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改革开放;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职业化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经历了恢复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三个历史阶段,呈现出与时俱进、创新理念、专兼职结合、注重能力提高和素质培养、健全制度等一系列特征。为开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局面,应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明确角色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提升素质、加强学科建设和法规建设等,使高校辅导员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和辅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C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10)05-0122-0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高等教育事业也迅速发展。同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的急剧变革必然会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从而引起思想观念的变化”。于是,学生中大量新的思想问题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面前,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要采取新思路、新办法来解决新问题。在这种形势下,认真回顾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对于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历史考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迅速恢复发展。197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高校恢复高考制度以后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性问题。邓小平在会议上指出,“四人帮”对教育事业的破坏,不仅造成科学文化的教育质量惊人下降,而且严重地损害了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必须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恢复发展。同年10月4日《教育部关于讨论和试行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一、二年级设立政治辅导员或者班主任”。这对于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党中央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指示,1980年4月29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联合通知明确提出:“各校要根据具体情况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或班主任制度”,“高等学校的学生政治工作干部,既是党的政治工作队伍的一部分,又是师资队伍的一部分,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他们和教学人员一样,都是办好高等学校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文件要求各校党委在辅导员看文件和听报告方面应给予照顾,对政治辅导员评定教师职称和福利待遇问题也作了相应的规定。自此,高校辅导员基本上恢复了“文革”前的“双肩挑”状况。1981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暂行规定》,对专兼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同年8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学校政工干部同教师一样,都是教育工作者,都是学生的老师,他们同样担当得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时任教育部长的蒋南翔同志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门科学,应当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探索客观规律,因此很需要根据各级学校的不同情况,设立必要的专职人员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在这一阶段,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高校辅导员制度,重新确定了辅导员的角色地位、待遇等,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得到快速发展。1983年,教育部决定在部分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用正规化的方法培养各种层次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1984年,南开大学等12所院校开始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清华大学等6所院校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生。到1986年全国已有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三十多所高校设置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而所培养出的第二学士生大部分毕业后将重返高校担任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他们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的一支重要生力军。1984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必须实行专职和兼职相结合”,并对高校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知识水平、学历层次、专业培训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发展方向以及工资、住房等方面的待遇。1986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发[1986]14号)的通知,针对高校的实际情况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方面明确指出:“从高等学校长远建设出发,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教授和理论家”,“各高等学校要尽快配齐在班级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指导教师”。并要求尽快配齐班级的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指导教师。同年12月31日印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中聘任教师职务的实施意见(试行)》提出在复旦大学等11所高校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聘任教师职务工作进行试点。1989年2月1日,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教育教师职务评聘工作几个问题的意见》提出,今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职务晋升和聘任应转入整个教师队伍管理的经常性工作。1990年1月24日,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正规培训的通知》要求,相关辅导员参加思想政治教育专门培训,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从学校的长远建设出发,制订长远计划,对年龄在35岁以下,政治、业务条件好的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分期分批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训。同年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10所大学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点。1996年开始,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先后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博士点。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2000年7月3日教育部党组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规定:“专职学生政治辅导员任期一般为4~5年”,同时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从制度上解决好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职务和待遇等问题”,并要求各高校应采取措施加强对辅导员的教育和培养。总之,这一时期出台的一系列文件对高校政治辅导员的选拔、培养、使用和发展方向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加强了辅导员制度建设,改善了辅导员的职称结构,使高校辅导员素质整体得以大力提升,取得了明显成效。
进入21世纪,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步入了科学化发展轨道。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并明确了辅导员的角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这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献。为了更好的贯 彻落实16号文件精神,2005年1月13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首次提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或业务进修,对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要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这标志着辅导员队伍建设在政策层面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6年7月23日,教育部颁布实施《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24号)对政治辅导员的定义、工作职责、培养与发展以及管理与考核等都作了规定与说明,它的发布实施对政治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08年7月,全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辅导员分会正式成立,使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迅速发展,辅导员队伍也进入了一个专业化、职业化的科学发展阶段,呈现出系统规划、整体推进、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
二、发展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迅速恢复,不断创新完善,逐步走上科学化的发展道路,其发展过程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1.创新理念,使辅导员队伍走上正轨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观念。1980年以后,全国高校基本上恢复了“文革”前辅导员队伍“双肩挑”的做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教学、科研工作。1981年,时任教育部长的蒋南翔同志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门科学,人们开始逐步认识到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正规化的方法来提高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1984年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门人才。2000年,教育部党组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校采取措施加强对辅导员的教育和培养。伴随辅导员队伍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这不仅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而且使辅导员队伍走上了科学化发展的轨道。
2.辅导员队伍走专、兼职结合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彻底清除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迫切需要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政治辅导员队伍。1981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暂行规定》中对专、兼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高校辅导员开始实行专职为主、兼职配合。1984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必须实行专职和兼职相结合”,再次明确提出要不断加强专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提出:“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应由精干的专职人员与较多的兼职人员组成”。2006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再次指出,“辅导员的配备应坚持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这样,有利于形成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格局。
3.注重辅导员的培养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始终坚持把政治素质放在首位,强调“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不得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又要求辅导员应具备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能力。因此,1984年以来通过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来加强对辅导员培训,使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又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这就对高校的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因此,2006年教育部专门制定了《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构建了完善的辅导员培训体系,以切实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实践与探索,大大提高了辅导员队伍的政治素质,加快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步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4.健全制度保障体系
1980年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了辅导员队伍的编制和应享受的待遇。随后,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定了政治辅导员的角色地位、选拔条件、职责要求等。2000年,教育部党组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对辅导员配备、培训、发展、职称评聘、待遇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2006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又从辅导员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发展的角度,对辅导员的编制、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岗位津贴等方面作出了更加细致的规定,提出对辅导员实行学校和院(系)“双重领导”、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管理的体制,并从选聘、管理、培养和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健全和完善了辅导员机制,建立了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制度保障体系,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发展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历程,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而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具有重要的启示。
1.明确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2006年7月23日,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这对稳定辅导员队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如西南大学一位做研究生思想工作的辅导员说:“这种政策看起来可以两边‘贴’,但是真正两边‘贴’的情况很少。”一般辅导员很少走行政管理之路,大多数辅导员是依照教师系列来评定职称,但是很难评到教师系列的教授职称。因此,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一般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想办法转为教师岗位或者专门从事行政工作。在新形势下,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干部的这种定位,看起来辅导员好像是“教师”、“干部”双身份,但实际上辅导员处于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的夹缝之中,陷入两难“尴尬”身份境地。可见,制定双身份制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因此,为使辅导员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建议在职称考评体系上尽快出台一个独立的评价体系,把辅导员作为和教师、干部平等身份的工作人员进行考评。这样,有利于辅导员由事务管理员向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转变,从而增强辅导员工作的自我认同感,提升工作水平。
2.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
马克思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以 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正是将教育的落脚点置于“人”的发展本身,回归对人性的关怀。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西安思源学院一位辅导员说:“辅导员的工作不被重视,我们的地位在学校最低”。由此可见,辅导员必须要有自己的专业角色、地位,这样辅导员才有奋斗动力,才能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调动辅导员积极性,激发其工作潜能。首先要肯定辅导员的工作,尊重辅导员工作的主体性。真正把辅导员当作思想政治教育者,而不是“学生的保姆”,使其从日常的事务工作中适当解脱出来;其次要充分认同和解决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使辅导员获得应有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这样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发挥功效。
3.大力提升辅导员的素质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核心,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作为一种专业发展,它需要以专业学科、专业培训、专业地位、专业管理等为支撑,使高校辅导员由普通劳动者向专家转化”。可见,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学生整体素质成效,平时辅导员的言行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有较高的素质,并将这种“内化”的素质“外化”为外在行动,通过用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熏陶感染学生,从而带动学生,使之“内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进而“外化”为具体实践活动。因此,要求辅导员不仅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而且还要能灵活地运用。要把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切实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这方面西南大学做得比较好,该校为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搭建了4个平台:一是课程平台。设立了政治与专业素质结合、基础理论与工作技能结合、理论与案例教学结合的培训课程体系。二是进修平台。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辅导员参加博士课程进修。三是交流平台。建立了西南大学辅导员研究会,为辅导员开展工作搭建平台。四是科研平台。建立专项资金支持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通过多种方式途径,不断提升辅导员整体素质。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办[2005]64号文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学科领域、学科属性进行了明确规定,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是需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的。2006年7月23日,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三条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近年来新设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快速发展,为辅导员队伍提供了巨大发展机遇与建设平台,也为辅导员岗位提供了大量优秀的后备军。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学科支撑。
5.健全法规制度,以保障辅导员队伍建设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建立一种长效发展机制,走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道路。没有专业培养作基础,辅导员队伍素质就会参差不齐;没有职业发展作保障,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就必然会受到影响;只有两者结合起来,辅导员队伍才能科学发展。因此,应参考教师职称评定方法设立相关的辅导员队伍评定体系,以稳定辅导员队伍。同时,要健全法规制度,这是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根本保障。邓小平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规为我国教师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但法规对高校辅导员的教师属性问题均没有明确的说明。因此,希望国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设立相关的法律,以明确规定专职辅导员的任职资格、工作内容、考核指标、晋升待遇等。如西南大学对辅导员要求做到“八个”目标,即平均每天找一名学生谈心;每周到宿舍走访一次,记工作笔记一篇;每两周向主管领导汇报工作一次,参加班会一次,召开学生干部工作会议一次;每学期阅读有关学生工作方面的书一本;每学年专职辅导员公开发表工作论文一篇。使辅导员工作有目标、努力有方向。
总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大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而教育者的素质越高,就越能准确把握和代表社会要求。可见,建设一支高层次、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意义重大。西南大学党委书记黄蓉生教授指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稳定、促进融合、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锻炼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也必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最终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3.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4,333.
[3]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9,51,74,130,135,299,382,404,404,1,103,382,492.
[4]李永山.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08,(21):24-27.
[5]冯 刚.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7,(11):15.
[6]何昌东.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z].海口:海南出版社,1985:1976.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
[8]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190.
[9]罗洪铁.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三十年的改革与探索[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11.
[10]黄蓉生.构建和谐校园需发挥辅导员作用[N].中国教育报,2007-03-08(12).
[11]白显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7,(1):18.
[12]黄蓉生.在西南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西南大学报,2007-10-21(2).
[13]崔晓亮.改革开放三十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2):50.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经历了恢复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三个历史阶段,呈现出与时俱进、创新理念、专兼职结合、注重能力提高和素质培养、健全制度等一系列特征。为开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局面,应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明确角色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提升素质、加强学科建设和法规建设等,使高校辅导员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和辅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C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10)05-0122-0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高等教育事业也迅速发展。同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的急剧变革必然会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从而引起思想观念的变化”。于是,学生中大量新的思想问题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面前,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要采取新思路、新办法来解决新问题。在这种形势下,认真回顾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对于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历史考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迅速恢复发展。197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高校恢复高考制度以后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性问题。邓小平在会议上指出,“四人帮”对教育事业的破坏,不仅造成科学文化的教育质量惊人下降,而且严重地损害了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必须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恢复发展。同年10月4日《教育部关于讨论和试行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一、二年级设立政治辅导员或者班主任”。这对于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党中央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指示,1980年4月29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联合通知明确提出:“各校要根据具体情况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或班主任制度”,“高等学校的学生政治工作干部,既是党的政治工作队伍的一部分,又是师资队伍的一部分,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他们和教学人员一样,都是办好高等学校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文件要求各校党委在辅导员看文件和听报告方面应给予照顾,对政治辅导员评定教师职称和福利待遇问题也作了相应的规定。自此,高校辅导员基本上恢复了“文革”前的“双肩挑”状况。1981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暂行规定》,对专兼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同年8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学校政工干部同教师一样,都是教育工作者,都是学生的老师,他们同样担当得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时任教育部长的蒋南翔同志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门科学,应当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探索客观规律,因此很需要根据各级学校的不同情况,设立必要的专职人员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在这一阶段,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高校辅导员制度,重新确定了辅导员的角色地位、待遇等,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得到快速发展。1983年,教育部决定在部分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用正规化的方法培养各种层次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1984年,南开大学等12所院校开始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清华大学等6所院校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生。到1986年全国已有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三十多所高校设置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而所培养出的第二学士生大部分毕业后将重返高校担任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他们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的一支重要生力军。1984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必须实行专职和兼职相结合”,并对高校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知识水平、学历层次、专业培训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发展方向以及工资、住房等方面的待遇。1986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发[1986]14号)的通知,针对高校的实际情况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方面明确指出:“从高等学校长远建设出发,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教授和理论家”,“各高等学校要尽快配齐在班级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指导教师”。并要求尽快配齐班级的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指导教师。同年12月31日印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中聘任教师职务的实施意见(试行)》提出在复旦大学等11所高校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聘任教师职务工作进行试点。1989年2月1日,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教育教师职务评聘工作几个问题的意见》提出,今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职务晋升和聘任应转入整个教师队伍管理的经常性工作。1990年1月24日,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正规培训的通知》要求,相关辅导员参加思想政治教育专门培训,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从学校的长远建设出发,制订长远计划,对年龄在35岁以下,政治、业务条件好的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分期分批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训。同年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10所大学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点。1996年开始,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先后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博士点。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2000年7月3日教育部党组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规定:“专职学生政治辅导员任期一般为4~5年”,同时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从制度上解决好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职务和待遇等问题”,并要求各高校应采取措施加强对辅导员的教育和培养。总之,这一时期出台的一系列文件对高校政治辅导员的选拔、培养、使用和发展方向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加强了辅导员制度建设,改善了辅导员的职称结构,使高校辅导员素质整体得以大力提升,取得了明显成效。
进入21世纪,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步入了科学化发展轨道。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并明确了辅导员的角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这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献。为了更好的贯 彻落实16号文件精神,2005年1月13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首次提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或业务进修,对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要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这标志着辅导员队伍建设在政策层面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6年7月23日,教育部颁布实施《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24号)对政治辅导员的定义、工作职责、培养与发展以及管理与考核等都作了规定与说明,它的发布实施对政治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08年7月,全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辅导员分会正式成立,使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迅速发展,辅导员队伍也进入了一个专业化、职业化的科学发展阶段,呈现出系统规划、整体推进、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
二、发展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迅速恢复,不断创新完善,逐步走上科学化的发展道路,其发展过程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1.创新理念,使辅导员队伍走上正轨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观念。1980年以后,全国高校基本上恢复了“文革”前辅导员队伍“双肩挑”的做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教学、科研工作。1981年,时任教育部长的蒋南翔同志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门科学,人们开始逐步认识到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正规化的方法来提高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1984年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门人才。2000年,教育部党组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校采取措施加强对辅导员的教育和培养。伴随辅导员队伍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这不仅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而且使辅导员队伍走上了科学化发展的轨道。
2.辅导员队伍走专、兼职结合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彻底清除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迫切需要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政治辅导员队伍。1981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暂行规定》中对专、兼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高校辅导员开始实行专职为主、兼职配合。1984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必须实行专职和兼职相结合”,再次明确提出要不断加强专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提出:“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应由精干的专职人员与较多的兼职人员组成”。2006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再次指出,“辅导员的配备应坚持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这样,有利于形成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格局。
3.注重辅导员的培养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始终坚持把政治素质放在首位,强调“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不得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又要求辅导员应具备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能力。因此,1984年以来通过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来加强对辅导员培训,使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又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这就对高校的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因此,2006年教育部专门制定了《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构建了完善的辅导员培训体系,以切实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实践与探索,大大提高了辅导员队伍的政治素质,加快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步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4.健全制度保障体系
1980年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了辅导员队伍的编制和应享受的待遇。随后,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定了政治辅导员的角色地位、选拔条件、职责要求等。2000年,教育部党组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对辅导员配备、培训、发展、职称评聘、待遇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2006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又从辅导员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发展的角度,对辅导员的编制、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岗位津贴等方面作出了更加细致的规定,提出对辅导员实行学校和院(系)“双重领导”、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管理的体制,并从选聘、管理、培养和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健全和完善了辅导员机制,建立了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制度保障体系,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发展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历程,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而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具有重要的启示。
1.明确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2006年7月23日,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这对稳定辅导员队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如西南大学一位做研究生思想工作的辅导员说:“这种政策看起来可以两边‘贴’,但是真正两边‘贴’的情况很少。”一般辅导员很少走行政管理之路,大多数辅导员是依照教师系列来评定职称,但是很难评到教师系列的教授职称。因此,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一般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想办法转为教师岗位或者专门从事行政工作。在新形势下,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干部的这种定位,看起来辅导员好像是“教师”、“干部”双身份,但实际上辅导员处于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的夹缝之中,陷入两难“尴尬”身份境地。可见,制定双身份制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因此,为使辅导员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建议在职称考评体系上尽快出台一个独立的评价体系,把辅导员作为和教师、干部平等身份的工作人员进行考评。这样,有利于辅导员由事务管理员向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转变,从而增强辅导员工作的自我认同感,提升工作水平。
2.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
马克思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以 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正是将教育的落脚点置于“人”的发展本身,回归对人性的关怀。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西安思源学院一位辅导员说:“辅导员的工作不被重视,我们的地位在学校最低”。由此可见,辅导员必须要有自己的专业角色、地位,这样辅导员才有奋斗动力,才能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调动辅导员积极性,激发其工作潜能。首先要肯定辅导员的工作,尊重辅导员工作的主体性。真正把辅导员当作思想政治教育者,而不是“学生的保姆”,使其从日常的事务工作中适当解脱出来;其次要充分认同和解决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使辅导员获得应有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这样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发挥功效。
3.大力提升辅导员的素质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核心,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作为一种专业发展,它需要以专业学科、专业培训、专业地位、专业管理等为支撑,使高校辅导员由普通劳动者向专家转化”。可见,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学生整体素质成效,平时辅导员的言行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有较高的素质,并将这种“内化”的素质“外化”为外在行动,通过用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熏陶感染学生,从而带动学生,使之“内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进而“外化”为具体实践活动。因此,要求辅导员不仅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而且还要能灵活地运用。要把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切实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这方面西南大学做得比较好,该校为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搭建了4个平台:一是课程平台。设立了政治与专业素质结合、基础理论与工作技能结合、理论与案例教学结合的培训课程体系。二是进修平台。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辅导员参加博士课程进修。三是交流平台。建立了西南大学辅导员研究会,为辅导员开展工作搭建平台。四是科研平台。建立专项资金支持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通过多种方式途径,不断提升辅导员整体素质。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办[2005]64号文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学科领域、学科属性进行了明确规定,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是需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的。2006年7月23日,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三条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近年来新设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快速发展,为辅导员队伍提供了巨大发展机遇与建设平台,也为辅导员岗位提供了大量优秀的后备军。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学科支撑。
5.健全法规制度,以保障辅导员队伍建设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建立一种长效发展机制,走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道路。没有专业培养作基础,辅导员队伍素质就会参差不齐;没有职业发展作保障,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就必然会受到影响;只有两者结合起来,辅导员队伍才能科学发展。因此,应参考教师职称评定方法设立相关的辅导员队伍评定体系,以稳定辅导员队伍。同时,要健全法规制度,这是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根本保障。邓小平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规为我国教师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但法规对高校辅导员的教师属性问题均没有明确的说明。因此,希望国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设立相关的法律,以明确规定专职辅导员的任职资格、工作内容、考核指标、晋升待遇等。如西南大学对辅导员要求做到“八个”目标,即平均每天找一名学生谈心;每周到宿舍走访一次,记工作笔记一篇;每两周向主管领导汇报工作一次,参加班会一次,召开学生干部工作会议一次;每学期阅读有关学生工作方面的书一本;每学年专职辅导员公开发表工作论文一篇。使辅导员工作有目标、努力有方向。
总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大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而教育者的素质越高,就越能准确把握和代表社会要求。可见,建设一支高层次、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意义重大。西南大学党委书记黄蓉生教授指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稳定、促进融合、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锻炼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也必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最终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3.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4,333.
[3]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9,51,74,130,135,299,382,404,404,1,103,382,492.
[4]李永山.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08,(21):24-27.
[5]冯 刚.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7,(11):15.
[6]何昌东.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z].海口:海南出版社,1985:1976.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
[8]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190.
[9]罗洪铁.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三十年的改革与探索[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11.
[10]黄蓉生.构建和谐校园需发挥辅导员作用[N].中国教育报,2007-03-08(12).
[11]白显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7,(1):18.
[12]黄蓉生.在西南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西南大学报,2007-10-21(2).
[13]崔晓亮.改革开放三十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