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珅 用影像记录中国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yang2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睿智的人谈理想,是一件难得而又爽快的事。品下一口清茶,再熟练地点上根烟,从政治到历史甚至到台湾黑社会,似乎是不经过任何酝酿,李东珅便出口成章,嬉笑怒骂,有趣而深刻。
  2008年,李东珅的理想从故乡甘肃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当整个中国充斥在拥抱商业电影的热情中时,这位“70后”的“逻辑控”却另辟蹊径,成立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坚守纪录片阵地,探索其产业化的新模式,将公司在短短四年的时间内打造成为急速成长的纪录片民营企业。
  从2009年的第一部纪录片《迭部·洛克心中的伊甸园》开始,李东珅与团队已经拍摄了多部以地方文化为题材的纪录影视作品。在北京伯璟的办公间里,有一张他们自己制作的巨大甘肃地图,上面标注了值得他们去关注和挖掘的纪录片题材,密密麻麻、星罗棋布。
  而今,北京伯璟的蓝图正在迅速向全国扩张。
  “通过中国的表达方式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身为新时代纪录片人,李东珅有着自己的理想,“而纪录片将是实现理想的有效方式。”
  使 命
  ——“中国声音,中国表达”
  在一大批做纪录片的同行中,不喜按常理出牌的李东珅显得有些与众不同。爱好数学的他在大学时期就读国际贸易专业,走出象牙塔后却跨界做了艺人经纪,经历了一段曲折的个人成长史,最终又毅然“从娱乐圈跳入了文化圈”,踏上了当时并不被人看好、似乎毫无“钱途”的纪录片之路。
  虽然年轻但阅历丰富,这让李东珅这位从祖国大西北走出的青年才俊更像一位哲人,能够超然对待荣辱冷暖,自信、果敢,不轻言放弃。他喜欢听韩磊的歌,那种经过岁月历练后的沧桑与雄壮,或许能够与他内心深处那个叫做理想的东西产生共鸣。
  涉足纪录片领域之初,李东珅便将自己的理想与中国社会发展捆绑在一起。他认为在国家高速发展时期,中国对这个世界有着强烈的倾诉欲望。但是,现实告诉我们,中国目前在海外的发声远远不够。究竟如何来实现?“中国电影票房现在已经达200亿了,最终立足世界舞台的电影、电视剧作品有几部?最后代表中国去表达诉求的影视作品极很有可能是纪录片。”
  作为一名文化参与者,李东珅将“传递中国的声音”作为内心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从纪录片的层面谈起,中国的声音囊括了辉煌的历史、艰辛的昨天和生机勃勃的今天。”他以此将北京伯璟的纪录片题材分为三大板块:历史人文题材、革命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
  《东湖梅岭毛泽东》便是北京伯璟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的一个最好诠释。穿过历史烟云,纪录片通过历史见证者对毛泽东在武汉东湖停留期间的追忆,结合历史镜头与照片,描绘了一个“接地气”的共和国缔造者的伟人风采,并解读了他与湖北的不解之缘。
  很多人不了解,这样一部宏伟而深刻的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来源于一群年轻的“80后海归派”团队的探索与努力。李东珅认为,在当下拍摄这种题材的纪录片,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社会正在面临道德滑坡,信仰缺失,我们以新时代年轻人的独特视角来重新解读革命历史题材,借此向人们传递一种信仰与理想。”
  2013年12月24日,在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际,《东湖梅岭毛泽东》在湖北卫视开播,火热程度大大超过了李东珅的预期:除了在电视台迅速热播外,在新浪首页的点击率也在短短几天时间内过了千万,近60个知名“大V”在微博争相转发……它所带来的好评不仅仅局限于“50后”“60后”,在“80后”“90后”的年轻人、和国际社会等多个领域都掀起了一股热浪。
  “今年,我们正在与一个美国的购片方洽谈,他们对毛泽东题材、长征题材的纪录片很感兴趣。因为在他们眼中,这些人物和事件真正地影响和改变了今天的中国。”
  目前,在对外传播的语境时,纪录片制作人们更多地考虑到了“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李东珅却独树一帜,坚守在“中国声音,中国表达”的阵地,创作出《迭部·洛克心中的伊甸园》《寻找失落的女儿节》《两当兵变》《北上——长征在哈达铺》等一系列引人入胜的作品。他认为,我们的文化产品与其揣测国际心态,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不如坚持内心,做最具中国特色的作品。因为,最有力量的表达方式,应该与我们的文化积淀一致。
  然而这种表述方式,有别于旧有的刻板说教的表达方式。每一次的表达,需要有足够的信息量来支撑,并需要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关注。北京伯璟每每制作一部新的纪录片时,对于李东珅和他的团队来说,更像是一次求知与探寻。他们要查阅海量的前期资料,寻访相关学者,层层剥笋,梳理出一条既具独特性,又具广泛性的故事主线,让作品更加引人入胜,更有效地传播开来。
  “以《东湖梅岭毛泽东》为例。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48次下榻东湖宾馆和东湖边的梅岭一号别墅,并提出‘人民是上帝’的哲理性话语,我们便将这两个独特的点有机结合在一起,作为故事主线展开叙述。”拨开历史烟云,纪录片的镜头更像是一条缓缓的河流,顺势而下,不急不燥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以小见大,娓娓道来。
  “作为文化产业的从业者,其自身的发展、企业的盈利,都与之所担负的传播使命成正比。相较于其他行业,我们应该肩负更多的文化使命和担当。”
  探 路
  ——艰辛背后的成就感
  尽管一直强调“公司的成就全部归功于团队”,然而对于北京伯璟来说,有着敏锐的判断力与强大执行力的李东珅,一直扮演着公司Logo的角色。他位于国贸高层办公室有着一整面巨大的落地窗,夜幕降临,转身看向窗外,高楼耸立,车流奔涌,在光与影之间交织成一片繁华的夜景,使人意兴盎然。
  六年前,缺少资金、缺少社会资源、几乎是白手起家的李东珅在甘肃找到了实现理想的发展空间。大学毕业后,在娱乐文化产业的工作经历,打开了他的视野,回望家乡,他觉得甘肃拥有翰若星河的历史、多元厚重的文化,但是缺少有效的宣传,这成为甘肃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   而作为一个从事文化产业的甘肃人,传播甘肃文化、宣传甘肃的使命感,在油然而生。当然,他也笑谈,潜在需求的存在,代表着市场的机遇,北京伯璟找到了第一个“事业共同体”。
  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布满荆棘坎坷,李东珅一路前行,将“知行合一”作为人生的奋斗信条。
  回到甘肃,他开始寻找那些有独特文化特性的县区,希望能够用纪录片的方式将当地的文化传播出去。
  在他看来,起步之初,最为艰难的是传播理念的沟通。当时很多政府官员对纪录片、宣传片,专题片的概念混淆不清,他们想要表达的也很多。对于刚刚涉足纪录片领域的北京伯璟来说,要得到地方政府的信任,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李东珅也同时意识到,甘肃的地方官员对于推广自身文化的欲望很强,要求也很迫切。
  “只要他们想宣传,理念可以沟通,我有信心说服他们。我有足够的坚韧和耐心,我可以住在一个招待所等一个礼拜,只为和书记、县长有一次面对面的交流机会。”他不断向地方官员强调:“我们不仅仅是帮助地方政府拍摄一部纪录片,我们是以纪录片这个文化产品为突破口,通过拍摄前期的对地方文化的梳理、创作期间的广泛交流,拍摄完成后的播出、推广、展映,为地方政府搭建一个传播平台。”“抓住一个最具独特性的文化点,用最具广泛性的传播方式,打造精品文化产品。这样的地方品牌传播的效果,远胜于面面俱到、远胜于撒胡椒面。”在近乎狂热的执着下,李东珅最终赢得了地方政府的信任,抓住了为地方提供文化推广服务的宝贵机会。
  机遇与挑战相伴而来。在拍摄过程中,地方政府与李东珅在宣传理念上产生了分歧。每一任地方的主管都对自己所管辖的区域充满情感,希望在宣传过程中将全部内容推广出去,但这样行不通。经过深入思考,李东珅梳理出拍摄纪录片的传递要素——独特性与广泛性。“简单来说就是:一,梳理出地方文化最具独特性的点,二,让跟多的人有兴趣去关注。”
  最终,这个理念帮助北京伯璟在甘肃得到了县区政府的支持。然而,以知行合一为行动理念的李东珅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纪录片不同于电影电视剧,一个导演的生活阅历、知识结构、对事物的判断有局限性,而纪录片选题基于对史实和文化的深度理解与把握,是否可以改变以往纪录片编导制的创作方式,改为团队化、流程化?”这是一个反常规,大胆的想法。但,这更是李东珅和北京伯璟纪录片制作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促使他更深入地思考并完善自己的制作理念。
  2013年底,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的纪录片《探秘东亚最古老的部族》便是北京伯璟团队合作的成功范例。这部由文县县委、县政府投资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历时2年精心打造的纪录片,首次以镜头语言完整呈现了东亚最古老部族——白马藏族的完整历史和面貌。
  白马藏族,是一个世代居住在甘川交界的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虽然在民族划分上属于藏族,但与传统藏族又有着很多不尽相同的民俗、民风,这让他们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只是在中国,像这样的少数民族部族很多,怎么能找到他们最具独特性的点,又怎么能让更多的人关注他们?”
  最困难的是,这个部族虽然拥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因此对于他们文化的追溯一时间毫无头绪。项目开始前期,李东珅与团队查看了很多资料,寻访了很多民俗研究学者、语言学研究学者,都始终未能找到一个更好的突破点。
  于是,北京伯璟选题拓展部的同事们开始集思广益,他们是一群有着复杂学科背景的年轻海归,其中一位同事提到,美国有一个“全球基因地理计划”,建议追寻下这条线索。这个建议收获了意外惊喜。上海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是东亚地区承担这一计划的唯一执行机构,他们曾到白马村寨进行基因采集,经过比对发现,白马人是最早一支从非洲迁徙到东亚大陆的人类。
  北京伯璟选题拓展部同事们的工作成果让这部片子一下具有了国际独特性的买点,但是如何去平衡科学解密、历史追溯、文化民俗等几个完全不同领域的比重,如何用一个合理的结构和线索来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则成为了撰稿部门同事们的责任。
  其后,摄制部门、剪辑部门、特效,音乐部门的依次进入,最终使一部充满情感、又不乏理性的纪录片呈现在我们面前。
  央视播出后,新浪用两个月的时间在他们的纪录片频道特别推荐了这部作品。
  “我想,仅靠一个编导的能力,很难做到这么好。”李东珅说。
  在实践理想的道路上虽然历经艰苦,但一路走来,李东珅认为,无数的艰辛都会被弱化,留下的只是满满的成就感。从《迭部·洛克心中的伊甸园》《寻找失落的女儿节》《秦州大宅门》,到《寻秦》《卓尼土司》《石破天惊的秘密》……2009年以来,在省文联的支持下,李东珅和他的纪录片团队在甘肃这片文化沃土上,发掘出了众多鲜为人知的纪录片题材。投身纪录片创作五年来,他们制作的影片多达20余部,其中80%的题材有关甘肃,在传播甘肃文化、扩大知名度,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等方面的确起到了显而易见的积极作用。
  2013年10月,由北京伯璟负责运营,国家广电总局、甘肃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节”上,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在主题论坛上发言时说,“纪录片是一种基于事实基础上的讲故事的艺术,让人紧张,然后层层揭秘。”执著于此的李东珅深以为是,纪录片是对无法获得的历史的追溯,对能抓住的历史的总结。
  甘肃省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纪录片大省建设的提出,不但在创作层面为影视制作机构指明了方向,而且还为影视制作的长足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文化资源的梳理,这对于甘肃影视业、对于李东珅和他的团队来说,都是莫大的机遇。目前,北京伯璟正在加快发展的步伐,全面复制“甘肃模式”,迅速向全国扩张。
  成 长
  ——“所有的悲欢荣辱全系于团队的努力探索”
  在李东珅的带领下,北京伯璟在短短四五年间成为中国成长速度最快的民营纪录片企业,走到中国纪录片行业革新求变与寻求进步的最前列。规模化生产及题材多元化的背后,是李东珅和团队为开拓新的纪录片创作方式而付出的不懈努力。   从第一部纪录片《迭部》开始,北京伯璟的年轻团队便尝试引入国际优秀摄影师与先进技术。这种坚持自我表达下的国际化尝试,给予北京伯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010年,李东珅把目光聚焦于纵贯两千年的纪录片绝佳题材——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老天的馈赠。”李东珅说。河西走廊全境位于甘肃,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壮美多样的自然景观,题材宏大,难以梳理。李东珅经过与甘肃省宣传部多次深度沟通,最终将“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作为纪录片的两条主线来展开。
  宏大的主题需要有严谨的技术来支撑。河西走廊的制作过程中,团队引进了艾美奖获得者、英国BBC的摄影师来拍摄素材,得到BBC的强力认可,目前正与北京伯璟洽谈《河西走廊》国际版的制作。国际音乐大师、曾在紫禁城演出的雅尼为《河西走廊》配乐。李东珅相信,这些国际大师,在以我们的表述方式下的加入,会增加我们的技术品质,更会为我们带来更好的国际传播渠道。2014年,李东珅准备签约艾美奖设计师,成立国际化摄影团队经纪公司来作为纪录片的第三者定价方,借此完善中国纪录片产业链。“通过这个发现,使我们更了解世界需要听到什么样的中国声音,更知道如何坚持实践我们的理想。”
  作为一个有理想的企业,李东珅说,北京伯璟所有的悲欢、荣辱,全系于团队的辛勤努力和探索,这也是强化企业管理,强化执行力,加强人才培养的结果。对于他来说,“理性与理想同样重要”。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尝试中国纪录片制作的改革与创新:注重纪录片对知识性专业性的要求,建立专家顾问数据库;强调分工,细化流程,实行专人专责;严格执行制片财务制度。
  早在拍《寻找失落的女儿节》时,由于《卓尼土司》《秦州大宅门》《寻秦》三部影片同时运作,如何高品质量化生产,便成为摆在李东珅面前的一道难题。他和团队大胆尝试,最终探索出了类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实行执行制片人制;首先由选题拓展组的专家团队分析资料、确定主题;然后由撰稿组撰写拍摄大纲,拍摄组开拍角本,最后交由后期组进行剪辑、音乐、动画、调色、解说词叠加、包装。整个环节,产出大量的文化产品,学术成果可出版成专业图书,拍摄截图可出版精美图册等。
  “这种方式排除了影片对创作者个人的过度依赖,保证了纪录片知识的丰富性和权威性,并确保了影片的制作周期,还为大批量生产纪录片做好了准备。”
  产业化的运作,带来双赢的结果。李东珅和团队收获了美誉——成为中国最有潜质、发展上升最快的纪录片公司之一。而地方文化在广为宣传的同时,也获得了专业化的脉络梳理,留下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影像素材。
  然而,与大多数团队故事一样,北京伯璟团队凝聚在一起的过程中也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分分合合。
  与团队成员聊天时,李东珅常说:人和人之间,关系分为三个阶段。最简单的称之为利益共同体,比如只为工资而工作的员工与老板;再高一个层面的是事业共同体,彼此的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最高层面应该是命运共同体,携手向前,荣辱与共。
  他时常会想,人的一生大概能与多少人形成命运共同体?
  2013年,电影《中国合伙人》上映后,李东珅感慨万千。“在一个团队里,每一个人可以有不同的性情,各自的生活,但却共享着所有的悲伤与荣耀,拥有着同样的梦想与命运。”他包了场,请好朋友们一起看,一起泪流满面。
  对话李东珅
  ——“我是一个有影像梦想的人”
  《中华儿女》:纪录片在中国并不大众,而你在这条路上一直走到了今天,你选择纪录片的理由是什么?
  李东珅:我是一个有影像梦想的人,因为各种机缘,我接触到了纪录片,纪录片是可以实现我梦想的一个途径,并且我执着于此。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在高速成长,对外文化传播的诉求也会越来越强,我渴望发出“中国声音”,中国有很多话要说,给自己说,给世界说。现在,中国电影票房已经200亿了。但真正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又有几部?我个人认为将来能代表中国去表达诉求的可能就是纪录片。
  《中华儿女》:你的团队聚集了一群“海归”,成员都很年轻,大家为什么会如此关注革命历史题材?
  李东珅:我认为中国社会是从近代时期的痛苦与全面危机之中,才开始艰难地转型的。而同时,那段历史又充满了矛盾与悖论,比如,失败导致的危机越深重,尾随而至的变革就越激进,而过于激进的变革却可能打乱有望成功的循序渐进的改革,从而导致保守势力的收紧。显然,倘若只用简单的结论式分析是完全没有说服力的,唯有还原历史拐点的细节,才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触摸那个充满变故的复杂时代。而在人世动荡、多种文化冲击中,各种人性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了解了这段历史的曲折,才会更加清晰地了解我们的国民性,也更清楚我们现在种种的来龙去脉。前人失败的教训我们要吸取,他们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执着努力的精神更具有现实意义,即便是今天的企业,能够有这些精神,也一定会成功。我相信,很多优秀的品质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我们关注这类题材,很多更年轻的群体也在关注,就像央视最近播了我们的《东湖梅岭毛泽东》,其实我们之前选择了某门户网站作为首发,就是想看看市场的反应,最后一千多万的点击率,几十万的微博转发,很多年轻人通过这个片子了解了毛泽东。这就是我要的效果,也证明我要走的路是行得通的。
  《中华儿女》: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如何给中国的社会现象赋予国际化的表达,也是中国纪录片走向世界必修的一道功课”,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李东珅:中国人完全有能力用自己的角度去讲述世界,根本不用假装去模仿别人。我们现在很多做纪录片的人想要模仿,我觉得没有意思,因为那是其他国家人的叙事方式,倘若是中国的素材,那就需要用中国人的叙事手法,所以我一直坚持在自己的作品中加上中国特色。我们需要国际化,但是不能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有的创作者会去揣摩国际上会喜欢什么样的角度,喜欢什么样的表述,我认为完全没有这个必要。我认为优秀的纪录片都有共性,也有个性,它一定能够被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政治背景的人所接受。希望从事纪录片的创作者拥有更多的发现,更真的记录,更精彩的表达。
  《中华儿女》:现阶段中国纪录片发展最大的难题是什么?你对未来有没有规划?
  李东珅:纪录片在近年来得到国家越来越多的政策性扶持。但是纪录片在今天显然还不是主角,因为还没有形成所谓的产业链。电视剧、电影都有产业链,因为他们是完全走市场的,根据市场来策划,最终通过市场来检验。电视台买电视剧是有第三方定价方的,这个定价方就像艺人经纪公司,所有支出都是有预估的,但是纪录片现在没有,很多环节和支出都是不确定的。这也是纪录片没有形成商业链条的根本原因。我目前在做这样的尝试,想拿出片子在明年走院线,看看市场反应。其实中国纪录片的最大问题就是不专业,我们试图变的专业一点。我想做一个第三方定价团队。归根到底,我们的作品最终还是要走市场的。
  《中华儿女》:你团队的成员对你的评价是自信、果敢、执着、喜欢挑战而又与众不同的领导,你怎么看这样的评价?
  李东珅:我是一个喜欢挑战自我的人,会做一些不太符合常规的事,因为自己一直很自信,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我要的是什么。只要我认定的事情,就一定会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渠道做下去。前几年我很希望能有和柳传志先生交流的机会,想和他说说我们不像传统产业,但我们的传播力,社会影响力却是极大的。那时候公司的人事总监原先在弘毅资本工作过,但是约不到柳传志,于是我直接把我对纪录片的理解,怎么做公司,以及对公司当时的前景的判断写了一封信,通过朋友转交给他女儿,他女儿还给他爸读了一遍。从这个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我不是一个按常理出牌的人。纪录片本身是常规的,我必须加入新的思维,新的做法,让作品变得不常态。现在来看那封信,很多当时的预言都变成现实了,就像当时我就预测两年内中国的电视台都会有自己的纪录片栏目,这个就跟现在广电总局的要求是一致的。对于这一点,我还是有判断力的。
其他文献
2014年3月6日下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媒体开放日在国谊宾馆举行,全国人大代表、咸宁市市长丁小强作了发言,他提出的咸宁重点“香城泉都”的生态发展思路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关注。会后,本刊记者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  《中华儿女》:结合咸宁实际情况,通过学习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您有哪些感想?  丁小强:当前,发展是解决我们所有问题的关键。但现在的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等约束,不能再走
期刊
2006年以来,果洛中院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监督指导州县两级法院,始终秉承“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宗旨,围绕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和平安果洛、法治果洛建设,狠抓审判执行、深化司法改革、加强队伍建设、夯实基层基础,为全州经济社会实现“四个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各项工作科学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州法院各项工作实现了全面科学发展。一是突破审判执行,形成良性发展。五年间,分别受理和办结案件2259件
期刊
青山碧水,那种空濛的意境,是中国文人心灵和情怀永远的寄托之处;日出江花,那种浪漫的灿烂,是中国文人创作激情的不尽源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当黄公望静看富春山水,当秀丽山川进入他的梦境,中国画坛便多了一份传奇。  黄公望(1269~1354),元代画家。本姓陆,名坚,汉族,江苏常熟人。后过继永嘉府(今浙江温州市)平阳县黄氏为义子,因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据传,其父九十始得之
期刊
海南省三亚市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被誉为国内外游客休闲度假的天堂。它之所以魅力无限、驰名中外,不仅得益于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更因为这里有一群守护城市安宁的忠诚卫士,三亚边防支队安游边防派出所所长许小东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公正执法,是海南发展的正能量,也是海南人民心目中的骄傲!”2014年2月,在海南省委政法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保铭点名表扬
期刊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生命将不复存在。众所周知,地球上的水份占到了70%,人类与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球一样,成人体内的水份也占到了70%,婴幼儿体内的水分更是占到了80-90%。  水对生命极为重要:人体内的水每5-13天更新一次,健康、洁净的水可使人体的免疫能力增强,有利于促进细胞新陈代谢,人得病的机率自然就小了。遗憾的是,今天水正在遭受着日趋严重的污染,而成为: 人类生命的第一杀手!据世界卫生组
期刊
他成长在“孔子故里”曲阜,从小仁爱、诚信、孝道的儒家文化就深深地影响着他。作为改革开放中“最早富起来的人”,赚得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后,内心深处一个企业家的使命感始终在召唤他。对“地沟油”事件痛心不已,他倾力打造山东金峪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发愿要做老百姓放心的花生油;因为心中由来已久的教育情结,他开办“智慧心·品格”幼儿园,坚持对孩子的教育“以品格塑造为先”。未来,捐资助学,让更多的孩子有书读,是他最大
期刊
自古以来,佛教有“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之说。净宗十三组印光大师更是直截了当:“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山西省太原市慈航净苑,多年来以弘扬《法华经》、《楞严经》成果斐然、声望日隆,备受各界关注和褒奖。这里一年365天,天天讲经说法,每天五堂功课。慕名前来参学的佛子络绎不绝、法喜充满。印广法师就是这个法华道场的住持。  一百年前,一场有关“佛教非宗教非哲学”、“佛教是宗教又是哲学
期刊
最近,大家都在总结刚刚过去的马年春节。很多人赞叹,说豪华宴请少了,放鞭炮少了,花钱少了,铺张浪费少了。  看来,从上到下,大家都痛恨铺张浪费。但是,以前那么多的人的确都在铺张浪费,甚至还层出不穷、屡禁不绝。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历史上找找原因。  我国历史很长,五千年的积淀里,有精华,也有糟粕。柏杨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像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流下去,时间久了,就会有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成为一
期刊
从1997年踏入金融行业起,王军辉可算是金融圈中的“老人”,但他迎接新挑战的脚步却从未停下。从证券业到基金,再到保险,他一步步稳扎稳打,也见证了中国金融业从萌芽到日臻成熟的过程。  在中国人寿任职期间,他不仅主导了数个震动资本市场的大型项目,更创造了香港证券史上最大规模的大宗交易。2011年起担任国寿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后,他带领团队在短短三年内实现成功转型,将一个处置中国人寿留存资产的公司转型为
期刊
利润与道义也许一直以来都是许多企业都无法真正正视的一个现实,是许多企业都无法真正理清的纠葛和困惑。而这些现实、困惑和纠葛绝不是一个疥癣之疾,因为它关乎和决定着企业未来的走向。对于郑州天巨商贸有限公司来讲,它的发展进程中不仅不受这些焦虑的左右,而且它还紧紧抓住了一个公司的立足之本,那就是要真正担负起自己之于人性、之于生命、之于社会、之于民族、甚至是之于国家的道义和使命。天巨商贸有限公司的这些壮举,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