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金融中介,银行在一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银行体系的风险及其传染性。银行稳定问题至关重要。本文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评价。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和资料,设计了银行稳定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并根据该指标体系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进行了测度。结论认为,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较差,银行体系稳定性有待提高。
一、引言
综观金融监管历史,保持银行体系稳定性一直是银行监管的重要目标。我国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和2004年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均将保证银行体系的稳定作为我国银行监管的主要目标。对银行稳定性的测度,归结起来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大类。本文采用指标分析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进行分析。
二、关于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指标分析
(一)样本选取
自19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种股份制银行和信用社有了很大发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大幅下降,但银行业长期垄断局面并没有被轻易扭转。进入90年代中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市场份额下滑的趋势有所遏制,市场地位趋于稳定。截至2003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达27.64万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15.19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55%;负债总额为14.58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负债总额的54.9%。从存款来看,2003年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各项存款数量达14.35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66%;从贷款来看,各项贷款余额为9.7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信贷余额的57%。从上述数据来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内银行业中仍居于统治地位,对其监管的有效程度直接决定了中国银行监管的有效程度。鉴于此,本文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样本进行关于中国银行监管有效性的指标分析。
(二)指标选取
关于银行体系稳定性测度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IMF为代表的众多国际机构、学术界、一批经济金融学家以及那些近年曾经发生过金融危机的国家的研究中。国内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了银行体系稳定性测度的研究。本文采用徐联初等(2005)的框架,就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设定了三大类型的指标进行测度:1.关于资本稳定程度的指标;2.关于流动性的指标;3.关于盈利能力的指标。并结合定性分析的手段以测度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进而评价中国银行监管的有效性。
本文的银行稳定性指标体系由下三个方面构成:1.资本稳定性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2.流动性指标:包括流动性比率、存贷比率;3.盈利性指标:包括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
(三)指标计算与分析
笔者对截至2004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上述指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
1.资本充足率(%)
从上述指标可知,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长期未达到8%的标准,与国际银行相比差距明显。如美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平均为11.38%,欧洲为12.22%,我国香港地区为17.5%,新加坡为19.5%。我国商业银行在资本稳定性程度上还很差,一旦产生重大投资失误或银行挤兑,仅依靠脆弱的资本金很难支撑银行渡过难关。从时间趋势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随着时间推移有上升趋势,特别是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资本充足率上升很快。到2004年均已达8%的国际标准,这体现了市场对银行资本约束的重大影响。但结合两行的年报来看,两行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与吸收股东注资和次级债券的发行有很大关联。
2.不良贷款率(%)
从数字来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总体形势仍不容乐观。通常情况下,银行不良贷款率应控制在5%以下,但从上面的数据来看,除了中国建设银行从2003年始不良贷款均在5%以下。其他(除农行数据无法获得外)几家银行都在5%以上,特别是中国工商银行,其不良贷款率每年均在15%以上,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和资本充足率一样,在不良贷款率上也存在上市银行好于非上市银行的特点。这可能显示了巴塞尔协议第三大支柱——市场约束的重大力量,但也有可能存在反相关关系,即为促成上市而进行不良贷款剥离。
3.流动性比率(%)
从流动性比率来看,我国银行业的流动比率长期居高不下,银行面临的短期流动性约束相对较小,但这也意味着银行的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银行存在的意义在于其资产转换功能,流动性比率过高,说明银行在储蓄投资转化功能上存在障碍,这不利于金融效率的提高,也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
4.存贷款比率(%)
按照75%的存贷比标准,四大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比率从2003年始均已经降到75%之下(除了农行2004年存贷比未知外),基本可以说明监管的目标是实现的。但和流动性比例的结合来看,存在大量存款集中于流动资产的可能。虽然存贷比下降,短期风险减小,但由于闲置资金增加,对长远发展不利。
5.资本收益率(%)
从资本收益率来看,存在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明显好于农行和工行的现象。这种好转主要出现在2004年。2004年前,四大银行的资本收益率均在6%以下,低于收益率标准。但随着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的上市,其经营不善情况有所改观,资本收益率分别达到17.8%和11.23%,均高于6%的基本标准。但中国工商银行的资本收益率却不容乐观,仅为1%多点,(农行不详)。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仍然需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否则按照如此低收益运转,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其稳定性将受到影响。
6.资产收益率(%)
从资产收益率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长期低于0.5%的标准,仅在2003年两家上市银行才达到标准值,属于典型的低回报型银行。大量资产不能创造出应有的收益,这与前面流动性分析的结果相互呼应,反映了我国银行在资产管理上的不善,巨大的资产存量发挥不出应有的效益,酝酿了潜在的不稳定风险。在资产报酬率低下的情况下,各商业银行仍每年增加资产规模,扩大业务量,也反映了监管的无效。
三、结论
根据实证分析看出,我国银行体系很不稳定,存在过度扩展业务、增大风险行为,银行发生危机的概率加大,银行稳定性程度下降。
从指标分析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反映稳定性的各项指标都较差,但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业务也在不断拓展,这更加大了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从资本稳定性指标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等均没有达到标准水平。且资本稳定程度很差,反映了应对风险的脆弱性。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银行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展开,资本不足的约束势必影响商业银行未来生存和发展。与国际同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资本水平上差距明显,这意味着我国对外资银行及其经营活动将不能实行对等的监管,在满足《巴塞尔协议》要求的情况下只能对其实行较宽松的约束。这势必大大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从盈利性指标来看,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盈利能力低的现象。按照市场规律本应遭到淘汰的银行依然存在。其原因有以下方面:
1.严格的市场进入管制与市场退出机制的缺乏,使得银行业市场竞争不够激烈,许多低质量的银行仍可以继续在市场生存。实际上。银行只要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得存款,就不会出现由于盈利能力下降所引发的危机,外界压力的缺乏导致银行丧失改善经营水平的动力。2.由于资本市场的高度不完善、资本项目的不可兑换性和我国金融分业监管的特点,巨大的社会闲散资金多集中于银行,为其提供了用之不竭的资金渠道,经营不善的银行可以继续运营。同时,随着人均收入提高和融资需求增大,银行业务规模也随之增大。3.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和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制度,使得存款人对银行的信心不会打折,不会由于银行盈利能力下降而对未来稳定性产生怀疑的预期。这使银行具有从事机会主义行为的冒险动机,却缺乏提高经营水平的激励动机。大面积低收益银行的存在。最终积累了金融风险,构成了我国银行体系的风险隐患。一旦遭到某种外部冲击,银行危机很可能会发生。
一、引言
综观金融监管历史,保持银行体系稳定性一直是银行监管的重要目标。我国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和2004年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均将保证银行体系的稳定作为我国银行监管的主要目标。对银行稳定性的测度,归结起来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大类。本文采用指标分析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进行分析。
二、关于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指标分析
(一)样本选取
自19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种股份制银行和信用社有了很大发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大幅下降,但银行业长期垄断局面并没有被轻易扭转。进入90年代中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市场份额下滑的趋势有所遏制,市场地位趋于稳定。截至2003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达27.64万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15.19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55%;负债总额为14.58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负债总额的54.9%。从存款来看,2003年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各项存款数量达14.35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66%;从贷款来看,各项贷款余额为9.7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信贷余额的57%。从上述数据来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内银行业中仍居于统治地位,对其监管的有效程度直接决定了中国银行监管的有效程度。鉴于此,本文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样本进行关于中国银行监管有效性的指标分析。
(二)指标选取
关于银行体系稳定性测度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IMF为代表的众多国际机构、学术界、一批经济金融学家以及那些近年曾经发生过金融危机的国家的研究中。国内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了银行体系稳定性测度的研究。本文采用徐联初等(2005)的框架,就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设定了三大类型的指标进行测度:1.关于资本稳定程度的指标;2.关于流动性的指标;3.关于盈利能力的指标。并结合定性分析的手段以测度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进而评价中国银行监管的有效性。
本文的银行稳定性指标体系由下三个方面构成:1.资本稳定性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2.流动性指标:包括流动性比率、存贷比率;3.盈利性指标:包括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
(三)指标计算与分析
笔者对截至2004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上述指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
1.资本充足率(%)
从上述指标可知,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长期未达到8%的标准,与国际银行相比差距明显。如美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平均为11.38%,欧洲为12.22%,我国香港地区为17.5%,新加坡为19.5%。我国商业银行在资本稳定性程度上还很差,一旦产生重大投资失误或银行挤兑,仅依靠脆弱的资本金很难支撑银行渡过难关。从时间趋势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随着时间推移有上升趋势,特别是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资本充足率上升很快。到2004年均已达8%的国际标准,这体现了市场对银行资本约束的重大影响。但结合两行的年报来看,两行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与吸收股东注资和次级债券的发行有很大关联。
2.不良贷款率(%)
从数字来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总体形势仍不容乐观。通常情况下,银行不良贷款率应控制在5%以下,但从上面的数据来看,除了中国建设银行从2003年始不良贷款均在5%以下。其他(除农行数据无法获得外)几家银行都在5%以上,特别是中国工商银行,其不良贷款率每年均在15%以上,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和资本充足率一样,在不良贷款率上也存在上市银行好于非上市银行的特点。这可能显示了巴塞尔协议第三大支柱——市场约束的重大力量,但也有可能存在反相关关系,即为促成上市而进行不良贷款剥离。
3.流动性比率(%)
从流动性比率来看,我国银行业的流动比率长期居高不下,银行面临的短期流动性约束相对较小,但这也意味着银行的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银行存在的意义在于其资产转换功能,流动性比率过高,说明银行在储蓄投资转化功能上存在障碍,这不利于金融效率的提高,也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
4.存贷款比率(%)
按照75%的存贷比标准,四大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比率从2003年始均已经降到75%之下(除了农行2004年存贷比未知外),基本可以说明监管的目标是实现的。但和流动性比例的结合来看,存在大量存款集中于流动资产的可能。虽然存贷比下降,短期风险减小,但由于闲置资金增加,对长远发展不利。
5.资本收益率(%)
从资本收益率来看,存在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明显好于农行和工行的现象。这种好转主要出现在2004年。2004年前,四大银行的资本收益率均在6%以下,低于收益率标准。但随着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的上市,其经营不善情况有所改观,资本收益率分别达到17.8%和11.23%,均高于6%的基本标准。但中国工商银行的资本收益率却不容乐观,仅为1%多点,(农行不详)。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仍然需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否则按照如此低收益运转,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其稳定性将受到影响。
6.资产收益率(%)
从资产收益率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长期低于0.5%的标准,仅在2003年两家上市银行才达到标准值,属于典型的低回报型银行。大量资产不能创造出应有的收益,这与前面流动性分析的结果相互呼应,反映了我国银行在资产管理上的不善,巨大的资产存量发挥不出应有的效益,酝酿了潜在的不稳定风险。在资产报酬率低下的情况下,各商业银行仍每年增加资产规模,扩大业务量,也反映了监管的无效。
三、结论
根据实证分析看出,我国银行体系很不稳定,存在过度扩展业务、增大风险行为,银行发生危机的概率加大,银行稳定性程度下降。
从指标分析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反映稳定性的各项指标都较差,但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业务也在不断拓展,这更加大了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从资本稳定性指标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等均没有达到标准水平。且资本稳定程度很差,反映了应对风险的脆弱性。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银行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展开,资本不足的约束势必影响商业银行未来生存和发展。与国际同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资本水平上差距明显,这意味着我国对外资银行及其经营活动将不能实行对等的监管,在满足《巴塞尔协议》要求的情况下只能对其实行较宽松的约束。这势必大大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从盈利性指标来看,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盈利能力低的现象。按照市场规律本应遭到淘汰的银行依然存在。其原因有以下方面:
1.严格的市场进入管制与市场退出机制的缺乏,使得银行业市场竞争不够激烈,许多低质量的银行仍可以继续在市场生存。实际上。银行只要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得存款,就不会出现由于盈利能力下降所引发的危机,外界压力的缺乏导致银行丧失改善经营水平的动力。2.由于资本市场的高度不完善、资本项目的不可兑换性和我国金融分业监管的特点,巨大的社会闲散资金多集中于银行,为其提供了用之不竭的资金渠道,经营不善的银行可以继续运营。同时,随着人均收入提高和融资需求增大,银行业务规模也随之增大。3.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和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制度,使得存款人对银行的信心不会打折,不会由于银行盈利能力下降而对未来稳定性产生怀疑的预期。这使银行具有从事机会主义行为的冒险动机,却缺乏提高经营水平的激励动机。大面积低收益银行的存在。最终积累了金融风险,构成了我国银行体系的风险隐患。一旦遭到某种外部冲击,银行危机很可能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