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青海还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部分企业盈利空间收窄,实体经济发展依然困难;民间投资活力不强,投资增长支撑和后劲依然不足;居民增收渠道依然不宽,脱贫攻坚难度很大四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青海 现代经济体系 困境
一、青海省认为青海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
其一,工业结构单一,经济下行压力大。2017年实现省委7.5%的增长目标难,1-3季度增长只有7%,预计明年工业增长只有4%。2017年青海GDP中,一产占6%,二产占53%,三产市场需求很小,只有100多万流动人口,要实现2020GDP比2010翻一番任务非常艰巨。2017年投资率137%,也就是要产生100元GDP要投资137元,在全国很少见;年底可能要达到140%的投资率。而且这些年青海对民生、生态的投资大幅增长,对农业、工业投资在下降,三驾马车拖不起。青海经济投资太少,下一步要把更多精力用于投资。青海单一经济结构,用电量在大幅下降,单一经济捆绑,依靠八大企业。今年电解铝的价格上涨到1.6万,但是政府还要对8大企业贴电。青海要保经济,保工业,就要保8大企业,8大企业捆绑了青海经济。其二,农牧厅厅长王玉虎认为青海农业现代化程度还比较低。青海有丰富的农产品,比如马铃薯、青稞、油菜、蚕豆、枸杞等,但是有竞争力的只有牦牛肉。海西的枸杞每年出口一千万美元都没有,枸杞收购价四十元,出口只能卖十美元,也就是60多元,青海枸杞的竞争力很弱;导致青海枸杞价格下降,竞争力减弱的原因,一个是新疆的枸杞做起来了,一个是甘肃的枸杞已经做起来了;当然,导致青海枸杞价格下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品质下降的非常的多。枸杞这个东西很招虫子,在农药使用方面政府监管不到位,用了很多不该用的农药。青海只有亿农做的比较的好,它是由企业来监管,亿农在格尔木河东农场采取“企业+农户”的模式对枸杞进行监管。当然,青海还有一些很小的商品出口,但是出口量不是很大,比如蜂蜜、冬虫夏草。所以,我们扩大出口,最主要的是扩大工业产品出口。
二、部分企业盈利空间收窄,实体经济发展依然困难
其一,电力企业产能过剩与燃料不足并存。夏季青海电力过剩,而冬春季一至四月份青海又严重的缺电。夏季严重的电力产能过剩导致卖电非常的难,因为夏季四川的电力企业由于水量大导致电能也过剩。由于夏季电能过剩的产能,火电只有在夏季去产能,而对于火电来说降到百分之五十就要熄火火。去产能导致工业增加值连续下滑,青海煤供应不足。而冬季黄河的流量两百到三百都放不下去,火电风电全开也不够用,光伏九百万千瓦,从早上十点到下午四点也不够。黄河水电要求冬季增加水的发电量,就要求刘家峡放水,一立方水发两度电。同时青海冬季工业发展所需的天然气也是严重缺少。天然气中石油严重缺气,工业很多煤改气最缺天然气。新疆每年送一千八百万方,兰州要三百万方,青海要六百万方,这就导致钾盐工业都没有气可用。其二,青海企业缺乏关键核心技术。盐湖总共出了三次事故,主要是人的问题,盐湖的人从三千人到了一万八千人,管理跟不上。盐湖工艺上面存在着一些问题,要把化工、镁等剥离出来,用钾盐去补。钾盐的工艺技术也不是完全过关,我们要把链条做大做强。光伏也存在短板,锂也存在短板。光伏一度要补贴六到七毛钱,主要是要拿出中央的路条,產能问题不是很大。其三,实体经济发展依然困难。藏地毯,它就是一个概念,价格比较的贵。藏地毯的生产很多已经转移到了朝鲜,因为朝鲜的成本比较低,在朝鲜生产,然后再卖到欧美市场上面去,这样才有利润;对于藏地毯而言每况愈下。2016年青海引资总共引来了六百多家企业,实际上运行的只有七十多家;这些企业只是注资,但是并没有生产。青海引资很脆弱,比如:有一家台资企业,最后去了新疆,因为了青海不具备竞争优势。硅铁贸易现在的贸易规模是最大的;第二大做丝绸出口;第三大贸易的就是新能源新材料,这个是忽有忽无的。茶卡盐湖一天有三到五万的游客,基本上都不过夜,他们难以留得住。认为企业的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虽然2017年政府采取了降成本举动,但是降成本只降了四十二个亿,这四十二个亿的质量不是很高。比如从电上降成本,导致发电企业的利润在下降,火电企业亏损严重。成本居高不下导致一至四月青海有一百四十家企业停产。
三、民间投资活力不强,投资增长支撑和后劲依然不足
其一,商业环境有待改善。青海的软环境还不是很好,钱不让往外国打,监管非常的严;比如一个沥青企业的研发团队向印尼汇款很难;比如总部在在上海的一个蜂蜜企业,专门从事出口土耳其的蜂蜜业务;但是,办理手续非常的麻烦,商检的时间非常的长。其二,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存在。青海企业财务成本非常的高,虽然企业用电成本低,政府给企业成本非常的低,但是招商引资来的企业都没有钱,全部依靠贷款。西部地区青海融资最困难,成本是最高的;比西藏融资成本都高,因为西藏公职人员多,银行资金充足,贷款利率也低。其三,生态环境投资压力大。三江源国家公园和祁连山保护区按照验收要求还有很大压力。三江源国家公园,保护中华水塔,一期、二期工程完成,投入160亿;第三期缺乏资金,准备拿出1000万用于三期工程。祁连山保护区财政投入11亿元,到2020年完成目标压力大,因为资金不足,只有调整、整合山水田园项目资金保护祁连山。
四、居民增收渠道依然不宽,脱贫攻坚难度很大
农村有很多懒人,入村两年还这样。有一家人,啥都不愿意干,老婆跑了,家庭没有了。脱贫任务重,投入这么多钱,乡村变化少,路修到家门口,但面上没有大的变化。要实现真脱贫难度大,贫困村人居环境都好,就是不可持续,每年投资上百亿。同时,老百姓之间矛盾大,钱都用在贫困户,非贫困户有意见。教育、文化、医疗方面差距越来越大。比如,某种打针技术,西宁这些年才用,在苏州卫生所好几年前就用了,差距大。2017年青海省政府要求城乡居民收入要增长10%,并制定相应政策43条,但结果也只增长9%。居民收入增长的途径主要依靠政策,日后财政投入少之后怎么办?
【关键词】 青海 现代经济体系 困境
一、青海省认为青海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
其一,工业结构单一,经济下行压力大。2017年实现省委7.5%的增长目标难,1-3季度增长只有7%,预计明年工业增长只有4%。2017年青海GDP中,一产占6%,二产占53%,三产市场需求很小,只有100多万流动人口,要实现2020GDP比2010翻一番任务非常艰巨。2017年投资率137%,也就是要产生100元GDP要投资137元,在全国很少见;年底可能要达到140%的投资率。而且这些年青海对民生、生态的投资大幅增长,对农业、工业投资在下降,三驾马车拖不起。青海经济投资太少,下一步要把更多精力用于投资。青海单一经济结构,用电量在大幅下降,单一经济捆绑,依靠八大企业。今年电解铝的价格上涨到1.6万,但是政府还要对8大企业贴电。青海要保经济,保工业,就要保8大企业,8大企业捆绑了青海经济。其二,农牧厅厅长王玉虎认为青海农业现代化程度还比较低。青海有丰富的农产品,比如马铃薯、青稞、油菜、蚕豆、枸杞等,但是有竞争力的只有牦牛肉。海西的枸杞每年出口一千万美元都没有,枸杞收购价四十元,出口只能卖十美元,也就是60多元,青海枸杞的竞争力很弱;导致青海枸杞价格下降,竞争力减弱的原因,一个是新疆的枸杞做起来了,一个是甘肃的枸杞已经做起来了;当然,导致青海枸杞价格下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品质下降的非常的多。枸杞这个东西很招虫子,在农药使用方面政府监管不到位,用了很多不该用的农药。青海只有亿农做的比较的好,它是由企业来监管,亿农在格尔木河东农场采取“企业+农户”的模式对枸杞进行监管。当然,青海还有一些很小的商品出口,但是出口量不是很大,比如蜂蜜、冬虫夏草。所以,我们扩大出口,最主要的是扩大工业产品出口。
二、部分企业盈利空间收窄,实体经济发展依然困难
其一,电力企业产能过剩与燃料不足并存。夏季青海电力过剩,而冬春季一至四月份青海又严重的缺电。夏季严重的电力产能过剩导致卖电非常的难,因为夏季四川的电力企业由于水量大导致电能也过剩。由于夏季电能过剩的产能,火电只有在夏季去产能,而对于火电来说降到百分之五十就要熄火火。去产能导致工业增加值连续下滑,青海煤供应不足。而冬季黄河的流量两百到三百都放不下去,火电风电全开也不够用,光伏九百万千瓦,从早上十点到下午四点也不够。黄河水电要求冬季增加水的发电量,就要求刘家峡放水,一立方水发两度电。同时青海冬季工业发展所需的天然气也是严重缺少。天然气中石油严重缺气,工业很多煤改气最缺天然气。新疆每年送一千八百万方,兰州要三百万方,青海要六百万方,这就导致钾盐工业都没有气可用。其二,青海企业缺乏关键核心技术。盐湖总共出了三次事故,主要是人的问题,盐湖的人从三千人到了一万八千人,管理跟不上。盐湖工艺上面存在着一些问题,要把化工、镁等剥离出来,用钾盐去补。钾盐的工艺技术也不是完全过关,我们要把链条做大做强。光伏也存在短板,锂也存在短板。光伏一度要补贴六到七毛钱,主要是要拿出中央的路条,產能问题不是很大。其三,实体经济发展依然困难。藏地毯,它就是一个概念,价格比较的贵。藏地毯的生产很多已经转移到了朝鲜,因为朝鲜的成本比较低,在朝鲜生产,然后再卖到欧美市场上面去,这样才有利润;对于藏地毯而言每况愈下。2016年青海引资总共引来了六百多家企业,实际上运行的只有七十多家;这些企业只是注资,但是并没有生产。青海引资很脆弱,比如:有一家台资企业,最后去了新疆,因为了青海不具备竞争优势。硅铁贸易现在的贸易规模是最大的;第二大做丝绸出口;第三大贸易的就是新能源新材料,这个是忽有忽无的。茶卡盐湖一天有三到五万的游客,基本上都不过夜,他们难以留得住。认为企业的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虽然2017年政府采取了降成本举动,但是降成本只降了四十二个亿,这四十二个亿的质量不是很高。比如从电上降成本,导致发电企业的利润在下降,火电企业亏损严重。成本居高不下导致一至四月青海有一百四十家企业停产。
三、民间投资活力不强,投资增长支撑和后劲依然不足
其一,商业环境有待改善。青海的软环境还不是很好,钱不让往外国打,监管非常的严;比如一个沥青企业的研发团队向印尼汇款很难;比如总部在在上海的一个蜂蜜企业,专门从事出口土耳其的蜂蜜业务;但是,办理手续非常的麻烦,商检的时间非常的长。其二,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存在。青海企业财务成本非常的高,虽然企业用电成本低,政府给企业成本非常的低,但是招商引资来的企业都没有钱,全部依靠贷款。西部地区青海融资最困难,成本是最高的;比西藏融资成本都高,因为西藏公职人员多,银行资金充足,贷款利率也低。其三,生态环境投资压力大。三江源国家公园和祁连山保护区按照验收要求还有很大压力。三江源国家公园,保护中华水塔,一期、二期工程完成,投入160亿;第三期缺乏资金,准备拿出1000万用于三期工程。祁连山保护区财政投入11亿元,到2020年完成目标压力大,因为资金不足,只有调整、整合山水田园项目资金保护祁连山。
四、居民增收渠道依然不宽,脱贫攻坚难度很大
农村有很多懒人,入村两年还这样。有一家人,啥都不愿意干,老婆跑了,家庭没有了。脱贫任务重,投入这么多钱,乡村变化少,路修到家门口,但面上没有大的变化。要实现真脱贫难度大,贫困村人居环境都好,就是不可持续,每年投资上百亿。同时,老百姓之间矛盾大,钱都用在贫困户,非贫困户有意见。教育、文化、医疗方面差距越来越大。比如,某种打针技术,西宁这些年才用,在苏州卫生所好几年前就用了,差距大。2017年青海省政府要求城乡居民收入要增长10%,并制定相应政策43条,但结果也只增长9%。居民收入增长的途径主要依靠政策,日后财政投入少之后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