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同时也是应用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中学生应重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要以兴趣为动力、深度融入生活、加大互动交流、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从而更深入的领悟数学的价值与魅力,为日后我们在数学领域继续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中生;数学学习;联系生活;深入思考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可见,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学知识,而数学知识的学习最终也要应用于生活实践。学以致用,是数学学科价值的体现,同时也是我们作为中学生就应该培养的数学应用意识,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结合自己对数学知识的思考,联系生活谈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将数学问题生活化,这样才能树立起大数学观,为今后我们的数学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以兴趣为动力,结合生活情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促使智慧之泉喷发的重要动力,对于学习数学知识来说,兴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了兴趣,也就有了深入思考的可能,有了兴趣,那么很多难题也就会迎刃而解。数学学习应联系生活,因为生活是有无限趣味的,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可以让我们更透彻的感知数学的价值和魅力,也可以充满兴趣的思考数学问题。我们应该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数学问题的眼睛,积极主动的发掘自己身边的、熟悉的和亲身经历的生活资源,从数学知识出发,在生活中验证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谜团,最后实现自我对知识的巩固和提升。在信息时代,网络资源十分丰富,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去积极寻求新鲜有趣的生活问题,然后与生活建立联系,那么数学学习才会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让我们的思考更有深度,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
二、深度融入生活,重在生活领悟
如果说我国中学生数学学习更直接的与书本联系的话,那么美国、西欧的中学生数学学习则与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这种差异本无所谓优劣高低,但西方的数学学习与生活联系的方式也值得我们中国高中生思考。数学学习是需要数学思维的,是需要对知识体系的建构,需要对数学能力的培养,而途径不只局限于课本,更在于生活。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可以让我们更真实的触摸数学,领悟数学的奥秘。
身为高中生的我们,应具有数学视野,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拓展创造性思维,从而将书本知识、课堂学习内容应用于生活实践,与生活建立起密切联系,提升我们自身在生活中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随机事件概率的时候,可以联系生活中买彩票活动,看看不同彩票玩法的中獎概率情况。再如在学习“分段函数求最大值”的时候,我们可以去尝试思考出租车计价问题,设定一个较大区间里程(如市中心到飞机场),然后思考如何乘车花费最少。这种“打的”生活是我们所熟悉的,用分段函数求最值是非常有趣的。这样学以致用,枯燥的问题变得有生活味道,在数学应用于生活的过程中也会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
三、加大互动交流,深化数学认识
孔子曾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就是说,学习是群体性的活动,合作学习、互动交流,是数学学习的有效方式,在搭建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桥梁的过程中,互动探究是非常重要的。在高中阶段,学习的数学知识已具有一定的体系性和深度性,依靠“单打独斗”、“闭门造车”,是无法高效解决学习问题的,聚合众人的智慧,实现有效互动,才能让数学学习与生活联系得更紧密。在学习“指数函数”的时候,我与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其中一个同伴就提出了对水果反复切分就是指数函数的生活再现,水果由一个切分为两半,两半切分为四半,由此进行不断切分,在X次切分后,得到水果的瓣数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即为指数函数关系。在交流过程中,还有同学谈到传染病球菌的分裂问题,传染病的病原体在体内的不断扩散也是指数函数的一个体现。数学学习是要有开阔的思路的,一个人的思维是有限的,但是群体的力量却是强大的,在今后的学习中,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建立联系,是需要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的,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数学学习方法。
四、发现生活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问题都与数学有关,如购物、贷款、生产、经营等,需要我们用数学发现其中的奥秘,高中生应多进行主动观察、发现问题和深入思考,从而立足于课本,进行知识外延,逐渐培养自己的数学应用意识,如黄金分割,斐波那契数列,正态分布等,年月日,公历农历制定等,体育运动领域铅球投掷角度等数学问题,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且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设法解决,这样我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就会更深,那么数学学习效果当然也会更好。
总之,数学是一门拥有无限魅力的学科,是我们揭开生活谜团的一把金钥匙。在高中阶段,我们要想学好数学知识,必须要不断拓展自己的数学思维,拥有开阔的眼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将数学学习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好地提升我们自身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顺燕.数学的美与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吉洪诺夫.数学应用漫谈[M].译者:胡平.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3] 谭良军.浅谈数学应用意识及其培养[M].数学通报,2014(5).
关键词:高中生;数学学习;联系生活;深入思考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可见,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学知识,而数学知识的学习最终也要应用于生活实践。学以致用,是数学学科价值的体现,同时也是我们作为中学生就应该培养的数学应用意识,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结合自己对数学知识的思考,联系生活谈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将数学问题生活化,这样才能树立起大数学观,为今后我们的数学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以兴趣为动力,结合生活情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促使智慧之泉喷发的重要动力,对于学习数学知识来说,兴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了兴趣,也就有了深入思考的可能,有了兴趣,那么很多难题也就会迎刃而解。数学学习应联系生活,因为生活是有无限趣味的,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可以让我们更透彻的感知数学的价值和魅力,也可以充满兴趣的思考数学问题。我们应该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数学问题的眼睛,积极主动的发掘自己身边的、熟悉的和亲身经历的生活资源,从数学知识出发,在生活中验证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谜团,最后实现自我对知识的巩固和提升。在信息时代,网络资源十分丰富,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去积极寻求新鲜有趣的生活问题,然后与生活建立联系,那么数学学习才会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让我们的思考更有深度,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
二、深度融入生活,重在生活领悟
如果说我国中学生数学学习更直接的与书本联系的话,那么美国、西欧的中学生数学学习则与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这种差异本无所谓优劣高低,但西方的数学学习与生活联系的方式也值得我们中国高中生思考。数学学习是需要数学思维的,是需要对知识体系的建构,需要对数学能力的培养,而途径不只局限于课本,更在于生活。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可以让我们更真实的触摸数学,领悟数学的奥秘。
身为高中生的我们,应具有数学视野,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拓展创造性思维,从而将书本知识、课堂学习内容应用于生活实践,与生活建立起密切联系,提升我们自身在生活中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随机事件概率的时候,可以联系生活中买彩票活动,看看不同彩票玩法的中獎概率情况。再如在学习“分段函数求最大值”的时候,我们可以去尝试思考出租车计价问题,设定一个较大区间里程(如市中心到飞机场),然后思考如何乘车花费最少。这种“打的”生活是我们所熟悉的,用分段函数求最值是非常有趣的。这样学以致用,枯燥的问题变得有生活味道,在数学应用于生活的过程中也会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
三、加大互动交流,深化数学认识
孔子曾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就是说,学习是群体性的活动,合作学习、互动交流,是数学学习的有效方式,在搭建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桥梁的过程中,互动探究是非常重要的。在高中阶段,学习的数学知识已具有一定的体系性和深度性,依靠“单打独斗”、“闭门造车”,是无法高效解决学习问题的,聚合众人的智慧,实现有效互动,才能让数学学习与生活联系得更紧密。在学习“指数函数”的时候,我与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其中一个同伴就提出了对水果反复切分就是指数函数的生活再现,水果由一个切分为两半,两半切分为四半,由此进行不断切分,在X次切分后,得到水果的瓣数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即为指数函数关系。在交流过程中,还有同学谈到传染病球菌的分裂问题,传染病的病原体在体内的不断扩散也是指数函数的一个体现。数学学习是要有开阔的思路的,一个人的思维是有限的,但是群体的力量却是强大的,在今后的学习中,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建立联系,是需要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的,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数学学习方法。
四、发现生活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问题都与数学有关,如购物、贷款、生产、经营等,需要我们用数学发现其中的奥秘,高中生应多进行主动观察、发现问题和深入思考,从而立足于课本,进行知识外延,逐渐培养自己的数学应用意识,如黄金分割,斐波那契数列,正态分布等,年月日,公历农历制定等,体育运动领域铅球投掷角度等数学问题,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且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设法解决,这样我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就会更深,那么数学学习效果当然也会更好。
总之,数学是一门拥有无限魅力的学科,是我们揭开生活谜团的一把金钥匙。在高中阶段,我们要想学好数学知识,必须要不断拓展自己的数学思维,拥有开阔的眼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将数学学习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好地提升我们自身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顺燕.数学的美与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吉洪诺夫.数学应用漫谈[M].译者:胡平.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3] 谭良军.浅谈数学应用意识及其培养[M].数学通报,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