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的爱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lcqjy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影》从1930年以来,不断被选入各个时期的不同版本教材之中,真可谓是一个奇迹。描写父子之爱的文章众多,为什么偏偏《背影》如此地撼动人心呢?伟大诗人泰戈尔曾说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隔膜与错位让爱无法传达,将人心蒙住,甚至超过那冰冷的三寸棺椁对爱的阻隔。因此文学作品中互相不理解、互相隔膜或者历尽苦辛之后才体会到的爱,往往更让读者心动难忘。《背影》中父子之爱就是这样的含蓄曲折,由于沟通的不及时,让这种爱充满遗憾与懊悔。作者用真实细腻的笔触写下了多少儿女对父母迟到的理解以及那份深埋于心底的愧疚与自责。至今读起来仍让我们震撼、深思。
  一、父与子双重错位的爱
  《背影》一文不仅仅是因为作者选择的角度新颖,更因其情感的真实细腻和有中国特色的父子关系而堪称经典。而贯穿其中父子关系的竟是爱的错位。
  (一)父亲非理性的爱,儿子理性的反感
  第一层错位表现在父亲对我始终是非理性的爱的付出,而儿子对父亲的行为由于不理解,进而嘲笑、反感。父亲在养家糊口去谋事,还是亲自送儿子上火车之间再三踌躇,再三权衡,最后还是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
  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本不必亲自为之的事情,父亲却要为之。可见儿子在他心中是高于一切的,唯恐有什么闪失。而此时的儿子“我”对于父亲的这一决定是怎样想的呢?我认为父亲亲自去火车站送,完全是多此一举。我对于父亲的这样一种不放心是不以为然的;在送进车站时,父亲和脚夫讲价钱,上车之后为我拣定座位,铺好紫毛大衣,再三嘱托车上的茶房照顾我。在官场行走多年的父亲难道不懂脚夫茶房只知道钱而不讲情义的世事吗?对于这样即使他磨破嘴皮都无济于事的不可为的事情,父亲依然为之。我们感受到的是一颗因为爱子而不顾现实,一心希望儿子路上顺利的虔诚之心,那种明知道世界上没有神灵却依然祈求神灵保佑的虔诚。而此时的儿子,却是在父亲与脚夫讲价格的时候认为父亲说话总是不大漂亮,还“暗笑他的迂”,儿子对于父亲的虔诚是一种不理解、一种不屑、一种烦嫌。其实,我们理性地看,父亲给儿子送行以及在车站上的一些行为完全是多余的。儿子已20岁,并且去过两三次北京,还有旅馆熟悉的茶房陪同。而此时父亲的确忙得走不开,在外自立多年的儿子在车上找到合适的座位实在是一件简单的事。父亲之所以忽视这一切显而易见的道理,其实都源自情感。非理性的情感是自发的、无意识的,而理性的情感则是理智运作之后的结果。因为父子俩情感出发点的不同而导致传达出来的感情错位了。所以父亲完全出自内心情感的非理性的爱的行为,被儿子理性的想法所扼杀,换来的是儿子的不以为然。
  (二)儿子情感被唤醒,父亲沉默地离开
  第二层错位表现在儿子体会到了父亲的艰辛,理解了父亲对“我”的爱,可是“我”却已经与父亲分居两地了,“父亲的背影已经混入了来来往往的人里”。即文章的高潮部分——父亲去给“我”买橘子。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了车,已经关照到无微不至了,可还是觉得不够,还要为儿子到对面月台去买点橘子,父亲不顾自己肥胖的身体、蹒跚的脚步,不顾翻过月台的危险,明知很难为,却偏要为之。父亲越是感觉不到费劲,忘记自己的笨拙,忘却自己不雅观的姿态,其实就越是流露出儿子在自己心里的重要。而此时的儿子终于是“很快地流下泪来”。深藏在内心深处对父亲的那种理解与爱被瞬间唤醒。儿子终于体会到了隐藏在父亲一言一行之中的爱,终于读懂了沉默的父爱。是不是因此父子俩就互相释然了?就彼此表达,抱头痛哭了?没有!这是一对典型的中国父子,父亲自以为是地去爱孩子,而孩子也是默而识之地感受父亲的爱。不习惯把爱及时表达出来,只知道在背后偷偷流泪的中国特色的父子关系!儿子在父亲回来之前赶紧擦干了泪,父亲买橘子回来之后,也只是简单地交代两句之后,消逝于人海。
  二、双重错位的爱背后的“夙故”与“新因”
  朱自清父子终究是幸运的,朱自清终究是因为父亲的那句“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而感情抑制不住地抒发了出来。在父亲有生之年,朱自清的《背影》发表了。那是1928年的秋天“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睛,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难道父子俩仅仅是那一句“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仅仅是这一篇《背影》就因此释然了所有的误会隔膜?就此止住了错位的爱?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想弄清楚释然的真正原因,首先要分析一下父子形成隔膜与错位的原因。我们必须对《背影》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
  (一)“夙故”
  文章写于1925年,这之前朱家发生过许多事情。“我”的祖父和父亲两代做官,家道富有,积蓄颇丰。1912年,军阀徐宝山以逮捕和杀头作要挟,勒索朱家钱财。祖父为保家人安全,被迫捐出大半家财,终因不堪勒索而辞世。父亲惊惧交加,累倒生病,被迫辞去宝应厘捐局长。经此变故,家道中落。至1917年,淮阴籍潘姓姨太太得知,父亲在徐州纳了几房妾,赶去闹事。父亲被撤职,花了很多钱,仍亏空500元,祖母又不堪承受而辞世。父亲又卖又典,才还了亏空;又借高利贷,才办了丧事。到此,家道彻底败落。这种阴影从此一直笼罩全家。可以看出,我与父亲之间的隔膜除了我的幼稚,这也是上文我与父亲的感情产生隔膜、形成错位的主要原因。这两个家庭变故的因素相对来说可以算是年代久远一些,堪称“夙故”。
  (二)“新因”
  所谓“新因”其实是年代稍久远的“夙故”的结果。“夙故”围绕的是家道中落和父亲情感的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引出了后来父子关系彻底崩溃的导火索——薪资事件。
  祖母丧事之后,父亲肩上一家老小的生活负担更重了。他虽为谋事东奔西走,但几乎一直没有成功,而是长期“赋闲”,家庭经济破产。后来,家里人连借钱也借不到了,而且是债主满门,吵成一片。我在杭州任职,每月七十块钱薪酬,寄一半家用,还是不够;又没定期,家里等着用,又是焦急。这从朱自清《笑的历史》可见一斑。加之父亲娶有一妾,家庭开销增多,我和母亲很受压抑。我为了节约开支,乃往扬州任职。偏逢校长系父亲故旧,父亲便要校长将我的薪资直接送到家里,朱自清本人不得支领。这种专制式的家长统治激怒了朱自清,一个月后愤然离去,辞职往他处谋生。结果“触他之怒”,我与父亲失和,两年不相见。   综合“夙故”“新因”,家道中落问题、父亲感情问题与薪资问题似乎都应该归结于窘迫的经济。但事实上这只是父子感情崩裂的形式上的显现,而冲突的实际内容是一个要坚守传统文化,维护对儿子的支配权;一个要向传统文化宣战,追求自由独立。这点在薪资问题上表现突出。还有学者认为从《背影》中的字里行间也能读出这样一种冲突。比如:“我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儿子连说话的权利都没有,一切由父亲包办。父亲去买橘子之前嘱咐道:“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与其说是父亲对儿子的关照不如说是下命令,儿子不可违抗。所以,所有问题、冲突归根结底都是思想观念所致的对立。本质上看,是儿子想争取自由和父亲专制的矛盾斗争造成的。
  这些“夙故”、“新因”日积月累,让父子之间形成了厚障壁,感情无法得到沟通与交流。很显然这些矛盾隔膜不是几句关心的话语几次难忘的背影所能化解的。
  父子之间因为思想观念的对立,自由和专制的矛盾让朱自清内心纠结不已。一方面朱自清虽然由于受“五四”精神的洗礼,因张扬个性,反对家长专制而与要维护传统文化的父亲发生了矛盾,但他更受过传统文化的浸染,“百善孝为先”“子不言父之过”等传统文化的重负使他在反叛父权专制时不可能不产生深深地自责和忏悔;另一方面已经为人父的朱自清,在看到父亲来信中的那句“大约离大去之期不远矣”更是使他的心灵受到深深地震撼。反刍式的感情让他体会到了当年的父亲是多么的不易,对自己是多么的慈爱,而自己是多么的无知与可笑。从而使他下定决心要与父亲冰释前嫌,这样既给父亲安慰,也使自己心安。
  在经历过一段人生的酸甜苦辣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了父亲抚养自己弟妹四个的不易,感悟到父亲的慈爱。从心里理解了父亲当年的累与苦。而当朱自清把自己的感情体会写成《背影》并且拿给父亲看时,父亲也从朴实含蓄深沉的字里行间读懂了儿子。
  这对父子是幸运的,尽管曾经有过隔膜、误解与错位,但他们的爱没有一直错位,终于在彼此还能听到还能感受到的时候,有了交流,同时感受到了彼此的爱。
  三、宁可无此文,不愿让爱“错位”
  《背影》里作者给我们诠释了错位的爱。在文学作品中“错位的爱”有一种动人的悲剧的审美力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错位却让朱自清与父亲隔膜了十几年之久,自责愧疚一辈子。《背影》的伟大不仅在于我们读出了作者的情感,更在作品中读出了似曾相识的自己。
  当我们的成长与父母的衰老相遇时,我们曾也是嘲笑父母们的迂腐、落后与胆小。当我们想要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世界时,我们何曾不是反感父母多余的担心?当我们想要让自己的呐喊响彻世界时,我们何曾不是嫌恶父母唠叨的关心?当我们怀着不撞南墙终不悔的执着想要改变世界时,我们何曾不是鄙夷父母世俗的小心。年轻的我们像是作者一般,把父母看作自己成长成熟过程中不可绕行的“拦路虎”。只听到父母的“不许”,而没感受到这些“不许”背后的理由,那就是爱。父母与孩子这样一种感情的表达与领悟之间错位的现象,会发生在千万个家庭,从过去到现在,并且一直会延续。所以,每个人都能从《背影》中读出自己的影子。可我想,朱自清他希望看到的应该不是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的唏嘘、后悔,而是希望我们不要再重蹈他的覆辙。如果给朱自清先生一次重来的机会,我想他应该会发出“宁可无此文,不愿让爱错位”的感慨吧!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次的相处,珍惜每一个人的陪伴。
  (本文为2014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高师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微风拂过,我感觉我是一个幸福的人,因为有你!  烟雨长存  下雨了,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清新的香气,于是路醉了,醉成一摊稀泥,送给行人橘黄色的吻。雨丝不断地飘洒着,而我在雨中,抱着一张“三好学生”的奖状,疾步往家赶。忽然,一个高大的身影挡住了我的视线,原来是爸爸。一件带有爸爸独特气味的透明雨衣盖住了我的整个身躯。一件雨衣,两个世界。外面细雨蒙蒙,潮湿冰冷,但我心里暖烘烘的,我与爸爸相互依偎,一起走在这
日日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穿行,常常奔走于家、学校之间,“浩如烟海”的题目迷失了我们的头脑,忘记了有多久,没有静静地泡一杯香茗,缓缓读一本自己所爱的书了。当打开手头“感恩书系”的那一刻,内心最柔软的一个角落就这样被填满了。而过去的某些瞬间,突然间放大,让人猝不及防。  她,是那种很传统的家庭妇女。她不会把自己打扮得珠光宝气,因为她不舍得;她不会去打牌、逛街,因为她不想浪费时间。但她会和市场上的小贩“争
1.我们香港这些年(栏目:视线)  繁華闪耀的香港,文艺作品里的香港,娱乐明星的香港,街巷美味的香港,疯狂购物的香港,迪士尼乐园的香港,颠沛流离终于回家的香港,充满活力又无所依傍的香港。受关注的香港,被遗忘的香港。自由的香港,压抑的香港。自称“港怂”的“北漂”律师徐天成,希望能以普通香港人的视角,通过自己那支微小但真切的笔,来说说一个真实甚至未知的香港,作者之意并不在于全面描述,而在于直陈一个普通
有人说童年是美好的,是自由的,是一片净土,我赞同。只是现在的我已被繁重的学习任务压得晕头转向,关于童年这本书,我无暇翻阅,任由时间将它尘封。  即使如此,我却清晰地记得小时候的一棵榕树。它好像很老了。大概有四五层楼高,顶着一个大大的绿冠,皱巴巴的树皮将它粗壮的树干包裹着,它的“胡须”垂了下来,像它的纱衣。远远地看,它就像一位战士。  桃花盛开的时候,它也抽出了些许新芽,绿绿的、嫩嫩的。调皮的孩子们
1. 你不知道的下元节(栏目:视线)  唐宋时期,每逢下元节,道观会做道场,为民众解厄除困,百姓则在家中先祭祀祖先亡灵,焚“金银包”,然后再祭拜下元水官,以祈求水官消解困厄。由于传说大禹后来被封为水官大帝,因此各地的大禹纪念场所也常在下元节举办祭祀活动。家家户户张灯三夜,蒸麻腐包子,做糍粑并赠送亲友,还有扎彩船,在河中巡游等水上户外活动等。  2. 越冬(栏目:视线)  西风一起,庄稼就东一块西一
因为爸爸工作忙,每次家长会都是妈妈参加。上周正好爸爸休息,碰上学校开家长会,所以爸爸第一次参加了家长会。不幸的是,这次是我考得最差的一次,所以老师在家长会上毫不客气地批评了我。爸爸回家以后,狠狠揍了我一顿。其实我之前就已经知道错了,也想改正自己不细心的毛病,但爸爸就知道打人,我现在气得不想改了。  ——榕 儿  许多时候,爸爸妈妈是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并不是年龄到达了一定的数值,就自然地知道了该
作文话题  著名作家毕淑敏在她题为《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文章中提到:人活在现代生活中,要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第一间盛放爱和恨,第二间盛放事业,第三间用于安放自己。毕淑敏用三间小屋作为自己的精神空间,那么,你有没有精神空间呢?你若给自己构建精神空间,又是怎样的呢?请以“我的精神空间”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失误作文  我的三间精神小屋  李 强    ①著名作家毕淑敏曾写过
始终觉得读书是一种乐趣。  还记得妈妈给我买的第一本书《蘋果树上的外婆》,我读得连饭都忘记吃了,跟着安迪一起享受外婆带来的种种奇妙的经历,甚至痴痴地望着院子里的苹果树,希望也有一个这样另类而神奇的外婆来到我身边。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从此,我的生活再也离不开书的陪伴。  我觉得,读书是一场心灵旅行。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天花在学业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但不管多累,我总会抽出些时间去读书。每天奔
AIP是“不依赖空气推进装置”的英文缩写,如今它已为人们普遍接受,日渐风靡各国海军并大有引领常规潜艇发展之势。  常规动力潜艇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不能在水下长时间地航行,必须经常上浮至海面“呼吸”,即在通气管状态下使用柴油机为蓄电池充电。这样很容易被对方雷达侦察到,同时柴油机为蓄电池充电时的噪声,也极易被对方水声器材探测到,因而大大增加了常规动力潜艇的暴露率,使其生存能力受到严重的威胁。  AIP中
导语:  央视的《朗读者》感动了无数观众,不仅是因为文章感人至深,更在于朗读者声情并茂。可以说,感动和朗读共存,泪水与节目相伴。这就是朗读的魅力,而与朗读有关的故事更令人难忘。  几十年来,我一直喜欢朗读,每当看到一篇好文章,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大声朗读起来。朗读,使我忘记了周遭的繁杂和聒噪,身心變得平静和清澈起来,沉浸在文章的美丽意境中。  我喜欢上朗读,还是在孩提时代。记得那时刚上学,一天,父亲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