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历史学科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从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兴趣、改变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结构、开辟第二课堂等五个方面,结合实际解决“如何创新历史教学”的问题。
[关键词]创新 历史研究 素质教育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各族提升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足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了推动民族的科技创新、进步,中学教学当务之急就是要推行以培养创造能力、创造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作为历史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历史科学知识,让学生领略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底蕴,让民族的未来一代有爱国之心,报国之感,更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他们有强国之才,为此历史教师要让创新之风吹进历史课堂。
从创新教育的要求看,历史学科有其独特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它涵盖了各学科的知识,只是偏重于政治经济等方面,这是历史学科的优势让学生在广搏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融会贯通,才能有所创新。立足于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广阔的空间。
那么如何让创新之风吹进历史课堂呢?
1 改变传统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有好多老师、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就是死记硬背,至多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记忆,多读、多记、多考、历史就能学好。在这种思维模式支配下老师的授课是填鸭式的灌输,学生是背诵历史的机器人。创新教育首先应改变师生相互认识上的传统观念,作为历史老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使自己具有创造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授课模式,丰富课外活动,使每个学生从机械的背诵历史转变为主动的历史探求者、思索者。
2 激发学生了解历史、渴求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影响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个人的知识面、学习能力及发挥程度、学习环境、审美情趣等,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学手段、语言艺术等。历史学科时空跨度大,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人物风云、民族的交往、社会的更替、战争的硝烟、文明的繁衍……所有的一切对莘莘学子有者磁铁般的吸引力。牵一发而动全面,兴趣会使学生在历史教学中产生活跃的情绪,增强思维力、记忆力,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在感到学习的兴趣,才会乐于学习啊!创造性学习要求历史老师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方式激发、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不单知道是什么而且探究为什么,学史以明智。
3 采取讨论式授课,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认识本身就是一种最令人讶异和感到神奇的过程,能激发高昂而持久的兴趣。了解事物的本质、事物种种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变化……都会有无尽的兴趣”,给学生一个宽松的集中思考、提问、讨论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质疑,民主争辩,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兴趣,主动参与学习,这不仅让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发学生探索心理的产生、创新意识的萌芽,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4 优化教学结构,培养自学能力,启迪创造思维
自学是学生自身认识矛盾的过程,亦是发挥其内因作用、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独立思考、自觉观察的良好习惯的重要过程。学生的自学是永远的,作用是无限的,它与接受式教学的根本区别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功的洋思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就是立足于此。老师指导学生:“会学”,学生根据预习题、章节结构、课后思考题“先学”质疑,老师再就重点、难点进行指导,民主讨论,解决疑难。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能形成自己的看法、对历史独特的感悟和理解。
5 开辟第二课堂,挖掘创造潜力
长期以来,我国历史教学实行的是第一课堂的单渠道教学,由于集体授课、授课时数少等因素限制,难以因材施教,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极其不利。开辟第二课堂能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是因为:①教学内容广阔,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古今中外的历史以及与史学相关的基础知识都可通过开讲座、选修课的形式来学习,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历史知识。②教学活动不受时空的限制,可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进行社会调查、撰写小论文等活动,充分发展学生各种思维能力,发现其创造力。总之,开辟第二课堂可以“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使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信息,增强智能,发展其个性和创造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要每一位老师坚持素质教育,让创新之风吹进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中华民族的腾飞一定可以实现。
[关键词]创新 历史研究 素质教育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各族提升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足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了推动民族的科技创新、进步,中学教学当务之急就是要推行以培养创造能力、创造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作为历史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历史科学知识,让学生领略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底蕴,让民族的未来一代有爱国之心,报国之感,更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他们有强国之才,为此历史教师要让创新之风吹进历史课堂。
从创新教育的要求看,历史学科有其独特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它涵盖了各学科的知识,只是偏重于政治经济等方面,这是历史学科的优势让学生在广搏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融会贯通,才能有所创新。立足于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广阔的空间。
那么如何让创新之风吹进历史课堂呢?
1 改变传统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有好多老师、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就是死记硬背,至多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记忆,多读、多记、多考、历史就能学好。在这种思维模式支配下老师的授课是填鸭式的灌输,学生是背诵历史的机器人。创新教育首先应改变师生相互认识上的传统观念,作为历史老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使自己具有创造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授课模式,丰富课外活动,使每个学生从机械的背诵历史转变为主动的历史探求者、思索者。
2 激发学生了解历史、渴求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影响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个人的知识面、学习能力及发挥程度、学习环境、审美情趣等,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学手段、语言艺术等。历史学科时空跨度大,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人物风云、民族的交往、社会的更替、战争的硝烟、文明的繁衍……所有的一切对莘莘学子有者磁铁般的吸引力。牵一发而动全面,兴趣会使学生在历史教学中产生活跃的情绪,增强思维力、记忆力,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在感到学习的兴趣,才会乐于学习啊!创造性学习要求历史老师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方式激发、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不单知道是什么而且探究为什么,学史以明智。
3 采取讨论式授课,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认识本身就是一种最令人讶异和感到神奇的过程,能激发高昂而持久的兴趣。了解事物的本质、事物种种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变化……都会有无尽的兴趣”,给学生一个宽松的集中思考、提问、讨论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质疑,民主争辩,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兴趣,主动参与学习,这不仅让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发学生探索心理的产生、创新意识的萌芽,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4 优化教学结构,培养自学能力,启迪创造思维
自学是学生自身认识矛盾的过程,亦是发挥其内因作用、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独立思考、自觉观察的良好习惯的重要过程。学生的自学是永远的,作用是无限的,它与接受式教学的根本区别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功的洋思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就是立足于此。老师指导学生:“会学”,学生根据预习题、章节结构、课后思考题“先学”质疑,老师再就重点、难点进行指导,民主讨论,解决疑难。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能形成自己的看法、对历史独特的感悟和理解。
5 开辟第二课堂,挖掘创造潜力
长期以来,我国历史教学实行的是第一课堂的单渠道教学,由于集体授课、授课时数少等因素限制,难以因材施教,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极其不利。开辟第二课堂能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是因为:①教学内容广阔,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古今中外的历史以及与史学相关的基础知识都可通过开讲座、选修课的形式来学习,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历史知识。②教学活动不受时空的限制,可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进行社会调查、撰写小论文等活动,充分发展学生各种思维能力,发现其创造力。总之,开辟第二课堂可以“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使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信息,增强智能,发展其个性和创造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要每一位老师坚持素质教育,让创新之风吹进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中华民族的腾飞一定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