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所有的关系中,师生关系可能是最为纯粹的一种。尽管很多时候,我们夸大了教育的艰辛,殊不知在这种艰辛中,在这种“进乎技矣”的心灵教育中,我们获得了无法言喻的幸福。
周国平在《真性情》中说道:“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思。这爱好完全是出于他的真性情的。他喜欢做这件事情,只是因为他觉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他被事情的美好所吸引。这就好像一个园丁,他仅仅因为喜欢而开辟了一块自己的园地,他在其中培育了许多美丽的花木,为它们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当他在自己的园地上耕作时,他心里非常踏实。无论他走到哪里,他也都会牵挂着那些花木,如同母亲牵挂着自己的孩子。”老师对学生的牵挂就是这样,辛勤的园丁的比喻,难道没有这层意思?
在这个假日的黄昏,我一个人斜靠沙发之上,回忆起了生命中的一些片段。师生关系的美妙,让我沉浸在澄澈的幸福之中。
逆转
我这一生始终忘不了的一个学生,可能就是周洋了。
周洋是自费生,记得他进高一时,总分只有397分,比正常录取差了266分。然而,让人始料不及的是:3年后,这个腼腆的小男生,却应届考入抚顺石油化工大学,创造了一个教育的奇迹。而我,有幸作为他的班主任,亲历了他成长的全部过程。
高一时,由于自费生的特殊身份,可能还有糟糕成绩的影响,周洋的自卑感和自尊心都很强,像一只受惊的小兔。如何让他从灰暗的心境中走出来,找到自己的自信,是我暗中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不敢大动作,只是经常对他笑笑,让他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注,同时我在紧张地寻找,寻找一个契机。
机会终于来了,在周洋一篇描述父亲的作文中,我被深深地打动。我找到他,说:“周洋,你写得真好,这是迄今为止学生作文中,最让我感动的一篇文章。”开始,他有很多的疑惑,说:“老师,我的文章真的有那么好吗?过去我也这样写过,可……”我说:“真的很好,在我的眼里,能够写出心里话,写出真实感情的,就是最好的文章……”此前,我并不曾设想可从孩子处获得这样的心灵悸动。
第二天课上,我含泪读了周洋的文章,学生也被触动。最后我说:“周洋的文章,风格很像赵树理,同学们要认真学习,可以这样说,周洋,就是我们班级的赵树理……”
周洋的嘴角,渐渐有了笑意。我必须让集体接受他,不是因为他是班级的一员,而是因为他有自己独特的一面。这样孩子才能在集体里找到安全感,找到归属感。
周洋后来告诉我,这次是一个转折点,但真正促使他改变飞跃的,还是下面这件事。
那时,为了让学生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想了很多办法。我发现学生不愿主动回答问题,无非就是害怕错误,怕丢面子。为此我开展了如何认识错误的讨论,我提出了一个极端的概念,那就是“鼓励错误”——因为错误,能给我们教训;因为错误,能让我们进步;因为错误,还能让我们警醒。而在某个层面上,所谓的正确却让我们一无所获。我把“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贴在教室的最前方。
课上的讨论氛围开始变得热烈,没有起来的学生越来越少,而周洋就是其中之一。我等着,等着,我期待着他能够站起来,然而每当我用期待的眼光看着他时,他却常常低下头去……
直至有一天,我提出了一个相当难的问题,没有预料到的是,周洋突然站了起来,红着脸,喘着粗气,由于紧张,他连我的题目都忘记了,当然一个字也没有回答出来。然而,我们全班同学都为他鼓掌,我真诚地说:“周洋,老师真的为你感到骄傲,你能够站起来,本身就是成功,就是超越,就是向所有的人证明——我就是周洋,一个大写的周洋……”
后来,远在东北的周洋给我写信,他说:“老师,那是我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节课,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你用的‘开天辟地’这个词,从此,我每天都在和我的惰性和自卑作战,但有一点永远不会改变,那就是每一节课我都要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我要有我自己的声音……”在信的末尾,周洋这样写道:“老师,在认识你以前,我是一棵枯黄的小草,孤寂地生长,不想被人知道;在认识你之后,我是一棵挺拔的树,时刻渴望暴风雨的来临!”
读完周洋的信,一种幸福感弥漫开来。一切伟大的成就感,也比不上引导一个生命的个体,逐渐走向完美和成功所带来的震动。浮士德说,唯有一种伟大的创造,才使得我们不至于在永劫中消融。于我而言,周洋的改变无疑给我带来了成长的欣喜和信心,让我相信教育的力量。当师生间的通道被打通,我看到来自学生的光,把我照亮,也看到彼此的精神在互融,唤醒我对教育的善意理解和柔和观感。
渗透
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给学生读名人的故事,偶尔提到名人名字的话题,学生兴味盎然。有感于学生的热情,我顺势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收集名人名字的故事,于课上交流。学生的热烈踊跃超出我的预期。
比如张学良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张作霖特别敬佩西汉的谋臣张良,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所以他给儿子取名“学良”,期待他能像张良一样,做一个叱咤风云的将军。
还有邓小平的儿子邓朴方,是小平拜托刘帅所赐:刘帅给他取名为“朴方”,取“朴素、方正”之意,期望他首先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还有朱自清,老舍……每个名字的背后都有故事。
我由此想到不少学生和父母之间有代沟,对父母的关心和期望很漠视,而我又深知每个父母给孩子取名字的认真和慎重,那里面有着太多的寄托和情感。于是我因势利导,布置学生回家后,针对自己名字的来历采访父母,并和父母作一次深入的交流,最后以此内容写一篇文章——《名字的故事》。
我心生期待,当时尚且不知自己灵光一现的创意,会让学生的心灵流淌出什么样的泉水。
学生的习作交上来了,我一篇篇翻阅学生上交的作文,一次次地被文中流露出来的真挚情怀所打动。
很多学生都说,回家谈到自己名字的故事,引发了父母对过去的回忆,在娓娓的亲情述说中,学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深情、期望,还有多彩的人生。
有一个名叫“杨柳”的女孩,在文章中深情地写道:“我的妈妈姓杨,爸爸姓柳。爸爸很宠妈妈,于是我就姓了‘杨’。爸爸说,之所以给我取名‘杨柳’,不仅仅因为我是‘杨’‘柳’的结晶,还寄托了爸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丽愿望。当然更重要的是,‘杨柳’从《诗经》开始,就是文人笔下的宠儿,它虽然平凡,普通,但是生命力很强,它能够让人摸到春天的温度,听到花开的声音,嗅到希望的气息。这就是父母对我的期望……
以前,我感觉爸妈和我距离很远,很多隔阂,可是名字的故事解开了我的心结。而爸妈似乎又回到了从前,年轻了许多。原来爸妈并不老土,他们是天底下最浪漫最相爱的人,我是他们的天使,我很幸福……”
还有一个叫刘芳的学生写道:“原本,我很讨厌我的名字,觉得很俗,但名字的故事,让我窥见了其中的奥秘。父亲告诉我,‘芳’是一个很大气的词,从屈原开始,它就是精神品格的一种象征。而且,刘芳还谐音‘流芳’,父亲还希望我能做一个流芳于世的人,我的担子可不轻啊……我现在很为我的名字骄傲。因为,与‘芳’结缘,我认识了一种无上的真,无比的善,绝伦的美;领略了一种深广,一种大气,一种宽厚;结识了一种思想,一种收获,一种人生。”
自那以后,不少家长给我打电话,说这次作文很有意义,仿佛在一夜之间,孩子变得懂事了:他们学会了换位,学会了理解,学会了体贴……而我从作文中,何尝不知道这是一次亲情的交流,思想的碰撞,人生的升华……
一切美好的活动,都要与自身的生命经历有关。任何活动中,唯有我的介入,真情实感的介入,才能给学生心灵着色,才能让学生学会动情,学会理解,学会善待,学会感恩。《名字里的故事》正是还原了当初父母取名字的情景,使得生命变成了一条延续的河流。在这个河床底下的情感涌动,突然被挖掘出来,真实地呈现。学生的成长,是老师精神的快乐,更是教师职业的依据和最高诉求。当我们把自己的教育活动,转化为一种情感的活动、精神的活动、生命的活动,我们就能从中获得满足,找到持久的幸福。
我们走进了学生生命的河床,感知了学生的痛苦和喜悦,在学生的思想中融入我们的承载。学生的命运从此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的加入重塑了这个故事,并有可能改变这个河流的走向——这虽是故事的危险所在,却更是一个人民教师的幸福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第二职业中学)
周国平在《真性情》中说道:“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思。这爱好完全是出于他的真性情的。他喜欢做这件事情,只是因为他觉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他被事情的美好所吸引。这就好像一个园丁,他仅仅因为喜欢而开辟了一块自己的园地,他在其中培育了许多美丽的花木,为它们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当他在自己的园地上耕作时,他心里非常踏实。无论他走到哪里,他也都会牵挂着那些花木,如同母亲牵挂着自己的孩子。”老师对学生的牵挂就是这样,辛勤的园丁的比喻,难道没有这层意思?
在这个假日的黄昏,我一个人斜靠沙发之上,回忆起了生命中的一些片段。师生关系的美妙,让我沉浸在澄澈的幸福之中。
逆转
我这一生始终忘不了的一个学生,可能就是周洋了。
周洋是自费生,记得他进高一时,总分只有397分,比正常录取差了266分。然而,让人始料不及的是:3年后,这个腼腆的小男生,却应届考入抚顺石油化工大学,创造了一个教育的奇迹。而我,有幸作为他的班主任,亲历了他成长的全部过程。
高一时,由于自费生的特殊身份,可能还有糟糕成绩的影响,周洋的自卑感和自尊心都很强,像一只受惊的小兔。如何让他从灰暗的心境中走出来,找到自己的自信,是我暗中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不敢大动作,只是经常对他笑笑,让他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注,同时我在紧张地寻找,寻找一个契机。
机会终于来了,在周洋一篇描述父亲的作文中,我被深深地打动。我找到他,说:“周洋,你写得真好,这是迄今为止学生作文中,最让我感动的一篇文章。”开始,他有很多的疑惑,说:“老师,我的文章真的有那么好吗?过去我也这样写过,可……”我说:“真的很好,在我的眼里,能够写出心里话,写出真实感情的,就是最好的文章……”此前,我并不曾设想可从孩子处获得这样的心灵悸动。
第二天课上,我含泪读了周洋的文章,学生也被触动。最后我说:“周洋的文章,风格很像赵树理,同学们要认真学习,可以这样说,周洋,就是我们班级的赵树理……”
周洋的嘴角,渐渐有了笑意。我必须让集体接受他,不是因为他是班级的一员,而是因为他有自己独特的一面。这样孩子才能在集体里找到安全感,找到归属感。
周洋后来告诉我,这次是一个转折点,但真正促使他改变飞跃的,还是下面这件事。
那时,为了让学生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想了很多办法。我发现学生不愿主动回答问题,无非就是害怕错误,怕丢面子。为此我开展了如何认识错误的讨论,我提出了一个极端的概念,那就是“鼓励错误”——因为错误,能给我们教训;因为错误,能让我们进步;因为错误,还能让我们警醒。而在某个层面上,所谓的正确却让我们一无所获。我把“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贴在教室的最前方。
课上的讨论氛围开始变得热烈,没有起来的学生越来越少,而周洋就是其中之一。我等着,等着,我期待着他能够站起来,然而每当我用期待的眼光看着他时,他却常常低下头去……
直至有一天,我提出了一个相当难的问题,没有预料到的是,周洋突然站了起来,红着脸,喘着粗气,由于紧张,他连我的题目都忘记了,当然一个字也没有回答出来。然而,我们全班同学都为他鼓掌,我真诚地说:“周洋,老师真的为你感到骄傲,你能够站起来,本身就是成功,就是超越,就是向所有的人证明——我就是周洋,一个大写的周洋……”
后来,远在东北的周洋给我写信,他说:“老师,那是我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节课,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你用的‘开天辟地’这个词,从此,我每天都在和我的惰性和自卑作战,但有一点永远不会改变,那就是每一节课我都要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我要有我自己的声音……”在信的末尾,周洋这样写道:“老师,在认识你以前,我是一棵枯黄的小草,孤寂地生长,不想被人知道;在认识你之后,我是一棵挺拔的树,时刻渴望暴风雨的来临!”
读完周洋的信,一种幸福感弥漫开来。一切伟大的成就感,也比不上引导一个生命的个体,逐渐走向完美和成功所带来的震动。浮士德说,唯有一种伟大的创造,才使得我们不至于在永劫中消融。于我而言,周洋的改变无疑给我带来了成长的欣喜和信心,让我相信教育的力量。当师生间的通道被打通,我看到来自学生的光,把我照亮,也看到彼此的精神在互融,唤醒我对教育的善意理解和柔和观感。
渗透
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给学生读名人的故事,偶尔提到名人名字的话题,学生兴味盎然。有感于学生的热情,我顺势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收集名人名字的故事,于课上交流。学生的热烈踊跃超出我的预期。
比如张学良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张作霖特别敬佩西汉的谋臣张良,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所以他给儿子取名“学良”,期待他能像张良一样,做一个叱咤风云的将军。
还有邓小平的儿子邓朴方,是小平拜托刘帅所赐:刘帅给他取名为“朴方”,取“朴素、方正”之意,期望他首先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还有朱自清,老舍……每个名字的背后都有故事。
我由此想到不少学生和父母之间有代沟,对父母的关心和期望很漠视,而我又深知每个父母给孩子取名字的认真和慎重,那里面有着太多的寄托和情感。于是我因势利导,布置学生回家后,针对自己名字的来历采访父母,并和父母作一次深入的交流,最后以此内容写一篇文章——《名字的故事》。
我心生期待,当时尚且不知自己灵光一现的创意,会让学生的心灵流淌出什么样的泉水。
学生的习作交上来了,我一篇篇翻阅学生上交的作文,一次次地被文中流露出来的真挚情怀所打动。
很多学生都说,回家谈到自己名字的故事,引发了父母对过去的回忆,在娓娓的亲情述说中,学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深情、期望,还有多彩的人生。
有一个名叫“杨柳”的女孩,在文章中深情地写道:“我的妈妈姓杨,爸爸姓柳。爸爸很宠妈妈,于是我就姓了‘杨’。爸爸说,之所以给我取名‘杨柳’,不仅仅因为我是‘杨’‘柳’的结晶,还寄托了爸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丽愿望。当然更重要的是,‘杨柳’从《诗经》开始,就是文人笔下的宠儿,它虽然平凡,普通,但是生命力很强,它能够让人摸到春天的温度,听到花开的声音,嗅到希望的气息。这就是父母对我的期望……
以前,我感觉爸妈和我距离很远,很多隔阂,可是名字的故事解开了我的心结。而爸妈似乎又回到了从前,年轻了许多。原来爸妈并不老土,他们是天底下最浪漫最相爱的人,我是他们的天使,我很幸福……”
还有一个叫刘芳的学生写道:“原本,我很讨厌我的名字,觉得很俗,但名字的故事,让我窥见了其中的奥秘。父亲告诉我,‘芳’是一个很大气的词,从屈原开始,它就是精神品格的一种象征。而且,刘芳还谐音‘流芳’,父亲还希望我能做一个流芳于世的人,我的担子可不轻啊……我现在很为我的名字骄傲。因为,与‘芳’结缘,我认识了一种无上的真,无比的善,绝伦的美;领略了一种深广,一种大气,一种宽厚;结识了一种思想,一种收获,一种人生。”
自那以后,不少家长给我打电话,说这次作文很有意义,仿佛在一夜之间,孩子变得懂事了:他们学会了换位,学会了理解,学会了体贴……而我从作文中,何尝不知道这是一次亲情的交流,思想的碰撞,人生的升华……
一切美好的活动,都要与自身的生命经历有关。任何活动中,唯有我的介入,真情实感的介入,才能给学生心灵着色,才能让学生学会动情,学会理解,学会善待,学会感恩。《名字里的故事》正是还原了当初父母取名字的情景,使得生命变成了一条延续的河流。在这个河床底下的情感涌动,突然被挖掘出来,真实地呈现。学生的成长,是老师精神的快乐,更是教师职业的依据和最高诉求。当我们把自己的教育活动,转化为一种情感的活动、精神的活动、生命的活动,我们就能从中获得满足,找到持久的幸福。
我们走进了学生生命的河床,感知了学生的痛苦和喜悦,在学生的思想中融入我们的承载。学生的命运从此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的加入重塑了这个故事,并有可能改变这个河流的走向——这虽是故事的危险所在,却更是一个人民教师的幸福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第二职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