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一门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素养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被作为教学重点来训练。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语文素养的培养必须靠点滴的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教室往往发现有许多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很差,这无形地成为学习语文的障碍,所以培养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素养;策略
新课标里着重提出,以提高语文素养为基础,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作为一名高中语文的老师,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前提下,还要不断创新,在教学的改革中,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以提高教学质量,让新课标的教育有效落实。
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依据有这几个方面:①教育部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该标准中提出了对阅读能力结构体系构建的具体意见;②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和性质;③著名国内外语文阅读教育研究专家有关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理论,通过专家的相关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著作,可以拓展教师的视野,起到借鉴的作用,让教师在构建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结构体系方面少走弯路;④学生的个体特征与教学的任务。研究证明: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他们的阅读能力也不同,所以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语文阅读活动是一种不断运用思维进行思考的过程,思维是指一个人对语言现象进行的理性的分析过程,高中语文阅读活动由思维活动贯穿始终,所以,思维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的核心能力。高中语文阅读能力包括了阅读的相关性能力与阅读的侧重面。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对综合能力的一种培养,受着很多种因素影响,比如教师的引导、家庭环境、学习环境、自身态度等,这些因素互相作用互相渗透。所以,教师要尊重语文阅读的这种规律,找到阅读能力的侧重面。
二、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比较重视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导致了很大一部分高中生“敏于思而讷于言”,严重制约了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在强调“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的今天,我们更要充分明白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训练不可忽视,还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应有的地位。语言能力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提高学生想象力的丰富和发展。通过语言能力训练,可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教师要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念,抛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传统的语文教学通常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单方面注重所授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忽视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更注重将知识教给学生,忽略了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学习方法。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果断地坚持训练可以让学生形成语言素养的方面。另一方面,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的培养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去感受语言文字中所描写的环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学生的语感。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加以自己的想象,用纯真的语言来进行描述。
三、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高中阶段语文的教学主要通过各種类型的文章展开,而语文课本中所选取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著名的作家所作,因此,文章的中蕴含的不仅仅是客观的知识更是感性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体现文章的美,提高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和挖掘学生从文章中体会美的潜力。
首先,教师在文章的教学过程中要锻炼学生发现美的能力。语文是一门感性思维占统治地位的学科,主要依靠学生对作品的情感进行感知,从而使学生通过文章与作者之间形成思想的交流与共鸣。但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对于语文往往一门心思扑在知识点的学习上,很少有机会、有心思去细细品味文章中的美。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要督促学生睁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尤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和诚挚的情感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利用语言的描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脑海中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绘制成一幅优美的情感画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去发现文章的美,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
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些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对于课本上的内容比较抽象、笼统、概括的,都需要用思维去理解,才能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如教师在上《荷塘月色》这一课时:
首先重点介绍作者朱自清是在什么背景下和怀着什么样的心境所创作出的《荷塘月色》。注:1927年7月的时候,正是蒋介石背叛革命的时候,当时作者对生活充满了迷茫和无奈,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首先让学生把整篇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遍。针对整篇文章老师可以提问:
问题一: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此时老师就可以对“心绪不宁”打开思路去分析。
问题二:作者在心绪不宁的夜晚,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有另外一副样子吧”。老师提问:天天都经过荷塘,而今天又为什么是“别一副样子”?老师适当引导:因为作者的一个心情导致了作者对环境的变化。
问题三:经过整夜的漫步荷塘,作者的心情平静了吗?作者的心情有哪些变化?
问题四:作者提出:“既爱群居,也爱独处,既爱热闹,也爱冷静”。可是如今只想“独处的妙处”。为什么作者会有如此的矛盾心理?学生在回答问题上还不够全面,老师应进一步去引导,针对这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可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语文素养的养成是需要长时间在语文实践中去累积、领悟的。而语文教师也应当树立起大语文教育的思想,为学生提供更加宽阔的空间,使其语文素养得以不断的提升。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深化的过程。我们应有持之以恒的决心,终身学习的观念,把学习进行到底。“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为语文课改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竭尽全力。
参考文献:
[1]杨兴华.要重视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6(21).
[2]刘素娟.“真”阅读,提升高中生语文素养[J].课外语文:上,2016(8):19-19.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素养;策略
新课标里着重提出,以提高语文素养为基础,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作为一名高中语文的老师,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前提下,还要不断创新,在教学的改革中,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以提高教学质量,让新课标的教育有效落实。
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依据有这几个方面:①教育部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该标准中提出了对阅读能力结构体系构建的具体意见;②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和性质;③著名国内外语文阅读教育研究专家有关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理论,通过专家的相关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著作,可以拓展教师的视野,起到借鉴的作用,让教师在构建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结构体系方面少走弯路;④学生的个体特征与教学的任务。研究证明: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他们的阅读能力也不同,所以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语文阅读活动是一种不断运用思维进行思考的过程,思维是指一个人对语言现象进行的理性的分析过程,高中语文阅读活动由思维活动贯穿始终,所以,思维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的核心能力。高中语文阅读能力包括了阅读的相关性能力与阅读的侧重面。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对综合能力的一种培养,受着很多种因素影响,比如教师的引导、家庭环境、学习环境、自身态度等,这些因素互相作用互相渗透。所以,教师要尊重语文阅读的这种规律,找到阅读能力的侧重面。
二、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比较重视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导致了很大一部分高中生“敏于思而讷于言”,严重制约了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在强调“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的今天,我们更要充分明白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训练不可忽视,还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应有的地位。语言能力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提高学生想象力的丰富和发展。通过语言能力训练,可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教师要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念,抛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传统的语文教学通常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单方面注重所授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忽视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更注重将知识教给学生,忽略了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学习方法。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果断地坚持训练可以让学生形成语言素养的方面。另一方面,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的培养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去感受语言文字中所描写的环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学生的语感。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加以自己的想象,用纯真的语言来进行描述。
三、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高中阶段语文的教学主要通过各種类型的文章展开,而语文课本中所选取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著名的作家所作,因此,文章的中蕴含的不仅仅是客观的知识更是感性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体现文章的美,提高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和挖掘学生从文章中体会美的潜力。
首先,教师在文章的教学过程中要锻炼学生发现美的能力。语文是一门感性思维占统治地位的学科,主要依靠学生对作品的情感进行感知,从而使学生通过文章与作者之间形成思想的交流与共鸣。但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对于语文往往一门心思扑在知识点的学习上,很少有机会、有心思去细细品味文章中的美。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要督促学生睁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尤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和诚挚的情感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利用语言的描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脑海中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绘制成一幅优美的情感画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去发现文章的美,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
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些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对于课本上的内容比较抽象、笼统、概括的,都需要用思维去理解,才能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如教师在上《荷塘月色》这一课时:
首先重点介绍作者朱自清是在什么背景下和怀着什么样的心境所创作出的《荷塘月色》。注:1927年7月的时候,正是蒋介石背叛革命的时候,当时作者对生活充满了迷茫和无奈,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首先让学生把整篇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遍。针对整篇文章老师可以提问:
问题一: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此时老师就可以对“心绪不宁”打开思路去分析。
问题二:作者在心绪不宁的夜晚,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有另外一副样子吧”。老师提问:天天都经过荷塘,而今天又为什么是“别一副样子”?老师适当引导:因为作者的一个心情导致了作者对环境的变化。
问题三:经过整夜的漫步荷塘,作者的心情平静了吗?作者的心情有哪些变化?
问题四:作者提出:“既爱群居,也爱独处,既爱热闹,也爱冷静”。可是如今只想“独处的妙处”。为什么作者会有如此的矛盾心理?学生在回答问题上还不够全面,老师应进一步去引导,针对这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可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语文素养的养成是需要长时间在语文实践中去累积、领悟的。而语文教师也应当树立起大语文教育的思想,为学生提供更加宽阔的空间,使其语文素养得以不断的提升。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深化的过程。我们应有持之以恒的决心,终身学习的观念,把学习进行到底。“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为语文课改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竭尽全力。
参考文献:
[1]杨兴华.要重视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6(21).
[2]刘素娟.“真”阅读,提升高中生语文素养[J].课外语文:上,2016(8):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