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震美国兵的狙击手
1932年6月,高良伦出生于四川省剑阁县正兴乡灵验村一个贫困的家庭,童年失怙的不幸和生活的苦难,在他幼小的心灵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0月,麦克阿瑟指挥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不顾中国政府的再三警告,悍然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直接威胁着我国安全。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
1951年2月,年仅19岁的高良伦积极响应号召报名应征,毅然告别双目失明的老母和新婚妻子,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踏上了出国征程。
入伍后,高良伦被编入志愿军第3兵团,在第12军31师93团9连当战士。这个团的前身是“朱德警卫团”,在漫长的战斗历程中,先后获“老虎团”、“功臣团”、“英雄团”称号。高良伦和战友们跨过鸭绿江,面对荒冢新坟前的断壁残垣,高良伦暗自痛下决心,一定要狠揍侵略者,为朝鲜人民报仇。入朝后,由于他学习努力,军事技术过硬,不久就加入了共青团。
1951年夏,经过5次战役的激烈厮杀,中美双方第一次坐到了一起,旷日持久的“停战谈判”就此拉开帷幕。志愿军及时改变了战法,在“三八线”附近山地,构筑以坑道为依托的阵地,与美军打起了阵地战。双方在200多公里的阵地上形成对峙,最近的相隔只有50米。对绝大多数志愿军士兵而言,他们从未经历如此近距离的阵地对峙。
1952年10月,第93团完成了金城前线阻击战任务,开往二线谷山休整。行军途中,突然接到增援15军、参加上甘岭战斗的命令,于是全团战士直奔五圣山。高良伦第一次体验到了真正的战斗。
美军倚仗武器精良、炮火强大,根本不把志愿军放在眼里,他们白天放高音喇叭,大摇大摆地在阵地上行走,或三五成群地躺在草地上晒太阳,甚至跑到两军阵地之间的河沟里洗澡,故意拍打着胸毛以显示其彪悍强健。更有甚者,还把一些穿红着绿的韩国妓女带到阵地上跳舞唱歌,打情骂俏。
我军针锋相对,开展了冷枪冷炮运动,造就了一大批狙击英雄。敌人出来晒太阳———打!修工事———打!吃饭———打!敌机轰炸时,敌人出来看热闹———打!出来方便———打!这样一来,敌人顿时成了惊弓之鸟,不敢那么猖狂了。
一天,营长找到高良伦,问道:“小高,你害怕吗?我们打冷枪怎么样?”
高良伦一头雾水:“打冷枪,什么叫冷枪啊?”
于是,营长就教他怎么测距离,怎么定标尺,怎么算提前量,怎么打上山的,怎么打下山的,夜间射击有些什么要领……营长发现高良伦有当狙击手的天分,立刻选送他到团里的射击训练班培训,高良伦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打成了神枪手。
浴血上甘岭的四川娃
五圣山海拔1061.7米,是志愿军中部防线的制高点。五圣山南麓上甘岭有两个突起的高地,537.7高地北山和597.7高地。这片面积只有3.7平方公里的山坡,组成了整个五圣山防线的最前沿门户。
据说,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曾指着朝鲜地图对15军军长秦基伟说:“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失掉五圣山,我们将后退200公里无险可守。你要记住,谁丢了五圣山,谁就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
高良伦所在部队奉命坚守6号高地,他还担任了作战组长。1952年11月12日4时,敌人在以较大兵力向我军冲锋失败后,改以小兵力分散向我军攻击。扼守在阵地右侧凹部的高良伦作战组阵地向右侧移了10米,避开了敌人的炮火杀伤。高良伦和战友们将敌放近了打,击退敌人一次冲锋后,就及时确定新的打法。他们将弹药分散隐蔽,以防被敌炮击毁,并利用敌炮击间隙抢修工事,没有工具,就用手挖土装麻袋,连同敌人的死尸筑起了一个观察工事。高良伦还从被打坏的敌人工事里搜集了100多枚美制手榴弹和爆破筒。
由于敌人实行严密封锁,我军几乎没有炮火支援,弹药、粮食也常常补充不上。战士们两天没有喝水,一天没有吃饭,但饥饿和干渴丝毫也没有减弱他们争取胜利的信心。高良伦灵活机智,用石头伪装成人头,穿上军衣、戴好军帽,诱敌上钩,集中歼灭。
战斗进入白热化,战友们一个个相继牺牲,阵地上只剩下高良伦和王学礼,他们誓与阵地共存亡,一天打退敌人7次进攻。接着二人转入猫儿洞,敌人虽用炮轰,阵地毫无反应。敌人又一阵炮轰后,见仍无动静,以为这个阵地已被攻陷,正在得意忘形之时,高良伦和王学礼急速跃出猫儿洞,向敌人猛投爆破筒和手雷,打得敌人魂飞魄散,抱头鼠窜,尸横遍野。几天后,高良伦孤身一人坚守6号阵地20多个小时,打退敌人6次疯狂进攻,消灭美军170多人,而他竟安然无恙,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光耀剑门关的老英堆
上甘岭一战,四川娃高良伦摧锋于正锐,挽澜于极危,打出了国威、军威,其英雄事迹在全军通报,所在部队政治部批准给他记特等功一次,荣获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光荣称号。
1953年10月1日,高良伦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国庆节归国观礼代表团,受到了毛泽东的亲切接见,他还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观看了盛大的阅兵式和游行方队。12月,朝鲜人民军访华代表团成员李道一率团来剑阁宣传志愿军英雄事迹,慰问高良伦亲属。剑阁县委举行盛大欢迎仪式和英模报告会。李道一亲切慰问了高良伦之妻郭兰英。
1955年11月,高良伦由朝鲜归国参加党校学习。上世纪60年代,他转业后分配到江苏南京市纤维厂工作,曾任厂工会副主席。他虽是上甘岭战斗英雄,却始终保持高风亮节,从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高良伦夫妻养育了两个儿子,大儿子高红保,小儿子高红卫。当时,因为孩子小,工资低,入不敷出。无奈之下,高良伦将军功章拿出去卖掉,换钱买米度日,这事被原部队首长知道了,立即派人赶到南京,费尽周折找到了买主,将勋章用钱换了回来,还给了高良伦。
晚年的高良伦仍不忘发挥余热,多次到机关、学校、企业作报告,讲英雄事迹,胸前戴满了小学生们献的大红花。
2003年9月,71岁的高良伦走完了他英雄的一生。
(摘自《文史春秋》2012年第2期,何明圆、何广华/文)
1932年6月,高良伦出生于四川省剑阁县正兴乡灵验村一个贫困的家庭,童年失怙的不幸和生活的苦难,在他幼小的心灵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0月,麦克阿瑟指挥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不顾中国政府的再三警告,悍然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直接威胁着我国安全。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
1951年2月,年仅19岁的高良伦积极响应号召报名应征,毅然告别双目失明的老母和新婚妻子,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踏上了出国征程。
入伍后,高良伦被编入志愿军第3兵团,在第12军31师93团9连当战士。这个团的前身是“朱德警卫团”,在漫长的战斗历程中,先后获“老虎团”、“功臣团”、“英雄团”称号。高良伦和战友们跨过鸭绿江,面对荒冢新坟前的断壁残垣,高良伦暗自痛下决心,一定要狠揍侵略者,为朝鲜人民报仇。入朝后,由于他学习努力,军事技术过硬,不久就加入了共青团。
1951年夏,经过5次战役的激烈厮杀,中美双方第一次坐到了一起,旷日持久的“停战谈判”就此拉开帷幕。志愿军及时改变了战法,在“三八线”附近山地,构筑以坑道为依托的阵地,与美军打起了阵地战。双方在200多公里的阵地上形成对峙,最近的相隔只有50米。对绝大多数志愿军士兵而言,他们从未经历如此近距离的阵地对峙。
1952年10月,第93团完成了金城前线阻击战任务,开往二线谷山休整。行军途中,突然接到增援15军、参加上甘岭战斗的命令,于是全团战士直奔五圣山。高良伦第一次体验到了真正的战斗。
美军倚仗武器精良、炮火强大,根本不把志愿军放在眼里,他们白天放高音喇叭,大摇大摆地在阵地上行走,或三五成群地躺在草地上晒太阳,甚至跑到两军阵地之间的河沟里洗澡,故意拍打着胸毛以显示其彪悍强健。更有甚者,还把一些穿红着绿的韩国妓女带到阵地上跳舞唱歌,打情骂俏。
我军针锋相对,开展了冷枪冷炮运动,造就了一大批狙击英雄。敌人出来晒太阳———打!修工事———打!吃饭———打!敌机轰炸时,敌人出来看热闹———打!出来方便———打!这样一来,敌人顿时成了惊弓之鸟,不敢那么猖狂了。
一天,营长找到高良伦,问道:“小高,你害怕吗?我们打冷枪怎么样?”
高良伦一头雾水:“打冷枪,什么叫冷枪啊?”
于是,营长就教他怎么测距离,怎么定标尺,怎么算提前量,怎么打上山的,怎么打下山的,夜间射击有些什么要领……营长发现高良伦有当狙击手的天分,立刻选送他到团里的射击训练班培训,高良伦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打成了神枪手。
浴血上甘岭的四川娃
五圣山海拔1061.7米,是志愿军中部防线的制高点。五圣山南麓上甘岭有两个突起的高地,537.7高地北山和597.7高地。这片面积只有3.7平方公里的山坡,组成了整个五圣山防线的最前沿门户。
据说,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曾指着朝鲜地图对15军军长秦基伟说:“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失掉五圣山,我们将后退200公里无险可守。你要记住,谁丢了五圣山,谁就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
高良伦所在部队奉命坚守6号高地,他还担任了作战组长。1952年11月12日4时,敌人在以较大兵力向我军冲锋失败后,改以小兵力分散向我军攻击。扼守在阵地右侧凹部的高良伦作战组阵地向右侧移了10米,避开了敌人的炮火杀伤。高良伦和战友们将敌放近了打,击退敌人一次冲锋后,就及时确定新的打法。他们将弹药分散隐蔽,以防被敌炮击毁,并利用敌炮击间隙抢修工事,没有工具,就用手挖土装麻袋,连同敌人的死尸筑起了一个观察工事。高良伦还从被打坏的敌人工事里搜集了100多枚美制手榴弹和爆破筒。
由于敌人实行严密封锁,我军几乎没有炮火支援,弹药、粮食也常常补充不上。战士们两天没有喝水,一天没有吃饭,但饥饿和干渴丝毫也没有减弱他们争取胜利的信心。高良伦灵活机智,用石头伪装成人头,穿上军衣、戴好军帽,诱敌上钩,集中歼灭。
战斗进入白热化,战友们一个个相继牺牲,阵地上只剩下高良伦和王学礼,他们誓与阵地共存亡,一天打退敌人7次进攻。接着二人转入猫儿洞,敌人虽用炮轰,阵地毫无反应。敌人又一阵炮轰后,见仍无动静,以为这个阵地已被攻陷,正在得意忘形之时,高良伦和王学礼急速跃出猫儿洞,向敌人猛投爆破筒和手雷,打得敌人魂飞魄散,抱头鼠窜,尸横遍野。几天后,高良伦孤身一人坚守6号阵地20多个小时,打退敌人6次疯狂进攻,消灭美军170多人,而他竟安然无恙,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光耀剑门关的老英堆
上甘岭一战,四川娃高良伦摧锋于正锐,挽澜于极危,打出了国威、军威,其英雄事迹在全军通报,所在部队政治部批准给他记特等功一次,荣获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光荣称号。
1953年10月1日,高良伦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国庆节归国观礼代表团,受到了毛泽东的亲切接见,他还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观看了盛大的阅兵式和游行方队。12月,朝鲜人民军访华代表团成员李道一率团来剑阁宣传志愿军英雄事迹,慰问高良伦亲属。剑阁县委举行盛大欢迎仪式和英模报告会。李道一亲切慰问了高良伦之妻郭兰英。
1955年11月,高良伦由朝鲜归国参加党校学习。上世纪60年代,他转业后分配到江苏南京市纤维厂工作,曾任厂工会副主席。他虽是上甘岭战斗英雄,却始终保持高风亮节,从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高良伦夫妻养育了两个儿子,大儿子高红保,小儿子高红卫。当时,因为孩子小,工资低,入不敷出。无奈之下,高良伦将军功章拿出去卖掉,换钱买米度日,这事被原部队首长知道了,立即派人赶到南京,费尽周折找到了买主,将勋章用钱换了回来,还给了高良伦。
晚年的高良伦仍不忘发挥余热,多次到机关、学校、企业作报告,讲英雄事迹,胸前戴满了小学生们献的大红花。
2003年9月,71岁的高良伦走完了他英雄的一生。
(摘自《文史春秋》2012年第2期,何明圆、何广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