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分析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中学生现代诗歌写作教学的价值,即发展言语能力、训练创造性思维、建构审美理解、树立文化自信。再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探索可行性教学策略:读写结合,训练仿写;转换改编,尝试仿写;创设情境,鼓励写作;积累素材,提升人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现代诗歌;写作教学策略
一、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中学生现代诗歌写作的价值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中学生现代诗歌写作教学对中学生在发展言语能力,训练思维,建构审美意识,树立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塑造健全人格方面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新课程改革的基点是“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现代诗歌写作的独特价值符合当前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趋势。
在诗歌写作教学中,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可培养语感,发展言语能力;激活想象,训练创造性思维;唤起审美,建构审美理解;开拓视野,树立文化自信。
二、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中学生现代诗歌写作的教学策略
(一)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读写结合,训练仿写
读写能力是言语能力之一,阅读是输入方式,写作则是一种输出方式。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读写结合,训练仿写,来深化对诗歌语言的认识和理解,推动学生的言语能力发展。
在阅读一定量现代诗歌的基础上,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趣味性的小诗片段,引导学生通过仿写进行训练,激发学生对现代诗的兴趣。在不断的实践训练中,学生积累言语经验,形成自觉的言语意识。
例如余映潮老师在执教《纸船——寄母亲》时,提前给出学习任务,即深情地朗诵、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他不断地让学生朗诵,进入诗境,感受水一样柔情的韵味。最后,根据诗的第三节请学生进行仿写。余老师在旁适时引导:仿写时要注意分析意象,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借助联想、想象、排比、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情感。余映潮老师点拨性地指导,有利于学生扣题而仿,避免出现抛开文题,只为抒情而表面抒情的现象,降低对诗歌解读相关知识的困惑。余老师想到学生仿照文本,可能会只局限于写梦中的思念,于是告诉学生,有多个角度、多个抒情对象可以写,让学生自由仿写,表达他们的真挚感受。后来在学生的分享中,有写对白血病患者的关怀和爱心,对白衣天使的赞许,对父亲的爱,对艾滋病患者的鼓励,对老师的感恩等等。学生的仿写包含了诗歌写作的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饱含情感、抓住意象、恰当修辞。
仿写训练,既使学生再次体验、理解作者的审美艺术构思,也能提高炼字、造句的能力。
(二)基于思維发展与提升——转换改编,尝试改写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思维品质的提升。”[1]基于思维发展与提升上的探索,可通过尝试改写,如转换文体、改编古诗,激活学生的想象,运用联想想象,重新构思,带着自己的想法去改写。
1.转换文体
因为诗歌语言是最含蓄、凝练的,现代诗歌中意象重往往具有多义性、模糊性,讲究“留白”,那么在将其他文体转变为诗歌时,学生首先需要对最初文本有一定深度上的认识,能把握文意,知晓文章主旨,然后再用诗歌语言描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思维的有意识参与,需要回顾以前学过的各类知识,需要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本之间进行“转换”思考,并且要联想对于生活的观察和感悟,通过想象,再把自己的感悟、认识转化为诗。
例如王荣生教授在教《死水》时,课后作业布置的是:阅读贾平凹的《丑石》,借鉴《死水》的艺术手法和技巧,将其改编成一首诗。表面上看是模仿一首诗来进行改写,实际上学生在阅读完《丑石》之后,会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会被丑石的执着顽强所触动,接着,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模式,思考两篇课文里的异同,结合诗意化的语言,模仿《死水》的诗歌写作技法,书写自己对《丑石》的感悟和认识。学生在实践训练中再一次领略诗歌的美,感受诗歌的“三美”,培养了学生的抒情能力,也有利于实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2.改编古诗词
教师善于整合语文课程资源,能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进行角度转换,将古典诗词改编为富有现代气息的现代诗歌。
例如,董一菲老师将《迢迢牵牛星》与《世界上最远的距离》相结合,让学生以《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为仿照,写一段关于《迢迢牵牛星》的小诗。尝试改写有利于促进激活想象,促进学生思维力的发展,提高现代诗歌写作中的程序性知识运用的能力。
(三)基于审美鉴赏与创造——创设情境,鼓励写作
基于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在仿写、改写训练之后,水平提升到一定高度时,鼓励学生运用创造性的诗歌语言,进行自主写作,关注生活,内省并描绘内心的独特感受,发散思维,书写生命的美的诗意。
例如,在执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余映潮老师说:“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们该怎样对待新的生活。结合你对生活的体会自由写诗。请以‘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作为第一句,写一节小诗。”[2]余老师巧妙创设情境,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了,我们可以选择怎么做呢?然后学生分享自己写的小诗,构思、手法上都比较精妙。余老师给出相应的指导性评价,在激励学生的同时点明作品的优点,激励学生的写作动力。接着再品读邵燕祥的《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先写后读,学生在审美中不断进行体验、感知、实践。而且,学生将审美感受和体验迁移到写作中,能动创造,提升了审美创造力。
因此,基于审美鉴赏与创造,教给学生相应的诗歌写作方法,创设相应情境,激励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联系生活,自主写作。
(四)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积累素材,提升人文素养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在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3]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和灵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树立文化自信。教师可开展各项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现代诗歌素材,在浸润熏陶中提升语文素养,这也是语文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对现代诗歌写作教学的基本要求。
例如,在班里开展诗歌意象分类阅读,如“寻找诗歌中的春天”、“寻找诗歌中的明月”;或者开设“诗人专栏”、“诗歌写作大赛”等现代诗歌小活动,以及引导学生去了解国内外优秀的现代诗人,开展“名诗推荐”。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积累了对现代诗歌的感性认识,也增加了现代诗歌阅读容量,拓宽视野,在以读促写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活动形式还亟需我们去继续探索、实践,让学生在阅读积累中,提高写作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
[2]余映潮.听余映潮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0.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现代诗歌;写作教学策略
一、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中学生现代诗歌写作的价值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中学生现代诗歌写作教学对中学生在发展言语能力,训练思维,建构审美意识,树立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塑造健全人格方面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新课程改革的基点是“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现代诗歌写作的独特价值符合当前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趋势。
在诗歌写作教学中,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可培养语感,发展言语能力;激活想象,训练创造性思维;唤起审美,建构审美理解;开拓视野,树立文化自信。
二、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中学生现代诗歌写作的教学策略
(一)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读写结合,训练仿写
读写能力是言语能力之一,阅读是输入方式,写作则是一种输出方式。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读写结合,训练仿写,来深化对诗歌语言的认识和理解,推动学生的言语能力发展。
在阅读一定量现代诗歌的基础上,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趣味性的小诗片段,引导学生通过仿写进行训练,激发学生对现代诗的兴趣。在不断的实践训练中,学生积累言语经验,形成自觉的言语意识。
例如余映潮老师在执教《纸船——寄母亲》时,提前给出学习任务,即深情地朗诵、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他不断地让学生朗诵,进入诗境,感受水一样柔情的韵味。最后,根据诗的第三节请学生进行仿写。余老师在旁适时引导:仿写时要注意分析意象,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借助联想、想象、排比、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情感。余映潮老师点拨性地指导,有利于学生扣题而仿,避免出现抛开文题,只为抒情而表面抒情的现象,降低对诗歌解读相关知识的困惑。余老师想到学生仿照文本,可能会只局限于写梦中的思念,于是告诉学生,有多个角度、多个抒情对象可以写,让学生自由仿写,表达他们的真挚感受。后来在学生的分享中,有写对白血病患者的关怀和爱心,对白衣天使的赞许,对父亲的爱,对艾滋病患者的鼓励,对老师的感恩等等。学生的仿写包含了诗歌写作的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饱含情感、抓住意象、恰当修辞。
仿写训练,既使学生再次体验、理解作者的审美艺术构思,也能提高炼字、造句的能力。
(二)基于思維发展与提升——转换改编,尝试改写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思维品质的提升。”[1]基于思维发展与提升上的探索,可通过尝试改写,如转换文体、改编古诗,激活学生的想象,运用联想想象,重新构思,带着自己的想法去改写。
1.转换文体
因为诗歌语言是最含蓄、凝练的,现代诗歌中意象重往往具有多义性、模糊性,讲究“留白”,那么在将其他文体转变为诗歌时,学生首先需要对最初文本有一定深度上的认识,能把握文意,知晓文章主旨,然后再用诗歌语言描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思维的有意识参与,需要回顾以前学过的各类知识,需要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本之间进行“转换”思考,并且要联想对于生活的观察和感悟,通过想象,再把自己的感悟、认识转化为诗。
例如王荣生教授在教《死水》时,课后作业布置的是:阅读贾平凹的《丑石》,借鉴《死水》的艺术手法和技巧,将其改编成一首诗。表面上看是模仿一首诗来进行改写,实际上学生在阅读完《丑石》之后,会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会被丑石的执着顽强所触动,接着,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模式,思考两篇课文里的异同,结合诗意化的语言,模仿《死水》的诗歌写作技法,书写自己对《丑石》的感悟和认识。学生在实践训练中再一次领略诗歌的美,感受诗歌的“三美”,培养了学生的抒情能力,也有利于实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2.改编古诗词
教师善于整合语文课程资源,能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进行角度转换,将古典诗词改编为富有现代气息的现代诗歌。
例如,董一菲老师将《迢迢牵牛星》与《世界上最远的距离》相结合,让学生以《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为仿照,写一段关于《迢迢牵牛星》的小诗。尝试改写有利于促进激活想象,促进学生思维力的发展,提高现代诗歌写作中的程序性知识运用的能力。
(三)基于审美鉴赏与创造——创设情境,鼓励写作
基于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在仿写、改写训练之后,水平提升到一定高度时,鼓励学生运用创造性的诗歌语言,进行自主写作,关注生活,内省并描绘内心的独特感受,发散思维,书写生命的美的诗意。
例如,在执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余映潮老师说:“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们该怎样对待新的生活。结合你对生活的体会自由写诗。请以‘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作为第一句,写一节小诗。”[2]余老师巧妙创设情境,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了,我们可以选择怎么做呢?然后学生分享自己写的小诗,构思、手法上都比较精妙。余老师给出相应的指导性评价,在激励学生的同时点明作品的优点,激励学生的写作动力。接着再品读邵燕祥的《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先写后读,学生在审美中不断进行体验、感知、实践。而且,学生将审美感受和体验迁移到写作中,能动创造,提升了审美创造力。
因此,基于审美鉴赏与创造,教给学生相应的诗歌写作方法,创设相应情境,激励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联系生活,自主写作。
(四)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积累素材,提升人文素养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在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3]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和灵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树立文化自信。教师可开展各项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现代诗歌素材,在浸润熏陶中提升语文素养,这也是语文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对现代诗歌写作教学的基本要求。
例如,在班里开展诗歌意象分类阅读,如“寻找诗歌中的春天”、“寻找诗歌中的明月”;或者开设“诗人专栏”、“诗歌写作大赛”等现代诗歌小活动,以及引导学生去了解国内外优秀的现代诗人,开展“名诗推荐”。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积累了对现代诗歌的感性认识,也增加了现代诗歌阅读容量,拓宽视野,在以读促写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活动形式还亟需我们去继续探索、实践,让学生在阅读积累中,提高写作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
[2]余映潮.听余映潮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