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罗尔斯的《正义论》视角探究我国教育公平问题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k_john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作为国家的基石,一直都是国家、人民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其中教育公平问题作为教育问题的核心尤为关键。虽然公平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是公平到底是什么、具体怎么实现等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人们。美国著名学者罗尔斯的《正义论》给我们打开了公平正义的一扇窗,本文基于《正义论》的基本理论和视角来探讨我国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关改进教育公平问题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我国的教育真正公平的早日到来提供参考。
  关键词:罗尔斯;正义论;事实公平;结果公平;差异原则
  公平、正义、效率这些公共价值自20世纪中后期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提出以来都已经成为各个国家一直努力达成的目标。而教育作为国家的基石,更应该以追求公平、正义、效率为首要目标,我国也一直致力于教育公平的实现和落实,但是具体什么是教育公平和正义、如何科学现实具体的公平正义却存在着很多的现实困难。罗尔斯的“正义即公平”、“注重事实公平、结果公平”、“差异原则”都给我国的教育事业中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以很大的启示。
  一、罗尔斯及《正义论》
  正义,不仅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而且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主题。从阶级社会以来,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正义的追求。和谐社会与社会正义的关系更是关系我们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根本性问题。在正义问题上,西方学者的研究起步较早,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约翰·罗尔斯。其毕生名著《正义论》在1971年问世之后,轰动西方学术界,有诸多书刊和学者将他同密尔、洛克相提并论,并把他的《正义论》与另外两人的《论自由》、《政府论》一同称为自由民主传统的经典著作。罗尔斯正义理论逻辑展开表现在三个层次,原初状态是罗尔斯正义论的逻辑起点,公平正义是罗尔斯正义论的主题,正义原则是罗尔斯正义论的核心。罗尔斯正义论包含丰富的和谐意蕴,正义的制度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基础,正义的分配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保障,正义的合作是社会和谐的实现路径。罗尔斯正义论及其蕴含的和谐思想作为世界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罗尔斯的正义理论有许多重要的贡献,对当代政治哲学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罗尔斯的各种理论贡献中,最重要的贡献有两个,一个是他提出了平等主义的正义原则,一个是他重建了社会契约论。正义原则是正义理论围绕的核心,而社会契约论提供了对正义原则的证明。一个正义观需要被接受并实行才会有效,要如何让人们接受这个正义观,罗尔斯采取了社会契约论的方式。
  二、《正义论》角度下我国教育公平问题
  基于对美国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罗尔斯通过继承契约主义传统并批判功利主义正义观,建立了自己的正义理论。罗尔斯正义论的核心是平等,他认为正义总是意味着平等。罗尔斯的正义二原则集中体现了罗尔斯的平等观点,第一个原则是对自由权利的平等分配,第二个原则是对机会和利益的平等分配。罗尔斯对正义的论证是从起点的平等到结果的平等。差別原则是罗尔斯正义论核心中的核心。正义二原则试图达到的就是一种普遍的平等。罗尔斯所追求的是一种平等主义而非绝对的平均主义。作为新自由主义的代表,罗尔斯试图融合自由和平等,建立一种自由的平等主义。而纵观我国的教育公平现状,能够发现以下问题:
  (一)教育公平理念的错位。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石,我国教育事业从开始就一直注重的是起点的平等公平,追求的是很均匀的平均主义,并可以根据本地现实实际就行自主调整,却造成了“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教育现状。
  (二)教育资源的现实不均等。教育资源不仅包括硬性的教育器材、教育经费等具体资源,还包括教育先进理论、理念和师资力量等软性资源。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是不仅是硬性资源还是软性资源,在现实中都存在着巨大的不均等现象。在东、中、西部的教育资源的分配存在着巨大的落差,东部作为富庶之地,教育资源已经非常充足,而广大中西部及偏远地区却常年匮乏。其中,高等院校的分部尤为证明了此点。
  (三)教育结果的巨大差异性。教育工作的成功与否和效果如何最关键的在于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是否能够符合社会实际的需要。而现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培养已经出现了产业化的趋势,而且发达地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远远优越于广大落后偏远地区“简单教育”的培养,造成了巨大的剪刀差现象。
  三、《正义论》给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带来的启示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加强社会正义公平研究,完善我国教育事业中的教育公平现象,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从罗尔斯的《正义论》中,我们能够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注重事实公平,实现教育理念的公平。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倡导教育要实现公平正义,也十分重视起点公平的重要性,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和发展,却没有实现事实上的教育公平。原因何在?就在于教育理念上的误差,起点公平固然重要,但是事实上的公平正义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二)教育资源实现相对均等。《正义论》不是要追求绝对的平均主义,在教育资源上也不是追求教育资源在地区、种类和数量等上的绝对均等,但是根据“正义二分法原则和差异性原则”应该在确保最需要地区的供给之后,依据各地不同的实际需求,达到教育资源的相对均等即可,而不是优先满足发达地区充裕的需求。
  (三)追求结果公平,达到相对公平目标。绝对的公平在我国现有的基本国情和情况下是不可能达到的,只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所有条件努力达到相对公平。在实现相对公平的过程中,不应该过度重视起点公平、过程的公平,应该把公平正义的落脚点放在结果上,结果公平才是真的公平。而结果公平的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出来的教育成效之间的相对公平,即学生和教学质量不能因为地域等原因出现很大的差别,国家应该在其中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其他文献
摘要:颓废主义思潮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弥漫于社会转型中的俄罗斯,对整个俄罗斯文学以及我国的颓废主义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国内学界对其研究并不充分。颓废主义可以视作世纪之交西方及俄国在世纪末情绪的笼罩下对传统价值观作出重估的一切文化现象的总称。它以“二元主义唯心论”的死亡美学为核心,在索洛古勃、布留索夫等俄国象征主义诗人的诗歌中构建了 “死亡的彼岸”,是世纪末情绪最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对颓废
生中的死,死而后生——摘自手记rn烟友、茶友、酒友、话友,亦即是烟客、茶客、酒客、话客.说来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和大王、小江、阿明四君子时常形影不离地泡在烟、
当代美国小说通过绘制、窥测和再现等方式与世界对话,切入人物内心世界,大都在后现代语境下表达各自反思人性,希望从失意中获救的愿望,其愿景正是小说家追寻的一种救赎叙事空
两个月的时间重读梁启超先生的《李鸿章传》对李鸿章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深刻体会到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国之重臣李鸿章的艰难与无奈。一腔热血报国志,在历史转型的浪潮中
期刊
从1910年秋走出韶山到1920年筹备建党时期,是毛泽东的思想急剧变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与西方伦理思想的共同作用下,毛泽东
摘要:玩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期是幼儿实现社会化的关键期,而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具有社会性的一种交往形式。角色游戏借助游戏情境让幼儿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反映着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关系,模仿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准则,从不同的侧面了解社会生活。幼儿也通过角色游戏来反映他们眼中的世界,逐步积累社会生活经验,最终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关键词:角色游戏;社会性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
《欢乐颂》是由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Schiller)创作的最著名的诗歌之一。后经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为之谱曲,才使这首诗歌广为流传,为大众所熟知。  在最初的文稿中,这首诗由九小节构成,每小节有八行诗。在每小节诗的后面紧跟一段“副歌”,即重唱句,诗中以“Chor”标记。  Freude
期刊
年初去了一趟滇西,又见到一些老友,各人都有不小的变化.大家久别重逢聚一块了,都有一番人生的慨叹;叹不尽的人生,叹不尽的生活,都异口同声说:这“宿命”二字,不可不信,也不可
这篇文章是作者在爷爷离开人世一周后所写,主要是怀念爷爷,记住爷爷对她的关爱与教育。越是真实浓烈的感情越是不容易诉诸于文字,纸短情长,四年了,思念从不曾断过。  亲爱的爷爷,我是您最疼爱的孙女儿,今天,有很多话要对您说,此刻,您再也没有力气反驳,我说您便听着吧。  春暖花开的季节,你定是舍不得离开,是天上的神仙寂寞了,约你上去与他们一道饮酒作诗吗?哭累了的时候就会睡着,睡着的状态就是你现在的样子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