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教材知识是一个整体,是由点、线、面构建的知识网络。教师如何备课,帮助学生抓住课文的线索,合理处理教材就成了非常关键的一环。历史教学中围绕一条主线进行整体的情景创设,有益于我们在知识分析的情境设计中创设主线,在学生学习步骤中开辟主线,通过问题涉及串联主线,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主线;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2-0051-03
一个精彩的故事,必须要有一条线索贯穿始终;一节高效的课堂同样离不开一条精心设计的“教学主线”。“教学主线”的精心创设,为学生主体学习活动的展开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堪称课堂教学之灵魂。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其对课堂教学的思路、脉络要求特别突出,所以,要创建高效的历史课堂,首当其冲的是教学主线要明显。
一、在知识分析的情境设计中创设主线
“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情境设计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掌握知识的内驱力,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以情境设计为主线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相互贯通的系列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
我在执教高中历史必修一《抗日战争》一课时,以战争之殇为主线,设计了与教材知识紧密联系的教学情境。
情境一:通过向学生展示日军在侵华期间的种种罪行,让学生感受日军的惨无人道,并引发学生的讨论,为什么战争之前和战争过程中日本军人性格迥异,由此感受战争引发的人性之殇。
情境二:结合学生课前收集来的材料,在对课本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分析抗战过程中国共两党抗战的历史史实,让学生感受到在民族危机的严峻形势下,不仅是共产党、国民党等党派,全国各族人民都要联合起来,万众一心,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事实也正是如此。
情境三:教师展示出一幅幅图片,即展示出当代日本政府和中国民众在对待中日关系上的做法,引领学生思考到底我们有没有走出这场战争之殇。教师在引导学生辩证分析这些图片的过程中,教导学生正确对待中日关系,为了避免战争的重演,不仅需要国家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更需要每个中国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不忘过去,吸取教训,避免悲剧的重演。
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是必须准确把握教材的感情基调和实质性内容,必须准确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这是驾驭课堂教学情境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课前精心备课,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寻课堂实用资料,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如本节课,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前预习和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情境,引导学生了解知识,体会教材所讲的道理,同时对学生今后正确对待中日关系有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二、在学生学习步骤中开辟主线
教师的创新建立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是为了更好地贴近学生的认知,帮助学生了解、理解书本知识,并且努力培养其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笔者在执教必修一《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创设了常州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陈坤书自述的主线,采用了“了解——理解——见解”学习三步曲。
首先,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书本知识的基础上,给学生展示材料,主要内容是:
“我是陈坤书,广西桂平人。原本我家一直过着男耕女织的平淡生活,但1840年后的日子很难过了。1851年1月,我参加金田起义,后随军北取武昌,东克金陵。定都天京后,我投身西征战场,天国盛极一时。定都后,还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大家都很高兴,终于可以过上安定、平等、幸福的生活了。可是没多久,农民们就开始懒散了,连麻雀啄谷子也不管,这是怎么了?再后来,干王回来了,又颁布了《资政新篇》,新名词让大家更是不明白:西方的什么资本主义制度,开办什么工厂等?而且我们都忙于保卫天国的军事斗争,谁也没去真正的实施它。1856年天京发生变乱。1860年我又随忠王李秀成二破清军江南大营,接着我们挥戈东向,一直打到上海近郊。1862年春,我率部移駐常州,被天王封为护王。我深感常州的得失直接关系到天京的安危。为了天朝大业,我决心与常州共存亡。1864年5月,常州失守。”
其次,要求学生结合材料重点讨论以下问题:“农民态度转变让陈坤书感到困惑,农民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呢?”这样的讨论能让学生理解太平天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的积极意义和弊端,对中国农民阶级固有的小农意识有充分的体会;在引导大家讨论“《资政新篇》又有什么新内容?陈坤书为什么不明白? ”这一问题过程中,学生领悟了农民阶级在吸收先进文化以后采取的积极举措,同时体会为什么陈坤书不能理解《资政新篇》以及最终《资政新篇》未能实施的原因。
最后,布置课后作业,结合本课学习和课堂讨论,思考为什么太平天国运动最终还是失败了,让学生形成自己对于这次农民运动的认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历史意义。
本节课上,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知识是“了解”的过程。即了解基础知识、梳理学习线索、构建知识框架等。“了解”是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体现了新课程基础性特点。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大量材料,结合书本知识充分讨论陈坤书经历的内容,这是“理解”的过程。“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学习的关键,体现高中历史学习深刻性的特点。课后作业是发表自己“见解”的过程,这要求学生能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发表自己独到的主张。“见解”是学生能力提升的一步,体现了高中新课程创新性要求。“了解——理解——见解”这三步是层层推进、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三、通过问题设计串联主线
在探究性历史教学过程中,学习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探索、研究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问题和任务构成了学习的核心。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问题,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笔者在必修三《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一课的教学中,就以元代王冕的《墨梅图》为主线,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使他们能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问题一:元代王冕的《墨梅图》中能看出几种传统文化的形式,它们的发展历程又是怎样的呢?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寻找图中所反映的文化,并根据教材内容归类出文字、书法和绘画这三种艺术形式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通过纵向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发展性。
问题二:观察王冕《墨梅图》,结合教师给出的西方绘画作品,分析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特点。尤其向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王冕画的梅花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梅花的颜色是不一样的呢?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中国绘画在横向上与西方绘画艺术的区别,阐述社会环境对于艺术文化的深刻影响。
本节课的要点是以问题为主线的情境创设。通过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使他们能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教师通过设计问题非常巧妙地把教材内容串联起来。这种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策略能够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符合学生心理需要,聚焦了学生的目光,凝聚了学生的思想和情绪。
总之,抓住课文线索,合理处理教材意义重大,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学科知识,也能促使学生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更好的参与课堂,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主线;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2-0051-03
一个精彩的故事,必须要有一条线索贯穿始终;一节高效的课堂同样离不开一条精心设计的“教学主线”。“教学主线”的精心创设,为学生主体学习活动的展开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堪称课堂教学之灵魂。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其对课堂教学的思路、脉络要求特别突出,所以,要创建高效的历史课堂,首当其冲的是教学主线要明显。
一、在知识分析的情境设计中创设主线
“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情境设计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掌握知识的内驱力,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以情境设计为主线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相互贯通的系列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
我在执教高中历史必修一《抗日战争》一课时,以战争之殇为主线,设计了与教材知识紧密联系的教学情境。
情境一:通过向学生展示日军在侵华期间的种种罪行,让学生感受日军的惨无人道,并引发学生的讨论,为什么战争之前和战争过程中日本军人性格迥异,由此感受战争引发的人性之殇。
情境二:结合学生课前收集来的材料,在对课本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分析抗战过程中国共两党抗战的历史史实,让学生感受到在民族危机的严峻形势下,不仅是共产党、国民党等党派,全国各族人民都要联合起来,万众一心,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事实也正是如此。
情境三:教师展示出一幅幅图片,即展示出当代日本政府和中国民众在对待中日关系上的做法,引领学生思考到底我们有没有走出这场战争之殇。教师在引导学生辩证分析这些图片的过程中,教导学生正确对待中日关系,为了避免战争的重演,不仅需要国家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更需要每个中国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不忘过去,吸取教训,避免悲剧的重演。
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是必须准确把握教材的感情基调和实质性内容,必须准确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这是驾驭课堂教学情境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课前精心备课,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寻课堂实用资料,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如本节课,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前预习和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情境,引导学生了解知识,体会教材所讲的道理,同时对学生今后正确对待中日关系有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二、在学生学习步骤中开辟主线
教师的创新建立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是为了更好地贴近学生的认知,帮助学生了解、理解书本知识,并且努力培养其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笔者在执教必修一《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创设了常州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陈坤书自述的主线,采用了“了解——理解——见解”学习三步曲。
首先,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书本知识的基础上,给学生展示材料,主要内容是:
“我是陈坤书,广西桂平人。原本我家一直过着男耕女织的平淡生活,但1840年后的日子很难过了。1851年1月,我参加金田起义,后随军北取武昌,东克金陵。定都天京后,我投身西征战场,天国盛极一时。定都后,还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大家都很高兴,终于可以过上安定、平等、幸福的生活了。可是没多久,农民们就开始懒散了,连麻雀啄谷子也不管,这是怎么了?再后来,干王回来了,又颁布了《资政新篇》,新名词让大家更是不明白:西方的什么资本主义制度,开办什么工厂等?而且我们都忙于保卫天国的军事斗争,谁也没去真正的实施它。1856年天京发生变乱。1860年我又随忠王李秀成二破清军江南大营,接着我们挥戈东向,一直打到上海近郊。1862年春,我率部移駐常州,被天王封为护王。我深感常州的得失直接关系到天京的安危。为了天朝大业,我决心与常州共存亡。1864年5月,常州失守。”
其次,要求学生结合材料重点讨论以下问题:“农民态度转变让陈坤书感到困惑,农民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呢?”这样的讨论能让学生理解太平天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的积极意义和弊端,对中国农民阶级固有的小农意识有充分的体会;在引导大家讨论“《资政新篇》又有什么新内容?陈坤书为什么不明白? ”这一问题过程中,学生领悟了农民阶级在吸收先进文化以后采取的积极举措,同时体会为什么陈坤书不能理解《资政新篇》以及最终《资政新篇》未能实施的原因。
最后,布置课后作业,结合本课学习和课堂讨论,思考为什么太平天国运动最终还是失败了,让学生形成自己对于这次农民运动的认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历史意义。
本节课上,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知识是“了解”的过程。即了解基础知识、梳理学习线索、构建知识框架等。“了解”是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体现了新课程基础性特点。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大量材料,结合书本知识充分讨论陈坤书经历的内容,这是“理解”的过程。“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学习的关键,体现高中历史学习深刻性的特点。课后作业是发表自己“见解”的过程,这要求学生能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发表自己独到的主张。“见解”是学生能力提升的一步,体现了高中新课程创新性要求。“了解——理解——见解”这三步是层层推进、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三、通过问题设计串联主线
在探究性历史教学过程中,学习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探索、研究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问题和任务构成了学习的核心。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问题,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笔者在必修三《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一课的教学中,就以元代王冕的《墨梅图》为主线,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使他们能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问题一:元代王冕的《墨梅图》中能看出几种传统文化的形式,它们的发展历程又是怎样的呢?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寻找图中所反映的文化,并根据教材内容归类出文字、书法和绘画这三种艺术形式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通过纵向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发展性。
问题二:观察王冕《墨梅图》,结合教师给出的西方绘画作品,分析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特点。尤其向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王冕画的梅花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梅花的颜色是不一样的呢?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中国绘画在横向上与西方绘画艺术的区别,阐述社会环境对于艺术文化的深刻影响。
本节课的要点是以问题为主线的情境创设。通过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使他们能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教师通过设计问题非常巧妙地把教材内容串联起来。这种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策略能够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符合学生心理需要,聚焦了学生的目光,凝聚了学生的思想和情绪。
总之,抓住课文线索,合理处理教材意义重大,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学科知识,也能促使学生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更好的参与课堂,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