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学年又开始了,做了半年真正意义上的“家长”,你有什么感触呢?我们的QQ家长群中常常有新手家长这样问:什么时间跟老师沟通是最好的呢?怎样向老师提意见而又不影响宝宝在幼儿园的生活呢?在“线上”常常跟老师提问会不会引起老师的厌烦呢?可以说,自从孩子进了幼儿园,家长们的必修课之一就是与老师实现优质沟通,而其根本目的总是幼儿在校园的生活日常。也有家长会试图从孩子的口中得到答案,可现实状况往往不尽如人意。于是,家长们的担忧总是无处不在!
由本刊进行的一项1100多人参与的新学年父母现状调查(见下表)显示:80%的家长会担心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在担心的内容方面,我们发现:担心学习的人数只有29%,而担心饮食起居、和小朋友相处以及老师对待等方面的却都达到了70%左右。从调查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家长们对于孩子在园的状况是非常关注的,可往往在试图了解和加入的过程中找不到出路。
你会担心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吗?
A. 非常担心 21% (237人)
B. 比较担心59% (674人)
C. 不担心 19% (222人)
D. 没想法 1% (15人)
你比较担心孩子在幼儿园的哪些问题? (多选题/任选)
A. 饮食起居68% (639人)
B. 学习状况 29% (269人)
C. 和小朋友相处75% (696人)
D. 老师的对待 77% (714人)
E. 其他7% (69人)
你一般会采用什么方式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 (多选题/任选)
A. 直接问孩子 78% (901人)
B. 直接问老师 81% (933人)
C. 问其他的家长 25% (285人)
D. 没有关注过 2% (20人)
你觉得和老师的沟通重要吗?
A. 非常重要 78% (890人)
B. 比较重要 22% (247人)
C. 不大重要 1% (9人)
D. 无所谓 0% (2人)
你希望幼儿园提供怎样的沟通渠道? (多选题/任选)
A. 定期见面沟通会 79% (897人)
B. 定期的书面汇报等50% (566人)
C. 提供孩子在幼儿园生活的监控等 52% (595人)
D. 其他12% (134人)
E. 无所谓0% (4人)
我们在调查中也了解到,大多数家长都是上班族,平时接送孩子的任务都是由祖辈们完成的,所以上下学的沟通机会他们基本是无法得到的。当然,现在信息沟通方式多样而通达,小朋友的班级都建有家长QQ群或者微信群,可是家长们的普遍反映却是:“群里除了老师发布一些信息之外,平日里总是鸦雀无声,我们也怕打
扰老师。”也有家长想,等到家长会的时候再问问孩子的情况吧,可是时间仓促,班上几十个孩子的家长都围着老师,最终每个人都说不上几句话。
交流条件的限制给家长们带来了很多无奈,但无奈不等于毫无办法。尽管家长与老师经常面对面交流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以尝试更多的方法来化解时空障碍。掌握这些技能,家长们的各式“担心”应该就会变成“放心”。
有家长会说,留那么多联系方式有什么用,老师不会主动找我们的。此言差矣,其实老师们大多很愿意与家长分享孩子在园的所有表现,所以,做好万全的准备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且,不管什么类型的老师,应该都喜欢这样仔细而且负责的家长。
一般,家长在宝宝的幼儿园档案上只留下家里电话。但很多双薪家庭平时都把宝宝放在长辈家里照顾,一个家里电话是显然不够的。除了负责接送孩子的家庭成员的联系方式,家长还应该把夫妻双方最常用的移动电话、办公室电话和电子邮箱地址甚至QQ号、微信号等都告诉老师。这样,既能防止有突发性事件时老师找不到家长的情况,更能让老师体会到家长与她交流沟通的渴望与诚意。
有家长常常感叹,一碰到宝宝老师,除了打招呼和简单询问宝宝在幼儿园的情况,其他都不知道还可以和老师说什么、问什么?其实,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安排甚至饮食菜单,一般都会告诉家长。细心的家长只要问老师,宝宝在不同环节中的表现状况,慢慢就会了解到宝宝在幼儿园生活的很多细节。
与老师交流时,苦于没有话题的家长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安静宝宝”的家长。首先很幸运的一点是,你的宝宝不是“问题宝宝”。但,这就让家长和老师由于没有“问题”可谈,而逐渐忽视交流。这对“安静宝宝”而言,是很不公平的。所以,“安静宝宝”的家长可以更多地询问宝宝在身体、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家长也可以主动与老师商量,参与到类似“家委会”这样的组织中,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的日常教学和活动,这也是家长与老师的优质交流方式之一。
其实,由长辈或者保姆接送宝宝的家长,如果不想错过早上和下午接送宝宝的这段与老师交流的宝贵时间,不妨自己动手做一本家园联系手册。如果当天在家里发现宝宝有什么小问题,可以马上写下来,第二天通过长辈或保姆直接交给老师,老师其实都是很乐意给家长参考建议的。
也许,有的家长在问,那我不好直接打电话吗?有经验的家长都知道,文字的感染力比一个电话更强,而且打电话的时间也不好掌控。如果您的问题只是“宝宝今天碰伤胳膊,希望老师明天帮他换一下药”,那么打电话再快捷不过。但如果家长想向老师提意见,或者在教养方法上跟老师有不同看法时,那么这本私人的家园联系手册能给老师更多的思考余地,不至于让老师觉得丢面子。这样,双方的真诚才会让交流更有效。
与老师进行优质交流,可不是让你去讨好老师。送礼物、在生活中的某些方面给老师帮助的确会让老师与你相处更好,但这样对宝宝自身发展其实没有多大意义。宝宝需要的是一个能准确判断出宝宝发展状态、并能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的老师。而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宝宝负责的老师真正需要的,是根据宝宝的成长对教学进行不断地自省和调整。如果家长一味讨好老师,老师做法出现问题时,家长也不向老师反映,那么等于间接剥夺了自己宝宝获得更合适的教育机会的权利,这与家长为了宝宝好的初衷简直是南辕北辙。 家长和老师都是宝宝发展的领路人。你和老师其实是“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假如我们把对宝宝的教育很形象地比做一场战争的话。真正的优质交流,正是在家长和老师完全平等的平台上才能进行的。平等的位置,平和的心态,相互交流才能更少保留,传递更多关于宝宝的信息——不论从老师口里到家长心里,还是反过来,都是成功有效的。
家庭与幼儿园的环境存在着诸多的差异,老师需要面对的是一个群体,家庭面对的则是个体,这就更加大了这种差异性。正因如此,家园冲突也就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如果我们能够站在老师的角度考虑问题,对幼儿园的期望保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那么我们在处理家园冲突时就会相对比较理智,就会找到最好的突破口,以最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当家园冲突不可避免地发生,老师的一些做法确实给宝宝带来了不良影响的时候,沉默不是办法,逃避也不是最佳的选择,巧妙应对是关键。
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我们可以不用特别在意,但是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出现,比如老师的做法可能侮辱到宝宝,损伤宝宝的自信心,或者给宝宝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等等,家长就没必要因为怕惹老师不高兴,一味地回避问题,最好是有策略地跟老师沟通,一起来解决问题。很多时候,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因此跟老师沟通的时候,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入手,那么老师就会比较容易接受我们的建议。况且,父母对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及父母情绪表达的模式都会对宝宝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成为宝宝模仿的第一个楷模。
以不同的方式处理问题,就会获得不同的结果。以什么样的心态应付逆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意义深远的事情,对宝宝来说也是如此。把宝宝面临的逆境当作挫折教育的契机,帮助他学会排解内心的压力,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从逆境中看到希望与未来,让他明白,不管别人怎么说他,他都很好,让他明白老师的批评并不说明他一无是处,而是期望他做得更好,这点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宝宝学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面对所处的逆境,挫折就会成为一个弹性十足的弹簧,帮助他获得更大的力量弹向远方。实际上,让宝宝有一个充足的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让他学会应对逆境,比给他一个完美的成长环境更有意义。
老师们不太欢迎的家长类型,你中招了吗?各位家长,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自私自大型
这种家长可能是在某方面有成就,往往认为自己才能卓著,在教育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于是,总爱对老师的教育方法指手画脚。或者就直接以自己是某某身份、某某职务来与老师沟通,使老师都无法以老师的角色与之进行孩子的情况交流。
无知溺爱型
这种家长对家庭教育不够重视,却又处处不放心孩子,舍不得孩子受苦。一旦孩子受点委屈就心疼,甚至有的家长会找老师理论,怪老师没把孩子照顾好,对于孩子生活照料的方面特别偏激,例如穿脱衣的时机也要老师严格遵循。
甩手掌柜型
这样的家长常常会跟老师这样说:“孩子我交给您了,你就该说说,该骂骂,我们都没意见。”他们认为,教育孩子就是老师一个人的事,家长没什么责任和义务。而且,一旦孩子在幼儿园真的挨骂,也许他又跳起来了。
自说自话型
有的家长在跟老师沟通时只是自己在那儿一股脑地说,而不让老师插嘴。比如给老师打电话,家长会很想和老师沟通,先开始说孩子的不是或者说自己为了孩子干了什么,这样老师成了听众,根本起不到沟通的作用,更解决不了问题。
主观认定型
家长们都有自己的喜好,有的会从感觉上对老师有成见,他们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老师,然后就会人为地认定一些问题的出现都是老师的原因。特别是孩子上小班的家长,往往希望年纪稍大的老师做当班老师,对年轻教师抱有怀疑的态度,甚至在家长中传播一些不实评语。
敏感多疑型
网络极其发达的今天,教育教学工作极为透明,家长中各种消息很多,家长们的疑问也一个接着一个。如果看到某个名册或者活动名单中没有自己的孩子,家长就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急于找老师要说法;或者听信一些传闻,不分青红皂白就去质问老师。
由本刊进行的一项1100多人参与的新学年父母现状调查(见下表)显示:80%的家长会担心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在担心的内容方面,我们发现:担心学习的人数只有29%,而担心饮食起居、和小朋友相处以及老师对待等方面的却都达到了70%左右。从调查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家长们对于孩子在园的状况是非常关注的,可往往在试图了解和加入的过程中找不到出路。
你会担心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吗?
A. 非常担心 21% (237人)
B. 比较担心59% (674人)
C. 不担心 19% (222人)
D. 没想法 1% (15人)
你比较担心孩子在幼儿园的哪些问题? (多选题/任选)
A. 饮食起居68% (639人)
B. 学习状况 29% (269人)
C. 和小朋友相处75% (696人)
D. 老师的对待 77% (714人)
E. 其他7% (69人)
你一般会采用什么方式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 (多选题/任选)
A. 直接问孩子 78% (901人)
B. 直接问老师 81% (933人)
C. 问其他的家长 25% (285人)
D. 没有关注过 2% (20人)
你觉得和老师的沟通重要吗?
A. 非常重要 78% (890人)
B. 比较重要 22% (247人)
C. 不大重要 1% (9人)
D. 无所谓 0% (2人)
你希望幼儿园提供怎样的沟通渠道? (多选题/任选)
A. 定期见面沟通会 79% (897人)
B. 定期的书面汇报等50% (566人)
C. 提供孩子在幼儿园生活的监控等 52% (595人)
D. 其他12% (134人)
E. 无所谓0% (4人)
我们在调查中也了解到,大多数家长都是上班族,平时接送孩子的任务都是由祖辈们完成的,所以上下学的沟通机会他们基本是无法得到的。当然,现在信息沟通方式多样而通达,小朋友的班级都建有家长QQ群或者微信群,可是家长们的普遍反映却是:“群里除了老师发布一些信息之外,平日里总是鸦雀无声,我们也怕打
扰老师。”也有家长想,等到家长会的时候再问问孩子的情况吧,可是时间仓促,班上几十个孩子的家长都围着老师,最终每个人都说不上几句话。
交流条件的限制给家长们带来了很多无奈,但无奈不等于毫无办法。尽管家长与老师经常面对面交流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以尝试更多的方法来化解时空障碍。掌握这些技能,家长们的各式“担心”应该就会变成“放心”。
有家长会说,留那么多联系方式有什么用,老师不会主动找我们的。此言差矣,其实老师们大多很愿意与家长分享孩子在园的所有表现,所以,做好万全的准备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且,不管什么类型的老师,应该都喜欢这样仔细而且负责的家长。
一般,家长在宝宝的幼儿园档案上只留下家里电话。但很多双薪家庭平时都把宝宝放在长辈家里照顾,一个家里电话是显然不够的。除了负责接送孩子的家庭成员的联系方式,家长还应该把夫妻双方最常用的移动电话、办公室电话和电子邮箱地址甚至QQ号、微信号等都告诉老师。这样,既能防止有突发性事件时老师找不到家长的情况,更能让老师体会到家长与她交流沟通的渴望与诚意。
有家长常常感叹,一碰到宝宝老师,除了打招呼和简单询问宝宝在幼儿园的情况,其他都不知道还可以和老师说什么、问什么?其实,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安排甚至饮食菜单,一般都会告诉家长。细心的家长只要问老师,宝宝在不同环节中的表现状况,慢慢就会了解到宝宝在幼儿园生活的很多细节。
与老师交流时,苦于没有话题的家长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安静宝宝”的家长。首先很幸运的一点是,你的宝宝不是“问题宝宝”。但,这就让家长和老师由于没有“问题”可谈,而逐渐忽视交流。这对“安静宝宝”而言,是很不公平的。所以,“安静宝宝”的家长可以更多地询问宝宝在身体、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家长也可以主动与老师商量,参与到类似“家委会”这样的组织中,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的日常教学和活动,这也是家长与老师的优质交流方式之一。
其实,由长辈或者保姆接送宝宝的家长,如果不想错过早上和下午接送宝宝的这段与老师交流的宝贵时间,不妨自己动手做一本家园联系手册。如果当天在家里发现宝宝有什么小问题,可以马上写下来,第二天通过长辈或保姆直接交给老师,老师其实都是很乐意给家长参考建议的。
也许,有的家长在问,那我不好直接打电话吗?有经验的家长都知道,文字的感染力比一个电话更强,而且打电话的时间也不好掌控。如果您的问题只是“宝宝今天碰伤胳膊,希望老师明天帮他换一下药”,那么打电话再快捷不过。但如果家长想向老师提意见,或者在教养方法上跟老师有不同看法时,那么这本私人的家园联系手册能给老师更多的思考余地,不至于让老师觉得丢面子。这样,双方的真诚才会让交流更有效。
与老师进行优质交流,可不是让你去讨好老师。送礼物、在生活中的某些方面给老师帮助的确会让老师与你相处更好,但这样对宝宝自身发展其实没有多大意义。宝宝需要的是一个能准确判断出宝宝发展状态、并能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的老师。而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宝宝负责的老师真正需要的,是根据宝宝的成长对教学进行不断地自省和调整。如果家长一味讨好老师,老师做法出现问题时,家长也不向老师反映,那么等于间接剥夺了自己宝宝获得更合适的教育机会的权利,这与家长为了宝宝好的初衷简直是南辕北辙。 家长和老师都是宝宝发展的领路人。你和老师其实是“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假如我们把对宝宝的教育很形象地比做一场战争的话。真正的优质交流,正是在家长和老师完全平等的平台上才能进行的。平等的位置,平和的心态,相互交流才能更少保留,传递更多关于宝宝的信息——不论从老师口里到家长心里,还是反过来,都是成功有效的。
家庭与幼儿园的环境存在着诸多的差异,老师需要面对的是一个群体,家庭面对的则是个体,这就更加大了这种差异性。正因如此,家园冲突也就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如果我们能够站在老师的角度考虑问题,对幼儿园的期望保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那么我们在处理家园冲突时就会相对比较理智,就会找到最好的突破口,以最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当家园冲突不可避免地发生,老师的一些做法确实给宝宝带来了不良影响的时候,沉默不是办法,逃避也不是最佳的选择,巧妙应对是关键。
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我们可以不用特别在意,但是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出现,比如老师的做法可能侮辱到宝宝,损伤宝宝的自信心,或者给宝宝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等等,家长就没必要因为怕惹老师不高兴,一味地回避问题,最好是有策略地跟老师沟通,一起来解决问题。很多时候,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因此跟老师沟通的时候,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入手,那么老师就会比较容易接受我们的建议。况且,父母对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及父母情绪表达的模式都会对宝宝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成为宝宝模仿的第一个楷模。
以不同的方式处理问题,就会获得不同的结果。以什么样的心态应付逆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意义深远的事情,对宝宝来说也是如此。把宝宝面临的逆境当作挫折教育的契机,帮助他学会排解内心的压力,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从逆境中看到希望与未来,让他明白,不管别人怎么说他,他都很好,让他明白老师的批评并不说明他一无是处,而是期望他做得更好,这点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宝宝学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面对所处的逆境,挫折就会成为一个弹性十足的弹簧,帮助他获得更大的力量弹向远方。实际上,让宝宝有一个充足的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让他学会应对逆境,比给他一个完美的成长环境更有意义。
老师们不太欢迎的家长类型,你中招了吗?各位家长,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自私自大型
这种家长可能是在某方面有成就,往往认为自己才能卓著,在教育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于是,总爱对老师的教育方法指手画脚。或者就直接以自己是某某身份、某某职务来与老师沟通,使老师都无法以老师的角色与之进行孩子的情况交流。
无知溺爱型
这种家长对家庭教育不够重视,却又处处不放心孩子,舍不得孩子受苦。一旦孩子受点委屈就心疼,甚至有的家长会找老师理论,怪老师没把孩子照顾好,对于孩子生活照料的方面特别偏激,例如穿脱衣的时机也要老师严格遵循。
甩手掌柜型
这样的家长常常会跟老师这样说:“孩子我交给您了,你就该说说,该骂骂,我们都没意见。”他们认为,教育孩子就是老师一个人的事,家长没什么责任和义务。而且,一旦孩子在幼儿园真的挨骂,也许他又跳起来了。
自说自话型
有的家长在跟老师沟通时只是自己在那儿一股脑地说,而不让老师插嘴。比如给老师打电话,家长会很想和老师沟通,先开始说孩子的不是或者说自己为了孩子干了什么,这样老师成了听众,根本起不到沟通的作用,更解决不了问题。
主观认定型
家长们都有自己的喜好,有的会从感觉上对老师有成见,他们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老师,然后就会人为地认定一些问题的出现都是老师的原因。特别是孩子上小班的家长,往往希望年纪稍大的老师做当班老师,对年轻教师抱有怀疑的态度,甚至在家长中传播一些不实评语。
敏感多疑型
网络极其发达的今天,教育教学工作极为透明,家长中各种消息很多,家长们的疑问也一个接着一个。如果看到某个名册或者活动名单中没有自己的孩子,家长就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急于找老师要说法;或者听信一些传闻,不分青红皂白就去质问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