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工匠精神”的流行不止揭示了我国“工匠精神”的缺失和现代工业存在的严重问题,也是对我国传统匠人的再认同。本文通过论述我国古代传统手工业的生产方式的特征,阐述古代“工匠精神”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希冀可以为我们工业化后期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手工业;工匠;生产方式;现代工业化
1 “工匠精神”的流行
近期,“工匠精神”风靡全国,成为2016年网络热词。中国知网上文章题目带有“工匠精神”的论文数量情况为1996(1)、2000(1)、2004(1)、2007(3)、2010(2)、2011(2)、2013(8)、2014(25)、2015(225)、2016(2443)。可以明显发现“工匠精神”是一个新的名词,21世纪初期才出现,经过网上多轮推广渐渐被大众所认同。2015年,知网已经有两百多篇以“工匠精神”命名的论文。2016年,在政府的倡导下,与“工匠精神”相关的论文数量暴涨。作为特定名词的“工匠精神”被赋予了精益求精、专注、专业、创新等诸多内涵,并在诸多产业中被提倡,涉及工业、教育业、传媒业、农业等几乎全国所有的行业,足见该词的影响力之大。
2 “工匠”精神何以流行
新词“工匠精神”所包含的精益求精、专业、创新等精神,在除工匠以外的社会成員身上也有所体现,如科学家、企业家等。那么为何偏偏就用“工匠”一词来统称这些精神呢?笔者认为原因如下:
2.1 工匠与造物活动
清华大学的尚刚教授说:“文学和影视音乐相较工艺美术更容易让人感动,但是工艺美术却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的生活可以没有文学、音乐,却不能没有工艺美术。”在工艺美术的研究中,工艺美术即实用艺术,囊盖了几乎我国古代的所有造物活动。造物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造物的结果。所造之物的品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的生活品质。而在目前这样一个物欲横流,同时商品质量又难以得到保证的时代,大众对日用物品的品质自然会更加关注,同时也会关注从事造物活动的工匠,并关注其精神特征。
2.2 这些精神内涵在“工匠”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
在现代语境下,我们常讲的“工匠”更多的是指遵循传统、坚持手工制作、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师傅”。这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但却是多数现代人的直观感受。一提到“工匠”,我们一般会联想到那些制作得特别精巧的手工艺品,如牙雕、景泰蓝、漆器、金银器等。而这些被我们称作特种工艺的器物,大多延续了古代贵族风格,讲究精雕细琢。正是这种可视化的精细让大众能够轻易感受工匠们精益求精、专注和专业的精神气质。
2.3 外国工匠的风采与我国工匠的没落
近年来,相比国内的工匠,国人所看到的更多的是国外的工匠,甚至可以说我们是在外国工匠的身上看到了匠人精神。
2007年,一篇由王迩淞作的《工匠精神》被部分人认为是“工匠精神”作为特定名词使用的开端。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位香奈儿的御用鞋匠,他技艺精湛,具有耐心、专心、坚持的精神特征。王迩淞将这种精神特征称为“工匠精神”。德国具有理性和严谨的特质,其科技、思想、教育等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几乎包揽了一半的诺贝尔奖。德国工人亦是如此,他们在工业生产上精益求精,使得德国制造享誉全球。与德国制造相媲美的当属日本制造。日本不只现代科技工业产品广受好评,其对于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也让我们深深感动。因为我们能从这些外国工匠的身上,特别是日本传统手工艺工匠的身上看到我们祖先的影子,我们遗憾自己未能将其发扬光大。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而且越来越意识到这种缺失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还有精神和态度上的。
综上所述,使用“工匠精神”来囊盖我国现今发展所需要的精神,既有造物活动重要性的原因,也有工匠器物外在表现的原因,同时更有我国传统工匠精神特质没落的原因。由此,我们首先可以看到工匠的重要性。工匠作为生产者,其精神品质与产品品质紧密相连。其次,看到了我们与外国的差距,意识到我国从手工业生产过渡到现代大工业生产过程中传统人文精神的丢失。
“工匠”作为一个中国特有的词,其代表的是我国延续千年的手工业生产模式下千千万万的劳动者。使用“工匠”一词来代表这种精神,恰恰说明了对我国传统匠人的再认同。事实上,现存的文献、文物、技艺等都向我们证明了我国古代工匠的伟大之处,笔者就不再赘述。
3 传统手工生产与现代工业生产的差异
工艺造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造物方式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民族性格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这种“工匠精神”的丢失和工业产品质量粗劣等问题的出现,除了受现代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之外,笔者认为传统手工业和现代工业之间生产方式的差异也是导致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之一。
3.1 工匠的专业技能
《考工记》里说:“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大意为有智慧的人开创了某种事物,技艺高超的人传承该事业,并且世代坚守,这种人被称为“工匠”。可见工匠必须是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在我国古代,工匠不仅需要拥有造物的专业技术,有时也需要拥有对物品进行设计的能力,包括设计物品的功能和外观的能力。
我国传统手工艺按照服务阶层可分为贵族手工艺、文人手工艺和民间手工艺。
贵族工艺除了拥有实用功能,更多的是审美功能以及象征权力、地位的功能,所以呈现出对技巧极致的追求,风格繁复、材料奢华。这就要求工匠技艺精致,耐心地制作。文人工艺的本质特征是理性,以“宜”为准,风格儒雅。这就要求工匠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设计上巧花心思。同时,文人阶层参与到设计中来会使工匠在思想上有所受益。我国古代长期应用的都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模式,民间手工艺品大多是供自己使用的。因此,民间工艺主要以实用为主,呈现出感性奔放的特征。各个阶层的不同需求,对工匠提出了不同的专业技能要求。 反观现代工业,机械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工人不再在生产中占有主导地位。现代工业对劳动者的要求大大降低,工人甚至不需要了解产品的功能,不需要知道自己做的是产品的哪个部分。现代生产的技术主要掌握在工程师手中,产品的设计由设计师决定,实际操作由工人负责。现代的精细分工虽然能让每个人都能专注自己的领域,让造物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能达到最优的状态,但相互之间却存在隔阂,若沟通不当易导致造物结果差强人意。可见现代工业模式不利于工人自我精神素养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工人普遍专业素质不高,对行业缺乏了解,高端人才专业技能单一。
3.2 一生一业的工匠
传统手工业下的工匠,通常一生只会从事一个行业。首先,这是因为手工技术建立在个人手艺的熟练之上,没有经过长期的实践无法摸索到技术的诀窍。其次,古代长期将匠人编入户籍,以便随时为政府服役。而一旦被编入匠户籍,其后代也无法脱离匠户籍,必须继承父辈的技艺继续为官府服役,所以匠人没有完整的人身自由。再者,对于工匠来说,技术就是其生存的基本保障,技术外泄就会带来竞争者。技艺一般都是“世代相传”“传男不传女”。在手工作坊里,外姓帮工也能学到部分技术,但核心技术一般只会传授给自家人。工匠有传承和发展家族技艺的责任感,自然也不会随意改行。即使是想改行也很难找到学习其他技艺的渠道。最后,行会是古代手工業者与商人的社会组织,主要职能是限制内外行竞争和应付官府的科索。行会限制本行匠人另做外工,限制外行人员进入本行工作,甚至行内人员不能收外行人为徒。因此,匠人们基本只能够从一而终。
反观现代工业,在科技高度发展,信息通畅、教育普及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专业知识。在当代工业的大环境下,工人无需专业技能就能从业,企业虽然更乐意接受有同行工作经验的人,却不会限制外行人员入行,更无权限制劳动者转行,劳动者的就业选择多了起来。现代经济形势瞬息万变,一个产业的萧条经常会迫使众多劳动者为了生存改投其他行业,而一个行业有利可图也会吸引很多劳动者入行。因此,在现代工业中“一生一业”的人相对较少。从这两方面的对比来看,现代劳动者在行业内的平均从业时间较短、从业经验不足,难以真正了解行业,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和突破。
3.3 工匠的情感与信仰
在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下,人们在为家人、亲友制作器物的时候是富有感情的。例如,为自己的家人缝制衣物,“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可见母亲将对孩子的爱融入对这件衣物的品质追求之中。这种状态与制作商品的状态是不同的。又如,每到传统节日都会制作的一些小工艺品,寄托了人们对彼此的美好祝愿。
我国古代的匠人都有祭祀行业始祖的习惯,他们崇拜行业始祖和技艺高超的匠人,将其奉为偶像,极力向其靠拢,也将其奉为神灵,祈祷幸福安康。比如鞋匠奉孙膑为始祖、补锅匠奉女娲为始祖、纺织匠供奉黄道婆等。鲁班是春秋时期著名的能工巧匠,据说他发明过云梯、木鸢、石碨等多种古代的生产生活用具和武器。明清以来,木匠、石匠皆奉鲁班为祖师爷,各地都建有鲁班的祀所,内挂“法垂千古”“有求必应”“工师万古”等匾额,定期举办“恭庆鲁班”的神会以及多种祭祀活动。[1]我国古代工匠除了崇拜名匠,还对自己的生产工具很是尊敬,认为工具自有神灵,如冶铸业都信奉炉神,一直到现在都可见这种习俗的踪迹。
匠人们对自己行业的感情还来自于对世传工艺的责任感,来源于浓浓的家族情怀。匠人们大多恪守家业,坚守技艺传承的使命。
相比之下,现代生产人员和行业之间不会有过多的羁绊,行业对于生产人员来说更多的只是获得生存资料的手段,工人不会将自己的过多情感寄托在自己的行业上。相比较技艺高超的匠人,现代人更崇拜白手起家的商人。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现代劳动者容易缺乏对行业发展的使命感。而现代劳动者因缺乏对行业的情感与信仰,所以劳动者工作热情不足、自我要求较低。
3.4 产品的升级
手工艺的特点就是工具简单,产品质量的提升主要靠人的制作技能的提升,因此升级成本相对较低。手工的优势在于灵活多变,匠人每次有一些想法就能即刻进行“实验”,因此工匠在升级个人产品上更加灵活。
我国古代也存在“品牌崇拜”,一个技艺高超的工坊就是品牌。文献中记载的作坊名家就不下数百家,如唐宋备受推崇的笔墨精品就有宣州诸葛氏笔,“遇湿不败”的李家制墨和潘谷墨等。商品的品质直接影响到工匠的声誉和收入,出于对品质的追求和个人信誉的维护,传统手艺人会积极提升自己的技艺,所以容易出现精品。但是由于对技术的严格保密,技术交流较少,不利于社会整体技术的传播和提升。因此,从整体上看,整个社会的技术更新速度较慢。
与传统手工业不同,现代工业的生产主要依靠机械。因此,产业的升级也常常涉及机械的升级,其成本较高。现代社会不只产品是产品,生产产品的机械也是产品。小工业主通过购置机械进行生产,多数工业主并不能掌握核心技术,所以如果他们要升级产业,一般需要升级机械或者重新购置机械。在现代科技的影响下,大产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薄利多销”的经营模式成为商人盈利的主要模式,注重量多于注重质,因此业主不会频繁地进行产业升级。但是从社会总体上看,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远远超过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这得益于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消费水平提高带来的对产品更高的要求。
古代个体手工升级灵活,整体社会更新速度慢,但升级成本较低,容易出现精品。现代工业个体产业升级慢,社会整体更新速度快,升级成本高昂,精品率低,产品的使用周期短,容易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3.5 生产对环境的依赖
《考工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古代手工造物,不仅受材料和工匠技术的影响,和地域、气候、季节等自然因素也有密切的联系。正是因为科技不发达,人类一直受制于自然环境,也依赖自然环境。“天人合一”是手工造物方式的主导思想。 古代手工造物密切关注自然规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虽然没有归纳到科学理论的高度,但是却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历史经验,这也就是为何在今天科技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我们依然致力于《考工记》《天工开物》《梦溪笔谈》等著作的研究和解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之者谓之器”以及“物以载道”,“器”是“道”落到实处的具体表现。古代造物的考虑相对来说更为全面,因其造物不只是在乎物的本身,而更在乎物与人、物与环境、物与社会、物与自然规律的关系。
现代科技、运输等行业的发展和新材料的发明,使人类造物摆脱了地域、气候等的限制。新材料的出现大大突破了对自然材料的依赖,部分新材料显示出自然材料无法比拟的性能优势。但是新材料的安全性和产生的废弃物也导致了一系列新的环境问题,产生废物的速度远远超过自然的净化速度。快速消耗地球资源的造物活动丝毫不考虑人类的真实需求,反而一味地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刺激消费。可以说,现代工业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却忽视了自然运行规律,忽视了人类生存的真实需求而盲目造物,导致了资源严重浪费、污染环境等问题的出现。
4 結语
我国古代手工艺行业呈现出对工匠技艺的要求较高,工匠一生只从事一个行业,工匠对行业有深厚的情感和信仰,手工艺品升级灵活且易出精品,依赖和尊重自然环境等特点。相比之下,凸显了现代工业生产模式下,对工人的专业技能的忽视,工人对行业缺乏热情,工人从业时间短、经验少以及产业升级成本高,忽视自然规律,盲目生产等不足。这也提醒我们:第一,要重视员工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的培养,加深生产者对行业的了解;第二,尊重和鼓励(奖励)技艺高超、品德高尚,为行业作出贡献的劳动者,重视劳动者的作用和地位;第三,在造物过程中要时常用俯视的角度去看待造物活动,时刻把握造物的本质,全面地看到人、物、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第四,同时也要求劳动者能正视自己的行业,对自己、对自己的行业以及社会负责,找到自己的人生追求,并百折不挠地坚持下去。
我们每个人都是造物的主体,当工匠精神被赋予了那么崇高的内涵之后,我们多数人已担当不起“工匠”的称谓。产品的不足直接反映了作为造物主体的我们内在精神的缺失,因此提倡工匠精神,与其说是对产品质量的追求,不如说是对自我发展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曹焕旭.中国古代工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54.
[2] 王文章.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3] 吕品田.必要的张力[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4] 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5] 王迩淞.工匠精神[J].中华手工,2007.
关键词:手工业;工匠;生产方式;现代工业化
1 “工匠精神”的流行
近期,“工匠精神”风靡全国,成为2016年网络热词。中国知网上文章题目带有“工匠精神”的论文数量情况为1996(1)、2000(1)、2004(1)、2007(3)、2010(2)、2011(2)、2013(8)、2014(25)、2015(225)、2016(2443)。可以明显发现“工匠精神”是一个新的名词,21世纪初期才出现,经过网上多轮推广渐渐被大众所认同。2015年,知网已经有两百多篇以“工匠精神”命名的论文。2016年,在政府的倡导下,与“工匠精神”相关的论文数量暴涨。作为特定名词的“工匠精神”被赋予了精益求精、专注、专业、创新等诸多内涵,并在诸多产业中被提倡,涉及工业、教育业、传媒业、农业等几乎全国所有的行业,足见该词的影响力之大。
2 “工匠”精神何以流行
新词“工匠精神”所包含的精益求精、专业、创新等精神,在除工匠以外的社会成員身上也有所体现,如科学家、企业家等。那么为何偏偏就用“工匠”一词来统称这些精神呢?笔者认为原因如下:
2.1 工匠与造物活动
清华大学的尚刚教授说:“文学和影视音乐相较工艺美术更容易让人感动,但是工艺美术却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的生活可以没有文学、音乐,却不能没有工艺美术。”在工艺美术的研究中,工艺美术即实用艺术,囊盖了几乎我国古代的所有造物活动。造物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造物的结果。所造之物的品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的生活品质。而在目前这样一个物欲横流,同时商品质量又难以得到保证的时代,大众对日用物品的品质自然会更加关注,同时也会关注从事造物活动的工匠,并关注其精神特征。
2.2 这些精神内涵在“工匠”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
在现代语境下,我们常讲的“工匠”更多的是指遵循传统、坚持手工制作、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师傅”。这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但却是多数现代人的直观感受。一提到“工匠”,我们一般会联想到那些制作得特别精巧的手工艺品,如牙雕、景泰蓝、漆器、金银器等。而这些被我们称作特种工艺的器物,大多延续了古代贵族风格,讲究精雕细琢。正是这种可视化的精细让大众能够轻易感受工匠们精益求精、专注和专业的精神气质。
2.3 外国工匠的风采与我国工匠的没落
近年来,相比国内的工匠,国人所看到的更多的是国外的工匠,甚至可以说我们是在外国工匠的身上看到了匠人精神。
2007年,一篇由王迩淞作的《工匠精神》被部分人认为是“工匠精神”作为特定名词使用的开端。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位香奈儿的御用鞋匠,他技艺精湛,具有耐心、专心、坚持的精神特征。王迩淞将这种精神特征称为“工匠精神”。德国具有理性和严谨的特质,其科技、思想、教育等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几乎包揽了一半的诺贝尔奖。德国工人亦是如此,他们在工业生产上精益求精,使得德国制造享誉全球。与德国制造相媲美的当属日本制造。日本不只现代科技工业产品广受好评,其对于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也让我们深深感动。因为我们能从这些外国工匠的身上,特别是日本传统手工艺工匠的身上看到我们祖先的影子,我们遗憾自己未能将其发扬光大。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而且越来越意识到这种缺失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还有精神和态度上的。
综上所述,使用“工匠精神”来囊盖我国现今发展所需要的精神,既有造物活动重要性的原因,也有工匠器物外在表现的原因,同时更有我国传统工匠精神特质没落的原因。由此,我们首先可以看到工匠的重要性。工匠作为生产者,其精神品质与产品品质紧密相连。其次,看到了我们与外国的差距,意识到我国从手工业生产过渡到现代大工业生产过程中传统人文精神的丢失。
“工匠”作为一个中国特有的词,其代表的是我国延续千年的手工业生产模式下千千万万的劳动者。使用“工匠”一词来代表这种精神,恰恰说明了对我国传统匠人的再认同。事实上,现存的文献、文物、技艺等都向我们证明了我国古代工匠的伟大之处,笔者就不再赘述。
3 传统手工生产与现代工业生产的差异
工艺造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造物方式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民族性格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这种“工匠精神”的丢失和工业产品质量粗劣等问题的出现,除了受现代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之外,笔者认为传统手工业和现代工业之间生产方式的差异也是导致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之一。
3.1 工匠的专业技能
《考工记》里说:“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大意为有智慧的人开创了某种事物,技艺高超的人传承该事业,并且世代坚守,这种人被称为“工匠”。可见工匠必须是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在我国古代,工匠不仅需要拥有造物的专业技术,有时也需要拥有对物品进行设计的能力,包括设计物品的功能和外观的能力。
我国传统手工艺按照服务阶层可分为贵族手工艺、文人手工艺和民间手工艺。
贵族工艺除了拥有实用功能,更多的是审美功能以及象征权力、地位的功能,所以呈现出对技巧极致的追求,风格繁复、材料奢华。这就要求工匠技艺精致,耐心地制作。文人工艺的本质特征是理性,以“宜”为准,风格儒雅。这就要求工匠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设计上巧花心思。同时,文人阶层参与到设计中来会使工匠在思想上有所受益。我国古代长期应用的都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模式,民间手工艺品大多是供自己使用的。因此,民间工艺主要以实用为主,呈现出感性奔放的特征。各个阶层的不同需求,对工匠提出了不同的专业技能要求。 反观现代工业,机械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工人不再在生产中占有主导地位。现代工业对劳动者的要求大大降低,工人甚至不需要了解产品的功能,不需要知道自己做的是产品的哪个部分。现代生产的技术主要掌握在工程师手中,产品的设计由设计师决定,实际操作由工人负责。现代的精细分工虽然能让每个人都能专注自己的领域,让造物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能达到最优的状态,但相互之间却存在隔阂,若沟通不当易导致造物结果差强人意。可见现代工业模式不利于工人自我精神素养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工人普遍专业素质不高,对行业缺乏了解,高端人才专业技能单一。
3.2 一生一业的工匠
传统手工业下的工匠,通常一生只会从事一个行业。首先,这是因为手工技术建立在个人手艺的熟练之上,没有经过长期的实践无法摸索到技术的诀窍。其次,古代长期将匠人编入户籍,以便随时为政府服役。而一旦被编入匠户籍,其后代也无法脱离匠户籍,必须继承父辈的技艺继续为官府服役,所以匠人没有完整的人身自由。再者,对于工匠来说,技术就是其生存的基本保障,技术外泄就会带来竞争者。技艺一般都是“世代相传”“传男不传女”。在手工作坊里,外姓帮工也能学到部分技术,但核心技术一般只会传授给自家人。工匠有传承和发展家族技艺的责任感,自然也不会随意改行。即使是想改行也很难找到学习其他技艺的渠道。最后,行会是古代手工業者与商人的社会组织,主要职能是限制内外行竞争和应付官府的科索。行会限制本行匠人另做外工,限制外行人员进入本行工作,甚至行内人员不能收外行人为徒。因此,匠人们基本只能够从一而终。
反观现代工业,在科技高度发展,信息通畅、教育普及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专业知识。在当代工业的大环境下,工人无需专业技能就能从业,企业虽然更乐意接受有同行工作经验的人,却不会限制外行人员入行,更无权限制劳动者转行,劳动者的就业选择多了起来。现代经济形势瞬息万变,一个产业的萧条经常会迫使众多劳动者为了生存改投其他行业,而一个行业有利可图也会吸引很多劳动者入行。因此,在现代工业中“一生一业”的人相对较少。从这两方面的对比来看,现代劳动者在行业内的平均从业时间较短、从业经验不足,难以真正了解行业,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和突破。
3.3 工匠的情感与信仰
在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下,人们在为家人、亲友制作器物的时候是富有感情的。例如,为自己的家人缝制衣物,“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可见母亲将对孩子的爱融入对这件衣物的品质追求之中。这种状态与制作商品的状态是不同的。又如,每到传统节日都会制作的一些小工艺品,寄托了人们对彼此的美好祝愿。
我国古代的匠人都有祭祀行业始祖的习惯,他们崇拜行业始祖和技艺高超的匠人,将其奉为偶像,极力向其靠拢,也将其奉为神灵,祈祷幸福安康。比如鞋匠奉孙膑为始祖、补锅匠奉女娲为始祖、纺织匠供奉黄道婆等。鲁班是春秋时期著名的能工巧匠,据说他发明过云梯、木鸢、石碨等多种古代的生产生活用具和武器。明清以来,木匠、石匠皆奉鲁班为祖师爷,各地都建有鲁班的祀所,内挂“法垂千古”“有求必应”“工师万古”等匾额,定期举办“恭庆鲁班”的神会以及多种祭祀活动。[1]我国古代工匠除了崇拜名匠,还对自己的生产工具很是尊敬,认为工具自有神灵,如冶铸业都信奉炉神,一直到现在都可见这种习俗的踪迹。
匠人们对自己行业的感情还来自于对世传工艺的责任感,来源于浓浓的家族情怀。匠人们大多恪守家业,坚守技艺传承的使命。
相比之下,现代生产人员和行业之间不会有过多的羁绊,行业对于生产人员来说更多的只是获得生存资料的手段,工人不会将自己的过多情感寄托在自己的行业上。相比较技艺高超的匠人,现代人更崇拜白手起家的商人。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现代劳动者容易缺乏对行业发展的使命感。而现代劳动者因缺乏对行业的情感与信仰,所以劳动者工作热情不足、自我要求较低。
3.4 产品的升级
手工艺的特点就是工具简单,产品质量的提升主要靠人的制作技能的提升,因此升级成本相对较低。手工的优势在于灵活多变,匠人每次有一些想法就能即刻进行“实验”,因此工匠在升级个人产品上更加灵活。
我国古代也存在“品牌崇拜”,一个技艺高超的工坊就是品牌。文献中记载的作坊名家就不下数百家,如唐宋备受推崇的笔墨精品就有宣州诸葛氏笔,“遇湿不败”的李家制墨和潘谷墨等。商品的品质直接影响到工匠的声誉和收入,出于对品质的追求和个人信誉的维护,传统手艺人会积极提升自己的技艺,所以容易出现精品。但是由于对技术的严格保密,技术交流较少,不利于社会整体技术的传播和提升。因此,从整体上看,整个社会的技术更新速度较慢。
与传统手工业不同,现代工业的生产主要依靠机械。因此,产业的升级也常常涉及机械的升级,其成本较高。现代社会不只产品是产品,生产产品的机械也是产品。小工业主通过购置机械进行生产,多数工业主并不能掌握核心技术,所以如果他们要升级产业,一般需要升级机械或者重新购置机械。在现代科技的影响下,大产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薄利多销”的经营模式成为商人盈利的主要模式,注重量多于注重质,因此业主不会频繁地进行产业升级。但是从社会总体上看,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远远超过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这得益于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消费水平提高带来的对产品更高的要求。
古代个体手工升级灵活,整体社会更新速度慢,但升级成本较低,容易出现精品。现代工业个体产业升级慢,社会整体更新速度快,升级成本高昂,精品率低,产品的使用周期短,容易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3.5 生产对环境的依赖
《考工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古代手工造物,不仅受材料和工匠技术的影响,和地域、气候、季节等自然因素也有密切的联系。正是因为科技不发达,人类一直受制于自然环境,也依赖自然环境。“天人合一”是手工造物方式的主导思想。 古代手工造物密切关注自然规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虽然没有归纳到科学理论的高度,但是却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历史经验,这也就是为何在今天科技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我们依然致力于《考工记》《天工开物》《梦溪笔谈》等著作的研究和解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之者谓之器”以及“物以载道”,“器”是“道”落到实处的具体表现。古代造物的考虑相对来说更为全面,因其造物不只是在乎物的本身,而更在乎物与人、物与环境、物与社会、物与自然规律的关系。
现代科技、运输等行业的发展和新材料的发明,使人类造物摆脱了地域、气候等的限制。新材料的出现大大突破了对自然材料的依赖,部分新材料显示出自然材料无法比拟的性能优势。但是新材料的安全性和产生的废弃物也导致了一系列新的环境问题,产生废物的速度远远超过自然的净化速度。快速消耗地球资源的造物活动丝毫不考虑人类的真实需求,反而一味地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刺激消费。可以说,现代工业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却忽视了自然运行规律,忽视了人类生存的真实需求而盲目造物,导致了资源严重浪费、污染环境等问题的出现。
4 結语
我国古代手工艺行业呈现出对工匠技艺的要求较高,工匠一生只从事一个行业,工匠对行业有深厚的情感和信仰,手工艺品升级灵活且易出精品,依赖和尊重自然环境等特点。相比之下,凸显了现代工业生产模式下,对工人的专业技能的忽视,工人对行业缺乏热情,工人从业时间短、经验少以及产业升级成本高,忽视自然规律,盲目生产等不足。这也提醒我们:第一,要重视员工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的培养,加深生产者对行业的了解;第二,尊重和鼓励(奖励)技艺高超、品德高尚,为行业作出贡献的劳动者,重视劳动者的作用和地位;第三,在造物过程中要时常用俯视的角度去看待造物活动,时刻把握造物的本质,全面地看到人、物、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第四,同时也要求劳动者能正视自己的行业,对自己、对自己的行业以及社会负责,找到自己的人生追求,并百折不挠地坚持下去。
我们每个人都是造物的主体,当工匠精神被赋予了那么崇高的内涵之后,我们多数人已担当不起“工匠”的称谓。产品的不足直接反映了作为造物主体的我们内在精神的缺失,因此提倡工匠精神,与其说是对产品质量的追求,不如说是对自我发展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曹焕旭.中国古代工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54.
[2] 王文章.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3] 吕品田.必要的张力[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4] 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5] 王迩淞.工匠精神[J].中华手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