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到《再见双桥》这个题目,就让我想起徐志摩的那首《再别康桥》。2004年初夏,在苏格兰学習期间,我从爱丁堡专程跑到剑桥大学,就为了看一眼徐志摩诗中的康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是大师的胸怀与情怀。而双桥,其实是位于郑州市惠济区老鸦陈办事处辖下的一个村名,称为双桥村。双桥村有个酒厂,叫君兴双桥酒厂,酒的名字叫双桥酒。
记得小时候的计划经济时代,没有超市,也没有专门的烟酒店,只有供销社、代销点。供销社、代销点里摆放的酒品很少,而双桥酒就是其中之一。但我的父母家教很严,认为烟酒和吃喝嫖赌是一样的,不能去碰。所以,大学毕业前的二十多年间,我是不碰烟酒的。大学毕业后,我开始律师生涯,我的实习老师是个很爱喝酒的人,并且坚持认为喝酒是一种基本功,似乎不喝酒就干不好工作,就不是好男人。于是就硬着头皮喝酒,有时候喝多了,感觉还不错,飘飘欲仙,就这样,学会了喝酒。
酒,是一种文化。有人说,先有了酒,后有了文化。不知对不对,但古往今来,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似乎都与酒有不解之缘,酒后兴起,华篇巨著。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激情豪迈,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梦幻浪漫,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痴迷缱绻,也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恬淡闲适。
郑州人喝酒,喜欢赶时髦,一窝蜂,广告上播什么,就喝什么。不知不觉间,大家突然喜欢喝某个品牌的酒,又不知不觉间,就把某个品牌忘记了。我印象里,先后流行的有“东西南北中,好酒在张弓”的张弓酒,“何以解优,惟有杜康”的杜康酒,往盒子里塞钱的宋河粮液,以及剑南春、舍得酒、赖茅酒、仰韶彩陶坊、洋河蓝色经典系列等,不一而足。但不管怎样,茅台、五粮液似乎是永恒的经典。无论什么场合都不掉价,请喝酒的人有面子,被请的人有里子。于是,就有各个地方茅台的称号,意思是地方的经典,其价值不亚于茅台。双桥酒,就被赋予惠济茅台、郑州茅台的称号。
再一次见到双桥酒,是在民进郑州的一个聚餐中。因为,几十年不见,觉得十分陌生,当时甚至想,这样的聚餐,怎么能用这种不知名的品牌呢?后来的几次,也是如此。虽然疑惑,但开始觉得,既然这样的场面用酒,应该错不了。但终究因为“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原因,几次都没有喝到双桥酒。
突然有一天,双桥酒厂的王总打电话给我,说是酒厂有些法律方面的问题探讨一下。于是,就在5月27日,约了王总到酒厂见面。谈完正事,王总带着我参观了酒厂,介绍了制酒的工艺流程。可惜,中午下班,工人吃饭休息,没有见到具体流程。为了弥补不足,王总带我参观了酒窖。说实在,我参观过不少知名酒窖,但仍然为双桥酒窖所吸引和震撼。刚刚跨过酒窖高高的不锈钢门槛,一股浓浓的香味扑鼻而来,酒香、花香、粮食香,各种香味混合弥漫,立即让人神清气爽。连和我一起去的从不喝酒的同伴也禁不住惊叹起来。进入酒窖,一排排码得整整齐齐的巨型的瓷坛,装满了酒,用包着鲜艳红布的高梁籽压盖着。那场景,颇像电影《红高粱》。
参观完酒窖,王总又带领我们参观了产品陈列室,数十种产品琳琅满目,其中一个产品,晶莹剔透的玻璃瓶上浮雕了郑州二七纪念塔,地域标志非常明显。还有一瓶,外包装酷似茅台,大有模仿秀的味道,让人忍俊不禁,再细看,却分明写着“郑州人的味道”。进入荣誉室,各种奖励、荣誉挂满了整个屋子。这一面面荣誉牌匾,凝聚了双桥酒厂多少年的心血和汗水。参观完荣誉室,王总又带我们来到大型会议厅,这个可容纳百人的大厅,记载着人大、政协、郑州大学的历次活动和荣耀。最最隆重的活动开始啦。王总带我们来到了职工餐厅,摆上了六道家常菜,看似普通的六道菜,是王总一早就安排好的,个个都是下酒菜,名字就不报了,免得喧宾夺主。最后,主角闪耀登场,就是雕刻着二七纪念塔的那个。交杯换盏间,王总介绍了双桥酒的历史渊源。原来,双桥酒最早起于唐代,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受到河南省、郑州市党和政府及其领导的关心和推动,是郑州的一张名片和招待用酒。
喝完这瓶,王总又要打开“郑州人的味道”,因为不胜酒力,被我谢绝了。细节不再描述,只谈谈酒后的感受,首先,不是头重脚轻的那种晕,而是飘过千山万水的神仙感。也没有心中翻江倒海的难受,而是心定神闲的把持。中午休息过后,通体的舒畅。这种感觉,真可谓酒中真品。有很多酒的品牌,之所以不能长久兴旺,就是因为,经营者没有把自己的酒当成真品,而是当成商品,受利益驱使,一旦大众喜欢,就不再如初时那样重视品质,结果被群众抛弃。
王总,全名王玉欣,虽说当过几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是见多识广,远近闻名,但非常朴实,言语不多,却相当实干,正如双桥酒一样,奢华、大气又低调。一如黄河水,粗犷,深沉,看似平平淡淡,却蕴藏着巨大的力量,东逝不回。对于他的酒,似乎也并不打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冲出亚洲,冲出地球,只是平平淡淡地做着他的真品。其实,我很喜欢他办公室中的一副字,是张飙自书自写,最后一句是:“天音融巨笔,地韻化奇峰。细看诗书里,平和最动情”。
也许,正像歌里唱的: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记得小时候的计划经济时代,没有超市,也没有专门的烟酒店,只有供销社、代销点。供销社、代销点里摆放的酒品很少,而双桥酒就是其中之一。但我的父母家教很严,认为烟酒和吃喝嫖赌是一样的,不能去碰。所以,大学毕业前的二十多年间,我是不碰烟酒的。大学毕业后,我开始律师生涯,我的实习老师是个很爱喝酒的人,并且坚持认为喝酒是一种基本功,似乎不喝酒就干不好工作,就不是好男人。于是就硬着头皮喝酒,有时候喝多了,感觉还不错,飘飘欲仙,就这样,学会了喝酒。
酒,是一种文化。有人说,先有了酒,后有了文化。不知对不对,但古往今来,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似乎都与酒有不解之缘,酒后兴起,华篇巨著。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激情豪迈,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梦幻浪漫,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痴迷缱绻,也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恬淡闲适。
郑州人喝酒,喜欢赶时髦,一窝蜂,广告上播什么,就喝什么。不知不觉间,大家突然喜欢喝某个品牌的酒,又不知不觉间,就把某个品牌忘记了。我印象里,先后流行的有“东西南北中,好酒在张弓”的张弓酒,“何以解优,惟有杜康”的杜康酒,往盒子里塞钱的宋河粮液,以及剑南春、舍得酒、赖茅酒、仰韶彩陶坊、洋河蓝色经典系列等,不一而足。但不管怎样,茅台、五粮液似乎是永恒的经典。无论什么场合都不掉价,请喝酒的人有面子,被请的人有里子。于是,就有各个地方茅台的称号,意思是地方的经典,其价值不亚于茅台。双桥酒,就被赋予惠济茅台、郑州茅台的称号。
再一次见到双桥酒,是在民进郑州的一个聚餐中。因为,几十年不见,觉得十分陌生,当时甚至想,这样的聚餐,怎么能用这种不知名的品牌呢?后来的几次,也是如此。虽然疑惑,但开始觉得,既然这样的场面用酒,应该错不了。但终究因为“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原因,几次都没有喝到双桥酒。
突然有一天,双桥酒厂的王总打电话给我,说是酒厂有些法律方面的问题探讨一下。于是,就在5月27日,约了王总到酒厂见面。谈完正事,王总带着我参观了酒厂,介绍了制酒的工艺流程。可惜,中午下班,工人吃饭休息,没有见到具体流程。为了弥补不足,王总带我参观了酒窖。说实在,我参观过不少知名酒窖,但仍然为双桥酒窖所吸引和震撼。刚刚跨过酒窖高高的不锈钢门槛,一股浓浓的香味扑鼻而来,酒香、花香、粮食香,各种香味混合弥漫,立即让人神清气爽。连和我一起去的从不喝酒的同伴也禁不住惊叹起来。进入酒窖,一排排码得整整齐齐的巨型的瓷坛,装满了酒,用包着鲜艳红布的高梁籽压盖着。那场景,颇像电影《红高粱》。
参观完酒窖,王总又带领我们参观了产品陈列室,数十种产品琳琅满目,其中一个产品,晶莹剔透的玻璃瓶上浮雕了郑州二七纪念塔,地域标志非常明显。还有一瓶,外包装酷似茅台,大有模仿秀的味道,让人忍俊不禁,再细看,却分明写着“郑州人的味道”。进入荣誉室,各种奖励、荣誉挂满了整个屋子。这一面面荣誉牌匾,凝聚了双桥酒厂多少年的心血和汗水。参观完荣誉室,王总又带我们来到大型会议厅,这个可容纳百人的大厅,记载着人大、政协、郑州大学的历次活动和荣耀。最最隆重的活动开始啦。王总带我们来到了职工餐厅,摆上了六道家常菜,看似普通的六道菜,是王总一早就安排好的,个个都是下酒菜,名字就不报了,免得喧宾夺主。最后,主角闪耀登场,就是雕刻着二七纪念塔的那个。交杯换盏间,王总介绍了双桥酒的历史渊源。原来,双桥酒最早起于唐代,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受到河南省、郑州市党和政府及其领导的关心和推动,是郑州的一张名片和招待用酒。
喝完这瓶,王总又要打开“郑州人的味道”,因为不胜酒力,被我谢绝了。细节不再描述,只谈谈酒后的感受,首先,不是头重脚轻的那种晕,而是飘过千山万水的神仙感。也没有心中翻江倒海的难受,而是心定神闲的把持。中午休息过后,通体的舒畅。这种感觉,真可谓酒中真品。有很多酒的品牌,之所以不能长久兴旺,就是因为,经营者没有把自己的酒当成真品,而是当成商品,受利益驱使,一旦大众喜欢,就不再如初时那样重视品质,结果被群众抛弃。
王总,全名王玉欣,虽说当过几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是见多识广,远近闻名,但非常朴实,言语不多,却相当实干,正如双桥酒一样,奢华、大气又低调。一如黄河水,粗犷,深沉,看似平平淡淡,却蕴藏着巨大的力量,东逝不回。对于他的酒,似乎也并不打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冲出亚洲,冲出地球,只是平平淡淡地做着他的真品。其实,我很喜欢他办公室中的一副字,是张飙自书自写,最后一句是:“天音融巨笔,地韻化奇峰。细看诗书里,平和最动情”。
也许,正像歌里唱的: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