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麦是六合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该文介绍了六合区小麦生产现状,分析了生产中存在的播种迟、播量大、生产水平不均衡等问题,并从推广小麦生产集成技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服务指导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措施,以期为小麦大面积生产提供指导。
关键词:小麦;生产现状;问题;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9-0027-02
六合区地处南京市北岸,全区耕地面积5.88万hm2,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9.87万hm2,主要种植水稻、小麦、蔬菜等农作物,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67万hm2左右,单产5250kg/hm2左右。由于该区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沿江丘陵地区,季节性气候条件多变,病虫害常常频发,给当地小麦生产和品质提升带来诸多隐患。近年来,虽然采取良种良法推广、优化品种布局和农机农艺融合等措施,组织开展小麦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活动,小麦单产水平呈现增长趋势,但受播种期推迟、病虫草害发生趋重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的制约,小麦精耕细作等生产措施不能够及时到位,小麦高产潜力还未充分发挥,平均单产水平处于全市中等,小麦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为此,了解本地区小麦生产现状,剖析其制约产量提高的问题因素,探讨促进小麦生产的发展对策,对积极稳妥地提高全区小麦生产水平、促进其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生产现状
1.1 种植面积趋稳,产量水平中等 六合区小麦种植面积经历2次较明显的调整。第1次在2002年前后,主导思路是扩油、扩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当年全区小麦面积下降至0.84万hm2,单产3330kg/hm2,总产为2.8万t;第2次在2016年以来,主导思路是实施“两扩、两稳”计划,即扩菜扩粮、稳油稳水,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小麦种植面积随之明显回升,2017年全区小麦种植面积达1.67万hm2,平均单产5250kg/hm2,总产达8.77万t,产量水平处于全市中等。
1.2 优化小麦品种布局,提高粮食种植效益 六合区地处长江中下游,独特的自然资源、气候条件,是弱筋小麦生产的优势地区。近年来,该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推进粮食调结构转方式,宜粮则粮,宜经则经,进一步优化小麦品种布局,扩大主推品种覆盖率,实现品种布局优化、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全区主推弱筋小麦品种为宁麦13,面积达1.2万hm2,占全区小麦面积71.9%。按小麦市场价测算,弱筋小麦价格较普通小麦市场价高0.12~0.15元/kg,以弱筋小麦产量为5250kg/hm2计算,种植弱筋小麦比种植普通小麦纯收益增达600~750元/hm2,提高了当地粮食种植效益。
1.3 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开展绿色高产创建 为了提高小麦种植效率,促进小麦规模种植,近年来六合区积极推广小麦高效栽培集成技术应用,努力提升小麦生产服务水平。一是大力推广小麦机匀(条)播技术。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开展农机农艺融合在小麦播种、秸秆还田利用等方面的推广应用,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有条件的种植大户购置大型耕播机械,进一步提高农机化作业效率,促进粮食规模化经营。二是开展小麦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工作。在马鞍街道、横梁街道建立绿色高产创建示范区,通过培植典型,示范观摩,引导农户开展绿色高产高效种植。重点抓好绿色栽培增产模式研究示范,培育农机专业化、植保专业化服務组织,开展小麦统防统治、一喷“三防”,全面提高小麦生产服务水平。
2 存在的问题
2.1 播种偏迟,播种量大 六合区小麦最佳播种期为10月28日—11月5日。近年来,由于大面积推广种植迟熟粳稻、直播稻,水稻腾茬时间逐年推迟,使得水稻收获期正好与小麦播种适期一致,部分水稻收获期与小麦播种期甚至相互重叠,造成大面积小麦播种期顺延推迟。据调查,大多数种植户的小麦播期已推迟到12月5日,还有少部分在翌年1月才种植。另外,由于播种期逐步偏迟,农户为了抢时间播种,难以做到精耕细作、精量播种,普遍存在着耕作粗放、播种量偏大等现象,少部分田块的播种量已达450kg/hm2以上,从而导致迟播迟苗、麦苗素质低、分蘖不同步、中后期群体过大,加重小麦生长后期倒伏的风险。
2.2 基础设施不完善,小麦生产水平不均衡 六合区属于丘陵地区,北高南低,地形地貌自然条件复杂,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全区小麦生产水平不平衡。南部街镇龙袍、横良、龙池等地区,属沿江沿滁地带,土壤为江淤土,肥力水平高,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小麦平均单产达6000kg/hm2以上;而北部街镇马鞍、竹镇、冶山等地区,属丘陵地带,土壤为马肝土、黄刚土,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肥力水平差,基础设施条件较弱,小麦平均单产只有3750kg/hm2左右。南北地区小麦种植产量差异较大,生产水平不均衡。
2.3 病虫草害发生重,施肥水平待提高 六合区目前小麦主推技术为小麦机匀(条)播技术和稻秸秆全量还田技术,2项技术虽然解决了秸秆禁烧难题,但造成麦田病虫草害发生趋势重、前期氮肥不足。一是小麦免少耕技术,耕层浅,给杂草出苗营造了1个良好的生态环境,造成日本看麦娘、猪殃殃和菵草等杂草成为优势种群;二是实施稻秸秆全量还田后,秸秆余留在田间多,增加了小麦赤霉病稻桩带菌基数;三是稻草秸秆在田发酵腐烂,需消耗一定量的氮元素,此时基肥氮量施用不足,将会出现黄苗、弱苗现象;四是种植户习惯“一炮轰”施肥方法,很少施用返青拨节肥,这样容易造成小麦后期脱肥早衰,影响产量品质。
3 对策措施
3.1 推广小麦生产集成技术,提高播种质量,控制播种量 针对目前小麦播种偏迟的问题,要积极推广稻麦周年高产高效模式,集成推广稻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小麦机匀(条)播技术,推广迟熟早粳品种,控制直播稻种植面积,力争水稻在5月上旬播种,10月15左右收获,从而实现小麦在10月28日—11月5日适期播种[1]。针对目前小麦播种量偏大的问题,要集成推广小麦精确栽培技术、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做到精耕细作、精量播种,控制播种量,从而达到壮群体、增后劲的目的。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小麦生产水平 针对目前小麦生产基础设施南北差异、生产水平不均衡的问题,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2]。一是因地制宜,分类实施。针对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南部地区,利用农业生态补偿项目实施,集中资金用于沟渠路建设配套,确保生产基地能灌能排。针对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北部丘陵地区,坚持“科学规划、集中连片、突出重点、整村推进”的原则,积极申报省市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大力实施农业基本建设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小麦生产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二是突出重点,藏粮于地。针对肥力水平差的丘陵地带,积极推进耕地保护项目的实施,实行粮绿耕作模式,提升肥力水平,改变南北地带地力差异,实现藏粮于地。
3.3 强化服务指导,促进技术到位 抓好农技服务工作,是确保小麦安全生产的保证。针对目前小麦病虫草害发生重的问题,建议区植保部门加强以小麦赤霉病为主的病虫测报,并抓好麦田草害监控及防治药剂筛选工作,及时发布病虫情报,确保小麦病害、草害能够及时防治到位[3]。另外,针对施肥水平不高的问题,建议基层农业部门要加强广大农户的培训工作,推进土壤检测配方施用,提高科学施肥水平。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讲解秸秆还田耗氮的原理,普及秸秆全量还田地块需要增氮知识,培育全苗壮苗,确保小麦安全越冬。通过组织种粮大户现场培训和观摩形式,示范推广返青拨节肥的施用,改变种植户“一炮轰”的施肥方法,增强小麦生产后劲,提高产量和品质。
参考文献
[1]朱训泳,薛世芳,金立强,等.浅析六合区小麦生产存在问题及丰产措施[J],基层农技推广,2017,9:74-75.
[2]郭荣,朱训泳,强雪峰.南京市六合区粮食规模经营现状及发展对策[J]. 安徽农学通报,2015,21(21):10-11.
[3]郭吉山,金立强,吕小青,等.南京市六合区小麦田杂草种类调查及防除对策[J].湖北植保,2016,3:38-40.
(责编:王慧晴)
关键词:小麦;生产现状;问题;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9-0027-02
六合区地处南京市北岸,全区耕地面积5.88万hm2,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9.87万hm2,主要种植水稻、小麦、蔬菜等农作物,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67万hm2左右,单产5250kg/hm2左右。由于该区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沿江丘陵地区,季节性气候条件多变,病虫害常常频发,给当地小麦生产和品质提升带来诸多隐患。近年来,虽然采取良种良法推广、优化品种布局和农机农艺融合等措施,组织开展小麦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活动,小麦单产水平呈现增长趋势,但受播种期推迟、病虫草害发生趋重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的制约,小麦精耕细作等生产措施不能够及时到位,小麦高产潜力还未充分发挥,平均单产水平处于全市中等,小麦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为此,了解本地区小麦生产现状,剖析其制约产量提高的问题因素,探讨促进小麦生产的发展对策,对积极稳妥地提高全区小麦生产水平、促进其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生产现状
1.1 种植面积趋稳,产量水平中等 六合区小麦种植面积经历2次较明显的调整。第1次在2002年前后,主导思路是扩油、扩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当年全区小麦面积下降至0.84万hm2,单产3330kg/hm2,总产为2.8万t;第2次在2016年以来,主导思路是实施“两扩、两稳”计划,即扩菜扩粮、稳油稳水,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小麦种植面积随之明显回升,2017年全区小麦种植面积达1.67万hm2,平均单产5250kg/hm2,总产达8.77万t,产量水平处于全市中等。
1.2 优化小麦品种布局,提高粮食种植效益 六合区地处长江中下游,独特的自然资源、气候条件,是弱筋小麦生产的优势地区。近年来,该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推进粮食调结构转方式,宜粮则粮,宜经则经,进一步优化小麦品种布局,扩大主推品种覆盖率,实现品种布局优化、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全区主推弱筋小麦品种为宁麦13,面积达1.2万hm2,占全区小麦面积71.9%。按小麦市场价测算,弱筋小麦价格较普通小麦市场价高0.12~0.15元/kg,以弱筋小麦产量为5250kg/hm2计算,种植弱筋小麦比种植普通小麦纯收益增达600~750元/hm2,提高了当地粮食种植效益。
1.3 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开展绿色高产创建 为了提高小麦种植效率,促进小麦规模种植,近年来六合区积极推广小麦高效栽培集成技术应用,努力提升小麦生产服务水平。一是大力推广小麦机匀(条)播技术。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开展农机农艺融合在小麦播种、秸秆还田利用等方面的推广应用,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有条件的种植大户购置大型耕播机械,进一步提高农机化作业效率,促进粮食规模化经营。二是开展小麦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工作。在马鞍街道、横梁街道建立绿色高产创建示范区,通过培植典型,示范观摩,引导农户开展绿色高产高效种植。重点抓好绿色栽培增产模式研究示范,培育农机专业化、植保专业化服務组织,开展小麦统防统治、一喷“三防”,全面提高小麦生产服务水平。
2 存在的问题
2.1 播种偏迟,播种量大 六合区小麦最佳播种期为10月28日—11月5日。近年来,由于大面积推广种植迟熟粳稻、直播稻,水稻腾茬时间逐年推迟,使得水稻收获期正好与小麦播种适期一致,部分水稻收获期与小麦播种期甚至相互重叠,造成大面积小麦播种期顺延推迟。据调查,大多数种植户的小麦播期已推迟到12月5日,还有少部分在翌年1月才种植。另外,由于播种期逐步偏迟,农户为了抢时间播种,难以做到精耕细作、精量播种,普遍存在着耕作粗放、播种量偏大等现象,少部分田块的播种量已达450kg/hm2以上,从而导致迟播迟苗、麦苗素质低、分蘖不同步、中后期群体过大,加重小麦生长后期倒伏的风险。
2.2 基础设施不完善,小麦生产水平不均衡 六合区属于丘陵地区,北高南低,地形地貌自然条件复杂,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全区小麦生产水平不平衡。南部街镇龙袍、横良、龙池等地区,属沿江沿滁地带,土壤为江淤土,肥力水平高,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小麦平均单产达6000kg/hm2以上;而北部街镇马鞍、竹镇、冶山等地区,属丘陵地带,土壤为马肝土、黄刚土,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肥力水平差,基础设施条件较弱,小麦平均单产只有3750kg/hm2左右。南北地区小麦种植产量差异较大,生产水平不均衡。
2.3 病虫草害发生重,施肥水平待提高 六合区目前小麦主推技术为小麦机匀(条)播技术和稻秸秆全量还田技术,2项技术虽然解决了秸秆禁烧难题,但造成麦田病虫草害发生趋势重、前期氮肥不足。一是小麦免少耕技术,耕层浅,给杂草出苗营造了1个良好的生态环境,造成日本看麦娘、猪殃殃和菵草等杂草成为优势种群;二是实施稻秸秆全量还田后,秸秆余留在田间多,增加了小麦赤霉病稻桩带菌基数;三是稻草秸秆在田发酵腐烂,需消耗一定量的氮元素,此时基肥氮量施用不足,将会出现黄苗、弱苗现象;四是种植户习惯“一炮轰”施肥方法,很少施用返青拨节肥,这样容易造成小麦后期脱肥早衰,影响产量品质。
3 对策措施
3.1 推广小麦生产集成技术,提高播种质量,控制播种量 针对目前小麦播种偏迟的问题,要积极推广稻麦周年高产高效模式,集成推广稻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小麦机匀(条)播技术,推广迟熟早粳品种,控制直播稻种植面积,力争水稻在5月上旬播种,10月15左右收获,从而实现小麦在10月28日—11月5日适期播种[1]。针对目前小麦播种量偏大的问题,要集成推广小麦精确栽培技术、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做到精耕细作、精量播种,控制播种量,从而达到壮群体、增后劲的目的。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小麦生产水平 针对目前小麦生产基础设施南北差异、生产水平不均衡的问题,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2]。一是因地制宜,分类实施。针对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南部地区,利用农业生态补偿项目实施,集中资金用于沟渠路建设配套,确保生产基地能灌能排。针对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北部丘陵地区,坚持“科学规划、集中连片、突出重点、整村推进”的原则,积极申报省市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大力实施农业基本建设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小麦生产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二是突出重点,藏粮于地。针对肥力水平差的丘陵地带,积极推进耕地保护项目的实施,实行粮绿耕作模式,提升肥力水平,改变南北地带地力差异,实现藏粮于地。
3.3 强化服务指导,促进技术到位 抓好农技服务工作,是确保小麦安全生产的保证。针对目前小麦病虫草害发生重的问题,建议区植保部门加强以小麦赤霉病为主的病虫测报,并抓好麦田草害监控及防治药剂筛选工作,及时发布病虫情报,确保小麦病害、草害能够及时防治到位[3]。另外,针对施肥水平不高的问题,建议基层农业部门要加强广大农户的培训工作,推进土壤检测配方施用,提高科学施肥水平。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讲解秸秆还田耗氮的原理,普及秸秆全量还田地块需要增氮知识,培育全苗壮苗,确保小麦安全越冬。通过组织种粮大户现场培训和观摩形式,示范推广返青拨节肥的施用,改变种植户“一炮轰”的施肥方法,增强小麦生产后劲,提高产量和品质。
参考文献
[1]朱训泳,薛世芳,金立强,等.浅析六合区小麦生产存在问题及丰产措施[J],基层农技推广,2017,9:74-75.
[2]郭荣,朱训泳,强雪峰.南京市六合区粮食规模经营现状及发展对策[J]. 安徽农学通报,2015,21(21):10-11.
[3]郭吉山,金立强,吕小青,等.南京市六合区小麦田杂草种类调查及防除对策[J].湖北植保,2016,3:38-40.
(责编: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