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专升本”,不仅仅是办学层次的提升,还意味着办学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及社会功能的变化。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贵阳学院紧跟时代步伐,努力探索,逐渐成长为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合格本科院校。本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通过深入了解贵阳学院毕业生就业需求,对毕业生就业难现状进行剖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对策,以求对新升格本科院校就业工作提供一点有益的支持。
关键词:就业形势;就业需求;职业生涯辅导;职业教育;创业教育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剖析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还会对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极大影响。据统计,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30万,就业问题仍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贵州全省城镇劳动力供给预计48万人左右,而需求仅22万人左右,供给与需求之比超过了2∶1;供需严重不平衡,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中央为了应对危机,投入4万亿元拉动内需,用于公路、铁路和电网建设等大型项目,新增不少就业岗位,国家和各地政府多项举措帮扶大学生就业,这也正是毕业生就业机遇所在。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第二产业人才缺口数字最大,而作为服务业的第三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其中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总的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但并不缺少就业机会。
二、新升格院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分析
(1)在就业形势上,学院71.18%的同学认为就业形势不乐观,压力较大。高校扩招后,毕业人数激增,而需求人数基本与以往持平,再加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部分用工单位缩减用人计划,导致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只有22.06%少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还有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2)在就业取向上,毕业生流向过于单一,学院超过46.12%的毕业生愿意留在贵州。大部分学生都不愿回生源所在地,其中愿意在贵阳的约占1/4。只有不到10%的毕业生选择到外地工作,原因有二:其一是不愿离家很远,不熟悉当地情况;其二是考虑到学院的影响力不是很大,与众多名牌大学的同学在一起,没有竞争力,而不利于就业。
(3)在择业上,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突出。超过半数的同学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发展机会、收入与福利。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
(4)福利与收入历来是就业的主要参考因素,虽然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收入逐年下降,但是收入因素仍是学生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从薪酬期望调查结果看,就业期望在2000元~3000元/工资/月的总比例达到52.65%。参照上海发达地区的标准,贵州工作半年以内的毕业生月工资在1700元左右基本符合贵州的实际情况,毕业生的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偏高于实际情况。
三、解决新升格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对策
1.确定办学定位
办学定位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的问题。目标定位模糊,成为制约新升格本科院校发展和毕业生就业的最根本、最紧迫的因素。不少新升格高校在学校战略发展、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校园建设规划的制定工作中出现了“贪大、求全、攀高”的误区。贵阳学院以就业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全方位开展社会服务,以贡献赢得地方的支持,提出“突出实用,服务本地”的办学理念,加大专业调整力度,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通过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来实现培养目标,目前已初见成效。
2.转变择业观念,重视心理素质教育,加强职业生涯辅导,开展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
(1)加强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结合当前形势和就业政策,引导毕业生调整就业预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和成才观,积极到西部地区、到艰苦边远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遭遇挫折、历经磨难很正常,要正确面对,必须保持健康的心态,科学地认识问题。要营造和优化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以促进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团结友爱的人际氛围,形成一个群体心理健康的大环境。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院、系、班心理咨询三级联动机制,分层次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专业咨询服务,逐步建立起从学生骨干、班主任、辅导员到院系、部门、学校的快速反应机制,以及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到校医院、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
(3)加大学生的专业教育,开展职业规划、创业教育,提高专业素质。许多学生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潜力和前景,对自己的专业认识不到位,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够牢、不够深、不够广,给将来的工作带来障碍。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辅导、职业测评、职业规划教育,加大创业教育力度,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现状、专业前景、自己的职业特长等,提高毕业生的竞争能力。
3.拓宽多种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学院要爱护学生,对学生负责,只有“出口”畅,才能“进口”旺。不仅要向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培养服务,而且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工作实践,要加快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把新闻媒体作为推动就业工作的重要力量,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积极宣传促进就业的政策、取得的工作成效和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及校友等资源,为毕业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岗位信息。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的大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努力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总之,我们应该客观地认识当前就业的形势,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还关系着千百万个家庭的幸福与安定,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工作中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全心全意为毕业生服务的工作理念,主动帮助毕业生就业,以主人翁的姿态关心支持就业工作,形成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氛围,让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学院、家庭和个人的共同责任,正确认识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这个群体的现状,共同为大学生就业工作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李涛,符新伟.毕业生就业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
[2] 人民日报社论.面向基层建功立业[N].人民日报,2005-07-05(2).
[3] 田永坡.高等教育扩展与“知识失业”:国外的研究和经验[J].高等教育研究,2006(7).
(作者单位:张瑞贵阳学院;马星贵州师范大学;路厅贵州省大中专就业指导中心;梁成浒贵阳学院)
关键词:就业形势;就业需求;职业生涯辅导;职业教育;创业教育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剖析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还会对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极大影响。据统计,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30万,就业问题仍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贵州全省城镇劳动力供给预计48万人左右,而需求仅22万人左右,供给与需求之比超过了2∶1;供需严重不平衡,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中央为了应对危机,投入4万亿元拉动内需,用于公路、铁路和电网建设等大型项目,新增不少就业岗位,国家和各地政府多项举措帮扶大学生就业,这也正是毕业生就业机遇所在。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第二产业人才缺口数字最大,而作为服务业的第三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其中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总的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但并不缺少就业机会。
二、新升格院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分析
(1)在就业形势上,学院71.18%的同学认为就业形势不乐观,压力较大。高校扩招后,毕业人数激增,而需求人数基本与以往持平,再加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部分用工单位缩减用人计划,导致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只有22.06%少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还有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2)在就业取向上,毕业生流向过于单一,学院超过46.12%的毕业生愿意留在贵州。大部分学生都不愿回生源所在地,其中愿意在贵阳的约占1/4。只有不到10%的毕业生选择到外地工作,原因有二:其一是不愿离家很远,不熟悉当地情况;其二是考虑到学院的影响力不是很大,与众多名牌大学的同学在一起,没有竞争力,而不利于就业。
(3)在择业上,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突出。超过半数的同学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发展机会、收入与福利。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
(4)福利与收入历来是就业的主要参考因素,虽然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收入逐年下降,但是收入因素仍是学生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从薪酬期望调查结果看,就业期望在2000元~3000元/工资/月的总比例达到52.65%。参照上海发达地区的标准,贵州工作半年以内的毕业生月工资在1700元左右基本符合贵州的实际情况,毕业生的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偏高于实际情况。
三、解决新升格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对策
1.确定办学定位
办学定位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的问题。目标定位模糊,成为制约新升格本科院校发展和毕业生就业的最根本、最紧迫的因素。不少新升格高校在学校战略发展、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校园建设规划的制定工作中出现了“贪大、求全、攀高”的误区。贵阳学院以就业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全方位开展社会服务,以贡献赢得地方的支持,提出“突出实用,服务本地”的办学理念,加大专业调整力度,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通过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来实现培养目标,目前已初见成效。
2.转变择业观念,重视心理素质教育,加强职业生涯辅导,开展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
(1)加强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结合当前形势和就业政策,引导毕业生调整就业预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和成才观,积极到西部地区、到艰苦边远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遭遇挫折、历经磨难很正常,要正确面对,必须保持健康的心态,科学地认识问题。要营造和优化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以促进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团结友爱的人际氛围,形成一个群体心理健康的大环境。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院、系、班心理咨询三级联动机制,分层次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专业咨询服务,逐步建立起从学生骨干、班主任、辅导员到院系、部门、学校的快速反应机制,以及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到校医院、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
(3)加大学生的专业教育,开展职业规划、创业教育,提高专业素质。许多学生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潜力和前景,对自己的专业认识不到位,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够牢、不够深、不够广,给将来的工作带来障碍。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辅导、职业测评、职业规划教育,加大创业教育力度,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现状、专业前景、自己的职业特长等,提高毕业生的竞争能力。
3.拓宽多种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学院要爱护学生,对学生负责,只有“出口”畅,才能“进口”旺。不仅要向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培养服务,而且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工作实践,要加快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把新闻媒体作为推动就业工作的重要力量,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积极宣传促进就业的政策、取得的工作成效和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及校友等资源,为毕业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岗位信息。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的大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努力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总之,我们应该客观地认识当前就业的形势,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还关系着千百万个家庭的幸福与安定,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工作中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全心全意为毕业生服务的工作理念,主动帮助毕业生就业,以主人翁的姿态关心支持就业工作,形成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氛围,让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学院、家庭和个人的共同责任,正确认识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这个群体的现状,共同为大学生就业工作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李涛,符新伟.毕业生就业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
[2] 人民日报社论.面向基层建功立业[N].人民日报,2005-07-05(2).
[3] 田永坡.高等教育扩展与“知识失业”:国外的研究和经验[J].高等教育研究,2006(7).
(作者单位:张瑞贵阳学院;马星贵州师范大学;路厅贵州省大中专就业指导中心;梁成浒贵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