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明确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在自主探究式的课堂模式下,语文教师的“讲”,必须注重艺术性。为什么讲,讲什么,如何讲,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为什么讲?有人认为,在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讲”,要彻底流出课堂,他们片面认为,学生的“自主”式“探究”可以解决一切,甚至硬性规定,一堂课只允许讲多少分钟,这其实是一种片面的认识。我认为,在自主探究式的教学中,教师的讲,起着对整个探究过程的控制、探究成果的巩固的作用,一味淡化教师的“讲”,势必会造成探究过程的失控、探究品质的低下、探究过程的散漫化。常见一些自主探究式的课堂秩序混乱,无法按时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花费了很多时间却无结果,这就是因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发挥不当。教师未能以自己的“讲”,来控制探究的整个过程。
教师讲什么?怎么讲?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讲,在意义和内容上,都完全不同于以往课堂模式下的讲,它应该具有指导性,总结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去组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按照这样的要求,教师的“讲”的内容,首先要能够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在有的语文课堂上,为了体现所谓的自主,一些基本的、专业性的知识,也交由学生探究交流,表面上看,这是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可是我们试想一下,以高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再加上繁重的课业任务,他们能否找到专业性很强的资料?有没有这个时间?所找到的东西是否符合要求?在课堂上用很长的时间交流这些东西是否值得?对于这样的内容,教师应本着精当的原则,讲给学生,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其次,教师 “讲”的内容,要能够创设出特定的氛围,展示出特定的情景。高中生限于阅历及人生体验的不足,对文学作品中的感情,意蕴往往体会不到位,这就需要教师以相应的语言来感染,引导。《合欢树》是高二语文教材,基调伤感。为了营造气氛,在导入课文时,我先播放著名歌唱家 德德玛 演唱的蒙古族民歌《远去的母亲》,再由教师诵读歌词后,特别强调歌词中的“母亲啊母亲,我生命的保护神”一句要求学生去感悟。这样,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带着一种崇高的敬意去阅读课文,感悟母爱,感受文章的基调。
第三,教师讲的内容,要能够引导思维,启发思维。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其核心意义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提高,思维的广度、深度、灵敏性、批判性都能够得到发展。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程度不同,势必出现一些偏差,表现出认识问题肤浅、片面面等现象,甚至思维出现阻滞。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求教师去讲。
《合欢树》一课中,合欢树的形象非常重要,在探究合欢树这个形象的意义时,大部分学生认识到,合欢树这个形象是寄托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愧疚之情的载体,但没有同学认识到,合欢树是母爱的载体,它还象征着普遍意义的母爱,这一层意义涉及散文主旨的确定。这种情况就需教师以本部分那个小孩不哭不闹这一细节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合欢树”的象征意义。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的一个过程。
第四,教师要讲方法,讲技巧。语文学习既要注重过程,也要注重结果。这里说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指方法,特别是在高三语文复习的过程中,全面梳理教材后,必须讲方法,讲技巧。
小说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在文中教材中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小说部分复习完毕后,教师应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对小说景物描写各个方面的作用进行归纳,告诉他们理解的思路,并以宁夏高考语文卷中的《二十年后》为例,让学生分析其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再如选修模块“古典诗歌”部分中,有古典诗歌的情与景这一主题,在 所有篇目学习完毕后,教师一定要讲解读诗歌意境的基本方法,即“感悟→具体分析→结合相关背景确定主旨”,并对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境类型,常见意向固定的指向性进行分析归类,以使学生形成一些经验性的东西,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这些方法性的东西,学生在探究中会有体会,但只有经过教师的归纳讲解,才能最终形成能力。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讲的意义,把握好时机,当讲必将,以确保课堂教学的效益。
(陕西省洋县第一职业中学)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为什么讲?有人认为,在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讲”,要彻底流出课堂,他们片面认为,学生的“自主”式“探究”可以解决一切,甚至硬性规定,一堂课只允许讲多少分钟,这其实是一种片面的认识。我认为,在自主探究式的教学中,教师的讲,起着对整个探究过程的控制、探究成果的巩固的作用,一味淡化教师的“讲”,势必会造成探究过程的失控、探究品质的低下、探究过程的散漫化。常见一些自主探究式的课堂秩序混乱,无法按时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花费了很多时间却无结果,这就是因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发挥不当。教师未能以自己的“讲”,来控制探究的整个过程。
教师讲什么?怎么讲?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讲,在意义和内容上,都完全不同于以往课堂模式下的讲,它应该具有指导性,总结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去组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按照这样的要求,教师的“讲”的内容,首先要能够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在有的语文课堂上,为了体现所谓的自主,一些基本的、专业性的知识,也交由学生探究交流,表面上看,这是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可是我们试想一下,以高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再加上繁重的课业任务,他们能否找到专业性很强的资料?有没有这个时间?所找到的东西是否符合要求?在课堂上用很长的时间交流这些东西是否值得?对于这样的内容,教师应本着精当的原则,讲给学生,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其次,教师 “讲”的内容,要能够创设出特定的氛围,展示出特定的情景。高中生限于阅历及人生体验的不足,对文学作品中的感情,意蕴往往体会不到位,这就需要教师以相应的语言来感染,引导。《合欢树》是高二语文教材,基调伤感。为了营造气氛,在导入课文时,我先播放著名歌唱家 德德玛 演唱的蒙古族民歌《远去的母亲》,再由教师诵读歌词后,特别强调歌词中的“母亲啊母亲,我生命的保护神”一句要求学生去感悟。这样,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带着一种崇高的敬意去阅读课文,感悟母爱,感受文章的基调。
第三,教师讲的内容,要能够引导思维,启发思维。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其核心意义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提高,思维的广度、深度、灵敏性、批判性都能够得到发展。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程度不同,势必出现一些偏差,表现出认识问题肤浅、片面面等现象,甚至思维出现阻滞。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求教师去讲。
《合欢树》一课中,合欢树的形象非常重要,在探究合欢树这个形象的意义时,大部分学生认识到,合欢树这个形象是寄托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愧疚之情的载体,但没有同学认识到,合欢树是母爱的载体,它还象征着普遍意义的母爱,这一层意义涉及散文主旨的确定。这种情况就需教师以本部分那个小孩不哭不闹这一细节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合欢树”的象征意义。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的一个过程。
第四,教师要讲方法,讲技巧。语文学习既要注重过程,也要注重结果。这里说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指方法,特别是在高三语文复习的过程中,全面梳理教材后,必须讲方法,讲技巧。
小说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在文中教材中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小说部分复习完毕后,教师应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对小说景物描写各个方面的作用进行归纳,告诉他们理解的思路,并以宁夏高考语文卷中的《二十年后》为例,让学生分析其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再如选修模块“古典诗歌”部分中,有古典诗歌的情与景这一主题,在 所有篇目学习完毕后,教师一定要讲解读诗歌意境的基本方法,即“感悟→具体分析→结合相关背景确定主旨”,并对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境类型,常见意向固定的指向性进行分析归类,以使学生形成一些经验性的东西,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这些方法性的东西,学生在探究中会有体会,但只有经过教师的归纳讲解,才能最终形成能力。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讲的意义,把握好时机,当讲必将,以确保课堂教学的效益。
(陕西省洋县第一职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