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和提高教师审美素养。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教师对美育重视程度不高、教师在美育知识方面有所欠缺、教师忽视对生活经验中美育元素的挖掘以及现行评价体系中忽视对美育的考量等问题。本文建议通过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知识素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优化评价指标体系等措施,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美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修改稿)》中,有关数学美的要求已有所涉及,数学美学在数学教学中的比重逐渐加大。新的时代,教育又有了新的改革,《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相继出台,全面推进。“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立足新的时代,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把握小学数学的特点,发掘数学美的存在形式。”真是别具慧眼,真知灼见。再次翻阅《数学课程标准》,找寻标准中对美育教育的阐述,可总觉得《数学课程标准》对美育教育至少在字眼上的表述不是很明显,是憾也!故从学校管理中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谈一些共识。
一、美育的意义
素质教育理念强调“五育并举”,其中,美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美育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是指人生境界所要达到的最高标准,这是一种较为感性的认识。从狭义的角度来看,美育指的是艺术教育,主要指学生通过文艺理论的认识产生的对艺术美的理解。虽然,在学校美育中存在着美术、音乐这种课程,以此使学生提高鉴赏美的能力,但各个学科存在一定的互通性,这也是其他学科教师不可忽略的。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师常常仅限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忽视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这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此外,将美育作用到数学教学中,能够解决学生学习数学缺乏兴趣这一问题,以此改变学生枯燥的认知。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是至关重要的。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一)展开思维想象,感知数学数形之美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数学知识蕴含在实际生活中,无论从形式上看还是从内容上看都是美的。数与形的结合让数学美感更加生动形象,如数学图形的对称性就广泛地存在于客观事物中,这种美是自然界中物体的和谐性的集中体现。从数学的角度看,是量与量之间关系上的直观表现。然而,很多美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的翅膀去发现。如对称的形式是很多的,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思维的想象,如动植物形体、人体的形状都具有对称的特点。美学认为,对称的事物能给人以视觉的愉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称的知识有很多。如数的对称:12321、123454321、3345433;算式的对称:a×b=b×a、a+b=b+a;图形的对称:轴对称、中心对称等等。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对称美,能引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蝴蝶与蜻蜓的标本图案,然后让学生总结轴对称图形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学生就会从美的欣赏过渡到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从而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数学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在愉悦的氛围中陶冶性情,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
(二)联系生活教学,感受数学图案之美
罗曼·罗兰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当数学知识能更好地服务人类生活时,数学美就显得更加自然、亲切。有人说过,数学知识的本质力量是感性与理性的显现。自然的本身是和谐的,当与生活结合后就出现了美。所以,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例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学生认识到圆也属于对称图形。圆形的事物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如月亮、车轮、圆桌等,这样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圆的概念。那么生活中的很多事物为什么是圆的呢?为了研究这些问题,就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最后,通过大家的归纳与总结,认为圆形属于对称图形,从视觉上看美观大方,同时,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圆形的盖子方便拧动,圆形的轮子在连续转动的过程不颠簸等。通过链接生活教学,学生既获得了课本知识,还体验了数学图案的美。
(三)利用符号教学,感受数学简洁之美
美学家朱光潜说:“美的本质在于它的简单性。”我们知道,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很强,并具有抽象性的特征。其实,数学知识还具有简洁性。这里并不是指数学内容本身简单,而是指数学知识结构的简洁美。多数数学知识是通过数字与字母等符号来表示的,这就让数学思维变得更加准确、简明,从而让人感受它的简洁美。例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让学生对加数相同而运算顺序不同的两道加法算式来计算,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能够直观地感知到虽然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是相同的。在这样的两道算式中,一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另一道题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结果是一样的。这样的计算法则就是加法结合律。运算定律是通过静态的文字描述的,学生理解与记忆相对困难。而把三个加数分别用字母a、b、c来表示,那么加法结合律就可以用“(a+b)+c=a+(b+c)”描述出来。从形式上看,这是一个十分简洁的数学表达式,完全体现了加法结合律的意义,有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简洁美是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重要区别之一,是思维简洁训练的最佳途径。学生感受了数学的简洁美,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維发展。
(四)突出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学生审美接受能力的培养,是深化小学数学审美教育的基础。理想的小学数学审美教育,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审美心理处于十分活跃的运动状态,主动投入到丰富的审美、创美的实践活动中。 (1)强化审美期待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造条件促使学生进入审美体验的准备阶段,在需求主动下较快地形成审美期待,得到强化。例如数学速算的教学,教师开始是不讲“理”,也不讲“法”,而是吊足学生“胃口”,让学生出题考老师。①让学生出一连串的两位数乘以11的算式,如34×11,46×11……教师一口报出结果,学生验算无错,开始感到惊异;②再让学生出一连串个位数是5的两位数自乘的算式,如45×45,95×95……教师同样一口报出结果,学生验算无错,开始小声议论;③最后再让学生出一连串两位数乘以99的算式,如34×99,65×99……教师自然还是一口报出答案,学生们再也忍不住了,纷纷追问教师:“老师您是怎么算的?”“老师,快教我们怎么算!”看到学生的审美期待已被高度强化,教师就此打住,因势利导地道出新课,介绍各种常用的速算方法,讲授算理和法则,让学生体验到速算蕴涵的简单美,效果自然是出乎意料的好。当然,强化学生的审美期待不一定都安排在一节课的起始阶段,也可以安排在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上,如教学高潮到来之前,也可以安排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审美期待的形成和强化,对于激发孩子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效果具有十分显著的功能。
(2)开拓审美视野
审美体验的准备阶段之后是审美体验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教师应及时引导,主要是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进行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和审美意象能力的形成。“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法国雕塑家罗丹)要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重要的问题在于提高他们审美器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例如,乘法运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乎时时都会遇到,但是很少学生会发现:3×4=12,33×34=1122,333×334=111222,……;34×34=1156,334×334=111556,3334×3334=11115556,……;67×67=4489,667×667=444889,6667×6667=44448889,……;12345679×9=111111111,12345679×18=222222222,12345679×27=333333333,……。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擦亮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清楚地看到隐蔽在烦琐运算后面的奇异而对称的美,并逐步揭示其内在规律性。小学数学审美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给每一位孩子“换上一幅崭新的眼睛”,从而拓宽视野,发现数学大海深处的无尽宝藏,采撷洪波中那一朵朵璀璨的浪花。
现代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审美化’。”小学数学审美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一个较特殊的组成部分,已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把美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管理之中”,数学学科在教学中追求教学过程的美、追求学习过程的美,以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及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最终达到教育诸要素的协调统一,创造美的教育境界,以美育人,育“美的人”,让每个人都具有一双认识、欣赏并发现“数学美”的慧眼!。
参考文献
[1]吴立敏.挖掘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美育因素[J].考试周刊,2020(73):77-78.
[2]唐永鹏.小学数学教学中审美能力的提升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04):73-78.
[3]王殿双.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美育问题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5(11):8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美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修改稿)》中,有关数学美的要求已有所涉及,数学美学在数学教学中的比重逐渐加大。新的时代,教育又有了新的改革,《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相继出台,全面推进。“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立足新的时代,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把握小学数学的特点,发掘数学美的存在形式。”真是别具慧眼,真知灼见。再次翻阅《数学课程标准》,找寻标准中对美育教育的阐述,可总觉得《数学课程标准》对美育教育至少在字眼上的表述不是很明显,是憾也!故从学校管理中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谈一些共识。
一、美育的意义
素质教育理念强调“五育并举”,其中,美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美育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是指人生境界所要达到的最高标准,这是一种较为感性的认识。从狭义的角度来看,美育指的是艺术教育,主要指学生通过文艺理论的认识产生的对艺术美的理解。虽然,在学校美育中存在着美术、音乐这种课程,以此使学生提高鉴赏美的能力,但各个学科存在一定的互通性,这也是其他学科教师不可忽略的。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师常常仅限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忽视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这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此外,将美育作用到数学教学中,能够解决学生学习数学缺乏兴趣这一问题,以此改变学生枯燥的认知。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是至关重要的。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一)展开思维想象,感知数学数形之美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数学知识蕴含在实际生活中,无论从形式上看还是从内容上看都是美的。数与形的结合让数学美感更加生动形象,如数学图形的对称性就广泛地存在于客观事物中,这种美是自然界中物体的和谐性的集中体现。从数学的角度看,是量与量之间关系上的直观表现。然而,很多美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的翅膀去发现。如对称的形式是很多的,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思维的想象,如动植物形体、人体的形状都具有对称的特点。美学认为,对称的事物能给人以视觉的愉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称的知识有很多。如数的对称:12321、123454321、3345433;算式的对称:a×b=b×a、a+b=b+a;图形的对称:轴对称、中心对称等等。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对称美,能引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蝴蝶与蜻蜓的标本图案,然后让学生总结轴对称图形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学生就会从美的欣赏过渡到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从而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数学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在愉悦的氛围中陶冶性情,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
(二)联系生活教学,感受数学图案之美
罗曼·罗兰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当数学知识能更好地服务人类生活时,数学美就显得更加自然、亲切。有人说过,数学知识的本质力量是感性与理性的显现。自然的本身是和谐的,当与生活结合后就出现了美。所以,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例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学生认识到圆也属于对称图形。圆形的事物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如月亮、车轮、圆桌等,这样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圆的概念。那么生活中的很多事物为什么是圆的呢?为了研究这些问题,就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最后,通过大家的归纳与总结,认为圆形属于对称图形,从视觉上看美观大方,同时,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圆形的盖子方便拧动,圆形的轮子在连续转动的过程不颠簸等。通过链接生活教学,学生既获得了课本知识,还体验了数学图案的美。
(三)利用符号教学,感受数学简洁之美
美学家朱光潜说:“美的本质在于它的简单性。”我们知道,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很强,并具有抽象性的特征。其实,数学知识还具有简洁性。这里并不是指数学内容本身简单,而是指数学知识结构的简洁美。多数数学知识是通过数字与字母等符号来表示的,这就让数学思维变得更加准确、简明,从而让人感受它的简洁美。例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让学生对加数相同而运算顺序不同的两道加法算式来计算,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能够直观地感知到虽然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是相同的。在这样的两道算式中,一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另一道题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结果是一样的。这样的计算法则就是加法结合律。运算定律是通过静态的文字描述的,学生理解与记忆相对困难。而把三个加数分别用字母a、b、c来表示,那么加法结合律就可以用“(a+b)+c=a+(b+c)”描述出来。从形式上看,这是一个十分简洁的数学表达式,完全体现了加法结合律的意义,有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简洁美是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重要区别之一,是思维简洁训练的最佳途径。学生感受了数学的简洁美,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維发展。
(四)突出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学生审美接受能力的培养,是深化小学数学审美教育的基础。理想的小学数学审美教育,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审美心理处于十分活跃的运动状态,主动投入到丰富的审美、创美的实践活动中。 (1)强化审美期待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造条件促使学生进入审美体验的准备阶段,在需求主动下较快地形成审美期待,得到强化。例如数学速算的教学,教师开始是不讲“理”,也不讲“法”,而是吊足学生“胃口”,让学生出题考老师。①让学生出一连串的两位数乘以11的算式,如34×11,46×11……教师一口报出结果,学生验算无错,开始感到惊异;②再让学生出一连串个位数是5的两位数自乘的算式,如45×45,95×95……教师同样一口报出结果,学生验算无错,开始小声议论;③最后再让学生出一连串两位数乘以99的算式,如34×99,65×99……教师自然还是一口报出答案,学生们再也忍不住了,纷纷追问教师:“老师您是怎么算的?”“老师,快教我们怎么算!”看到学生的审美期待已被高度强化,教师就此打住,因势利导地道出新课,介绍各种常用的速算方法,讲授算理和法则,让学生体验到速算蕴涵的简单美,效果自然是出乎意料的好。当然,强化学生的审美期待不一定都安排在一节课的起始阶段,也可以安排在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上,如教学高潮到来之前,也可以安排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审美期待的形成和强化,对于激发孩子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效果具有十分显著的功能。
(2)开拓审美视野
审美体验的准备阶段之后是审美体验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教师应及时引导,主要是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进行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和审美意象能力的形成。“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法国雕塑家罗丹)要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重要的问题在于提高他们审美器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例如,乘法运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乎时时都会遇到,但是很少学生会发现:3×4=12,33×34=1122,333×334=111222,……;34×34=1156,334×334=111556,3334×3334=11115556,……;67×67=4489,667×667=444889,6667×6667=44448889,……;12345679×9=111111111,12345679×18=222222222,12345679×27=333333333,……。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擦亮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清楚地看到隐蔽在烦琐运算后面的奇异而对称的美,并逐步揭示其内在规律性。小学数学审美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给每一位孩子“换上一幅崭新的眼睛”,从而拓宽视野,发现数学大海深处的无尽宝藏,采撷洪波中那一朵朵璀璨的浪花。
现代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审美化’。”小学数学审美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一个较特殊的组成部分,已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把美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管理之中”,数学学科在教学中追求教学过程的美、追求学习过程的美,以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及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最终达到教育诸要素的协调统一,创造美的教育境界,以美育人,育“美的人”,让每个人都具有一双认识、欣赏并发现“数学美”的慧眼!。
参考文献
[1]吴立敏.挖掘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美育因素[J].考试周刊,2020(73):77-78.
[2]唐永鹏.小学数学教学中审美能力的提升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04):73-78.
[3]王殿双.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美育问题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5(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