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眼再次睁开,大约已是凌晨两点。旅客们大都安恬熟睡,倒是同队几个朋友兴奋地窃窃私语着,显得依旧神采奕奕,那一双双比琉璃还透亮的眼睛里,带着丝毫没有被倦意磨灭的初次前往澳大利亚的好奇。
飞机震动了几下,数十秒后,忽地向下一个俯冲,几分钟后,一切都豁朗起来,澳大利亚璀璨的灯光直直地穿透了朦胧的薄雾云霭。Dear Australia, I am coming!
绿色和蓝色
澳大利亚的代表色,是绿色和蓝色。
树,到处都是树。无论是墨尔本、堪培拉,还是悉尼。那些树像守护神一样矗立在各个角落。墨尔本的亚拉河畔,树木摇晃着青翠欲滴的叶子,像在“介绍”这里的逶迤绿水、芳草长堤;离堪培拉国会大厦不远的最高点,树木伸出遒劲的臂膀,“邀请”人们至此享受“眇视万里一毫端”的壮阔天地;悉尼的麦觉里夫人石椅旁,大桉树在风中低语,诉说着麦觉里夫人的宽容善良和人们对她的怀念……这些树把灵魂献给了大地,才有了澳大利亚冬日的生机盎然。
澳大利亚的湖泊、天空、河流和泉水干净纯粹,比蓝宝石还漂亮。在悉尼歌剧院对面远观,海风浮动、白云缥缈、碧浪稳泛、水天一色,那是调色盘调不出的色彩,是画家画不出的美景,我们也只有屈膝坐下,静望佳境了。
集合时,几个同伴不小心把糖纸撒到地上,还未来得及捡起,一个正在散步的中年人快步走来,拾起,扔掉,极其自然。
有一位小男孩边观海边和妹妹讲话,手里开着的半瓶可乐倾斜着差点倒入海里,他的父亲立刻伸手扶稳了瓶子,低头说了几句,小男孩立即露出抱歉的神色。
我豁然开朗:原来,风景美,有些东西,更美。
圣派克大教堂
驱车前进一段路程,下了车,眼前呈现的便是南半球最大的天主教堂——圣派克大教堂。
树林掩映处,圣派克教堂高大、棱角分明的轮廓若隐若现,古铜色的墙砖厚实、牢固,尖尖的塔顶直指苍穹,在金色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塔身雕镂精致,气魄雄厚,威严庄重;每一扇镶嵌的彩绘窗,都将人物的动作、眉眼绘得细腻动人,色调鲜明,线条与阳光柔和地交织融合。闭了眼,冥冥中仿佛真的可以听到上帝慈祥的启迪声。这与我后来在悉尼见到的圣玛丽大教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独特的哥特式风格建筑,虽与我生活的烟雨江南大相径庭,可却是另一派阔朗之风,令人移不开眼。
走过圣派克教堂的长凳时,我的水杯突然掉落在地上,声音虽小,却也惊扰了几位沉思者。我紧张地捡起水杯,不知所措,心里满是懊恼和歉疚。本以为迎接我的将是人们异常严厉的目光,但是他们却友善地冲我笑笑,点点头,好像在告诉我没关系,又好像是在欢迎我的到来。顿时,我的紧张感和压迫感烟消云散。天主给予了人们一颗宽善之心,所以世界充满了和谐!
人与动物的聚会
这是人与动物的一场奇妙的聚会:数十只灰颈的鸽子轻快地飞舞旋转,信步欢走,停在我们的肩头、手臂、手心;湖泊里,黑天鹅优雅地展开双翅,悠然自得地在湖面上游动着,仿佛在炫耀着黑亮亮的羽毛;树上,考拉正把身子蜷成一个球,懒懒地酣睡着;可爱的小豚鼠,转动着滴溜溜的眼睛,趁人一个不注意,就窜到草丛间寻觅美食去了……
几十只袋鼠慵懒地斜躺在草地上,享受着日光。它们见到我们,就像见到不需客气的老朋友,一点反应都没有。我快步走到一只袋鼠前,想摸摸它柔软的皮毛,小家伙突然后脚一蹬,站了起来,吓了我一跳。我立即往后退了一步,生怕它不高兴了朝我踹一脚。但是它却连看我都懒得看,自然地抖抖身上的草屑,绕过我,蹦蹦跳跳地找了个阳光更充足的角落,舒服地躺下,继续晒太阳。我这才哭笑不得地发现,原来小家伙嫌我挡了它的阳光。
听说,在悉尼的海港大桥旁,海鸟们更是无所顾忌,甚至会抢走游客手中的美食。当然啦,人们从来都不介意,甚至宠溺地欣赏着它们,把它们当作孩子一般。不得不感叹动物和澳大利亚人的密切关系,有了善意的共存,就会有和谐的环境。
Mount Clear学院
最后,我们来到了Mount Clear学院。我迟疑了很久,终于开口向过路的学生说了声“Hi”,没想到他们惊喜地回过头,争相用英语或生硬的汉语和我打招呼,“你好!”“Nice to meet you !”“Hello!”……甚至还会有人帮我引路。原来,只要跨出一步,热情和友好就会朝我们涌来。交流,就是如此简单。
在学校里,我们体验了很多新奇的课程:木工课、哲学课、烹饪课……在雕刻木头、烹饪巧克力蛋糕的乐趣中,我发现澳洲人非常注重对独立动手能力的培养。成年人拥有的本领几乎都是课堂上学到的,选修的课程决定他们将来在社会上从事的职业。然而Mr. Lang在与我们谈到教育时感慨道,澳洲学生的课程相对中国学生轻松很多,但是澳洲学生的竞争精神却不如中国学生,只有少数人能进入悉尼大学这样的高等学府深造。这番话使我陷入了思索,看来,教育的差异并不是问题,个人的努力进取才是关键所在。以前总是向往国外教育的我,一直执拗地远望着,而如今却有了不一样的收获。有了这样的感悟,便不枉此行。
不舍,太不舍。背起单肩包,我眷恋贪婪地回望着,回想着。15天很长,又很短,不知何时,那份缱绻的迷恋已深入骨髓,交织回旋,像梦一般迷离。飞机起飞时,我倏然体悟到:正是因为生命里的各种匆匆别离,才会有回想时细腻的甜蜜,这种滋味,需要珍藏和酝酿。
飞机震动了几下,数十秒后,忽地向下一个俯冲,几分钟后,一切都豁朗起来,澳大利亚璀璨的灯光直直地穿透了朦胧的薄雾云霭。Dear Australia, I am coming!
绿色和蓝色
澳大利亚的代表色,是绿色和蓝色。
树,到处都是树。无论是墨尔本、堪培拉,还是悉尼。那些树像守护神一样矗立在各个角落。墨尔本的亚拉河畔,树木摇晃着青翠欲滴的叶子,像在“介绍”这里的逶迤绿水、芳草长堤;离堪培拉国会大厦不远的最高点,树木伸出遒劲的臂膀,“邀请”人们至此享受“眇视万里一毫端”的壮阔天地;悉尼的麦觉里夫人石椅旁,大桉树在风中低语,诉说着麦觉里夫人的宽容善良和人们对她的怀念……这些树把灵魂献给了大地,才有了澳大利亚冬日的生机盎然。
澳大利亚的湖泊、天空、河流和泉水干净纯粹,比蓝宝石还漂亮。在悉尼歌剧院对面远观,海风浮动、白云缥缈、碧浪稳泛、水天一色,那是调色盘调不出的色彩,是画家画不出的美景,我们也只有屈膝坐下,静望佳境了。
集合时,几个同伴不小心把糖纸撒到地上,还未来得及捡起,一个正在散步的中年人快步走来,拾起,扔掉,极其自然。
有一位小男孩边观海边和妹妹讲话,手里开着的半瓶可乐倾斜着差点倒入海里,他的父亲立刻伸手扶稳了瓶子,低头说了几句,小男孩立即露出抱歉的神色。
我豁然开朗:原来,风景美,有些东西,更美。
圣派克大教堂
驱车前进一段路程,下了车,眼前呈现的便是南半球最大的天主教堂——圣派克大教堂。
树林掩映处,圣派克教堂高大、棱角分明的轮廓若隐若现,古铜色的墙砖厚实、牢固,尖尖的塔顶直指苍穹,在金色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塔身雕镂精致,气魄雄厚,威严庄重;每一扇镶嵌的彩绘窗,都将人物的动作、眉眼绘得细腻动人,色调鲜明,线条与阳光柔和地交织融合。闭了眼,冥冥中仿佛真的可以听到上帝慈祥的启迪声。这与我后来在悉尼见到的圣玛丽大教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独特的哥特式风格建筑,虽与我生活的烟雨江南大相径庭,可却是另一派阔朗之风,令人移不开眼。
走过圣派克教堂的长凳时,我的水杯突然掉落在地上,声音虽小,却也惊扰了几位沉思者。我紧张地捡起水杯,不知所措,心里满是懊恼和歉疚。本以为迎接我的将是人们异常严厉的目光,但是他们却友善地冲我笑笑,点点头,好像在告诉我没关系,又好像是在欢迎我的到来。顿时,我的紧张感和压迫感烟消云散。天主给予了人们一颗宽善之心,所以世界充满了和谐!
人与动物的聚会
这是人与动物的一场奇妙的聚会:数十只灰颈的鸽子轻快地飞舞旋转,信步欢走,停在我们的肩头、手臂、手心;湖泊里,黑天鹅优雅地展开双翅,悠然自得地在湖面上游动着,仿佛在炫耀着黑亮亮的羽毛;树上,考拉正把身子蜷成一个球,懒懒地酣睡着;可爱的小豚鼠,转动着滴溜溜的眼睛,趁人一个不注意,就窜到草丛间寻觅美食去了……
几十只袋鼠慵懒地斜躺在草地上,享受着日光。它们见到我们,就像见到不需客气的老朋友,一点反应都没有。我快步走到一只袋鼠前,想摸摸它柔软的皮毛,小家伙突然后脚一蹬,站了起来,吓了我一跳。我立即往后退了一步,生怕它不高兴了朝我踹一脚。但是它却连看我都懒得看,自然地抖抖身上的草屑,绕过我,蹦蹦跳跳地找了个阳光更充足的角落,舒服地躺下,继续晒太阳。我这才哭笑不得地发现,原来小家伙嫌我挡了它的阳光。
听说,在悉尼的海港大桥旁,海鸟们更是无所顾忌,甚至会抢走游客手中的美食。当然啦,人们从来都不介意,甚至宠溺地欣赏着它们,把它们当作孩子一般。不得不感叹动物和澳大利亚人的密切关系,有了善意的共存,就会有和谐的环境。
Mount Clear学院
最后,我们来到了Mount Clear学院。我迟疑了很久,终于开口向过路的学生说了声“Hi”,没想到他们惊喜地回过头,争相用英语或生硬的汉语和我打招呼,“你好!”“Nice to meet you !”“Hello!”……甚至还会有人帮我引路。原来,只要跨出一步,热情和友好就会朝我们涌来。交流,就是如此简单。
在学校里,我们体验了很多新奇的课程:木工课、哲学课、烹饪课……在雕刻木头、烹饪巧克力蛋糕的乐趣中,我发现澳洲人非常注重对独立动手能力的培养。成年人拥有的本领几乎都是课堂上学到的,选修的课程决定他们将来在社会上从事的职业。然而Mr. Lang在与我们谈到教育时感慨道,澳洲学生的课程相对中国学生轻松很多,但是澳洲学生的竞争精神却不如中国学生,只有少数人能进入悉尼大学这样的高等学府深造。这番话使我陷入了思索,看来,教育的差异并不是问题,个人的努力进取才是关键所在。以前总是向往国外教育的我,一直执拗地远望着,而如今却有了不一样的收获。有了这样的感悟,便不枉此行。
不舍,太不舍。背起单肩包,我眷恋贪婪地回望着,回想着。15天很长,又很短,不知何时,那份缱绻的迷恋已深入骨髓,交织回旋,像梦一般迷离。飞机起飞时,我倏然体悟到:正是因为生命里的各种匆匆别离,才会有回想时细腻的甜蜜,这种滋味,需要珍藏和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