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师的工作中,当学生做错了事情而对学生进行批评是常见的,然而有的态度强硬、大声喝斥,有的冷嘲热讽、揶揄挖苦,有的漠然视之、不闻不问等等,这些举动往往会搞得师生不欢而散,即使学生当面接受了,暗地里对老师却可能怀恨在心、另行其事。这是因为,这些举动违背了教师批评学生的基本原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给以后的学习带来消极后果甚至影响学生一生。笔者认为,教师批评学生要取得最佳效果,必须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一、批评的出发点和动机必须正确
批评是说服人的一种方式,是为了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更好地学习,因此批评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击学生、不是为了让学生怕老师,更不是展现教师的“口才”的时机。实施批评时遵循“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批评的效果如何其核心取决于批评者的动机是否纯正,是否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从成见出发,即使批评的内容正确,学生也难以接受,甚至出现顶牛,使教师下不了台。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不能厚此薄彼,而要一视同仁、实事求是,坚持批评面前人人平等。批评之目的,在于促使人认识和改正错误并且发生转变。教师只有解决了目的性问题才能从爱护学生、关心学生的愿望出发,才会有诲人的诚意、容人的雅量、帮人的耐心。
二、批评必须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批评是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一定要抓住对方错误的实质,有针对性地进行,不能主观臆断,凭想当然,更不能捕风捉影,道听途说,无中生有。不痛不痒的批评、含糊其辞的批评、莫名其妙的批评,是不能令人心服口服的,因此,教师在批评前先调查研究,弄清问题的症结,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分清哪些是主观因素、哪些是客观因素,如此才能保证批评的公正性、有效性。如某班一个学习不是太好的学生,在一天早晨六点多钟给班主任打电话请假说牙齿疼,要请假,该班主任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这学生在撒谎,理由有三,一是第二天就要放假了,这学生肯定是想提前回家;二是学生一般很少有牙疼的;三是牙疼可以到校坚持上课,于是没有准假,而这学生竟也不顾班主任没准假,就没有到校上课,这更坚信了班主任的判断,当天就在教室宣布扣除该生操行分30分,并宣称将会对其严惩不贷、以正班风。放学后为了看看该学生到底在干啥,班主任就去他的出租屋去看,结果这学生还在床上疼得直叫唤。这就是主观臆断而批评的结果,第二天该班主任当着全班学生做了解释,算是没有酿成大错。
三、批评要分场合、抓住最佳时机
批评的场合非常重要,一般不要当众批评,否则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影响他们在同学中的印象。如果有些批评需要当面或在公共场合进行,但必须事先进行沟通,做好工作,或者下去以后再作适当的解释。如果两位学生心存芥蒂,情绪对立,就不能当着这个批评那个,这样容易使一方认为老师在支持自己,以致激化双方矛盾。选择最佳时机进行批评是教师要高度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情况下,对于学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或习惯性错误,要及时提出批评,这样可以避免问题复杂化,同时学生记忆犹新,便于总结和改正。但是也要处理好时间差的问题,能及时提出来的要及时提出来,不宜及时提出来的,可先挂起来,往后拖一拖,进行冷处理,等开班会、家长会或家访时再处理,如此学生易接受,效果也会较好。比如发现学生有谈恋爱现象时可冷处理。当然有些批评必须在班上进行的,背后批评或私下批评效果反而不好。
(一)选择批评对象心理适应的最佳时机。
学生有了过失后,必然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反应。有的恐惧,害怕被老师知道;有的后悔,想法寻求弥补的途径等等,对学生的失误或不良行为进行批评,应选择学生心理处于良好状态之时。
(二)选择批评者情绪适应的最佳时机。
在实施批评前,老师应自我调节心理情绪,使自己的心境处于最佳状态,一是要把“火”压一压,让心情缓和些,防止向学生发泄怒气。二是不要急于批评,静下心来把问题搞清楚,防止说错话,批评过头,三是不要怕影响自己的威信,把心胸放宽一些,不要在怒气中批评学生,学生做错了事情,有时不能不叫人生气,但作为一个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千万不能在怒气中发脾气,要懂得教师虽然可以批评学生,但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故没有对学生发脾气的权利。
(三)选择批评的场合。
批评对象的思想基础、个性心理以及问题的性质不同,则批评的场合也不同。属于学习不认真的可在班上批评,让大家共同吸取教训;属于个别问题的要个别批评,单个帮助教育;属倾向性问题的要公开批评,特别是已形成不良风气的要在公开的场合批评;属于性质严重的问题要在全班批评。
(四)不要让第三者在场。
对学生的一般性过失,不要当众批评,有别人在场,会增加他的心理负担,会影响他接受批评的态度,正确的办法是和他个人交谈,这时学生会体验到教师对他的关怀和体贴,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问题。有些问题需要当众批评时,应在事先或事后做好对方的思想工作,以帮助其打消顾虑或抵制情绪。
四、批评要把握分寸,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老师对于学生的批评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是质和量的统一。一旦批评超过了一定的“临界点”,那么批评就会走向反面,起到相反的效果。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学困生,而要进行转化工作,批评固然不可少,但批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批评使学生真心实意地改正错误,这需要教师有宽广的胸襟,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通过真诚和理解去温暖学困生的心灵,用爱护和体贴去换取学生的信任。同时,批评的语言要讲究分寸,要有“温度”,要能拉近与被批评学生的距离。“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真正富有感染力、穿透力的批评,不是为了伤害学生的心灵,也不是为了让对方无地自容,而是要使批评的语言成为一种催人奋进的激励因素,使其自觉自愿地接受,从而达到改正错误、克服缺点的目的。正确而有效的批评,是摆事实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尊重他们的长处,理解他们的难处,关心他们的苦处,在大道理和小道理的结合上,通过耐心的说服教育和民主讨论,和风细雨的疏通引导,实事求是地指出他们认识上的短处,方法上的错处,学习上的差处,使其能够心悦诚服。不论怎样批评,最好能使用一种对方便于接受的方法,指出其行为如何错误以及应该采取何种行为,以取得对方的理解,让人心服口服。教师实施批评应讲点绅士和淑女风度,不宜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但情绪太平静,会给人一种问题不大的感觉,而对批评引不起重视。批评时,可以掩饰内心的忧虑和愤怒,有节制地发发脾气,那会产生戏剧性的效果。当然发泄对象是事而不是人,物极必反,经常与学生发生吵闹的教师,永远成不了优秀教师。
一、批评的出发点和动机必须正确
批评是说服人的一种方式,是为了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更好地学习,因此批评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击学生、不是为了让学生怕老师,更不是展现教师的“口才”的时机。实施批评时遵循“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批评的效果如何其核心取决于批评者的动机是否纯正,是否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从成见出发,即使批评的内容正确,学生也难以接受,甚至出现顶牛,使教师下不了台。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不能厚此薄彼,而要一视同仁、实事求是,坚持批评面前人人平等。批评之目的,在于促使人认识和改正错误并且发生转变。教师只有解决了目的性问题才能从爱护学生、关心学生的愿望出发,才会有诲人的诚意、容人的雅量、帮人的耐心。
二、批评必须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批评是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一定要抓住对方错误的实质,有针对性地进行,不能主观臆断,凭想当然,更不能捕风捉影,道听途说,无中生有。不痛不痒的批评、含糊其辞的批评、莫名其妙的批评,是不能令人心服口服的,因此,教师在批评前先调查研究,弄清问题的症结,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分清哪些是主观因素、哪些是客观因素,如此才能保证批评的公正性、有效性。如某班一个学习不是太好的学生,在一天早晨六点多钟给班主任打电话请假说牙齿疼,要请假,该班主任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这学生在撒谎,理由有三,一是第二天就要放假了,这学生肯定是想提前回家;二是学生一般很少有牙疼的;三是牙疼可以到校坚持上课,于是没有准假,而这学生竟也不顾班主任没准假,就没有到校上课,这更坚信了班主任的判断,当天就在教室宣布扣除该生操行分30分,并宣称将会对其严惩不贷、以正班风。放学后为了看看该学生到底在干啥,班主任就去他的出租屋去看,结果这学生还在床上疼得直叫唤。这就是主观臆断而批评的结果,第二天该班主任当着全班学生做了解释,算是没有酿成大错。
三、批评要分场合、抓住最佳时机
批评的场合非常重要,一般不要当众批评,否则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影响他们在同学中的印象。如果有些批评需要当面或在公共场合进行,但必须事先进行沟通,做好工作,或者下去以后再作适当的解释。如果两位学生心存芥蒂,情绪对立,就不能当着这个批评那个,这样容易使一方认为老师在支持自己,以致激化双方矛盾。选择最佳时机进行批评是教师要高度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情况下,对于学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或习惯性错误,要及时提出批评,这样可以避免问题复杂化,同时学生记忆犹新,便于总结和改正。但是也要处理好时间差的问题,能及时提出来的要及时提出来,不宜及时提出来的,可先挂起来,往后拖一拖,进行冷处理,等开班会、家长会或家访时再处理,如此学生易接受,效果也会较好。比如发现学生有谈恋爱现象时可冷处理。当然有些批评必须在班上进行的,背后批评或私下批评效果反而不好。
(一)选择批评对象心理适应的最佳时机。
学生有了过失后,必然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反应。有的恐惧,害怕被老师知道;有的后悔,想法寻求弥补的途径等等,对学生的失误或不良行为进行批评,应选择学生心理处于良好状态之时。
(二)选择批评者情绪适应的最佳时机。
在实施批评前,老师应自我调节心理情绪,使自己的心境处于最佳状态,一是要把“火”压一压,让心情缓和些,防止向学生发泄怒气。二是不要急于批评,静下心来把问题搞清楚,防止说错话,批评过头,三是不要怕影响自己的威信,把心胸放宽一些,不要在怒气中批评学生,学生做错了事情,有时不能不叫人生气,但作为一个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千万不能在怒气中发脾气,要懂得教师虽然可以批评学生,但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故没有对学生发脾气的权利。
(三)选择批评的场合。
批评对象的思想基础、个性心理以及问题的性质不同,则批评的场合也不同。属于学习不认真的可在班上批评,让大家共同吸取教训;属于个别问题的要个别批评,单个帮助教育;属倾向性问题的要公开批评,特别是已形成不良风气的要在公开的场合批评;属于性质严重的问题要在全班批评。
(四)不要让第三者在场。
对学生的一般性过失,不要当众批评,有别人在场,会增加他的心理负担,会影响他接受批评的态度,正确的办法是和他个人交谈,这时学生会体验到教师对他的关怀和体贴,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问题。有些问题需要当众批评时,应在事先或事后做好对方的思想工作,以帮助其打消顾虑或抵制情绪。
四、批评要把握分寸,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老师对于学生的批评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是质和量的统一。一旦批评超过了一定的“临界点”,那么批评就会走向反面,起到相反的效果。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学困生,而要进行转化工作,批评固然不可少,但批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批评使学生真心实意地改正错误,这需要教师有宽广的胸襟,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通过真诚和理解去温暖学困生的心灵,用爱护和体贴去换取学生的信任。同时,批评的语言要讲究分寸,要有“温度”,要能拉近与被批评学生的距离。“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真正富有感染力、穿透力的批评,不是为了伤害学生的心灵,也不是为了让对方无地自容,而是要使批评的语言成为一种催人奋进的激励因素,使其自觉自愿地接受,从而达到改正错误、克服缺点的目的。正确而有效的批评,是摆事实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尊重他们的长处,理解他们的难处,关心他们的苦处,在大道理和小道理的结合上,通过耐心的说服教育和民主讨论,和风细雨的疏通引导,实事求是地指出他们认识上的短处,方法上的错处,学习上的差处,使其能够心悦诚服。不论怎样批评,最好能使用一种对方便于接受的方法,指出其行为如何错误以及应该采取何种行为,以取得对方的理解,让人心服口服。教师实施批评应讲点绅士和淑女风度,不宜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但情绪太平静,会给人一种问题不大的感觉,而对批评引不起重视。批评时,可以掩饰内心的忧虑和愤怒,有节制地发发脾气,那会产生戏剧性的效果。当然发泄对象是事而不是人,物极必反,经常与学生发生吵闹的教师,永远成不了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