要地说明了作为广工商的一名学子,究竟应该怎样从实际做起,从自身做起,以优秀的师生作为榜样,不断完善自己,通过积极参与“五进”活动,深刻理解“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真谛。
“五进”活动有着一定的逻辑顺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是关键。那么,丰富的课堂讲授、最新的知识无疑是学生最渴求的。“进课室”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更有着丰富的形式和内涵,例如翻转课堂、小组竞赛、各类课件的制作比赛等等。能够把原本枯燥的理论学习通过多种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创造精神。
“进图书馆”这第二“进”,可以说是“进课室”的补充增强剂,既可以使进课室的外延无限放大,也可以弥补学生在课室里、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常识性的或者文史哲数理化,图书馆就像一片果林,无论你的口味如何,总会有适合你的美味。在图书馆不光可以阅读兴趣读物,也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读书日、读书小组、主题月等活动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精神境界。不光要博览群书,也要德学兼备。此外,“进图书馆”也时时刻刻为构建独特的校园文化服务着,学生通过阅读书籍,能够将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提升为理论,然后再反过来指导实践,通过读书,不断深化对“德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用先进的文化提升自己,以自身的优良行动带领周围的人。这可成为是作为“点”的文化引领。 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就是“进实验实训室”。我们不仅有多年的品牌“模拟经营节”,也有与知名企业紧密合作的“广工商·京东校园实训中心”,其他多达几十种,在此不再一一例举。作为在当前“双创”时代的背景下,在“互联网+”的春风里,光有理论知识远远不够,还要有十足的经验。这里的经验包括在实验实训室里模拟真实的网络销售、网店建设、品牌包装等等环节,也包括代表学校参加各类省级大赛,全国大赛,更有代表队代表大陆高校远赴台湾参加比赛。这可看作是“线”的文化引领,通过参加各类比赛并且获得好成绩,让大家不断认识广州工商学院,不断传播正能量。这不能不说是平时真枪实弹的训练造就的。而且,广州工商学院正是因为有着先进的实验实训室,并且有着“五进”的号召,才得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德学兼备的、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大学生,也在同行业间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和一定的知名度。这称之为是“面”的文化引领。
而“进体育场馆”不仅能够带给学生强健的体魄,更能借助团体运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遵守规则、舍己成人等等优秀品质。进一步将“以德为行”思想融入学生日常的生活中,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在将来进入社会以后,能够在工作中成为集体中重要的一份子。通过“五进”之“进体育场馆”活动的教育和影响,学生既能明白做好自己之“己”的重要性,更能够明白如何在社群之“群”中团结协作、群策群力,使个人与集体获得共赢。
第五“进”,也就是“进社会”,即是培养学生的方法,也是最终的导向,无疑,作为高校在校生,迟早都要踏入社会,闯出自己的一片天。但是,一名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毕业生,和一名只是读书考试锻炼身体的毕业生,就业的差距究竟有多大,我们不忍想象。所以“五进”活动中“进社会”这一把“金钥匙”无疑提前让学生体会到了創业的艰辛、商场的残酷,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与成功的秘诀,并同时,不至于遍体鳞伤。这恰恰与“以学为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学到的理论究竟有没有用,有多大的用,社会将会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总而言之,通过“五进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师生更加全面、深刻、直观地理解“德学”思想,更能够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中总结经验,而后不断提升理论”的螺旋式上升。这不仅对于“德学”思想的不断发展有益,也对“五进”活动的开展有益,更对逐渐形成独特的广州工商学院的校园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4 结语:“德学”思想起到的文化引领作用
综上所述,大学在引领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要能够引领先进文化,首先我们要继承并发扬已有的精神财富,而后要通过一系列的辛勤劳动和理论研究,创造出更适合自身情况、更加成熟有效、更有借鉴意义和更利于广泛传播的大学文化。无疑,通过全院领导、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定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发出更强的光和热,不断通过积极践行“进课室,进图书馆,进实验实训室,进体育场馆,进社会”的“五进”活动,逐步形成属于广州工商学院的、具有鲜明特点的大学文化。进而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身为一名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政治思想辅导员,不断学习对于自身成长来说至关重要。结合我院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我有一些思考,由于篇幅有限,我仅从大学的文化引领方面来简要阐述一下我的观点,并以“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思想为主体,讨论“德学”思想在大学文化建设与文化引领方面体现的巨大影响和无限力量。以图通过简短的文章,表达一点个人拙见。文章分为四大部分:一、何为大学;二、“德学”思想的形成与其渊源;三、如何通过“五进”活动不断深化并提升“德学”思想内涵;结语:“德学”思想起到的文化引领作用。
1 何为大学
近代著名国学大师、教育家汤用彤先生在1940年致胡适的信中写道:“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大,大学精神之于大学,犹如人之灵魂之于身体。”从这个贴切的比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汤用彤先生看来,大学精神对于一所大学所具备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人没有精神做主导、做支配,无异于行尸走肉;同样,一所大学若没有属于自己的大学精神,也只是具备大门、大楼的一副空壳。
一所大学称其为大学,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正如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所认为的那样:“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中的“大师”不应该只片面地理解为教授、学者,仅仅看到有学识、有学问的一面,梅先生所说的大师,在具备了不凡的学识的基礎上,同时也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他认为,作为老师,不但要把自己所擅长的专业知识清楚明白地讲授给学生,更要为学生的“自谋修养、意志锻炼和情绪裁节”树立一个榜样。为此,先生提出了“从游”这一贴切又不乏生动的比喻,把老师比作大鱼,将学生比作小鱼。他认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在大学生活中,以教师高尚的品行来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觉地以老师身上的优秀品质为自己努力的目标,达到先生所说的“不为而成”,这也可以说对是大学“德育”工作的一种理解。
那么,大学作为文化先锋,不仅仅停留在教书育人的层面上,也负有引领社会的责任,其重要之处就在于,发现那些被大多数人所忽略却又重要的东西,并付诸行动,找回缺失的精神财富,由此,大学的文化建设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不仅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更要面向未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大学文化,譬如清华和北大,之所以可称之为卓越的大学,正是因为具有卓越的文化。在这里我引用美籍哲学家赫舍尔的话:“人的’非终极性’,即人始终是未完成的、未定型的、未达到终点的,总是处于一个开放的、充满可能性的、向着未来的过程中。”这句话恰恰表明了大学在文化引领方面可起到的巨大作用和未被开发的巨大潜力。
作为一所成立20年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要为社会输送各类高级应用型人才,更要用先进的思想引领社会的发展,这听起来似乎很遥远,但其实这种影响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谈到广州工商学院的精神与文化,就不得不谈到“德学”思想与“五进”活动。
2 “德学”思想的形成与其渊源
“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是广州工商学院院长邝邦洪教授提出的教育思想,其内涵表述为:“以德为行”,是指以崇高的道德准则作为人的行动指南,积极践行道德规范。“以学为上”,是指把不懈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作为人一生至上的追求,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德学”教育思想的提出,离不开古今中外对“德”的深刻理解与阐述,并且站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德”与“学”具备了一些新的内容。
邝邦洪教授深入研究了中国历史上对“德”的大量论述,从孔子提出“仁且智”强调“德”的修养,到子思提出君子要“尊德性而道问学”,到董仲舒、司马光等等大思想家对教育的理解,对德育的论述,再到近代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五育思想,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十七大报告谈到的“……以提高受教育者德学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等等大量理论依据,作为提出“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渊源和基础。邝邦洪教授所提出的“德学”教育思想虽然根植于传统文化,但有着鲜明的时代性与创新性,融入了马克思主义德学思想的新理论,融入了具有先进代表性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新内容,可以说是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的理论创造,并且是适应当今具体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有针对性的理论。无论是在理论表述上、“德学”教育思想的内在逻辑上、具体实施对象上、理论基础上都有所创新。对于解决当下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大学文化的缺失、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偏离、如何构建独特的大学文化等问题有一定指导意义。
在“德学”理论的指导下,具体通过开展“五进”活动,不断深化“德学”思想,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建设,以大学这片净土为国家、为社会输送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同时,也有力地引领着社会先进文化的方向,抵御社会上那些不良风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如何通过“五进”活动不断深化并提升“德学”思想内涵
“进课室,进图书馆,进实验实训室,进体育场馆,进社会”这五个“进”简明扼要地说明了作为广工商的一名学子,究竟应该怎样从实际做起,从自身做起,以优秀的师生作为榜样,不断完善自己,通过积极参与“五进”活动,深刻理解“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真谛。
“五进”活动有着一定的逻辑顺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是关键。那么,丰富的课堂讲授、最新的知识无疑是学生最渴求的。“进课室”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更有着丰富的形式和内涵,例如翻转课堂、小组竞赛、各类课件的制作比赛等等。能够把原本枯燥的理论学习通过多种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创造精神。
“进图书馆”这第二“进”,可以说是“进课室”的补充增强剂,既可以使进课室的外延无限放大,也可以弥补学生在课室里、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常识性的或者文史哲数理化,图书馆就像一片果林,无论你的口味如何,总会有适合你的美味。在图书馆不光可以阅读兴趣读物,也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读书日、读书小组、主题月等活动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精神境界。不光要博览群书,也要德学兼备。此外,“进图书馆”也时时刻刻为构建独特的校园文化服务着,学生通过阅读书籍,能够将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提升为理论,然后再反过来指导实践,通过读书,不断深化对“德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用先进的文化提升自己,以自身的优良行动带领周围的人。这可成为是作为“点”的文化引领。 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就是“进实验实训室”。我们不仅有多年的品牌“模拟经营节”,也有与知名企业紧密合作的“广工商·京东校园实训中心”,其他多达几十种,在此不再一一例举。作为在当前“双创”时代的背景下,在“互联网+”的春风里,光有理论知识远远不够,还要有十足的经验。这里的经验包括在实验实训室里模拟真实的网络销售、网店建设、品牌包装等等环节,也包括代表学校参加各类省级大赛,全国大赛,更有代表队代表大陆高校远赴台湾参加比赛。这可看作是“线”的文化引领,通过参加各类比赛并且获得好成绩,让大家不断认识广州工商学院,不断传播正能量。这不能不说是平时真枪实弹的训练造就的。而且,广州工商学院正是因为有着先进的实验实训室,并且有着“五进”的号召,才得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德学兼备的、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大学生,也在同行业间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和一定的知名度。这称之为是“面”的文化引领。
而“进体育场馆”不仅能够带给学生强健的体魄,更能借助团体运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遵守规则、舍己成人等等优秀品质。进一步将“以德为行”思想融入学生日常的生活中,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在将来进入社会以后,能够在工作中成为集体中重要的一份子。通过“五进”之“进体育场馆”活动的教育和影响,学生既能明白做好自己之“己”的重要性,更能够明白如何在社群之“群”中团结协作、群策群力,使个人与集体获得共赢。
第五“进”,也就是“进社会”,即是培养学生的方法,也是最终的导向,无疑,作为高校在校生,迟早都要踏入社会,闯出自己的一片天。但是,一名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毕业生,和一名只是读书考试锻炼身体的毕业生,就业的差距究竟有多大,我们不忍想象。所以“五进”活动中“进社会”这一把“金钥匙”无疑提前让学生体会到了創业的艰辛、商场的残酷,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与成功的秘诀,并同时,不至于遍体鳞伤。这恰恰与“以学为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学到的理论究竟有没有用,有多大的用,社会将会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总而言之,通过“五进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师生更加全面、深刻、直观地理解“德学”思想,更能够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中总结经验,而后不断提升理论”的螺旋式上升。这不仅对于“德学”思想的不断发展有益,也对“五进”活动的开展有益,更对逐渐形成独特的广州工商学院的校园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4 结语:“德学”思想起到的文化引领作用
综上所述,大学在引领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要能够引领先进文化,首先我们要继承并发扬已有的精神财富,而后要通过一系列的辛勤劳动和理论研究,创造出更适合自身情况、更加成熟有效、更有借鉴意义和更利于广泛传播的大学文化。无疑,通过全院领导、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定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发出更强的光和热,不断通过积极践行“进课室,进图书馆,进实验实训室,进体育场馆,进社会”的“五进”活动,逐步形成属于广州工商学院的、具有鲜明特点的大学文化。进而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