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后路畸形矫正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支撑植骨治疗非治愈性重度结核性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7月采用后路畸形矫正联合一期或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支撑植骨治疗非治愈性重度结核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27例,男10例,女17例;年龄2~38岁,平均(17.3±9.9)岁。后凸畸形矫正均采用后柱截骨、脊髓减压、悬臂梁压棒技术+术中纵向牵引;联合一期或二期。后凸畸形矫正评价指标包括后凸Cobb角及矫正率、脊柱矢状面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手术前后身高差,采用Eck融合分级标准评价植骨融合程度。临床功能评价指标包括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Oswestry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ODI)及Kirkaldy-Willis功能评价标准。
结果2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手术时间210~530min,平均(343.0±71.5)min;术中出血量300~2 600 ml,平均(1 168.5±606.7)ml。术前后凸Cobb角81°~144°,平均105.2°±17.7°;术后后凸Cobb角5°~47°,平均28.2°±10.3°,平均矫正率为72.9%±9.8%;术前SVA为-96.66~78.76 mm,平均(40.5±20.4)mm;术后为-33.61~44.96 mm,平均(26.6±12.6)mm。手术前后身高差26.8~172.7 mm,平均(67.5±37.8)mm。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9.3±6.7)个月。末次随访后凸Cobb角丢失1°~8°,平均4.3°±1.8°。所有患者术后结核中毒及营养状况均明显好转。术后3个月时VAS评分平均为(1.1±0.6)分,改善率平均为47.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1,P<0.05)。术后3个月时ODI平均为6.5%±4.1%,改善率平均为68.1%,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1,P<0.05)。末次随访时除1例术前ASIA分级B级改善至D级、1例E级无变化外,其余患者均改善至E级。按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标准:优24例、良2例、中1例,总优良率为88.9%。末次随访时27例患者根据Eck融合分级标准植骨区均达到Ⅰ级。术后3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及4例患者出现胸腔积液,均经积极对症治疗后痊愈。随访期间均未发现结核复发,内固定松动、断裂及明显矫正度丢失。
结论对多节段椎体破坏的非治愈性重度结核性胸腰椎后凸畸形,通过后路截骨结合悬臂梁技术+术中纵向牵引可达到良好畸形矫正和适当恢复椎体高度的目的,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是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