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急診溶栓抗凝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在本院接受急诊治疗的8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为调查对象,在随机分组的方式下纳入实验组与参照组(n=40)。为所有患者实施抗凝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实施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及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症状总体缓解率为95%,数值比较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82.5%,差值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2例并发症,参照组治疗期间出现8例并发症,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诊溶栓抗凝治疗急性脑梗塞,能够快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临床治疗较为安全,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关键词:急诊溶栓抗凝治疗;急性脑梗塞;动脉溶栓
缺血性脑卒中指的是脑供血动脉狭窄、闭塞或者脑供血不足,患者脑部神经功能受到影响,多具有对侧肢体麻木、感觉障碍或者是复视等临床症状[1]。当前临床治疗多以抗凝、溶栓、降颅内压以及对症治疗为主[2]。文章以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在本院接受急诊治疗的8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为调查对象,根据患者的数据调查结果,分析急诊溶栓抗凝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效果,现报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在本院接受急诊治疗的8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为调查对象,在随机分组的方式下纳入实验组与参照组(n=40)。实验组中男女比例为20:20,年龄取值44-67岁,均数值为(54.03±2.46)岁。参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1:19,年龄取值43-67岁,均数值为(54.11±2.38)岁。组间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可以实施分组调查(p>0.05)。
1.2 方法
为所有患者实施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5000u/次,每间隔12h注射1次,持续治疗10d。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实施溶栓治疗,尿激酶50-100万U与100ml生理盐水融合,30min内滴注。8-12h后应用低分子肝素5000u/次治疗,皮下注射2次/d,持续治疗10d。治疗期间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的穿刺位置情况、皮肤状态以及消化系统是否存在出血倾向等。
1.3 评价标准
以NIHSS表作为评判依据,对患者治疗后的NIHSS积分转变情况予以比较。评分降低46%以上即为显效;评分降低20-45%之间,即为好转;评分降低不足20%,则为无效(总体缓解率=显效率+好转率)[3]。记录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20.0软件实施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t值计算,计数资料以x2值计算,p作为组间差值检测工具,若低于0.05则视为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组与参照组患者的症状总体缓解率对比
实验组患者症状总体缓解率为95%,数值比较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82.5%,差值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实验组与参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2例并发症,参照组治疗期间出现8例并发症,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2
3 讨论
脑梗塞患者早期实施梗阻血管的再通,有助于改善患者脑梗死周围缺血半暗区神经细胞的功能,进而最大限度降低疾病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对患者的预后效果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低分子肝素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凝治疗中的首选药物,在国内外临床治疗中均得到推广应用[4]。临床治疗中能够产生较强的抗凝效果,且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能够提升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效果。
溶栓疗法即为通过尿激酶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将其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增强纤溶活性,使纤维蛋白溶解实现溶栓再通。通常认为患者发病后6h内为最佳溶栓治疗时机,有助于急性脑梗塞患者症状的快速改善。
本次调查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症状总体缓解率为95%,数值比较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82.5%,且实验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2例并发症,参照组治疗期间出现8例并发症。在溶栓抗凝联合治疗方式下,患者的症状改善效果显著提升,且并发症得到控制,能够早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感受。
综合上述内容,急诊溶栓抗凝治疗急性脑梗塞,能够快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临床治疗较为安全,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需要建立急诊病房绿色通道。在确诊后实施快速治疗,先实施溶栓治疗,后实施抗凝治疗,建议患者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刘玲,刘琦,李红利.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溶栓治疗时间及梗塞部位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4,26(06):765-767.
[2]尹福君.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塞43例临床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1,22(12):54-55.
[3]李庆安,方明.尿激酶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疗效比较[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1,30(01):47-49.
[4]钟剑萍,欧阳同伟,刘健,等.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塞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4(02):121-123.
关键词:急诊溶栓抗凝治疗;急性脑梗塞;动脉溶栓
缺血性脑卒中指的是脑供血动脉狭窄、闭塞或者脑供血不足,患者脑部神经功能受到影响,多具有对侧肢体麻木、感觉障碍或者是复视等临床症状[1]。当前临床治疗多以抗凝、溶栓、降颅内压以及对症治疗为主[2]。文章以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在本院接受急诊治疗的8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为调查对象,根据患者的数据调查结果,分析急诊溶栓抗凝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效果,现报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在本院接受急诊治疗的8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为调查对象,在随机分组的方式下纳入实验组与参照组(n=40)。实验组中男女比例为20:20,年龄取值44-67岁,均数值为(54.03±2.46)岁。参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1:19,年龄取值43-67岁,均数值为(54.11±2.38)岁。组间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可以实施分组调查(p>0.05)。
1.2 方法
为所有患者实施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5000u/次,每间隔12h注射1次,持续治疗10d。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实施溶栓治疗,尿激酶50-100万U与100ml生理盐水融合,30min内滴注。8-12h后应用低分子肝素5000u/次治疗,皮下注射2次/d,持续治疗10d。治疗期间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的穿刺位置情况、皮肤状态以及消化系统是否存在出血倾向等。
1.3 评价标准
以NIHSS表作为评判依据,对患者治疗后的NIHSS积分转变情况予以比较。评分降低46%以上即为显效;评分降低20-45%之间,即为好转;评分降低不足20%,则为无效(总体缓解率=显效率+好转率)[3]。记录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20.0软件实施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t值计算,计数资料以x2值计算,p作为组间差值检测工具,若低于0.05则视为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组与参照组患者的症状总体缓解率对比
实验组患者症状总体缓解率为95%,数值比较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82.5%,差值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实验组与参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2例并发症,参照组治疗期间出现8例并发症,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2
3 讨论
脑梗塞患者早期实施梗阻血管的再通,有助于改善患者脑梗死周围缺血半暗区神经细胞的功能,进而最大限度降低疾病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对患者的预后效果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低分子肝素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凝治疗中的首选药物,在国内外临床治疗中均得到推广应用[4]。临床治疗中能够产生较强的抗凝效果,且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能够提升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效果。
溶栓疗法即为通过尿激酶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将其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增强纤溶活性,使纤维蛋白溶解实现溶栓再通。通常认为患者发病后6h内为最佳溶栓治疗时机,有助于急性脑梗塞患者症状的快速改善。
本次调查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症状总体缓解率为95%,数值比较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82.5%,且实验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2例并发症,参照组治疗期间出现8例并发症。在溶栓抗凝联合治疗方式下,患者的症状改善效果显著提升,且并发症得到控制,能够早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感受。
综合上述内容,急诊溶栓抗凝治疗急性脑梗塞,能够快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临床治疗较为安全,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需要建立急诊病房绿色通道。在确诊后实施快速治疗,先实施溶栓治疗,后实施抗凝治疗,建议患者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刘玲,刘琦,李红利.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溶栓治疗时间及梗塞部位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4,26(06):765-767.
[2]尹福君.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塞43例临床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1,22(12):54-55.
[3]李庆安,方明.尿激酶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疗效比较[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1,30(01):47-49.
[4]钟剑萍,欧阳同伟,刘健,等.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塞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4(02):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