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界膜剥除方式进展

来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zi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界膜剥除术因能够有效地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牵拉而在多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得到应用,但其对巨大、难治性黄斑裂孔及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等棘手疾病的效果欠佳。同时,内界膜剥除本身及染色剂的使用均可导致黄斑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为了更好地保持黄斑结构的完整性,多种改良的内界膜剥除术,如翻转内界膜瓣、自体内界膜移植、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术应运而生。研究显示这些新术式在治疗巨大黄斑裂孔、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以及难治性黄斑裂孔上表现出较好的解剖和功能疗效,且无明显的并发症,但仍需要更多大样本的长期随访研究来证实。本文就内界膜剥除术的改良方式及其在玻璃体视网膜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SpotTM在儿童斜视筛查中的可配合性及在斜视性弱视危险因素筛查中的筛查效率。方法:横断面研究。2015年7-10月在天津和平新世纪妇儿医院保健科体检的389例儿童先后进行SpotTM及小儿眼科医师检查,依据SpotTM内设眼位异常推荐值确定出需要转诊的儿童,小儿眼科医师依据2013年美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协会规定的视觉筛查转诊指南确定出具有斜视性弱视危险因素的儿童,最终评估SpotTM在斜
目的:比较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PPV)、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RP)联合二期丝裂霉素C(MMC)小梁切除术或联合Ahmed阀植入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09年6月至2013年1月就诊于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的NVG患者28例(29眼),Ⅰ组13例(14眼)行PPV、PRP联合MMC小梁切除术;Ⅱ组15例(15眼)行PPV、PRP联合Ahmed阀植入
目的:比较+3.00 D和2.50 Diopter(D)近附加度数的渐进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患者,根据植入多焦点IOL的类型分为2组:近附加为+2.50 D的为观察组,近附加为+3.00 D的为对照组。术后3个月检查屈光状态、视力(LogMAR)、离焦曲线、
目的:分析视网膜母细胞瘤(Rb)患儿并发白内障的诊断时间、手术时间,手术方式以及手术效果,并评估其行白内障手术的时机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和泉州市儿童医院行白内障摘除术的Rb患儿23例(25眼)。其中男11例(11眼),女12例(14眼)。7眼行透明角膜25G切口,18眼行睫状体平坦部25G或者27G巩膜微切口。随访1~72个月,平均
目的:评价Nd:YAG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PI)对视觉质量的早期影响。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利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检测2016年3-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行LPI的患者在LPI前和1周后的客观散射指数(OSI)、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off)、斯特列尔比(SR)、客观对比度视力、平均客观散射指数(mean OSI)以及调节力。对LPI治疗前后各参数进行配对t检验和秩和检验
光相干断层成像血流成像(OCT angiography,OCTA)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眼科影像检查技术,它通过特殊的运算法则对连续扫描的OCT进行计算,获取血流信号,可快速、无创地重建视网膜、脉络膜血管的三维结构。虽然这种血流成像技术目前尚无法检测眼底血管的充盈时间,也无法评价血-视网膜屏障的功能,但是它已经显示出与传统血管造影基本一致的眼底血管结构,甚至可以更好地揭示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的形
目的:评估不同大小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后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且既往有RK史的患者16例(26眼),其中RK角膜瘢痕为8刀者3例(6眼),12刀者8例(12眼),16刀者5例(8眼)。由同一手术医师进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8刀者中4眼
目的:探讨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经23G玻璃体切割术后发生早期术后玻璃体积血(PVH)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行23G玻璃体切割术的PDR患者69例(69眼),根据有无术后早期PVH将其分为早期PVH组(19例)和无早期PVH组(50例),分析人口学资料、全身疾病及眼部情况。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2组临床特征
目的:采用标准矢量分析法分析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对不同来源全眼散光的矫治效果,并对影响散光矫正效果的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行FS-LASIK矫治近视和散光,术后6个月内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53例(106眼)。根据角膜散光在全眼散光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将患者分为角膜源性散光组(34眼),眼内源性散光组(36眼)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