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写意油画这一油画表现的新形式是由西方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相融合而生成、在中国民族文化土壤中生长发展起来的中国的油画样式,从20世纪初至今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以多样性的绘画形态、独特的民族审美和民族样式特征成为构建中国油画体系的方向,成为了全球语境下具有独特民族个性的中国油画样式。
关键词:绘画形态 写意油画 多样性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2012年度科研项目《写意油画研究》结项成果,项目编号:12SB245]
在中国的油画形态中,写意油画这一油画表现的新形式是由西方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相融合而生成、在中国民族文化土壤中生长发展起来的中国的油画样式,其绘画形态是以中国传统绘画意象表现形式为基础建立的意象性的绘画语言形式。意象是《易传》“立象以尽意”的核心命题,这建立在老庄“言不尽意论”的基础上对“言、象、意”关系的阐释。《易传》将“言、意”关系发展到“言”、“象”、“意”的关系,创造性地创立了“立象以尽意”的学说。自汉代以来,“意象思维”就被用于对艺术创造的诠释和评论,“立象以尽意”也成为一切艺术创造的通则。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是通过“立象”即蒙养“心中意象”和呈现“心中意象”,来实现以“心中意象”抒写“心意”的精神旨归。写意油画的文化核心秉承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精神”, 是在以“写意”为精神旨归的追求中,为呈现“心中意象”而创建的语言形式的表现方法和表达方式,其绘画的意象性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独特的意象思维方式的必然选择。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 一些青年学子开始东渡日本、远赴欧洲学习西方油画,西方油画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开始被引进中国。在异国不可避免的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和艺术的碰撞和交融,民族意识的自醒和民族文化的自觉使一些艺术家开始将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融入到油画的创作实践中去探索油画的民族风格,成为写意油画发端的肇始,并因不同的途径和选择倾向形成了多样的绘画形态。
20世纪初期因路途和交通等因素,日本成为中国油画先驱们留学的首选之地。日本这一时期已形成了带有法国印象主义风格的外光派绘画,成为学院主义的主流,并且随着前往欧洲留学人员的扩大,对西方绘画的认识更为深刻,经过潜心探索和研究使油画在日本本土呈现出了多元并存的格局。因此,这一时期去日本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从绘画形态上看,更多地受到了法国印象主义风格的影响,同时也吸取了一些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从写意油画发展的线索看,王悦之被美术理论家安敦礼称为“开创中国西画民族化第一人”。 他1915年赴日本留学师从日本著名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藤岛武二学习油画。藤岛武二强调在写实的基础上去融汇欧洲现代艺术的因素,使他对西方传统艺术和欧洲印象派等现代艺术进行了深入学习,并将中国传统文化自觉地渗透到了他的绘画之中去,以探索油画的民族风格。从他的代表性作品《台湾遗民图》可以看出,绘画的语言形式明显地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描、工笔重彩元素和日本浮世绘的元素以及西方现代绘画的图形构成元素,形体造型采用黑线勾勒轮廓,中国旗袍服饰以西式方块和线形图案装饰,色彩单纯、典雅而平面化,呈现出中国画和西方装饰画的视觉效果,既有明显的中国传统绘画的韵味,也有西方现代绘画的形态。这是他追求“油画民族风”的关键一步,也是“中西融合” 中国油画民族化风格探索的起点。关良是油画民族化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他曾指出:“为什么国外对中国的油画没有印象,似乎在国际画坛上毫无地位,这是非常不相称的,其原因就是我们的油画没有创新,没有画出我们民族的特有风格来。”他于1917年留学日本东京太平美术学校学习油画,1922年回到上海从事美术教育和绘画创作。他的代表作品《桌上的静物》线条稚拙、画面单纯,在表现形式上明显地结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意趣和西方现代绘画表现形式,极富东方韵味而又兼具西方后印象主义的意蕴,其晚年创作的京剧人物,如《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等显示出他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和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深刻理解。他的绘画结合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意趣探索油画的民族化之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拓展了油画民族化探索的新领域,丰富了民族风格油画的新内容。卫天霖1920年前往日本东京入川端绘画学校学习,1921年考入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系,1924年进入倡导印象派绘画的藤岛武二工作室学习油画,1926年入研究生院成为藤岛武二的研究生,1928年回国从事美术教学和绘画创作。受藤岛武二“东方艺术应有东方特色”“艺术应该是民族审美意识的反映”艺术观念的影响,他毕生研究印象派绘画与中国传统艺术的融合,在画面空间经营上以斜线强调纵深、以中国传统绘画的物质重叠关系表现距离,使作品在斑斓的色彩中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意韵,晚年作品更呈现出独到的深邃意境,从《白芍与红果》中可以看到,画面已脱离自然光线的依附,完全依照内心的感受来表现,达到了化境,在写意油画民族风格探索发展进程中创建了独特的绘画形态。还有丁衍庸、陈登波、廖继春、关紫兰等留学日本的油画家,在欧洲现代艺术的影响下勇于探索民族风格油画的形式创新,为中国写意油画语言形式探索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留学欧洲最早的留学生是1887年就读英国阿灵顿美术学院的李铁夫,1919年勤工俭学运动使留学欧美达到高潮,法国成为学习油画的主要目的地。在欧洲执着于对欧洲写实主义油画学习的以李铁夫、冯钢百、徐悲鸿等为代表,学习欧洲现代艺术的以林风眠、吴大羽等为代表。从写意油画的发展看,林风眠有着及其重要的贡献,他系统地将欧洲现代艺术的体系引入中国现代绘画的创新探索实践中,并致力于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他以“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 的艺术观点,用系统的西方艺术教育观改变和重建中国的艺术院校和教育体系,探索出一条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新途径,改变了中国美术发展的局面,对中国现代绘画的发展影响深远,他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探索,将写意油画的语言形式探索导入到现代性的油画语言形式探索的轨道。在写意油画的发展过程中,以林风眠为代表的倡导中国现代绘画的艺术群体影响最为广泛,使他主持的杭州艺专成为孕育写意油画生长的摇篮,培养了苏天赐、罗工柳等优秀的艺术大家,造就了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等世界性大师,而吴冠中则是中国本土“中西融合”写意油画民族风格油画创建的里程碑。他1936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其时恰逢林风眠主持学校工作,主张“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中西结合是教学的主要方向,油画和国画兼修,但油画为主体课程。主要教授有林风眠、吴大羽、潘天寿等致力于现代绘画探索的先驱。在他们的影响下,吴冠中废寝忘食地学习西方印象派及其以后的现代艺术,同时也悉心研习石涛、八大山人的绘画艺术。1946年赴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学习油画,他先入杜拜教授工作室学习学院派传统院体体系的写实技巧,由于对印象派极其以后的西方现代绘画的浓厚兴趣,对杜拜教授的传统学院派写实绘画缺乏激情,后转入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苏弗尔皮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前后威震巴黎的重要画家,法兰西院士,他的作风磅礴而沉重,强调观察的感受,认为对局部体面的塑造是无用的、是一种无谓的渲染,倡导创造“撼人”的艺术之“美”,贬抑“娱人”的世俗“漂亮”,主题大都是对人性的颂扬,他建议吴冠中到罗浮宫从研究波提切利开始学习欧洲绘画传统,正是他的艺术观念和绘画作品的深刻影响,使吴冠中对西方艺术的品位、造型与形式、色彩的力度等有了深入的认知。中西文化和艺术的碰撞,滋生了他强烈的民族意识,其早年种下的“中西融合”的艺术种子开始在他的心田里发芽,孕育着他的绘画创造之路。1950年他准备回国,苏弗尔皮支持他说:“回到自己的国度,从自家的传统中着根。”同年夏天他回到祖国,开始致力于中西文化的交融贯通的艺术探索。他的绘画追求形式美的创造,将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构成和色彩表现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象形式有机结合,画面以书入画、以色赋形、亦实亦虚,讲究构成,既有现代艺术的构成形式之美,又表现出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刚柔疏密的韵味和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创造出了中国油画的民族风格的现代样式,在“中西融合”中追求中国传统元素融入到油画的语言形式上,使之成为中国油画的经典范式,实现了“中西融合” 的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形式向写意油画绘画形态的转变。 1955年春,文化部聘请前苏联油画家马克西莫夫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油画培训班,系统地引进了前苏联油画的创作模式和教学模式,对新中国的油画创作和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60年秋,文化部又聘请罗马尼亚油画家乌金·博巴教授夫妇到浙江美术学院主持罗马尼亚油画训练班,使中国写实油画创作和教学体系得到进一步充实。“马训班”强调模式化的创作和教学方法,而“罗训班”则倡导开阔眼界、张扬个性,创造中国自己的油画,对写意油画的发展从认识和观念上起到了推动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期写意油画语言形式的探索以个性化为主旨生发出多样性的绘画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的绘画语言形式,并逐渐向精神表达的纵深延伸。尚扬潜心于艺术语言的多元化尝试和精神内涵的深度发掘,建立了一种高度形式化的、独特的绘画视觉图式。他的作品在表现方式上将中国传统绘画的形态赋予了现代的观念意识,呈现出原始、单纯和净化的审美意趣,具有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和中国传统绘画人文精神内涵,从现当代艺术范畴赋予了中国写意油画绘画形态的当代性表达。任传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有着深入的研究,并通音律、爱文学。他的作品以东方精神和传统文化理念为依托,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和构图理式,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化的中国式油画的语言形式和图式架构,画面呈现出灵动、空蒙、悠远的诗性意境,充满了思想哲理和人性关怀。他的绘画在将写意油画的绘画形式向图式构建深化的同时,并寻本溯源地由文化历史的深度向生活的精神高度探寻着绘画的精神价值。还有张冬峰、陈和西、赵开坤、许江、翁凯旋等一大批艺术家的绘画探索,形成了当代写意油画绘画形态多样性的面貌。
写意油画从绘画形态上看,其形式是表达方式的意象性,本质是绘画表达的精神性,精神性的指向体现在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世界观,是蕴含在个人绘画表达中的思想情感和审美价值取向以及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从写意油画的多样性绘画形态的生长形成脉络来看,其语言形式主要依托欧洲印象派画和西方现代艺术,途径主要由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日本、40年代以前的法国引入、50年代的前苏联的油画体系及60年代的罗马尼亚油画丰富了写意油画的表现形式,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受西方当代艺术观念的影响,写意油画多样性的绘画形态又得到了更为丰富的发展,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写意油画的探索从中西文化的融合向民族审美方式和表达方式的绘画形式语言创建的拓展,逐渐向绘画的民族精神表达的深度延伸,生长出了多样性的绘画形态,呈现出独特的民族审美和民族样式特征,成为了全球语境下具有独特民族个性的中国油画样式。
参考文献:
[1] 刘淳.中国美术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2] 修-昂,约翰-弗莱明.世界艺术史[M].范迪安译.海口:南方出版社,2002
[3] 吴可雨.吴冠中[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4] 邵大箴.苏天赐[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
[5] 赵锦剑.中国油画家·任传文[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9
[6] 冯达甫.老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7] 张松辉.庄子译注与解析[M].北京:中华书局,2011
作者简介:
廖 宁,绵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王海啸,绵阳广播电视大学艺术系讲师,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关键词:绘画形态 写意油画 多样性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2012年度科研项目《写意油画研究》结项成果,项目编号:12SB245]
在中国的油画形态中,写意油画这一油画表现的新形式是由西方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相融合而生成、在中国民族文化土壤中生长发展起来的中国的油画样式,其绘画形态是以中国传统绘画意象表现形式为基础建立的意象性的绘画语言形式。意象是《易传》“立象以尽意”的核心命题,这建立在老庄“言不尽意论”的基础上对“言、象、意”关系的阐释。《易传》将“言、意”关系发展到“言”、“象”、“意”的关系,创造性地创立了“立象以尽意”的学说。自汉代以来,“意象思维”就被用于对艺术创造的诠释和评论,“立象以尽意”也成为一切艺术创造的通则。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是通过“立象”即蒙养“心中意象”和呈现“心中意象”,来实现以“心中意象”抒写“心意”的精神旨归。写意油画的文化核心秉承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精神”, 是在以“写意”为精神旨归的追求中,为呈现“心中意象”而创建的语言形式的表现方法和表达方式,其绘画的意象性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独特的意象思维方式的必然选择。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 一些青年学子开始东渡日本、远赴欧洲学习西方油画,西方油画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开始被引进中国。在异国不可避免的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和艺术的碰撞和交融,民族意识的自醒和民族文化的自觉使一些艺术家开始将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融入到油画的创作实践中去探索油画的民族风格,成为写意油画发端的肇始,并因不同的途径和选择倾向形成了多样的绘画形态。
20世纪初期因路途和交通等因素,日本成为中国油画先驱们留学的首选之地。日本这一时期已形成了带有法国印象主义风格的外光派绘画,成为学院主义的主流,并且随着前往欧洲留学人员的扩大,对西方绘画的认识更为深刻,经过潜心探索和研究使油画在日本本土呈现出了多元并存的格局。因此,这一时期去日本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从绘画形态上看,更多地受到了法国印象主义风格的影响,同时也吸取了一些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从写意油画发展的线索看,王悦之被美术理论家安敦礼称为“开创中国西画民族化第一人”。 他1915年赴日本留学师从日本著名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藤岛武二学习油画。藤岛武二强调在写实的基础上去融汇欧洲现代艺术的因素,使他对西方传统艺术和欧洲印象派等现代艺术进行了深入学习,并将中国传统文化自觉地渗透到了他的绘画之中去,以探索油画的民族风格。从他的代表性作品《台湾遗民图》可以看出,绘画的语言形式明显地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描、工笔重彩元素和日本浮世绘的元素以及西方现代绘画的图形构成元素,形体造型采用黑线勾勒轮廓,中国旗袍服饰以西式方块和线形图案装饰,色彩单纯、典雅而平面化,呈现出中国画和西方装饰画的视觉效果,既有明显的中国传统绘画的韵味,也有西方现代绘画的形态。这是他追求“油画民族风”的关键一步,也是“中西融合” 中国油画民族化风格探索的起点。关良是油画民族化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他曾指出:“为什么国外对中国的油画没有印象,似乎在国际画坛上毫无地位,这是非常不相称的,其原因就是我们的油画没有创新,没有画出我们民族的特有风格来。”他于1917年留学日本东京太平美术学校学习油画,1922年回到上海从事美术教育和绘画创作。他的代表作品《桌上的静物》线条稚拙、画面单纯,在表现形式上明显地结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意趣和西方现代绘画表现形式,极富东方韵味而又兼具西方后印象主义的意蕴,其晚年创作的京剧人物,如《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等显示出他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和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深刻理解。他的绘画结合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意趣探索油画的民族化之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拓展了油画民族化探索的新领域,丰富了民族风格油画的新内容。卫天霖1920年前往日本东京入川端绘画学校学习,1921年考入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系,1924年进入倡导印象派绘画的藤岛武二工作室学习油画,1926年入研究生院成为藤岛武二的研究生,1928年回国从事美术教学和绘画创作。受藤岛武二“东方艺术应有东方特色”“艺术应该是民族审美意识的反映”艺术观念的影响,他毕生研究印象派绘画与中国传统艺术的融合,在画面空间经营上以斜线强调纵深、以中国传统绘画的物质重叠关系表现距离,使作品在斑斓的色彩中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意韵,晚年作品更呈现出独到的深邃意境,从《白芍与红果》中可以看到,画面已脱离自然光线的依附,完全依照内心的感受来表现,达到了化境,在写意油画民族风格探索发展进程中创建了独特的绘画形态。还有丁衍庸、陈登波、廖继春、关紫兰等留学日本的油画家,在欧洲现代艺术的影响下勇于探索民族风格油画的形式创新,为中国写意油画语言形式探索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留学欧洲最早的留学生是1887年就读英国阿灵顿美术学院的李铁夫,1919年勤工俭学运动使留学欧美达到高潮,法国成为学习油画的主要目的地。在欧洲执着于对欧洲写实主义油画学习的以李铁夫、冯钢百、徐悲鸿等为代表,学习欧洲现代艺术的以林风眠、吴大羽等为代表。从写意油画的发展看,林风眠有着及其重要的贡献,他系统地将欧洲现代艺术的体系引入中国现代绘画的创新探索实践中,并致力于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他以“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 的艺术观点,用系统的西方艺术教育观改变和重建中国的艺术院校和教育体系,探索出一条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新途径,改变了中国美术发展的局面,对中国现代绘画的发展影响深远,他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探索,将写意油画的语言形式探索导入到现代性的油画语言形式探索的轨道。在写意油画的发展过程中,以林风眠为代表的倡导中国现代绘画的艺术群体影响最为广泛,使他主持的杭州艺专成为孕育写意油画生长的摇篮,培养了苏天赐、罗工柳等优秀的艺术大家,造就了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等世界性大师,而吴冠中则是中国本土“中西融合”写意油画民族风格油画创建的里程碑。他1936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其时恰逢林风眠主持学校工作,主张“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中西结合是教学的主要方向,油画和国画兼修,但油画为主体课程。主要教授有林风眠、吴大羽、潘天寿等致力于现代绘画探索的先驱。在他们的影响下,吴冠中废寝忘食地学习西方印象派及其以后的现代艺术,同时也悉心研习石涛、八大山人的绘画艺术。1946年赴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学习油画,他先入杜拜教授工作室学习学院派传统院体体系的写实技巧,由于对印象派极其以后的西方现代绘画的浓厚兴趣,对杜拜教授的传统学院派写实绘画缺乏激情,后转入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苏弗尔皮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前后威震巴黎的重要画家,法兰西院士,他的作风磅礴而沉重,强调观察的感受,认为对局部体面的塑造是无用的、是一种无谓的渲染,倡导创造“撼人”的艺术之“美”,贬抑“娱人”的世俗“漂亮”,主题大都是对人性的颂扬,他建议吴冠中到罗浮宫从研究波提切利开始学习欧洲绘画传统,正是他的艺术观念和绘画作品的深刻影响,使吴冠中对西方艺术的品位、造型与形式、色彩的力度等有了深入的认知。中西文化和艺术的碰撞,滋生了他强烈的民族意识,其早年种下的“中西融合”的艺术种子开始在他的心田里发芽,孕育着他的绘画创造之路。1950年他准备回国,苏弗尔皮支持他说:“回到自己的国度,从自家的传统中着根。”同年夏天他回到祖国,开始致力于中西文化的交融贯通的艺术探索。他的绘画追求形式美的创造,将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构成和色彩表现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象形式有机结合,画面以书入画、以色赋形、亦实亦虚,讲究构成,既有现代艺术的构成形式之美,又表现出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刚柔疏密的韵味和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创造出了中国油画的民族风格的现代样式,在“中西融合”中追求中国传统元素融入到油画的语言形式上,使之成为中国油画的经典范式,实现了“中西融合” 的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形式向写意油画绘画形态的转变。 1955年春,文化部聘请前苏联油画家马克西莫夫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油画培训班,系统地引进了前苏联油画的创作模式和教学模式,对新中国的油画创作和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60年秋,文化部又聘请罗马尼亚油画家乌金·博巴教授夫妇到浙江美术学院主持罗马尼亚油画训练班,使中国写实油画创作和教学体系得到进一步充实。“马训班”强调模式化的创作和教学方法,而“罗训班”则倡导开阔眼界、张扬个性,创造中国自己的油画,对写意油画的发展从认识和观念上起到了推动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期写意油画语言形式的探索以个性化为主旨生发出多样性的绘画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的绘画语言形式,并逐渐向精神表达的纵深延伸。尚扬潜心于艺术语言的多元化尝试和精神内涵的深度发掘,建立了一种高度形式化的、独特的绘画视觉图式。他的作品在表现方式上将中国传统绘画的形态赋予了现代的观念意识,呈现出原始、单纯和净化的审美意趣,具有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和中国传统绘画人文精神内涵,从现当代艺术范畴赋予了中国写意油画绘画形态的当代性表达。任传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有着深入的研究,并通音律、爱文学。他的作品以东方精神和传统文化理念为依托,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和构图理式,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化的中国式油画的语言形式和图式架构,画面呈现出灵动、空蒙、悠远的诗性意境,充满了思想哲理和人性关怀。他的绘画在将写意油画的绘画形式向图式构建深化的同时,并寻本溯源地由文化历史的深度向生活的精神高度探寻着绘画的精神价值。还有张冬峰、陈和西、赵开坤、许江、翁凯旋等一大批艺术家的绘画探索,形成了当代写意油画绘画形态多样性的面貌。
写意油画从绘画形态上看,其形式是表达方式的意象性,本质是绘画表达的精神性,精神性的指向体现在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世界观,是蕴含在个人绘画表达中的思想情感和审美价值取向以及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从写意油画的多样性绘画形态的生长形成脉络来看,其语言形式主要依托欧洲印象派画和西方现代艺术,途径主要由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日本、40年代以前的法国引入、50年代的前苏联的油画体系及60年代的罗马尼亚油画丰富了写意油画的表现形式,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受西方当代艺术观念的影响,写意油画多样性的绘画形态又得到了更为丰富的发展,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写意油画的探索从中西文化的融合向民族审美方式和表达方式的绘画形式语言创建的拓展,逐渐向绘画的民族精神表达的深度延伸,生长出了多样性的绘画形态,呈现出独特的民族审美和民族样式特征,成为了全球语境下具有独特民族个性的中国油画样式。
参考文献:
[1] 刘淳.中国美术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2] 修-昂,约翰-弗莱明.世界艺术史[M].范迪安译.海口:南方出版社,2002
[3] 吴可雨.吴冠中[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4] 邵大箴.苏天赐[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
[5] 赵锦剑.中国油画家·任传文[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9
[6] 冯达甫.老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7] 张松辉.庄子译注与解析[M].北京:中华书局,2011
作者简介:
廖 宁,绵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王海啸,绵阳广播电视大学艺术系讲师,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