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爱情诗的情感美与意境美

来源 :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mei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无数文人骚客为之歌咏。而《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大量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男女婚爱的爱情诗。这些爱情诗,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向我们展现了当时下层人民的婚爱习俗,对待爱情的态度以及古人们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的爱情。
  关键词:《诗经》;爱情诗;情感美;意境美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包括民间歌曲、宫廷歌曲和祭祀乐舞三类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作品。《诗经》中有大量的爱情诗,这些爱情诗,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向我们展现了当时下层人民的婚爱习俗,对待爱情的态度以及古人们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的爱情。
  1 情感美
  1.1 歌颂恋爱自由
  从《诗经》爱情诗的分布看,当时在卫国淇水之滨和郑国的溱、洧两水之滨,以及陈国的东门之外等地区,都有男女公开聚会找对象的风俗。其中《郑风·溱洧》就是描写溱、洧之滨情侣约会以及反映自由恋爱生活的代表作。
  《诗经》中,反映男女自由恋爱的诗数量很多,在这些诗中,都洋溢着自由欢快的气氛,从中可以想象到双双对对情侣互赠信物、约定终身的情景。在这种自由恋爱、自由定情的场合中建立起来的恋爱关系基本上都是以感情为基础的。相对于后世的封建礼教而言,《诗经》中对自由恋爱的讴歌是神圣而高雅的。歌颂恋爱自由是《诗经》独特之美,也是《诗经》的魅力之所在。
  1.2 崇尚感情专一
  在《诗经》的爱情诗中,有许多诗突出地歌颂了相互忠贞专一的感情。《诗经》的第一篇《召南·关睢》,就开宗明义地借雌雄有固定配偶的睢鸠来象征对于爱情的忠诚专一,表达了对爱情中双方相互忠诚专一的美好向往。在《召南·关睢》中,生动而坦诚地描写男主人公在河边邂逅一位温柔优雅的淑女之后产生的一系列复杂心理。从对淑女的一见钟情、暗恋、追求到设想如何共享欢乐等等,恋爱心理十分复杂,但是却毫无掩饰,真情流露,感人至深。
  自古以来,人们都崇尚对爱情的从一而终,不论是从两三千年前春秋战国时候,也就是《诗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时期,还是后来封建礼教统治下的封建时期,都崇尚对待爱情的忠贞与与专一,包括我们现代社会,提倡的正确爱情观中也包含了对婚姻爱情忠贞,从此我们不难看出在爱情中,忠贞与专一的重要性。《诗经》爱情诗中的从一而终的爱情观是值得我们后人所学习的,也是值得我们现代社会所提倡的。
  2 意境美
  《诗经》爱情诗运用情境交融的手法,具有独特的意境美。情景交融是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指先抒情,后写景。借景抒情指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是较为常见的写作方法。《诗经》虽然是产生在两三千年之前,但是其写作手法已相当成熟,其中有大量诗篇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使诗歌具有高度的意境美,特别是在《诗经》中的爱情诗上,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给这些诗歌增添了不少魅力。《秦风·蒹葭》便是一首情境俱美的佳作,不仅有丰富真挚的感情,而且意境也是相当的美。《陈风·月出》更是一首优美的爱情月光曲。在描写感情的同时与月光相结合,不仅突出了男主人公对心上人的热烈情感,而且将月光与男主人公的感情糅合,使感情表达的更为强烈与真挚。
  在我们读从古到今的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的相当普遍,但又是极具表现力的手法。而早在《诗经》中,则已经出神入化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两相呼应,使诗更加具有意境与美感。《诗经》中情景交融的手法给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与参考,它推动了我国诗歌文学的不断发展与前进,直到现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在文学作品中也经常运用。
  3 研究《诗经》中爱情诗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文化博大精深,而在我们的文化中,诗歌又可以算是一朵奇葩,在浩瀚的诗海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风俗、面貌,还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增加自己的内在涵养。当我们阅读一篇篇诗歌的时候,心中就会激荡起圈圈的涟漪。仔细品味这些丽质天成的古老的恋歌,能给我们今天的诗人许多的启迪。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它用它那优美而高雅的文字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们或美好或痛苦的婚戀生活。《诗经》虽然产生在两三千年前,但是其追求自由恋爱、崇尚感情专一的爱情观却时时刻刻发人深省,这种冲破封建礼教的精神之恋,比起我们现代婚恋作品充斥着低俗的肉欲,无不让人产生无尽的追恋和精神的皈依感。而《诗经》情景交融之美的开创,更是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后世的文学创作得以丰富和发展。《诗经》中的爱情诗之于我们来说,是一笔神圣的财富。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春秋战国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诗经》中的爱情诗告诉我们,要摆脱“非人”的镣铐,回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真实境界,就必须赢得主体精神的自由,而这也正是《诗经》这部古老经典具有不朽文化价值的根源所在。
  参考文献:
  [1] 宋书功.诗经情诗正解.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7:103.
  [2] 陈新璋.唐诗宋词名篇注评.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385.
  [3] 宋书功.诗经情诗正解.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7:237.
  [4] 兰世雄.唐宋诗词名句鉴赏.安徽人名出版社,2004:91.
其他文献
摘 要:《庄子》中的寓言故事极尽荒诞,充满超现实奇幻色彩,寓言故事中的人物也生动而富有个性。品读《庄子》笔下的人物,惠子的地位十分特殊。《庄子》笔下的惠子,时而为至交好友,时而为论辩“仇敌”,时而是最丑陋的名利追逐者,时而是学识渊博、待人为善的智者。不难发现《庄子》在塑造惠子的多面人物形象时,其情感是复杂的。因此笔者将以《庄子》的几则故事为本,解读惠子多面的人物形象,感受庄、惠之间另类的知己情。 
期刊
摘 要:《庄子》文章之“大”首先在于庄子描绘意境的阔大邈远;同时,因为其境界阔大渺远,也就显示《庄子》文章内容的超尘离世。  关键词:《庄子》;文章;大;阔大邈远;超尘离世  《庄子》开篇即给我们打开了一片极其广阔的天地: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
期刊
摘 要:她是一名特立独行的女性,她是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作家,她是胡兰成笔下的“民国才女”,她就是——张爱玲,在她的众多作品中,总是透露着丝丝苍凉,丝丝忧伤。张爱玲的美学被称为“苍凉美学”,今天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就其《半生缘》中的女性悲剧进行具体阐释。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悲剧;顾曼桢;顾曼璐  张爱玲曾说,“我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
期刊
摘 要:《捣素赋》自唐以来就有学者怀疑非班婕妤所作,至明清时期,更是有许多学者认为此赋为齐梁间人拟作,且文风与班氏差别较大,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此赋,认为《捣素赋》并非班婕妤所作,作者另有其人,应是魏晋六朝文人托名班氏所作。  关键词:《捣素赋》;班婕妤;魏晋六朝;托名  班婕妤是西汉末期有名的一位女作家,她流传下来的赋作有两篇:一篇为《自悼赋》,被收入《汉书》;另一篇为《捣素赋》,被收入唐代类书中
期刊
初见  三十年前,我刚过十六岁生日,就跟着周师傅去深圳当建筑工,给特区盖房子。深圳那么多高楼大厦,都是我们这些打工者盖起来的。我跟周师傅到深圳,去盖一座图书馆,这座宏大漂亮的建筑,就是我们亲手盖的。  我们白天在工地上干活,晚上就睡在工地上。工地上搭建了一些彩钢板房子,我们就住在里面。深圳天气热啊,彩钢板房里没有空调,晚上总是热得睡不着觉。我睡不着觉,经常就干脆不睡了,跑到马路上瞎逛。  马路上多
期刊
摘 要:中国本原文化研究学者靳之林认为,中国本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上可追溯至原始社会。以生存与繁衍为核心的文化主题,追求、向往生命的延续,因而形成以阴阳观、生生观为主线的中国本原哲学体系。推及民间美术依照本原哲学思想绵延与传承至今,时下却被打上“伪科学”标签。靳之林《绵绵瓜瓞》一书无疑通过对民间文化中本原哲学的总结,为读者提供艺术发展新的启思。  关键词:本原哲学;本原文化;民间美术;绵延与传
期刊
摘 要:困惑和好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哲学与这两者更是关系密切。在我们的眼里,哲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是爱智之学,哲学与幼童更是不会有关联哲学与幼童。但是,真的是我们所想的这样吗?“小草从哪里来的呢?”“飞机为什么掉不下来?”“我们怎么知道一切不是一场梦呢?”这些充满思考的问题都是来自可爱的幼童。  关键词:《哲学与幼童》;儿童哲学;幼童  在我的眼里,一般人是看不懂哲学的。而在加雷斯.马修斯的《
期刊
摘 要:《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文备众体是其主要特征。《红楼梦》将诗词曲等文学形式大量运用在各种人物描写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很多学者已对此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其实在小说中,为数不多的骈体文也体现着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承继与创新。本文仅从《警幻仙姑赋》及《芙蓉女儿诔》两篇文章入手,探讨曹雪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继与革新。  关键词:《红楼梦》;骈体文;承继;创新;《警幻仙姑赋》;
期刊
摘 要: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人生中的最后一部传奇剧本、“临川四梦”之一的《邯郸记》,揭露了明万历朝的黑暗腐朽,以及世人唯官至上的官本位思想。而他的这些思想,是通过“葫芦缠”这一意象得到了集中的表达。  关键词:葫芦缠;邯郸记;意象  著名史学家孟森曾在其《明史讲义》中指出:“明之衰,衰于正、嘉以后,至万历朝则加甚焉。明亡之征兆,至万历而定。”①正德帝玩物丧志,英年早逝。嘉靖帝在位四十余年,不仅沉迷
期刊
摘 要:《苏亚人为什么歌唱》,是由民族音乐学家安东尼·西格尔(Anthony Seeger)所著,赵雪萍、陈铭道翻译的民族音乐学著作。这是一本关于南美土著社区歌唱的书,所试图解决的问题很鲜明:“为什么他们会(以这么特殊的方式)歌唱和表演,而不是以其他方式?”然后从这个问题周旋开去,你会读到一本洋洋大观的人类学调查笔记,从苏亚人的生活、语言、食物、捕猎、祭祀,绕了一大圈,极尽详细之事,最后回归到了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