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年轻人恐怕早已不知道卡式磁带和录音机为何物。然而,对于改革开放一代的中国人来说,在海外旅行和互联网尚未蔚然成风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卡带和录音机是为他们打开国门,了解未知外部世界的第一种渠道。邓丽君、迪斯科、摇滚乐,乃至随后而来的英语学习热潮,无不首先通过磁带这种媒介走入中国千家万户。
毫不夸张地说,数代中国人都从卡带中获得精神滋养,但同样可以确定的是,没有几个中国人会知道卡带的发明者是谁。实际上,这位幕后英雄名叫劳德维克·奥登司(Lou Ottens),是荷兰飞利浦公司的一位工程师。2021年3月6日,奥登司在荷兰一家养老院悄然去世,享年94岁。
卡带的前世今生
磁带是一种磁性的存储介质,顾名思义,它就是一条涂有可磁化物质的细长塑料薄膜。早在19世纪时,科学家就发现了磁具有存储的功能。1898年时,丹麦一位科学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磁性录音设备,当时他使用的介质是钢丝。后来经过研究者不断改进,钢丝逐渐被其他材料替代。1928年,德国人正式发明了磁带。磁带可以用来录制音频、视频,还可以用来储存计算机的数据。
磁带的发明带来了一场信息存储革命,因为它使声音的存储、复制以及再现成为可能。
最初的磁带录音机体型比较大,它上面有两个露在外面的圆盘,因此也被称为开盘磁带录音机。当进行录制或播放时,一个盘子上的磁带就会被穿引到另外一个盘子上,这种结构形式也是后来所有磁带样式的雏形。但在最初时,开盘磁带录音机成本较高,操作也相对复杂,因此只供广播或电视台的专业人员使用。
最早的磁带会在录音过程中产生较为严重的失真。但在二战期间,为了服务于战争,聪明的德国工程师成功降低了磁带录音失真度。据说为了保证希特勒的安全,当时很多他的所谓现场广播其实都是放的录音,他本人根本就不在讲话现场。这些录音的逼真程度据说已经超过了当时多数广播发射器的效果。
二战以盟军的胜利告终,当时的美国人也把德军很多录音技术据为己有。他們将这种技术带回了美国本土,并且开始将磁带录音机大规模商业化。之后这一应用开始在学校和家庭中有所普及。到1953年时,大概有100万美国家庭有了磁带录音机。
磁带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还要等到上世纪的60年代。此时,体积笨重且易碎的真空管逐步被晶体管取代,因此磁带播放器的体积也开始逐步缩减,设计也越来越人性化,变得更为便于用户使用。随着大众需求日益增加,一种更加小巧、更具性价比的磁带产品,也已经做好了登上历史舞台的准备,这就是劳德维克·奥登司所设计的卡式磁带。
上世纪60年代初期,荷兰的飞利浦公司决心开发出一种更为小巧的磁带。为此,该公司安排了两个不同的研究团队专攻技术改进。这两支队伍走向了不同道路,其中,在维也纳的研究人员研发出了一种单孔的卡式磁带,而在比利时,以奥登司为首的研发团队则在1962年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双孔卡式磁带。奥登司的设计最终在公司内胜出,1963年,这一划时代的产品在柏林广播展上首次公开亮相。一年后,飞利浦公司给这一产品正式取名为卡式磁带(Compact Cassette)。
聪明的懒人
1926年6月21日,奥登司出生于荷兰贝灵沃尔德的一个普通教师家庭。奥登司从小就表现出了对技术的兴趣,他喜欢接触机器,摆弄各种组合玩具,拆装各种零件。二战荷兰被德军占领期间,十几岁的奥登司为家人架设了一台广播接收器,以秘密收听荷兰流亡政治人物从伦敦发出的演讲。
战争结束后,奥登司进入有着欧洲MIT之美誉的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修读机械工程专业。在大学就读期间,闲不住的他在一家X光射线技术工厂兼职,担任绘图技术员。1952年毕业之后,他加入飞利浦公司,正式成为一名机械工程师。五年后,他被派往比利时的哈塞尔特,随后成为飞利浦当地公司的产品开发主管。在他的领导下,比利时团队为飞利浦研发出了第一款便携式收录机EL3585。这款产品获得相当的成功,单品销量突破100万台。
1960年,奥登司接到了开发一款新型磁带产品的任务。奥登司的思路是,新产品的设计既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同时应当有更加亲民和实用的设计。据奥登司的一位同事介绍,奥登司身材高大,但看上去颇有点笨手笨脚,而且他也是一个嫌麻烦的“懒”人。据说有一天晚上,奥登司本想用他家里的那台开盘式磁带录音机播放古典音乐,但由于这台机器需要部分手动穿引操作,因此这让手掌宽大的奥登司费尽力气也没能成功。第二天早晨一到办公室,奥登司便召集来团队,并且告诉他们说,一定要开发出一种比开盘式磁带录音机更加小巧、更加便宜,也更加易操作的新型产品。
两年后产品正式问世,这就是我们后来所知道的卡式磁带,一种体型袖珍且外部使用塑料壳包裹的声音存储产品。尽管这种袖珍型的卡式磁带音质相对平庸,但是它的特点也有目共睹:更小的体积,意味着更适合随身携带;磁带用塑料壳包裹,插入播放器即可使用,免去了所有手工操作的烦恼;更为重要的是,空白磁带可以让广大的年轻人从广播或者唱片上翻录自己喜欢的音乐,制作自己的歌曲库。
不过在磁带产品辈出的年代,卡式磁带也需要面对激烈竞争。当时仅飞利浦推出的磁带类型就有多种,市场上的同类竞品就更加种类繁多。除了传统的欧美厂商,日本企业在电子产业领域的快速崛起,以及在产品设计上的模仿能力更是令人震惊。日本人带着多种尺寸、多种格式以及多种不同播放时长的磁带产品杀入欧美市场,并且很快改变了整个竞争格局。
奥登司也深受震动。为了赢得竞争,他力劝飞利浦高层应迅速与日本企业合作,以便将卡式磁带的制式变成一种全球化统一标准。飞利浦最终采纳了这一建议,将卡式磁带专利免费授权给索尼和松下使用,以推动后者专注于制造适用于卡式磁带的产品。这一合作的关键性不言而喻,在日本企业横扫千军式的商业化推广之下,卡带逐渐脱颖而出,变成了各类磁带产品中的王者。正如奥登司所说,“这种合作正是卡式磁带能风行50年而没有迅速过时的原因”。
始料未及的革命
在设计这款产品时,奥登司相信它会有一定用处,但后来卡式磁带的应用着实远远超出了奥登司当年的想象。家庭用户开始用它来记录来电信息,早期的嘻哈歌手用磁带来录制小样,艺术家则使用磁带记录灵感。
卡式磁带的成功让奥登司获得业内声誉,也促进了他的事业发展。1969年,奥登司被任命为飞利浦哈塞尔特公司负责人,主要负责卡式磁带产品的生产工作。
之后奥登司成为飞利浦音频部门的技术领导人。在这一时期,他注意到內部实验室正在进行一项关于视频光盘的研发,他敏锐注意到,这一技术也完全可以用于制造纯音频的光盘。他把这种只有声音的光盘叫做CD(Compact Disc),依照他一贯的产品设计理念,他要求这种产品同样要符合小巧易用、性价比高的特点。到上世纪70年代末,飞利浦完成了CD产品的原型设计,之后再次和索尼达成合作意向,共同推进标准设定及产品研发。在职业生涯后期,奥登司又转战录像带产品研制,可惜没能够续写辉煌,最后以失利告终。
1986年,他从飞利浦正式退休。但与此同时,由他发明的卡式磁带却迎来巅峰时刻。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历经全世界企业的技术更新和产品迭代,卡式磁带已经比奥登司发明它时更加完美,无论是音效还是操作都有了重大革新。自70年代末开始,索尼公司根据卡式磁带量身定做的随身听风靡世界,成为了全球数代人的青春记忆。而根据后来飞利浦的统计,卡式磁带在全球的总销量超过了1000亿盒。
除了产品和商业上的成功,卡带也给全世界带来了资本主义的文化冲击和影响。中国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之后,卡带作为一种负载外部文化的崭新媒介,给中国年轻人带来了海外流行文化的直接冲击。在上世纪70年代的印度,保守主义者认定卡带带来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文化,并使得传统的印度文化遭受到严重影响。但这种批评并未能阻止卡带文化普及,相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卡带文化也越发变得全球化。卡带是全球化的一部分,也进一步促进了全球化。这一切显然都超出了奥登司的预期。他说,当年开发这种产品的时候,心里当然期望能获得成功,但也显然没有想到,它最后竟然变成了一场席卷世界的革命。
卡带在20世纪末开始为CD所取代,到21世纪之后更是逐渐没落,到如今已经基本在大众文化中销声匿迹。但在很多贫穷国家和专业性的领域,卡带仍然在发挥着其成本低廉、易于保存的优势,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发挥着余热。奥登司的发明从来未给他带来巨额财富,但他却给世界人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编辑:臧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