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初从文学作品中见到关于枣的记载是《诗经》吧,《诗经》里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句子,人们在翻译时,往往将“剥”翻译成“击打”,其实,“剥”是“落”的意思,可以想见在那个时候,枣是成熟掉落在地上的,人们并不需要击打,击打是人们后来总结出来的经验。
因为日积月累的经验,人们终于摸透了枣树的“犟脾气”:越是被抽打厉害的,来年结果越多,反之,越是未被抽打的,来年结果就越少。因此,民间有“有枣无枣三竿子”的说法。枣树的这种特性。似乎阐释了一个历史的真理:未经磨难,难有成就;磨难愈多,成就越大。
中国历史向来就有一条二律相悖的规律: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好坏成反比。
至少,杜甫是一个例子。无独有偶,这位大诗人也写过枣树,他的《又呈吴郎》劝告吴郎不要小家子气,禁止老妇人到他家打枣。诗中写道:“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杜甫漂泊到夔州时,住在成都西郊的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介意,只因老妇人衣食无着、无儿无女,枣树就是她的生活来源。后来,杜甫搬家后,把草堂让给亲戚吴郎,吴郎一来就在草堂周围插上篱笆,禁止他人打枣。杜甫就写下此诗来劝告吴郎。“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诗圣的悲悯情怀,不知会不会感化吴郎?我没到过现在的杜甫草堂,也不知这几棵枣树如今还在不在?
枣树貌不惊人,但枣花蜜是最好的蜜,枣果被称为百果之王,枣木也是良材。
白居易有《杏园中枣树》一诗:“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先是以自嘲语气写枣树丑陋没有自知之明。来到这个世上纯属错误。然而接下来却说:“东风不择木,吹煦长未已。眼看欲合抱,得尽生生理。”赞美枣树旺盛的生命力是谁也挡不住的。诗末云:“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只有忍辱负重的枣树是担负重任的良材。
枣树在鲁迅先生的《秋夜》里最是让人费解:“在我的后院,可以看到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当时的文学批评家李长之指责鲁迅这种写法“简直是堕入了恶趣”,鲁迅讥讽他为“李天才”,言外之意:李长之乃天生的蠢材!后来有学者研究出这两棵枣树一棵象征鲁迅,一棵象征周作人,两兄弟隔膜很深,互相孤立;还有人说“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是作者无聊寂寞心境的外化:连树都是如此单调!鲁迅希望一棵是枣树。另一棵最好是别的什么树,可另一棵树竟然也是枣树!
枣树,在逆境中顽强地生长,在孤寂中壮大。鲁迅在《秋夜》中还写道“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枣树在先生笔下,其实是黑夜中正义的灵魂,也是先生无声的、顽强的自我象征,这种写法只是表明他对枣树的偏爱,强调自己的人格和立场罢了,这一点,和白居易是相通的。
同时代的郁达夫写有一篇名作《故都的秋》,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很久了,可惜的是大多数老师没有注意这篇文章中关于枣树的描写,“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其实颇具深意,枣树不择地点地顽强生长,随遇而安,不就是郁达夫颠沛流离又不甘沉沦的生活写照吗?
当下,不少名家的作品中也出现了枣树的影子,比如叶兆言的《枣树的故事》,似乎是先锋小说的路子,枣树在其中只是一个道具,在文中闪烁不定,让人有些看不懂了。
相比而言,很多人还是更喜欢苏东坡笔下的枣树:“簌簌衣襟落枣花”,米粒大小的黄绿色枣花轻轻飘落衣巾,若有若无,好像柔软的绿色雪花,只有敏感的诗人才能用心灵捕捉它落在衣巾上的声音。
现在的人们热衷繁华与高贵,会欣赏娇艳的桃李,美艳的玫瑰,名贵的兰花,对于卑微的枣花是少有人留意的了。
因为日积月累的经验,人们终于摸透了枣树的“犟脾气”:越是被抽打厉害的,来年结果越多,反之,越是未被抽打的,来年结果就越少。因此,民间有“有枣无枣三竿子”的说法。枣树的这种特性。似乎阐释了一个历史的真理:未经磨难,难有成就;磨难愈多,成就越大。
中国历史向来就有一条二律相悖的规律: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好坏成反比。
至少,杜甫是一个例子。无独有偶,这位大诗人也写过枣树,他的《又呈吴郎》劝告吴郎不要小家子气,禁止老妇人到他家打枣。诗中写道:“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杜甫漂泊到夔州时,住在成都西郊的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介意,只因老妇人衣食无着、无儿无女,枣树就是她的生活来源。后来,杜甫搬家后,把草堂让给亲戚吴郎,吴郎一来就在草堂周围插上篱笆,禁止他人打枣。杜甫就写下此诗来劝告吴郎。“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诗圣的悲悯情怀,不知会不会感化吴郎?我没到过现在的杜甫草堂,也不知这几棵枣树如今还在不在?
枣树貌不惊人,但枣花蜜是最好的蜜,枣果被称为百果之王,枣木也是良材。
白居易有《杏园中枣树》一诗:“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先是以自嘲语气写枣树丑陋没有自知之明。来到这个世上纯属错误。然而接下来却说:“东风不择木,吹煦长未已。眼看欲合抱,得尽生生理。”赞美枣树旺盛的生命力是谁也挡不住的。诗末云:“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只有忍辱负重的枣树是担负重任的良材。
枣树在鲁迅先生的《秋夜》里最是让人费解:“在我的后院,可以看到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当时的文学批评家李长之指责鲁迅这种写法“简直是堕入了恶趣”,鲁迅讥讽他为“李天才”,言外之意:李长之乃天生的蠢材!后来有学者研究出这两棵枣树一棵象征鲁迅,一棵象征周作人,两兄弟隔膜很深,互相孤立;还有人说“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是作者无聊寂寞心境的外化:连树都是如此单调!鲁迅希望一棵是枣树。另一棵最好是别的什么树,可另一棵树竟然也是枣树!
枣树,在逆境中顽强地生长,在孤寂中壮大。鲁迅在《秋夜》中还写道“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枣树在先生笔下,其实是黑夜中正义的灵魂,也是先生无声的、顽强的自我象征,这种写法只是表明他对枣树的偏爱,强调自己的人格和立场罢了,这一点,和白居易是相通的。
同时代的郁达夫写有一篇名作《故都的秋》,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很久了,可惜的是大多数老师没有注意这篇文章中关于枣树的描写,“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其实颇具深意,枣树不择地点地顽强生长,随遇而安,不就是郁达夫颠沛流离又不甘沉沦的生活写照吗?
当下,不少名家的作品中也出现了枣树的影子,比如叶兆言的《枣树的故事》,似乎是先锋小说的路子,枣树在其中只是一个道具,在文中闪烁不定,让人有些看不懂了。
相比而言,很多人还是更喜欢苏东坡笔下的枣树:“簌簌衣襟落枣花”,米粒大小的黄绿色枣花轻轻飘落衣巾,若有若无,好像柔软的绿色雪花,只有敏感的诗人才能用心灵捕捉它落在衣巾上的声音。
现在的人们热衷繁华与高贵,会欣赏娇艳的桃李,美艳的玫瑰,名贵的兰花,对于卑微的枣花是少有人留意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