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

来源 :财富圈TID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rt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所留下的全部可变换为现金的财产,将以下列方式予以处理:这份资本由我的执行者投资于安全的证券方面,并将构成一种基金;它的利息将每年以奖金的形式,分配给那些在前一年里曾赋予人类最大利益的人。上述利息将被平分为5份,其分配办法如下:一份给在物理方面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一份给作出过最重要的化学发现或改进的人;一份给在生理和医学领域作出过最重要发现的人;一份给在文学方面曾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杰出作品的人;一份给曾为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为废除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举行和平会议作出过最大或最好工作的人。物理和化学奖金,将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生理学和医学奖金由在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医学院授予;文学奖金由在斯德哥尔摩的瑞典文学院授予;和平奖金由挪威议会选出的一个五人委员会来授予。我的明确愿望是,在颁发这些奖金的时候,对于授奖候选人的国籍丝毫不予考虑,不管他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只要他值得,就应该授予奖金。
  我在此声明,这样授予奖金是我的迫切愿望。
  这是我的唯一有效的遗嘱。在我死后,若发现以前任何有关财产处理的遗嘱,一概作废。
  阿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
  1895年11月27日
  这大概是对世界影响最大的遗嘱之一。至此,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奖”就此诞生了。如今,在孩子们都必须学习的语文课本上,是这样介绍诺贝尔的: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的事业,用以奖掖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远地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册上。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世人皆知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
  诺贝尔奖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了,而在这百年当中,中国却经历了无数的战争与动荡,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几乎都处于历史低谷。在百年的动荡之后,获得诺贝尔奖的肯定,就成为了国人走出低谷的里程碑式的梦想。就在几天前,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无疑让习惯失望的我们再次燃起了刘诺贝尔奖的关注与热情。事实上,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虽然曾缔造过对于推动世界文明进程至关重要的四大发明,虽然有着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优美文字与大量传世佳作,但遗憾的是,这些都只是历史上的辉煌。近百年来,经过了战争浩劫与重建,经历了经济的发展与飞跃后,在生活水平与物质水平已与发达国家接近的今天,我们无疑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迫切需要得到国际上对于我们精神文化的认可。而诺贝尔奖,无疑正是这种世界认可的重要体现之一。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
  事实上,我们只想讲述那些曾获得过诺贝尔奖的杰出华人的成就与故事,但在此之前,恐怕我们不得不做的是:充满敬意的重新温故一番这个著名奖项的创造者: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一生。
  1833年10月21日,诺贝尔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按照瑞典人的命名习惯,阿尔弗雷德是名,诺贝尔是姓。不过按照后来约定俗成的叫法,诺贝尔家族的姓后来通常也就用以指阿尔弗雷德本人。诺贝尔的母亲是以发现淋巴管而成为著名的瑞典博物学家鲁德贝克的后裔。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是位发明家,在俄国拥有大型机械工厂,1840-1859年其父在圣彼得堡从事大规模水雷生产,这些水雷及其他武器曾用于克里米亚战争。他发明了家用取暖的锅炉系统、设计了种制造木轮的机器、设计制造了大锻锤、改造了工厂设备。1853年5月,沙皇尼古拉一世为了表彰伊曼纽尔·诺贝尔的功绩,破例授予他勋章。在父亲永不停息的创造精神影响和引导下,诺贝尔走上了光辉灿烂的科学发明道路。
  诺贝尔的学校生活仅止于小学。他到了上学的年龄时,被送进了斯德哥尔摩的圣雅各布高级卫道士小学念了几个学期的书。在这所小学里他所有的功课以及品德都得了最高分,是82个学生中得到最高分数的3个学生之一。
  1842年,诺贝尔随家人到俄国彼得堡生活,父亲给三兄弟在家里办了一个诺贝尔家庭学校。此后的六七年内,爱好诗歌的诺贝尔一直做着“雪莱梦”,但父亲很反感,认为诗歌不过是懒散女子的消遣,一个有出息的男子汉不应当也不屑乐于此道。在家庭学校内,对诺贝尔理科教育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教师齐宁,他是俄国当时最著名的化学家。
  1850年,诺贝尔17岁时,父亲为了家族事业的发展,决定送诺贝尔到欧洲各国和美国去见见世面,同时考察欧洲国家和美国在机械、化工方面的现状和进展。直至他21岁才回到彼得堡。这期间,他开始接触硝化甘油炸药的制造技术。1863年,诺贝尔返回瑞典,与父亲及弟弟共同研制炸药,因意外爆炸事故炸毁工场,炸死弟弟,政府禁止他们再进行试验。他因此一度把实验室设在了斯德哥尔摩市外马拉湖的一条驳船上。直到1866年秋的一天,雷酸汞的爆炸试验成功了,它即是今天用途广泛的雷管。此后诺贝尔在炸药方面的一系列发明使他成为“现代炸药之父”。诺贝尔本质上是一位和平主义者,希望他发明的破坏性炸药有助于消灭战争,但他对人类和国家的看法却是悲观主义的。
  诺贝尔的爱情
  在诺贝尔生前与身后,人们对他常有欧洲“最富有的流浪汉”之说。他一生没有妻室儿女,也没有固定住所。他曾说过:“我在哪里工作,哪里就是我的家。”
  曾有3位女性进入他的生活,但一个早逝,一个无缘,一个无知而负心,诺贝尔的爱情是悲剧。
  青年时代的那次欧美之旅,诺贝尔曾在巴黎与一位法国姑娘有过短暂的热恋,不幸的是,那位姑娘不久猝然病逝。
  1876年诺贝尔43岁时,奥地利大元帅弗兰兹·金斯基伯爵之女伯莎应聘做他的秘书,诺贝尔对她一见倾心,无奈伯莎心已属人,这两人虽无缘结为连理,却结成了永恒的友谊,伯莎后来成为著名女作家、世界和平运动先驱之一。
  1876年秋,诺贝尔去奥地利进行商业旅行时,在维也纳的一家花店里结识了卖花女索菲。此后诺贝尔与索菲维持了近15年的关系。诺贝尔一度希望索菲成为他的伴侣,为她在疗养地买了一幢漂亮的别墅,在巴黎富人区购置了一座华丽的公馆,但由于索菲没有文化,缺乏教养,又不听诺贝尔的劝导,只知挥霍放荡,使诺贝尔感到忧伤与失望。   化学家的诗人梦
  诺贝尔在少年时代深受英国诗人雪莱的影响,并因此做过想当诗人的“雪莱梦”。成年之后,尽管由于技术发明与商务发展两方面的事务极为繁忙,业余时间很少,但诺贝尔对文学的爱好与他对科学的爱好一样始终如。可以说,文学与科学是诺贝尔的两大精神支柱。
  对于英国文学,诺贝尔除了喜欢阅读雪莱、拜伦和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之外,甚至对英国不怎么著名的作家作品也极为熟悉。对于法国文学,他除了与雨果有直接交往而阅读他的作品之外,还广泛地阅读莫泊桑、巴尔扎克、左拉等人的作品。对于俄国文学,他喜欢阅读果戈里、陀斯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对于包括他的祖国瑞典在内的斯堪的纳斯亚各国的文学,他阅读过易卜生、比约恩森、加博格、基兰等人的作品。对这些作品他都有过独特的评价。
  诺贝尔不仅喜欢阅读文学作品,而且也曾尝试过进行文学创作。他写过诗,《一则谜语》就是他的一首自传体式的长诗。晚年他开始创作小说,1861年写的《在最明亮的非洲》、1862年写的《姊妹们》,这两部作品抒发他对社会改革的观点,1895年写的喜剧《杆菌发明专利权》,则对现买持批评态度,作品充满了挖苦和讥讽。
  他唯一的一部正式出版的戏剧作品,是写于1895年的《复仇的女神》。这部悲剧在巴黎出版时,诺贝尔已经永辞人世。他的家族成员们认为:“像这么一部可怜的剧作,不能给一位伟人带来荣誉的纪念。”因此只留下3本保存,其余的全部销毁。这个家族的决定也许是对的,因为,诺贝尔在年轻时表现出来诗人的气质,已经在漫长的发明家和大企业主的一点儿也不浪漫的岁月中消失了。
  诺贝尔的工业帝国
  诺贝尔生前曾说他不喜欢经商,说他厌恶那些尔虞我诈的商务纠纷,他说与其进那些商务仲裁所,不如进他的技术实验室。然而他可确实是一位富有的商人,他生前在各国创建的诺贝尔分公司,可以说是现代跨国公司的先驱。
  仅在瑞典,诺贝尔就开办过4家工厂'1865年,诺贝尔在德国汉堡开设了德国的诺贝尔公司;1873年至1891年迁居法国期间,法国诺贝尔公司所属的工厂开办到7家;英国的诺贝尔公司所属的工厂曾发展到8家;到70年代,诺贝尔已成工业巨富,他委托大哥在芬兰和俄国开办了化工厂还投资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后者曾是诺贝尔巨额资产的重要财源之一。
  后来各国的公司和工厂被改组为两个国际托拉斯:英德托拉斯和拉丁托拉斯。从1886年到1896年的10年间,诺贝尔跨国公司已遍及21个国家,拥有9Q余座工厂雇工多达万余人,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诺贝尔跨国公司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庞大的工业帝国。
  诺贝尔在巴黎工作和生活期间,流传着不少有关他的轶闻趣事。有一则说,他聘用作为厨娘的一个法国姑娘告诉他,她要辞职去结婚。诺贝尔问这位法国姑娘要他送点什么结婚礼物,这位聪明而机灵的法国姑娘提出:别的都不要,只想要“诺贝尔先生本人一天所挣的钱”。这个请求可难倒了诺贝尔,因为诺贝尔本人也不知道他一天挣多少钱。然而,诺贝尔是一个答应了的事就一定要办的人,于是他经过几天计算之后,算出他一天大概能挣4万法郎。这样,他就把4万法郎作为结婚礼物赠给了那位姑娘。据说这笔钱在当时的价值,仅靠它的利息就可以让这位姑娘舒心地过上一辈子。
  遗嘱风波
  在诺贝尔遗嘱公布之初,瑞典社会舆论的批评和谴责之声占了上风。报界公开地鼓励亲属上诉,反对它的理由主要是“法律缺陷”和“不爱国”。报界说,一个瑞典人不注意瑞典的利益,既不把这笔巨额遗产捐赠给瑞典,也没有给瑞典人甚至斯堪的纳维亚人获奖的优先权,还要瑞典承揽这些额外工作,从而给瑞典人带来不能给他们任何利益的麻烦,那纯粹是不爱国的,瑞典的奖金颁发机构将不可能令人满意地完成分派给它们的任务。遗嘱还把颁发和平奖金的任务交给一个由挪威议会指定的委员会,瑞典与挪威之间的关系当时已经非常紧张,这将要严重损害瑞典的利益。一部分社会民主党人士指责说,诺贝尔设立奖金支持个别杰出人物,无助于社会进步。他们认为,诺贝尔的财产来自劳动和大自然,应该使社会每一个成员都得到益处。
  而对法律缺陷的批评,曾被认为将便整个的遗嘱失效。高明的律师们挑出的第一个毛病是,遗嘱中没有明确讲出立嘱人是哪国公民。这样一来,就难以确定该由哪个国家的执法机关来判决遗嘱的合法性,更无法确定该由哪国政府来组织诺贝尔基金委员会了。这个指责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诺贝尔生在瑞典,成长在俄国,创业活动遍及欧洲,晚年也没有成为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有国籍的公民。他们挑出的第二个毛病是,遗嘱没有明确指出全部财产由谁来负责保管。他们说,虽然遗嘱说要成立个基金会,但又没有指定由谁来组织这个基金会。所以,可以认为,遗嘱执行人无权继承遗产,而继承遗产的基金会又不存在。
  经过遗嘱执行人索尔曼等人不懈努力,1898年5月21日,瑞典国王宣布诺贝尔遗嘱生效。1901年6月29日,瑞典国会通过了诺贝尔基金会章程。1901年12月10日,在诺贝尔逝世5周年的纪念日,颁发了首次诺贝尔奖。
  诺贝尔到底有多少资产,这是连诺贝尔自己也不十分清楚的问题。按照诺贝尔的遗嘱,要把他的全部资产变成现金,这本身就是一个牵涉到多国经济和法律的巨大工程。经索尔曼等人数年在多国之间来回奔波,终于在1900年对诺贝尔遗产的清理有了个初步的轮廓。遗产变换为现金的总额33233792瑞典克朗,约为92Q万美元。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诺贝尔的这笔遗产确买都是一笔巨额遗产。
  诺贝尔奖是按照诺贝尔最后的遗嘱订定的,分成下列的六项:
  (1)物理奖:由瑞典科学研究院决定,对于物理方面有重要发明和发现的人。
  (2)化学奖:由瑞典科学研究院决定,在化学有重要发现和改良的人。
  (3)医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的加罗林学会决定,在生理学或医学上,有重要发现的人。
  (4)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学术院决定,对文学思想有启发引导作用的人。
  (5)和平奖:由挪威议会组成的五人委员会决定。为促进国际的友好关系,且为和平会议的设立和普及竭尽心力,在军备的废除和缩减上有重要贡献的人。   (6)经济学奖: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话贝尔而增设的,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
  按章程规定,获奖者每年除了可以获得当年颁发的那份数额可观的奖金之外,还可以获得
  枚金质奖章和一份获奖证书。由于诺贝尔基金的主要基金每年是变化的,其基金所得纯收入也就每年有所不同,因此每年的每项奖金数额也就各不相同。例如,1901年第一次颁奖时,每项奖金的数额约为15万瑞典克朗,约合4.2万美元。此后,由于在债券、股票、房地产等方面的投资获利,诺贝尔基金不断增值积累,其奖金金额也在逐年增长。80年代之后,每项奖金的数额增加到100多万瑞典克朗。到了90年代,每项奖金数额又有较大增长。例如,1993年每项奖金为670万瑞典克朗,当年的这一数额约合84万美元。又如,1996年的每项奖金已增加到740万瑞典克朗,当年的这数额约合112万美元。
  金质奖章约重半镑,内含黄金23K,奖章直径约为6.5厘米,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不同奖项、奖章的背面饰物不同。每份获奖证书的设计也各具风采。颁奖仪式隆重而简朴,每年出席的人数限定在150Q人至1800人之间,其中男士要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严肃的晚礼服,仪式中所用的鲜花从世界各地空运而来,以表示对知识的尊重。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的圣雷莫去世,终年63岁。在去世前,他是这样总结自己的: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当他呱呱坠地时,他那可怜的生命,本可断送于一位仁慈的医生之手。主要的美德:保持指甲清洁,从不累及他人。主要的过失;没有太太,脾气很坏,消化不良。唯一的愿望:不被人活埋。最大的罪恶:不祭拜财神。
  丁肇中
  1976年,现年69岁的丁肇中因发现构成物质的第四种基本粒子-J粒子,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仪式上,丁肇中用
  口流利中文慷慨致词,这也是诺贝尔奖设立76年来,首次用汉语发表的获奖演说。这一刻,也成为了全球华人的骄傲。
  丁肇中的祖籍是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父亲丁观海、母亲王隽英皆任教于大学。1936年丁观海和已有身孕的妻子王隽英到美国进行学术访问时,王隽英意外早产。这个提前来到人间的婴儿,就是丁肇中。而也就在这样的巧合中,丁肇中变成了美国公民。
  出生3个月后,父母又把丁肇中带回了中国。他说:“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我一直是一个难民,不断地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当然,那时使我不可能得到任何的正规教育。“在他12岁时,随全家迁往台湾,才进中学读书,因而十分珍惜上学的机会。高中时,他特别喜欢理化,刻苦钻研,成绩很好,他的一个同学曾在毕业纪念册上给他这样的赠言:“你的理科可以说在班上无敌手,我希望你集中全力向理科进攻,发明几个丁氏定律!”中学毕业后,丁肇中被保送进台湾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1956年他20岁时只身赴美,进密歇根大学,于1962年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丁肇中选定了实验物理作为他的主攻方向。1972年他领导一个小组在纽约的布鲁克国家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去寻找新的重粒子。对于实验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曾经这样比喻道:“在雨季,一个象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万粒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有着不同的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
  1974年11月12日,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地工作了两年多,全力攻关的丁肇中向全世界宣布,他的小组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过的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这种粒子有两个奇怪的性质:质量重,寿命长,因而它一定来自第四夸克,这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只由三种夸克组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是“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
  丁肇中还有一个著名的外号“不知道先生”。这个外号的来源于2004年。那年的11月7日,南航报告厅座无虚席,师生们在聆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美藉华人丁肇中教授作报告,内容关于寻找太空中的反物质和喑物质。一个小时的精彩报告后,按照惯例,丁教授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您觉得人类在太空中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
  “不知道。”
  “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
  “不知道。”
  “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
  “不知道。”
  一问三不知,而且回答“不知道”时,丁肇中表情自然诚恳,没有任何明知不说的矫揉造作。在场的所有同学都大感意外。短暂的沉默后开始有人窃窃私语起来。旋即,他微笑着说:不知道的事情绝对不能去主观推断,尤其是最尖端的科学很难靠判断来确定是怎么回事。简短而平实的几句话,充满了中国人的哲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无独有偶,《庄子·齐物论》也记载了一个三问而三不知的故事:“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丁肇中这位享有盛誉的华人科学家,据说经常回答“不知道”。正是“不知道”激发的强烈求知欲,使他读起书来孜孜不倦,成为美国密歇根大学百年历史上从学士到博士完成时间最短的学生。当时该校每年学费1000美元,他因表现出色一直受到校方资助,从大学到博士的6年间,他仅用了100美元学费。也正是“不知道”激发的强烈好奇心,使他不断探索“不知道”的领域,为人类揭开了很多很多的“不知道”,并最终登上了诺贝尔领奖台。
  科学属于世界,科学家却属于自己的祖国。2005年6月18日,丁肇中携妻将子回到故乡山东日照寻根祭祖,实现了一个海外游子多年的夙愿。
  在故乡涛雒镇南门里,面对上千名久久迎候的父老乡亲,丁肇中的激动甚至远胜于领取诺贝尔奖的光荣时刻。种德堂西厢房是丁肇中父亲丁观海和母亲王隽英曾经住过的屋子,参观完西厢房,大家邀请丁肇中题字留念,丁肇中请妻子苏姗先题。   而姗会意一笑。这位金发碧眼的美国女士坐到古色古香的八仙桌前,在白纸上用英文深情写道:“今天对丁氏家族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树高千尺,叶落归根。苏姗。2005年6月18日。”丁肇中从夫人手里接过笔,让儿子克里斯托弗签上自己的名字,最后,在题字下面,又一笔划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丁肇中。
  丁氏家族是日照的名门望族,祖上屡出进士、举人,书香浓郁。丁肇中的祖父丁履巽肄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父亲丁观海早年就读于山东大学,是一位土木工程学家。抗战初期,幼小的丁肇中曾在故乡度过无邪的童年。
  跟随父亲回乡的克里斯托弗·丁是丁肇中惟一的儿子,这位19岁、身材高大的小伙子正在父亲母校——美国密歇根大学念二年级。爷爷丁观海专为心爱的孙子起了一个中文名字:丁明童。老人还为丁肇中的另外两个孩子分别起了中文名字,叫丁明美、丁明明。
  丁明童对父辈家乡的一切充满了好奇。每到一处,丁肇中部不厌其烦地用英语向儿子解说。他告诉儿子:“美国人喜欢去欧洲,那是去找他们的祖先;而你来中国,也是找自己的祖先。”在丁肇中心里,他是多少渴望儿子和他一样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故国家乡!
  伫立在祖父丁履巽的墓前,丁肇中表情沉重的脸上有了一丝宽慰。回忆1985年,少小离家的丁肇中首次回到阔别40多年的家乡探亲。2002年6月14日,丁肇中在第二次回乡祭扫祖星后说:“真应该带儿子回来,让他看看,让他知道他的根在这里。”如今,鬓毛已衰的丁肇中终于带着儿子回来了。整理一下花圈上的挽联,丁肇中牵着夫人苏姗的手,凝视着儿子,缓缨地用英语说:“Your root is here(你的恨在这儿。)”黑色的墓碑上镌刻着丁肇中亲拟的碑文:怀念我的祖父,一位鼓励家人为世界做贡献的人。
  朱棣文
  1997年,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朱棣文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他也是美国能源部的部长。这是继前劳工部部长赵小兰后,第二位出任美国内阁首长的华人,更是首位担任美国内阁首长的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负责美国联邦政府能源政策制定,能源行业管理,能源相关技术研发、核武器的研制和管理,防止核扩散等重要工作。美国政府未来在制订能源政策时,将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能源部部长将担当一个更加重要的角色,而朱棣文被认为是肩负这顶重任的理想人选。
  朱棣文从事的足目前世界上最尖端的激光致冷捕捉技术研究,有着非常广泛的实际用途,这项研究为帮助人类了解放射线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深入理解气体在低温下的量子物理特性开辟了道路。在原子与分子物理学中,研究气体的原子与分子相当困难,因为它们即使在室温下,也会以上百公里的速度朝四面八方移动,唯一可行的方法是冷却,然而,一般冷却方法会让气体凝结为液体进而结冻。朱棣文等3位学者则利用激光达到冷却气体的效果,即用激光束(molassos)达到万分之一绝对温度,等于非常接近绝对零度(摄氏零下273度)。原子一旦陷入其中,速度将变得非常缓慢,而变得容易俘获。该技术可以用来做精确测量,特别是做“重力测量”;人们还可以利用此技术做成重力分析图,由此解开地球上的许多谜团:例如观察油田的内层、勘探海底或地层内的矿物质,在生物科技上可以解读去氧核糖核酸(DNA)的密码;科学家还可以借此研究“原子激光”,制造精密的电子元件;也可以测量万有引力,进一步发展太空宇航系统,进行准确的地面卫星定位。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这的确是个了不起的研究成果。
  朱棣文的祖父朱祝年是江苏苏州太仓城厢镇的一位读书人,十分重视培养后代。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1943年留美就读麻省理工学院,1946年获该院化工博士,先后任美国圣路易、纽约及新泽西的3所大学教授,历任美国和欧洲60多家石油、化学、导弹、核子工程及太空公司的顾问;其母李静贞出生于天津一名门之家,1945年清华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工商管理。朱棣文的外祖父李书田毕业于天津大学,1923年公费留美,回国后投身教育事业,曾任天津大学校长,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朱棣文父兄辈中至少有12位拥有博士学位或大学教授职位。因此,朱棣文说,出身学术世家对他今天取得的成就有相当的影响。
  朱棣文曾多次访问中国。1998年6月,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朱棣文坦言,他一生有一个很大的遗憾,因为有一样东西他始终没有学好,这就是中文。朱棣文七八岁的时候,父母曾想过送他去学中文,但那时的他不想和周围的人不一样,也不想每个星期天早上到中文学校去,所以就很反抗。“现在回想起来,我希望那时父母能和我说中文,也希望当时我能继续上中文学校,或者进行类似的中文学习。”
  朱棣文是在中西文化共同浸染下成长起来的,继承了中西文化的精髓,他的内心深处既有西方人的率真、幽默,也有东方人的谦虚、含蓄。这无疑正是海外杰出华人的一个共同特征。
  莫言
  The Nobel Prize in Lite rature2012 was awarded to Mo Yan“who wIth hallucinatery realismme rges folk taIes history and thecontemporary”。
  这是在2012年10月11日,北京时间19点,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时,中国作家莫言获奖的颁奖词。其意为: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莫言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莫言的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他的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认为,莫言是中国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选。事实上,莫言已成为了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
  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审评委马悦然评点莫言说:“莫言非常会讲故事,太会讲故事了。他的小说都是很长的,除了在《上海文学》发表的《莫言小说九段》。”,“我感觉他写得太多了,他的书有现在的一半厚就更好了。”他还曾亲自对莫言说:“你的小说太长了,你写得太多了。”,莫言幽默地回答:“我知道,但是因为我非常会讲故事,只要开始了就讲不完。”
  说起莫言最著名的小说,大概莫过于《红高粱》了。该作一发,即引起了轰动。当年夏天,莫言与张艺谋等人合作,将《红高粱》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1988年春,电影《红高梁》获西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引起了世界对中国电影的关注。也成就了中国文化界的两位名人:张艺谋与莫言的世界知名度。
  在作品中摹刻了一出出“东北乡”传奇的莫言对自己的家乡
  往情深,“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莫言说:“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着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在回答“您作品中的什么地方打动了平委”时,莫言说:“我想最主要的是我的作品中的文学素质。这是一个文学奖,授予的理由就是文学。我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
  有人说,莫言的获奖意味着通过小说打开了个让西方世界,包括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莫言则说:这个普世价值现在也说的很烂了,大家都把普世价值挂在嘴边,实际上我理解的普世价值也没那么复杂,在文学作品里边,你写出了不仅仅能够打动你的同胞的作品,而且你的作品被翻译出去以后也能打动外国的读者,这样的作品就必然具有普世价值。
其他文献
也许你不会在其他酒瓶上看到如此精致曼妙的图案:花藤团簇的白色银莲花与金色玫瑰藤蔓配合修长的瓶身,透射馥郁的艺术气息,融合了高雅与浪漫一一那是法国著名玻璃艺术大师EmileGalle于1902年为顶级香槟品牌巴黎之花的美丽时光系列精心雕绘的酒瓶。精美的图案与瓶中香槟的芳醇典雅交相辉映,这个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成为了巴黎之花香槟的象征,也是“美丽时光”(Belle Epoque)的象征——20世纪初叶,当
期刊
假期是每个人都喜欢的词,谁都希望能够关了手机,忘了邮件,把自己彻底放空一段时间。这样不仅能够缓解工作以及人际关系给人带采的压力,让人重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生活中去,也能够增长个人见闻,因为再小的城市都会有它独到的美,一双慧眼所发现的也不光是美景,而是这个地方或慵懒或浪漫的气质。  大海对每个人都是宽容的,可以把泪水流进海里,仿佛它从来不曾存在过;可以把笑声交给海鸥,仿佛它们的鸣叫是在随着你一起欢笑;
期刊
前几日整理书柜,看到几本收藏多年的徐志摩的诗歌、散文、书信集,我想到几个月前去浙江海宁时,参观的徐志摩故居;又想到上海展览中心对面四明村里的徐志摩故居,在延安路高架拓宽时已经被拆除;想到徐志摩墓地的几多风波,不禁为这位绝世的才子叹息。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肖猴),浙江海宁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新月派诗歌的灵魂人物。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前,他父亲徐申如给
期刊
业界质疑:是救命稻草还是催命毒药?  近期,恒大地产增资扩股6亿美元。其中,香港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主席郑裕彤投资入股1.5亿美元,占公司股份3.9%:中东某国家投资局投资1.46亿美元,占公司股份3.8%:德意志银行、美林银行等其他5家机构投资八股2.1亿美元。  在遭遇了“上市门”后,恒大的资金链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质疑,这次成功从香港资本市场获得了近40亿港币的私募资金,似乎恒大又获得了一线生机。
期刊
中国被曝是陷于资金困境的“房利美”与“房地美”的最大外资机构债权人。  正当市场担忧震动美国金融界的房地美和房利美事件有可能加深次贷危机之际,有美财政部和美联储今年4月30日联合发布的“2007年海外持有美国证券情况的报告”称,中国持有的美国证券高达922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的1.197万亿美元,而9220亿美元的数额也超过了目前中国外汇储备的半数。  房利美和房地美向被称为“第二美联储”。这样看
期刊
牛刀则狂吼:谁来喝令孟晓苏闭嘴?  中房集团总裁孟晓苏近日在“转型时期的房地产融资渠道解析会”上做主题发言时,炮轰“地产大嘴”,直言他们“此时此刻应该闭嘴”。  在当日的发言中,孟晓苏说:“近几年,房价出现了一定涨幅,社会上有不少声音认为房地产是暴利行业,行业中有些人不争气,老说什么‘房地产就应该暴利’、‘开发商就应该给富人盖房’,这不是找骂吗?”接着他又说,在国务院公布调控政策后,很多地方政府正
期刊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茶文化悠久的国度,同时茶在中国也被视为一种礼仪与传统的象征。当然,这些关于茶的历史由来已久。而或许正是因为这些由来已久,所以给茶赋予了一成不变的永恒信号,而茶文化也成为了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不断被传承与发展。  悠久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同时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在中国,茶文化已有四五干年的发展历史,且长盛不衰。茶文化之所以如此受推崇,还因为它融合了佛、儒、道等诸派思想,独成
期刊
“如果爱一个人,就带她去看额济纳的秋天,因为那里的大漠胡杨就是真正的天堂。如果恨一个人,就带她去看额济纳的春天,因为那里是我国沙尘暴肆虐的地狱”。这是流传很广的一段话,它似乎是在告诉人们,对于额济纳而言,地狱与天堂,美丽与恐怖,有时仅一线之隔。一段反差如此之大的描述,诱惑着人们情不自禁地生出前往额济纳的;中动,急切的想亲身领略这天堂与地狱距离最近的地方。  恰逢国庆长假,约上好友,带上家人,驾车从
期刊
我们可以一起共度六个小时,我想让这段时间全部充满欢乐,所以我让他的激情缓和下来,以妖艳的神情代替了爱抚和温存。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费尽心思地去讨他人的欢心,我对自己的表现非常满意。吃过晚饭,我一会儿带着孩子气,一会儿又变得理智,一会儿淘气,一会儿又多愁善感,甚至还会表现出风骚放浪。我喜欢把他看成是一个待在自己后宫的苏丹,而自己则扮演着不同性格的妃子。其实,虽然他总是对同一个女人表示敬意,但每次接受他敬
期刊
萨克森的光辉历史  朗格的故乡萨克森不仅因其发明家与技术人员而闻名,其纪念性建筑与华丽的艺术典藏亦堪称绝美。  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特一世,人称“强者”奥古斯特,他对推广科学、工艺、艺术与建筑不余遗力,在其领导之下,萨克森的宏伟基础日渐成形。因为他的主导与赞助,萨克森逐渐崛起成为欧洲文化重镇之一,首都德累斯顿也因而被誉为“北方佛罗伦萨”,他可说是脍炙人口的萨克森辉煌时代的推手。“强者”奥古斯特一世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