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上经常对官员进大学或研究机构有批评,对学者做官批评更多。大多数人似乎习惯接受当官的当官,做学问的做学问。我的体会是人才跨界流动好处多。
有时觉得中国社会很怪,官员、学者、普通民众等不同的人群生活在不同的话语体系里,官方话语,可能学者、底层民众不完全懂;学者的文章,可能绝大多数官员、底层民众也看不明白;底层民众的话语,官方、学者其实也不完全懂。
这样说,是我有在不同话语体系中生存的体会。我当乡干部的时候,只习惯看官方的报告,知道报告明在说什么,暗指什么,但对学者的学术文章,我多半读不懂。一方面是我水平低,另一方面是学者话语中国化不够。我不当乡干部之后,同学界打交道两年才基本看懂研究“三农”的学者写的学术文章,才和专家有了有效交流。现在依然有很多官员不看或看不懂学者的文章。很多学界朋友,也非常反感官话和官样文章,不愿和官员打交道,总觉得多数当官的没文化、没水平、不实在,其实是不懂官话语和官文化。后来我又去了NGO工作,NGO话语是从国外来的,官员们听起来费劲。而NGO工作人员,也几乎很少有人读官样文章的。
我认为人才需要跨界流动,增强互动,这样会达到多赢的效果。有些人做了多年的官,再去做学问,会给学界带来新东西,研究出来的学问也对官场更有帮助;做了多年研究的学者,再去做官,会带给官场一些新东西,也可为做学问的老同道提供研究的便利。亲口尝了“梨子”的滋味,将来退休再研究“梨子”,也许研究学问就不再是“自娱自乐”了。
当官的只能做官、做学问的只能做学问、做NGO的只能做NGO、做农民的只能做农民,这样是出不了好官、好学问家、好社会工作者、好农民的。鲁迅和孙中山是学医的,一个成为了大文豪,一个成为了大政治家,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社会要对人才的跨界流动包容和支持,尽管有人动机不纯或不是那块料,但不能因噎废食。政府不仅要为人才的跨界流动提供政策支持,还要在深化开放——社会开放、政治开放、学术开放、文化开放等方面有所作为。
有时觉得中国社会很怪,官员、学者、普通民众等不同的人群生活在不同的话语体系里,官方话语,可能学者、底层民众不完全懂;学者的文章,可能绝大多数官员、底层民众也看不明白;底层民众的话语,官方、学者其实也不完全懂。
这样说,是我有在不同话语体系中生存的体会。我当乡干部的时候,只习惯看官方的报告,知道报告明在说什么,暗指什么,但对学者的学术文章,我多半读不懂。一方面是我水平低,另一方面是学者话语中国化不够。我不当乡干部之后,同学界打交道两年才基本看懂研究“三农”的学者写的学术文章,才和专家有了有效交流。现在依然有很多官员不看或看不懂学者的文章。很多学界朋友,也非常反感官话和官样文章,不愿和官员打交道,总觉得多数当官的没文化、没水平、不实在,其实是不懂官话语和官文化。后来我又去了NGO工作,NGO话语是从国外来的,官员们听起来费劲。而NGO工作人员,也几乎很少有人读官样文章的。
我认为人才需要跨界流动,增强互动,这样会达到多赢的效果。有些人做了多年的官,再去做学问,会给学界带来新东西,研究出来的学问也对官场更有帮助;做了多年研究的学者,再去做官,会带给官场一些新东西,也可为做学问的老同道提供研究的便利。亲口尝了“梨子”的滋味,将来退休再研究“梨子”,也许研究学问就不再是“自娱自乐”了。
当官的只能做官、做学问的只能做学问、做NGO的只能做NGO、做农民的只能做农民,这样是出不了好官、好学问家、好社会工作者、好农民的。鲁迅和孙中山是学医的,一个成为了大文豪,一个成为了大政治家,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社会要对人才的跨界流动包容和支持,尽管有人动机不纯或不是那块料,但不能因噎废食。政府不仅要为人才的跨界流动提供政策支持,还要在深化开放——社会开放、政治开放、学术开放、文化开放等方面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