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皇阁坐落于永平坝子最北边一峰独立的灵化山颠,距县城约5公里。
无论置身何处,在永平坝子里举头北望,大都能清晰地看到灵化山顶有一座洁净的白塔、一棵巍峨的老槐树,还有青松掩映中流光溢彩的房舍,它们共同在市声的喧嚣之外坚守着一处宁静,在物欲的诱惑之中澄明着一种精神。
玉皇阁是我去得最多的寺庙。少年时,同学游玩时去过;青年时,问恋爱婚姻之事去过,有疑难之事去过;如今,寻幽消遣时常去。都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是的,在与玉皇阁的朝夕相伴、晨昏相约中,它早就不再以风景的身份出现,倒是渐渐成为清洗我内心烦躁、寄托我无限深情的地方,就像我最好的朋友或者亲人。
出永平县城北行,过山灵水秀、波光粼粼的大碱塘水库,经充满鬼怪灵异传说的蝙蝠洞,走小龙午河桥后左转,便入灵化山境。
灵化山三面陡峭,一峰如春笋独立,只有东北面的来路较为平缓。满坡之上几乎都是郁郁葱葱的松树,其它树种只偶尔杂陈其间。
据县志记载,玉皇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传说,明朝时期,邻县云龙人董公找来数名精壮男子,欲将玉皇金像从外地请回云龙。一群人前呼后拥来到永平境内的灵化山脚一桥上时,这桥忽然像发怒似的摇晃不停,让人无法通行。大家一致认为这是玉皇显灵的结果,说他偷偷喜欢上了这座灵山,不愿再走。于是,董公命众人将金像抬上山顶,建阁供奉,名曰“玉皇阁”。同时,山下石桥被称为“晃桥”,此名沿用至今,未曾更改。
到玉皇阁首先看到的是院外崖边的一棵老槐树。它一树多枝自崖畔挺拔而出,其干五六人方可合围,气冲霄汉。它枝繁叶茂,状如巨伞,庇护十方。史载,该树在明代云龙人董公建阁时就已种下。据此推估,它已在沧海横流的历史长河中,与日月共齐辉了500多年,历经时光的淘洗之后,巍然站立成玉皇阁的一个不可磨灭的标记。
迈步进入玉皇阁,内分两院三阁。前院气宇轩昂的大雄宝殿,是飞檐走角、玲珑别致的传统木结构大屋顶建筑。该阁高达20余米,借一高地突兀而起,气势雄伟,犹如雄鹰展翅,凌空欲飞,给人积极向上同攀天庭之感。高大的如来佛像居中而立,两侧的观音、达摩等大小诸神身形各异、喜怒皆有,全都神态自然、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殿内香火缭绕,殿前花团锦簇、松柏常青、天高云淡,宛如仙境。
后院有两阁,即弥勒宫殿和九龙宫。弥勒宫殿内,弥勒神佛袒胸露腹,泰然自若,大彻大悟,笑口常开;四大金刚威武雄壮,须臾不离左右。九龙宫供奉的是高高在上的玉皇大帝,须仰视方可观得其面;两金童随其左右,听任调遣;九条腾空而起的飞龙,屈居玉皇大帝脚下,成为永恒的陪衬和点缀;诸位文臣,满腹经纶,肃然而立,目光炯炯,时刻待命。
院外南侧,建有8角6层佛塔一座,每层塔角均有风铃一串。风摇铃响,清音袅袅。塔内设有铁梯直达顶层,上供千手观音铜佛一尊,高近一米。登高远眺,天地苍茫,感触良多。往南观望,小龙午河与燕子河自东西两方奔来山脚相会,更名银江河后,便不舍昼夜向南奔腾而去……
再访永国寺
10年前,在一小报做记者,曾有幸匆匆登临巍巍博南山,拜访闻名已久的永国寺。或许,人的天性中真有看麻衣相的陋根,整座寺院那时没能给我留下太多东西,惟余衰草萋萋,断壁残垣,一派颓废之相。
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我突然想去永国寺看茶花,于是得以再次亲近永国寺,也才有了深入了解永国寺的机会。
驱车从永平县城沿博南古道的走向往西南行至30多公里处的博南山颠,便见原始丛林掩映着的一处破院。被日头晒旧,又被岁月的风尘吹打得稍稍倾斜的门楼上,悬挂着“永国寺”匾额。牌匾上的字为民国时担任过两广总督的著名剑川籍书法家、成都武侯祠楹联及昆明大观楼长联的书写者赵藩所题写。一看那遒劲挥洒、运笔如神的字体,便知此人不俗,此寺不凡。这大门正对万仞之下的杉阳坝子,并被一条沧桑的古道牵连着,与坝中的西山寺遥遥相望。进得寺门,抬眼便是两棵百年古茶分立在大殿左右,繁枝舒展,花事正闹。那花朵,大如盘碟,灿若丹霞,洋洋洒洒,数以万计。
殿门花下,两棵早已脱掉了不知多少层皮的古柏,虬干相交,枝叶共生,相互支撑着向两侧奔腾而去,宽有两米,长过数丈,有如苍龙出海,腾挪眼前。
跨入大殿,方知这座原称“宁西禅寺”的古寺,始建于明初,在明清两代时香火鼎盛。明代著名的大学者杨升庵在遭贬流放,戍边永昌卫时,经常往来于博南古道,并有大量的时间寓居道旁寺内,吟诗读书。后人为纪念这位落魄边疆的四川新都状元,在博南山上建盖了一座杨升庵祠。赵藩还专为其撰写了一副楹联:自号博南山人,唱酬遥寄张公子;地近宁西禅寺,英魂常依李晋王。
赵藩在楹联中提到的李晋王即明末著名的抗清名将李定国。明末永历皇帝与晋王李定国兵败吴三桂而出逃缅甸时,曾在永国寺内隐居过很长一段时间。据现存寺内的修复碑记载: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定国,跟随着永历帝向滇西逃跑时,曾在此山作战。又公元1912年,剑川赵藩记、欧阳榘书的博南山碑文内记载:“永历君臣栗主晋王所题‘宁西禅寺’木牓四字,犹悬殿楣,惟石牓‘昆庐宝座’四字,则仅中二字存焉。”腾冲李根源补书了“昆座”二字,并在大字侧加注小字以记此事。随后取君臣各一字改名为“永国寺”。现“宁西禅寺”木牓已经毁坏,补书后的“昆庐宝座”四字仍完好保存在寺院之中。
据传,当年永国寺庙宇恢宏,香火十分鼎盛,其主要是以寺内的大铜佛而驰名。据《云南概况》李孝友先生的“永平永国寺篇”中记载:“……寺庙不仅以宽阔雄伟著名,特别引人瞩目的是寺内一尊大铜佛像。永国寺的正殿,有屋三楹,既高且宏,可与昆明的园通寺相媲美,殿上塑接引佛一尊,全系铜铸,高度超过二丈,与丈八金刚相较,实过之而无不及,佛身站于莲台上,单脚就有三尺多长,莲台宽六、七尺,高四尺多,都用铜铸,莲台涂以彩色,佛像全身贴金。相传曾熔化生铜二万余斤,由此可见当时云南的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永国寺虽地处偏僻边远的西南边疆,但远道慕名而来的朝山礼佛者不乏其人。湖南籍的高僧,后为鸡足山住持的虚云和尚,就曾游历到永国寺讲经说法。他曾在游记中这样称道永国寺的盛况:“此佛像为国中第一,以任何名山古刹,无一处得有此佛大庄严之金身。”虚云和尚一生朝遍天下名山,礼尽禅院千佛,对永国寺铜佛能够作出这样的评论,自然有他的根据和道理。
可惜,随着岁月的流转,朝代的更替,驰名中外的永国寺铜佛早已被毁,而且整座寺院只剩下一片枯草和断墙残壁,它们在苍松翠柏的衬托和火红山茶的映照下,更显沧桑,如将逝的生命般凄美,令人心疼扼腕,满眼迷蒙。
(旅游之窗主持 杨泽文)
无论置身何处,在永平坝子里举头北望,大都能清晰地看到灵化山顶有一座洁净的白塔、一棵巍峨的老槐树,还有青松掩映中流光溢彩的房舍,它们共同在市声的喧嚣之外坚守着一处宁静,在物欲的诱惑之中澄明着一种精神。
玉皇阁是我去得最多的寺庙。少年时,同学游玩时去过;青年时,问恋爱婚姻之事去过,有疑难之事去过;如今,寻幽消遣时常去。都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是的,在与玉皇阁的朝夕相伴、晨昏相约中,它早就不再以风景的身份出现,倒是渐渐成为清洗我内心烦躁、寄托我无限深情的地方,就像我最好的朋友或者亲人。
出永平县城北行,过山灵水秀、波光粼粼的大碱塘水库,经充满鬼怪灵异传说的蝙蝠洞,走小龙午河桥后左转,便入灵化山境。
灵化山三面陡峭,一峰如春笋独立,只有东北面的来路较为平缓。满坡之上几乎都是郁郁葱葱的松树,其它树种只偶尔杂陈其间。
据县志记载,玉皇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传说,明朝时期,邻县云龙人董公找来数名精壮男子,欲将玉皇金像从外地请回云龙。一群人前呼后拥来到永平境内的灵化山脚一桥上时,这桥忽然像发怒似的摇晃不停,让人无法通行。大家一致认为这是玉皇显灵的结果,说他偷偷喜欢上了这座灵山,不愿再走。于是,董公命众人将金像抬上山顶,建阁供奉,名曰“玉皇阁”。同时,山下石桥被称为“晃桥”,此名沿用至今,未曾更改。
到玉皇阁首先看到的是院外崖边的一棵老槐树。它一树多枝自崖畔挺拔而出,其干五六人方可合围,气冲霄汉。它枝繁叶茂,状如巨伞,庇护十方。史载,该树在明代云龙人董公建阁时就已种下。据此推估,它已在沧海横流的历史长河中,与日月共齐辉了500多年,历经时光的淘洗之后,巍然站立成玉皇阁的一个不可磨灭的标记。
迈步进入玉皇阁,内分两院三阁。前院气宇轩昂的大雄宝殿,是飞檐走角、玲珑别致的传统木结构大屋顶建筑。该阁高达20余米,借一高地突兀而起,气势雄伟,犹如雄鹰展翅,凌空欲飞,给人积极向上同攀天庭之感。高大的如来佛像居中而立,两侧的观音、达摩等大小诸神身形各异、喜怒皆有,全都神态自然、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殿内香火缭绕,殿前花团锦簇、松柏常青、天高云淡,宛如仙境。
后院有两阁,即弥勒宫殿和九龙宫。弥勒宫殿内,弥勒神佛袒胸露腹,泰然自若,大彻大悟,笑口常开;四大金刚威武雄壮,须臾不离左右。九龙宫供奉的是高高在上的玉皇大帝,须仰视方可观得其面;两金童随其左右,听任调遣;九条腾空而起的飞龙,屈居玉皇大帝脚下,成为永恒的陪衬和点缀;诸位文臣,满腹经纶,肃然而立,目光炯炯,时刻待命。
院外南侧,建有8角6层佛塔一座,每层塔角均有风铃一串。风摇铃响,清音袅袅。塔内设有铁梯直达顶层,上供千手观音铜佛一尊,高近一米。登高远眺,天地苍茫,感触良多。往南观望,小龙午河与燕子河自东西两方奔来山脚相会,更名银江河后,便不舍昼夜向南奔腾而去……
再访永国寺
10年前,在一小报做记者,曾有幸匆匆登临巍巍博南山,拜访闻名已久的永国寺。或许,人的天性中真有看麻衣相的陋根,整座寺院那时没能给我留下太多东西,惟余衰草萋萋,断壁残垣,一派颓废之相。
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我突然想去永国寺看茶花,于是得以再次亲近永国寺,也才有了深入了解永国寺的机会。
驱车从永平县城沿博南古道的走向往西南行至30多公里处的博南山颠,便见原始丛林掩映着的一处破院。被日头晒旧,又被岁月的风尘吹打得稍稍倾斜的门楼上,悬挂着“永国寺”匾额。牌匾上的字为民国时担任过两广总督的著名剑川籍书法家、成都武侯祠楹联及昆明大观楼长联的书写者赵藩所题写。一看那遒劲挥洒、运笔如神的字体,便知此人不俗,此寺不凡。这大门正对万仞之下的杉阳坝子,并被一条沧桑的古道牵连着,与坝中的西山寺遥遥相望。进得寺门,抬眼便是两棵百年古茶分立在大殿左右,繁枝舒展,花事正闹。那花朵,大如盘碟,灿若丹霞,洋洋洒洒,数以万计。
殿门花下,两棵早已脱掉了不知多少层皮的古柏,虬干相交,枝叶共生,相互支撑着向两侧奔腾而去,宽有两米,长过数丈,有如苍龙出海,腾挪眼前。
跨入大殿,方知这座原称“宁西禅寺”的古寺,始建于明初,在明清两代时香火鼎盛。明代著名的大学者杨升庵在遭贬流放,戍边永昌卫时,经常往来于博南古道,并有大量的时间寓居道旁寺内,吟诗读书。后人为纪念这位落魄边疆的四川新都状元,在博南山上建盖了一座杨升庵祠。赵藩还专为其撰写了一副楹联:自号博南山人,唱酬遥寄张公子;地近宁西禅寺,英魂常依李晋王。
赵藩在楹联中提到的李晋王即明末著名的抗清名将李定国。明末永历皇帝与晋王李定国兵败吴三桂而出逃缅甸时,曾在永国寺内隐居过很长一段时间。据现存寺内的修复碑记载: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定国,跟随着永历帝向滇西逃跑时,曾在此山作战。又公元1912年,剑川赵藩记、欧阳榘书的博南山碑文内记载:“永历君臣栗主晋王所题‘宁西禅寺’木牓四字,犹悬殿楣,惟石牓‘昆庐宝座’四字,则仅中二字存焉。”腾冲李根源补书了“昆座”二字,并在大字侧加注小字以记此事。随后取君臣各一字改名为“永国寺”。现“宁西禅寺”木牓已经毁坏,补书后的“昆庐宝座”四字仍完好保存在寺院之中。
据传,当年永国寺庙宇恢宏,香火十分鼎盛,其主要是以寺内的大铜佛而驰名。据《云南概况》李孝友先生的“永平永国寺篇”中记载:“……寺庙不仅以宽阔雄伟著名,特别引人瞩目的是寺内一尊大铜佛像。永国寺的正殿,有屋三楹,既高且宏,可与昆明的园通寺相媲美,殿上塑接引佛一尊,全系铜铸,高度超过二丈,与丈八金刚相较,实过之而无不及,佛身站于莲台上,单脚就有三尺多长,莲台宽六、七尺,高四尺多,都用铜铸,莲台涂以彩色,佛像全身贴金。相传曾熔化生铜二万余斤,由此可见当时云南的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永国寺虽地处偏僻边远的西南边疆,但远道慕名而来的朝山礼佛者不乏其人。湖南籍的高僧,后为鸡足山住持的虚云和尚,就曾游历到永国寺讲经说法。他曾在游记中这样称道永国寺的盛况:“此佛像为国中第一,以任何名山古刹,无一处得有此佛大庄严之金身。”虚云和尚一生朝遍天下名山,礼尽禅院千佛,对永国寺铜佛能够作出这样的评论,自然有他的根据和道理。
可惜,随着岁月的流转,朝代的更替,驰名中外的永国寺铜佛早已被毁,而且整座寺院只剩下一片枯草和断墙残壁,它们在苍松翠柏的衬托和火红山茶的映照下,更显沧桑,如将逝的生命般凄美,令人心疼扼腕,满眼迷蒙。
(旅游之窗主持 杨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