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五”时期是白银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城市经济转型,摸清白银市产业基础,挖掘产业发展的优势,着力培育产业多元化發展,对于加快经济转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实基础和背景条件
(一)基础:和建市初相比,白银市的综合经济实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发展多元支柱产业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11.18亿元,经济总量规模居于全省第四位,大口径财政收入33.81亿元;群众基本解决了温饱,正朝着小康目标迈进,农民人均纯收入338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13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48.44亿元。
(二)态势:围绕城市经济转型,白银市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接续产业迈出了新的步伐。电力、煤炭、化学工业成长速度加快,产值占限额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从1995年的9.23%、6.04%、9.01%调整为2010年的16.67%、21.78和8.8。白银高科技产业园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白银市被科技部授予“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在传统主导产业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工业总产值年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避免了“矿竭城衰”.
(四)机遇:“十二五”将是白银市产业发展机遇。一是国家对首批资源枯竭城市的扶持延长至“十二五”。二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大力支持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率先发展,三是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中提出支持西部地区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四是《甘肃省政府关于支持白银市做好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的意见》(甘政发[2008]69号)提出要给予白银市财税金融、矿产开发和土地利用、社会发展扶持和产业发展扶持等政策支持。五是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提出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六是国务院批复的《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中,包含白银市循环经济项目21项,总投资770亿元,投资规模占全省总投资的36%。
(五)优势:白银市具有发展多元支柱产业的比较优势。一是产学研联合优势,尤其是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升格为国家级园区,为利用中科院的人才、技术优势搭建了有效平台。二是区域内资源具有多样性,已发现和探明的矿种有45种,探明储量的矿产23种,石灰石、陶土、石膏、石英石、凹凸棒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及水能、农畜产品资源优势比较突出。三是煤炭、电力充沛,全市煤炭生产能力突破1200万吨,还有可采储量9亿多吨,已建成和在建火电、水电装机容量近400万千瓦。四是区位优势明显,地处西安、兰州、银川、西宁等省会城市的交汇地带,公路、铁路、航空交通体系完善,对外联系便利。五是区域组合条件优越,黄河流经全市258公里,用水条件便利,城市腹地广阔,空间扩展条件良好.
(六)挑战:白银市是一个资源型城市。近几年,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收支、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就业等主要经济指标完成年度任务都承受较大压力,这是缺乏支柱产业多元化的综合反映。白银的一些优势产业,由于集中度不够,产业关联度低,效益较低,面临来自各方面的竞争压力。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提升全市经济整体竞争力迫在眉睫。
二、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
(一)做大有色金属工业。实施资源扩张、技术提升、产业集群三大战略,着力建设国家重要的多品种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努力在新型合金材料、新型稀有金属材料、贵金属材料、稀土深加工产品、铝型材及专用铝材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有色金属工业产值突破600亿元;利税达到60亿元以上;主要生产能力争取在“十二五”前三年基本形成。
(二)做强精细化工产业。发挥银光集团特种化工核心技术和TDI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加强协作联合,争取国家军转民化工项目集中在白银落户,支持银光集团进一步扩大TDI生产规模,实施10万吨PC(聚碳酸酯)和10万吨双酚A等项目2015年,形成15万吨TDI,10万吨PC,12万吨PVC,30万吨硝酸,100万吨复合肥生产能力。精细化工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
(三)壮大能源新能源工业。重点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实施大唐景泰电厂二期、黄河靖南水电站等重点工程。“十二五”期间,新增装机容量730万千瓦,全市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130万千瓦,比“十一五”末增长182.5%,占全省的比重达到30%以上。煤炭年生产能力达到1500万吨。基本形成煤炭、火电、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并举的复合型能源产业体系,能源新能源工业产值达到250亿元。
(四)积极培育装备制造产业。努力促进国家“双高一优”计划项目“高温超导导体”、国家“973”计划项目“核聚变超导绞缆”等项目尽快实现产业化,建设新型特种电缆研发生产基地。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
(五)提升陶瓷和建材工业。推广应用新型干法窑外分解、低温余热发电、利用工业废弃物可替代原料和生活垃圾生产“生态水泥”等工艺,整合区域内水泥企业,上大压小,促进产业升级。开展凹凸棒深加工,引进成熟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利用丰富的石英石和石膏资源,开发多晶硅等高附加值产品、节能环保材料和高档轻质装饰材料。陶瓷和建材工业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
(六)着力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业。开发潜力巨大。依托雨润肉制品、蒙牛乳业、汇源果汁、祁连雪淀粉、三福粮油、华惠麦芽、特澳特番茄酱、熙瑞菊粉等知名企业;建设马铃薯、小杂粮、啤酒大麦、红枣、枸杞等区域优势产品基地,培育粮油、淀粉、肉蛋奶、果蔬、饲草、啤酒麦芽等龙头加工企业群体,建设面向全国、服务兰州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给基地。农产品深加工业产值达到25亿元以上。
(七)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建设5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扶持发展农家乐旅游。创建一批国家A级旅游景区和百强旅行社,开发一批旅游商品。到2015年,全市游客接待量突破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6亿元,力争旅游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6%以上。
(八)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有色金属功能材料、稀土材料、电池材料、纳米材料、光盘用聚碳酸酯、碳纤维、碳碳复合材料、新型建材等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再生利用为主的生态环保产业;以生物制药、生物酶、生物发酵为主的生物制品产业;利用碳酸锂、储氢合金粉、六氟磷酸锂和铅锌等上游材料,开发锂离子电池、锌空气电池、镍氢电池和铅酸电池,争取国家布局,谋划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从增量上优化经济结构。新兴产业工业产值达到15亿元。
三、行动计划和支撑体系
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加强引导,分步实施,健全完善协调推进机制,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积极性,形成整体工作合力。
(一)组织保证,健全完善协调推进机制。有效地将政府、企业、银行和相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优势有机组合起来,共同研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确定重点建设项目,协调落实招商引资。把培育发展支柱产业的成效作为考核工作绩效的重要参考因素,切实强化激励约束机制。
(二)规划引导,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有重点、有计划、有选择地开展产业链招商、项目资金争取和资源配置。每个县区都要按照规划要求做好所辖区域的工作,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打造平台,坚持走产学研联合之路。努力提高判别高新技术程度的能力,引进能够弥补技术链条薄弱环节的关键技术和先进技术。充分挖掘白银籍国外留学人员等高层次人才资源,鼓励和吸引他们以各种方式服务于我市的经济建设。
(四)加强引导,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寻求与国内外一流企业、优势产业的对标工作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从全行业宽视角、动态的角度审视企业发展,找准前进目标、合作伙伴和加速发展的办法与途径,广泛整合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多方融资,切实提高投资保障水平。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直接上市融资。把政府信用和银行信用结合起来,更加有效地将储蓄存款转化为发展资金。
(六)优化环境,不断完善支撑保障体系。继续改善发展的硬环境,加紧环境污染治理、生活水水源、机场高速公路、白宝铁路延伸、城市生态绿化等重点工程实施。简化审批手续,改善发展软环境。
通过技术改造和招商引资,实施一批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产业链延伸项目,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取得实质性突破,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初步改变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工业结构,形成在全国或西北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型支柱产业和优势主导产品,形成以优势产业为主导,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现实基础和背景条件
(一)基础:和建市初相比,白银市的综合经济实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发展多元支柱产业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11.18亿元,经济总量规模居于全省第四位,大口径财政收入33.81亿元;群众基本解决了温饱,正朝着小康目标迈进,农民人均纯收入338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13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48.44亿元。
(二)态势:围绕城市经济转型,白银市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接续产业迈出了新的步伐。电力、煤炭、化学工业成长速度加快,产值占限额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从1995年的9.23%、6.04%、9.01%调整为2010年的16.67%、21.78和8.8。白银高科技产业园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白银市被科技部授予“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在传统主导产业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工业总产值年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避免了“矿竭城衰”.
(四)机遇:“十二五”将是白银市产业发展机遇。一是国家对首批资源枯竭城市的扶持延长至“十二五”。二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大力支持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率先发展,三是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中提出支持西部地区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四是《甘肃省政府关于支持白银市做好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的意见》(甘政发[2008]69号)提出要给予白银市财税金融、矿产开发和土地利用、社会发展扶持和产业发展扶持等政策支持。五是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提出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六是国务院批复的《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中,包含白银市循环经济项目21项,总投资770亿元,投资规模占全省总投资的36%。
(五)优势:白银市具有发展多元支柱产业的比较优势。一是产学研联合优势,尤其是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升格为国家级园区,为利用中科院的人才、技术优势搭建了有效平台。二是区域内资源具有多样性,已发现和探明的矿种有45种,探明储量的矿产23种,石灰石、陶土、石膏、石英石、凹凸棒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及水能、农畜产品资源优势比较突出。三是煤炭、电力充沛,全市煤炭生产能力突破1200万吨,还有可采储量9亿多吨,已建成和在建火电、水电装机容量近400万千瓦。四是区位优势明显,地处西安、兰州、银川、西宁等省会城市的交汇地带,公路、铁路、航空交通体系完善,对外联系便利。五是区域组合条件优越,黄河流经全市258公里,用水条件便利,城市腹地广阔,空间扩展条件良好.
(六)挑战:白银市是一个资源型城市。近几年,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收支、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就业等主要经济指标完成年度任务都承受较大压力,这是缺乏支柱产业多元化的综合反映。白银的一些优势产业,由于集中度不够,产业关联度低,效益较低,面临来自各方面的竞争压力。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提升全市经济整体竞争力迫在眉睫。
二、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
(一)做大有色金属工业。实施资源扩张、技术提升、产业集群三大战略,着力建设国家重要的多品种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努力在新型合金材料、新型稀有金属材料、贵金属材料、稀土深加工产品、铝型材及专用铝材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有色金属工业产值突破600亿元;利税达到60亿元以上;主要生产能力争取在“十二五”前三年基本形成。
(二)做强精细化工产业。发挥银光集团特种化工核心技术和TDI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加强协作联合,争取国家军转民化工项目集中在白银落户,支持银光集团进一步扩大TDI生产规模,实施10万吨PC(聚碳酸酯)和10万吨双酚A等项目2015年,形成15万吨TDI,10万吨PC,12万吨PVC,30万吨硝酸,100万吨复合肥生产能力。精细化工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
(三)壮大能源新能源工业。重点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实施大唐景泰电厂二期、黄河靖南水电站等重点工程。“十二五”期间,新增装机容量730万千瓦,全市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130万千瓦,比“十一五”末增长182.5%,占全省的比重达到30%以上。煤炭年生产能力达到1500万吨。基本形成煤炭、火电、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并举的复合型能源产业体系,能源新能源工业产值达到250亿元。
(四)积极培育装备制造产业。努力促进国家“双高一优”计划项目“高温超导导体”、国家“973”计划项目“核聚变超导绞缆”等项目尽快实现产业化,建设新型特种电缆研发生产基地。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
(五)提升陶瓷和建材工业。推广应用新型干法窑外分解、低温余热发电、利用工业废弃物可替代原料和生活垃圾生产“生态水泥”等工艺,整合区域内水泥企业,上大压小,促进产业升级。开展凹凸棒深加工,引进成熟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利用丰富的石英石和石膏资源,开发多晶硅等高附加值产品、节能环保材料和高档轻质装饰材料。陶瓷和建材工业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
(六)着力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业。开发潜力巨大。依托雨润肉制品、蒙牛乳业、汇源果汁、祁连雪淀粉、三福粮油、华惠麦芽、特澳特番茄酱、熙瑞菊粉等知名企业;建设马铃薯、小杂粮、啤酒大麦、红枣、枸杞等区域优势产品基地,培育粮油、淀粉、肉蛋奶、果蔬、饲草、啤酒麦芽等龙头加工企业群体,建设面向全国、服务兰州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给基地。农产品深加工业产值达到25亿元以上。
(七)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建设5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扶持发展农家乐旅游。创建一批国家A级旅游景区和百强旅行社,开发一批旅游商品。到2015年,全市游客接待量突破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6亿元,力争旅游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6%以上。
(八)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有色金属功能材料、稀土材料、电池材料、纳米材料、光盘用聚碳酸酯、碳纤维、碳碳复合材料、新型建材等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再生利用为主的生态环保产业;以生物制药、生物酶、生物发酵为主的生物制品产业;利用碳酸锂、储氢合金粉、六氟磷酸锂和铅锌等上游材料,开发锂离子电池、锌空气电池、镍氢电池和铅酸电池,争取国家布局,谋划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从增量上优化经济结构。新兴产业工业产值达到15亿元。
三、行动计划和支撑体系
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加强引导,分步实施,健全完善协调推进机制,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积极性,形成整体工作合力。
(一)组织保证,健全完善协调推进机制。有效地将政府、企业、银行和相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优势有机组合起来,共同研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确定重点建设项目,协调落实招商引资。把培育发展支柱产业的成效作为考核工作绩效的重要参考因素,切实强化激励约束机制。
(二)规划引导,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有重点、有计划、有选择地开展产业链招商、项目资金争取和资源配置。每个县区都要按照规划要求做好所辖区域的工作,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打造平台,坚持走产学研联合之路。努力提高判别高新技术程度的能力,引进能够弥补技术链条薄弱环节的关键技术和先进技术。充分挖掘白银籍国外留学人员等高层次人才资源,鼓励和吸引他们以各种方式服务于我市的经济建设。
(四)加强引导,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寻求与国内外一流企业、优势产业的对标工作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从全行业宽视角、动态的角度审视企业发展,找准前进目标、合作伙伴和加速发展的办法与途径,广泛整合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多方融资,切实提高投资保障水平。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直接上市融资。把政府信用和银行信用结合起来,更加有效地将储蓄存款转化为发展资金。
(六)优化环境,不断完善支撑保障体系。继续改善发展的硬环境,加紧环境污染治理、生活水水源、机场高速公路、白宝铁路延伸、城市生态绿化等重点工程实施。简化审批手续,改善发展软环境。
通过技术改造和招商引资,实施一批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产业链延伸项目,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取得实质性突破,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初步改变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工业结构,形成在全国或西北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型支柱产业和优势主导产品,形成以优势产业为主导,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