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是认识、情感和思想的表达,考场作文注重写实,大多写作都是由一定的情景触发,借助思维方式,把文字付诸纸面。所以文章表达包括“我”的见闻、“我”的思考、“我”的思想情感,即所谓“真我”表达。一篇考场作文,按见闻的“我”——思考的“我”——超越的“我”的思维模式去构建,内容充实,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思想深刻,符合考场高分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
一、见闻的“我”:铺采摛文,尽铺排渲染之能事
文章合为时而著,此中的“时”,即情境,付诸笔端,即所见所闻。它是情感的触点,是议论的基点。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一句蕴藉的名人名言,一段生动的场景描写……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嵌入到文章当中。离开了这个“情景”,文章就少了“血肉”,思维就无从推进,思想与情感就成了无源之本,难以做到深刻动人。
以鲁迅《拿来主义》为例,说说写作中恰当运用素材的重要意义: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作者先从送去主义说起,列举了一系列“送去主义”的历史事实:送古董,送古画,送活人。形象地指出了清政府政治没落后,一味地卑躬屈膝、崇洋媚外、自欺欺人的窘况。基于这样的“情景”,从而得出了这样的论断:
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再看看鲁迅是如何论述“送来主义”是不可取的: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再来看看鲁迅是如何陈述“拿来主义”的,它用的是形象譬喻说理的方法,从而得出结论——“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頭;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接着鲁迅还是以形象的例子来说明对待传统文化该如何“拿来”,还是借用祖先遗留下来的这所“大宅子”,非常形象幽默地点明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继承原则: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可见,离开了这些生动形象譬喻的例子,文章就剩下了干巴巴的理论灌输,自然就难以把实行“拿来主义”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表达出来,难以达到“文艺革新”的目的。
二、思考的“我”:研精覃思,发振聋发聩之要言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意思是说,当一个人使用理性来思考的时候,才真正获得了存在的价值。文章缺少了思想与情感,就缺少了支撑的灵魂。缺少形象的语言是缺乏灵气的,缺少思想的语言是缺乏深度的,情景交融,叙议结合是常见的为文之道。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在朱自清的笔下,不管是荷塘上的月色,还是月色下的荷塘,都是美好的景致,即使笔触再优美,情致再高雅,如果缺少了身临其境的思考,文章都是缺少蕴藉的韵味的。朱自清在叙述描写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融入自我的思考,从而有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如在去荷塘的路上,朱自清是如此的议论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我爱热闹,也爱宁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再如,在回来的路上,想起江南采莲事情: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享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朱自清在受用“荷塘月色”之余,心中惦记起江南的采莲习俗,联想到《采莲赋》和《西洲曲》,那“淡淡的哀愁”隐藏在字里行间,心中的“不宁静”溢于言表,与荷塘月色的静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段的联想,不仅增加了文章的文化韵味,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态。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叙述描写是手段,抒情议论是目的。如贾谊的《过秦论》,秦亡之“过”如何?文章用大量的篇幅去陈述秦亡的历史过程,最后通过一段深刻的议论去揭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论发人深省,引人警醒: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懮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三、超越的“我”:画龙点睛,现大道至简的邈境
作文是生活的艺术再现,不仅追求生活真实,还追求艺术的真实,好的文章有激荡胸怀、洗涤灵魂、启明心智的功效。所有在写作中能够透过“自我”看到“众生”,能够透过情思看到哲理,就是一种情感升华,认识深化,自我超越。好的文章不会吝啬一个好的结尾,正是这个结尾,画龙点睛,让文章的品质陡然提高了一个境界层次。
文章的结尾除了常见的照应文题,再现中心的作用,适当的拓展和拔高,还具有升华主题、豁然开朗、言简意赅、引人深思的效果。
如冰心的《小桔灯》结尾:
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桔灯。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來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
如杨绛《老王》的结尾: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如《我的空中楼阁》的结尾:
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的装饰。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如莫怀戚《散步》的结尾: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如朱自清《背影》的结尾: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如吴晗《谈骨气》的结尾:
孟子的这些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虽然是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绝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如《拿来主义》的结尾: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可见,一个好的作品,要有物,也有我,要有小我,也要有大我。如果能够做到内外统一、物我相融,与自然同盛衰,与社会共休戚。这样的文章才能成为永恒经典,历久弥香。
[作者通联:广西藤县第一中学]
一、见闻的“我”:铺采摛文,尽铺排渲染之能事
文章合为时而著,此中的“时”,即情境,付诸笔端,即所见所闻。它是情感的触点,是议论的基点。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一句蕴藉的名人名言,一段生动的场景描写……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嵌入到文章当中。离开了这个“情景”,文章就少了“血肉”,思维就无从推进,思想与情感就成了无源之本,难以做到深刻动人。
以鲁迅《拿来主义》为例,说说写作中恰当运用素材的重要意义: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作者先从送去主义说起,列举了一系列“送去主义”的历史事实:送古董,送古画,送活人。形象地指出了清政府政治没落后,一味地卑躬屈膝、崇洋媚外、自欺欺人的窘况。基于这样的“情景”,从而得出了这样的论断:
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再看看鲁迅是如何论述“送来主义”是不可取的: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再来看看鲁迅是如何陈述“拿来主义”的,它用的是形象譬喻说理的方法,从而得出结论——“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頭;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接着鲁迅还是以形象的例子来说明对待传统文化该如何“拿来”,还是借用祖先遗留下来的这所“大宅子”,非常形象幽默地点明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继承原则: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可见,离开了这些生动形象譬喻的例子,文章就剩下了干巴巴的理论灌输,自然就难以把实行“拿来主义”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表达出来,难以达到“文艺革新”的目的。
二、思考的“我”:研精覃思,发振聋发聩之要言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意思是说,当一个人使用理性来思考的时候,才真正获得了存在的价值。文章缺少了思想与情感,就缺少了支撑的灵魂。缺少形象的语言是缺乏灵气的,缺少思想的语言是缺乏深度的,情景交融,叙议结合是常见的为文之道。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在朱自清的笔下,不管是荷塘上的月色,还是月色下的荷塘,都是美好的景致,即使笔触再优美,情致再高雅,如果缺少了身临其境的思考,文章都是缺少蕴藉的韵味的。朱自清在叙述描写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融入自我的思考,从而有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如在去荷塘的路上,朱自清是如此的议论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我爱热闹,也爱宁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再如,在回来的路上,想起江南采莲事情: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享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朱自清在受用“荷塘月色”之余,心中惦记起江南的采莲习俗,联想到《采莲赋》和《西洲曲》,那“淡淡的哀愁”隐藏在字里行间,心中的“不宁静”溢于言表,与荷塘月色的静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段的联想,不仅增加了文章的文化韵味,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态。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叙述描写是手段,抒情议论是目的。如贾谊的《过秦论》,秦亡之“过”如何?文章用大量的篇幅去陈述秦亡的历史过程,最后通过一段深刻的议论去揭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论发人深省,引人警醒: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懮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三、超越的“我”:画龙点睛,现大道至简的邈境
作文是生活的艺术再现,不仅追求生活真实,还追求艺术的真实,好的文章有激荡胸怀、洗涤灵魂、启明心智的功效。所有在写作中能够透过“自我”看到“众生”,能够透过情思看到哲理,就是一种情感升华,认识深化,自我超越。好的文章不会吝啬一个好的结尾,正是这个结尾,画龙点睛,让文章的品质陡然提高了一个境界层次。
文章的结尾除了常见的照应文题,再现中心的作用,适当的拓展和拔高,还具有升华主题、豁然开朗、言简意赅、引人深思的效果。
如冰心的《小桔灯》结尾:
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桔灯。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來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
如杨绛《老王》的结尾: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如《我的空中楼阁》的结尾:
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的装饰。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如莫怀戚《散步》的结尾: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如朱自清《背影》的结尾: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如吴晗《谈骨气》的结尾:
孟子的这些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虽然是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绝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如《拿来主义》的结尾: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可见,一个好的作品,要有物,也有我,要有小我,也要有大我。如果能够做到内外统一、物我相融,与自然同盛衰,与社会共休戚。这样的文章才能成为永恒经典,历久弥香。
[作者通联:广西藤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