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文化与楚文化的交融,让镇江既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柔情,又有“开窗放入大江来”的豪气。
对许多人来说,江南是一个烟雨濛濛,处处摇曳着唐诗宋词的曼妙之地,而“镇江”这个虎虎生威的地名,仿佛与江南风韵颇不相宜,有几分霸气。
其实,来到镇江一点也感觉不到它的霸气,长江与运河的交汇,吴文化与楚文化的交融,让这里既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柔情,又有“开窗放入大江来”的豪气。北方的光芒种植在“一半烟遮,一半云埋”的水乡,而移民城市镇江,是历史老人“乱针刺绣”的一枚印章。
这座天然的山水城市,处于长江三角洲的顶端,市区向西是连绵起伏的丘陵岗地,向东即是著名的江南平原。其实,不仅仅是地理上,历史上它也是江南水乡吴文化的起点,当然,这要有可考的文字。1954年,一个普通的农民聂金海,一锄头把埋藏3000多年的证据挖掘出来,在镇江博物馆,我看到了这一名为“宜侯矢簋”的青铜器。
“宜侯矢簋”不仅告诉我们这个城市有3000多年历史,还告诉我们这个城市的祖先,来自西周王室。青铜器上120余字的铭文说:四月丁未这一天,周王室看了地图,向南方进行了占卜,对虞侯矢说,我派你到宜地去当诸侯,赏赐土地山川、人口和武器若干,为了感谢王的恩赐,特意铸造了这只宝器,以为纪念。宜侯胡萝卜矢簋的主人,就是句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周章。
来自西周王室(陕西)的宜侯把北方先进文化的元素,理所当然地扎根到这片荆蛮之地上。其实,最早踏上这片土地的,是宜侯周章的先祖太伯、仲雍,太伯、仲雍把王位让与周太王喜欢的三儿子季历,率1000多户族人先来到宁镇山脉的丹徒县一带,积蓄力量以后,继续东迁到无锡梅里,后又继续东迁至苏州吴县。
时间走到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26岁的孙权从哥哥孙策手中接管江东。他的第一个决策,便是把统治中心从苏州迁回吴文化的起点镇江。1991年夏天,镇江考古所的刘建国把1800年前的铁瓮城从残亘断壁中挖掘出来,那是孙权的王城。铁瓮城是长江中下游的第一座城,比南京的石头城及湖北的鄂王城都早。事实证明,孙权的决策是多么英明,他于公元229年称帝,统治江东50余年。难怪辛弃疾会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这让我想起1600年后,英国驻港总督写给英女王维多利亚的一封信:扬子江上的这座城市,每年开春都有大量的船舶将粮食和大量物品运到北京……因此我们只要派上一支小小的舰队,占领这座城市,远比占领中国边疆的若干城市更有价值。
这封信,使镇江的大门被打开,让镇江成了中国最早有租界的城市之一。当年西方人办的石油公司、教堂、领事馆……以岁月浸不透的容颜,在青石板铺就的老街上等待着人们的注目。
这个老街,就是现在国家AAAA级旅游区——西津渡。没有什么地方比这个古渡更能代表镇江的地位。长江边的城市,渡口是生长点,这个渡口唐朝时叫金陵渡,宋朝以后改为西津渡。古渡向北到徐淮中原,向南到江浙福建。如今的西津渡,已与长江依依惜别,走在西津渡的青石板上,100多年前长江水就在这条小街旁滔滔东去,船帆如云、舟楫争渡的景象只能在想象中了。然而,最能印证千年古渡繁华的,是西津古渡坡道上那深深的车辙。这样深的车辙印,一定是隋炀帝打通大运河后才烙下的吧?其实我很佩服隋炀帝的,不过五六年的时间,一条河道勾连起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程长达2700公里的大运河,从此托举起中国上千年的水上“高速”。
纵贯东西的长江与勾通南北的大运河在镇江十字交汇,“南北渡者皆经京口为通津”。“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沿流一万家”,形象地描写了镇江昔日的繁华。
天下英雄谁敌手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金陵渡即西津渡,张祜的这首《题金陵渡》,为金陵渡和瓜洲作了最美的广告宣传。中国历代的七大古都,江南只有两座,南京和杭州,它们的生命线在瓜洲和西津渡的樯桅上。长江即是北兵南下的天堑,又是江南温柔的城墙。所以,这座城市的英雄气,也许与他是一个移民城市有关。中国历史上两次大规模南下移民,第一次是西晋永嘉年间(公元307-313),发生了“八王之乱”,“五胡乱中华”,中原涂炭,一时间南迁的汉族人相率渡江,史称“永嘉南渡”,移民数量之大,超过了土著居民。101年后的长安,被从南徐(镇江)出来的宋武帝刘裕收复,“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的地方,就在今天镇江市区梦溪园西侧的京口寿邱山上。第二次是遇靖康之难(公元1126—1127年),康王赵构南渡临安(杭州),难民及豪族纷纷南渡。宋南渡后,视镇江为重地,故诸军多驻于此。韩世忠率8000精兵,围困10万金兵,杀得金兵仓皇北窜。这激烈的战斗场面,一直是镇江街头巷议的美谈。镇江的英雄情节,被19世纪中叶的那场鸦片战争推到了极致。面对强敌,镇江守军同仇敌忾,直到全军壮烈殉国。此战意义深远,震惊世界,革命导师恩格斯在《英人对华的新远征》一书中,高度评价了镇江军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慨:“中国士兵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驻防旗兵总共只有1500人,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镇江不仅是一个打仗有英雄情节的城市,还有帝王气,公元21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来到了镇江,那是秦始皇一生中最后一次巡视。
《至顺镇江志》上写着:“始皇三十七年,使赭衣徒三千,凿京岘东南陇,故名丹徒。”京岘山是一条矮而长的冈阜,它绵延起伏确像一条龙,秦始皇听了方士的话,说这一带有天子气,便发三千身着红衣之囚徒,将山冈从中凿断,又在山顶凿了两个小湖,以作伏压,将风水破掉,所以后来谷阳便更名为丹徒,丹徒——身着红衣之囚徒。此名延用至今,现为丹徒区。丹徒东有瑞山,亦有王气,始皇又下令去掉“王”字旁,加上“口”字,把剩下的字框起来,命挖一条河把山捆起来,山叫“圖山”,河叫捆山河。
然而,小河不但没有捆住王气,王气反倒喷薄而出。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竟有五朝与南徐(镇江)有关,宋武帝刘裕、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都是南徐人,陈武帝陈霸先虽不是生于南徐,也在南徐做过刺史。这种先后三朝的皇帝出于一郡,四朝的皇帝出于一地的奇特现象,让镇江成为名副其实的帝王之乡。 “长江浩浩西来,水面云山,山上楼台,山水相辉,楼台相映,天地安排”。长江成为地理的坐标,过了长江便是江南,过了长江便意味着一种人生的跨越。历史上太多的文人墨客风云人物都以跨越长江为乐事,他们来到镇江,撒下一地星子般的诗篇,留下一串串闪着光的足印。
画出楼台云水间
万里长江的丰姿,千里运河的神韵,金焦北固三山的壮丽,让镇江坐拥“天下第一江山”的美誉。
金山原本是屹立于长江中流的一个岛屿,古人说其是江心的一朵美芙蓉。遍山翠竹,古树葱茏的金山如今已悄然站立在江边,1600年的金山寺,殿宇楼阁从山脚层叠而上,幢幢相衔,层层相接,亭台楼阁将金山包裹得严严实实,整个金山仿佛就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寺庙,“金山寺裹山,见寺见塔不见山”。难怪王安石会留下“数重数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起,始惊身在半空中。”
虽说山顶上清朝康熙皇帝亲笔提写的“江天一览”御碑是解说员的骄傲,但我觉得远没有原来“留云亭”更有美感。今天来到金山寺的人,更多为戏剧中的白娘子水漫金山而来吧,这就是文学艺术的生命力。
如果唐诗三百首里有100首和江南有关联,那定有30首和镇江有关联。但要知道朱方、京口、润州、南徐州、谷阳、延陵、丹徒等,指的都是镇江。传说当时江边歌女最喜欢唱的曲子,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有如此“冰壶”美德的王昌龄不被朝廷重用,一再遭贬,但是他的“一片冰心”却穿越时空。至今镇江人仍以“冰壶美德、冰清玉洁、内清外润、表里澄澈”来教育子孙,1200多年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滔尽英雄,甚至一些帝王将相都没人提起,人们却因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而在这里建了芙蓉楼。由于这首诗选人了日本课本,每年还有很多日本人慕名来寻找芙蓉楼,享受诗人千年前留下的诗歌的清凉,
如果说绮丽金山是以寺裹山,那么雄秀的焦山就是以山裹寺了。金山宜远眺,焦山贵平视,这是唯一浮在长江上的“碧玉”。古时,焦山和金山都屹立在扬子江中,人称“碧玉浮江”,江上的两朵芙蓉。千载金焦争胜,千年众说纷纭。金山有皇帝御书江天禅寺,焦山有御书“香林”;金山有妙高台,是赏月胜地,焦山有华严阁,是邀月佳境;焦山建吸江亭,金山建吞海亭。他们争的是僧人智慧,为禅林增辉。
从观澜阁向北走,穿过竹林小院便是焦山碑林,为北宋(公元960—1127)润州太守钱子高所建。轩内珍藏460余方碑刻,仅次于西安碑林。在焦山碑林中,让历代书法家魂牵梦绕的是《瘗鹤铭》。我们看到的石块,是清代苏州知府陈鹏年打捞上来的,由于残缺,所以牵人心魄,历历代代都有人打捞。《瘗鹤铭》原来位于焦山西侧的崖壁上,在北宋初期遭遇雷击而破碎入水。瘗是埋葬之意,即葬鹤的铭文。有人认为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撰,因为他平生极爱养鹤,“鹤寿不知其纪也,王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华亭鹤唳讵可闻”,陆机因死前这一名言而成为上海人心中的英雄。这位为鹤写铭文的书法家而成为千古之谜。
鹤铭字体古拙飞逸,非楷非行,宋代书法家黄庭坚评价“大字无过瘗鹤铭”。其实,中国有“二铭”,即南有镇江的《瘗鹤铭》,北有洛阳的《石门铭》。有人认为瘗鹤铭是梁朝隐士陶弘景所写,也有人猜测是唐人所书。但清朝乾隆帝说:“维晋人所不能”。此碑价值就在于它是由隶书发展成楷书过程中的石刻,
东汉(公元25年—220年)焦光曾隐居于此,“焦山”是宋徽宗追赐的名称,焦山位于亚热带,满山翠竹松柏,古木奇藤,有一千多年的“六朝柏”,有七百年的“宋槐”,有四百余年的枫树、桂树、雪松,远远望去,只见一片翠色,不见屋舍,不愧为“焦山山裹寺”之说。
在焦山碑林中漫步,感觉自己被浓浓的艺术气息包容着,很是享受,清朝(1616—1911)郑板桥来此潜心苦读,研习书画,他留在别峰庵上的“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极富哲理,很值得深思反省。
金山、焦山、北固山三山闻名于世,文化内容最丰富,知名度最高的当属北固山。现代人知道北固山,多因学生时代中学课本里学到了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享有怀》两首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让我们跟着辛弃疾去望神州吧。
北固山,山壁陡峭,形势险固,主峰海拔58.5米。有人把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誉为“北固山绝唱”:“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誉为“北固山绝唱”。
我倒觉得,北宋吏部侍郎曾公亮的“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更好的展现了北固山的雄浑气势。而我最喜欢的是李白的“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两句。在北固山,思古之幽情会油然而生。
甘露寺雄距在北固山后峰顶上,寺宇向西延伸如一条青龙蜿蜒在苍穹间,这也是北固山“寺冠山”的由来。如今人们到甘露寺,津津乐道的是戏剧《龙凤呈祥》的故事,
《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里生动地记述了这段故事,
汉代(前206—公元220),火烧赤壁之后,刘备不肯将荆州归还东吴。周瑜向吴王孙权献计,以孙权妹妹孙尚香为饵,诱刘备来京口联姻招亲,趁机逼还荆州。不想此计被诸葛亮识破,于是将计就计,刘备最终携孙权妹孙尚香逃出北固山,追兵周瑜只能眼巴巴地望着船帆渐行渐远,“丢了夫人又折兵”,成了千古笑谈。
后峰北侧有一名楼多景楼,是长江沿江名楼之一。也是历代官府、文人墨客雅集之地。米芾称为“天下江山第一楼”,并亲书匾额悬挂楼前,且吟一绝:长江好似砚池波,提起金焦当墨磨。铁塔一支堪作笔,青天够写几行多?
自有山林招隐逸
“隐人择胜景”,“胜景多隐人”。前面提到的隐居长江小岛上的焦光,皇帝三次派钦差诏他进京做官,他以三诏不起而名垂千古,相传最早发现镇江山清水美是隐居的好去处的,是汉代的茅盈。茅盈是咸阳人,公元前82年来到镇江的句曲山,隐居修道。他的两个弟弟本来在朝为官,欣闻兄长得道,辞官寻找,于是此山改名茅山,兄弟三人得道成仙,后人奉他们为“三茅真君”。 茅山是中国的道教圣地,它是上清派的发源地,又是道教上清、正一、全真多派共修共存之地。东晋时,中国道教理论的奠基人葛洪修炼丹药于茅山抱朴峰。仙界是中国本土道教创立的,仙人存在以及仙界在中国人心中占有的地位,葛洪功不可没。他继秦阮仓《列仙图》、刘向《列仙传》之后,撰写了较为完整的《神仙传》,影响颇大。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的佛教如此鼎盛,与山中隐士人称“山中宰相”的陶弘景有关,就是这个“山中宰相”,在山中“听鸟鸣、酿桂酒、釆野药……”的同时,关注外面朝野动向,促萧衍下定废齐建梁的决心。梁武帝即位后,曾写出“山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的诏书。陶弘景答曰:“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虽如此,但梁武帝每遇国家大事,都要上茅山咨询陶弘景。据说,梁武帝曾四次出家,然后朝廷再出重金赎身,为寺院筹得几亿银两。
南山风景区群山逶迤,层峦叠嶂,林木清幽。南朝著名艺术家戴颙隐居于此,直到终老。据说戴颙隐居山中时,最喜欢听黄鹂呜叫,常携酒和柑独坐绿荫中“往听黄鹂”。这就是“戴颙斗酒双柑听鹂声”典故的由来。《千家诗》和《幼学注解》等书中均有记载,在听鹂山房中小憩,真的体会了“绿荫不减来时路,添的黄鹂四五声”的意境。仿佛听到了戴颙改编创作的《广陵》、《游弦》、《止息》,那是从心里从指尖悠然而出的神曲。
梁武帝的长子萧统,也隐居在此。他性爱山水,聪慧好学,被立为太子后,在南山读书,于读书间隙召集文学名流在增华阁编辑《文选》30卷,即著名的《昭明文选》,是中国第一部诗文选集。“文选读烂,秀才过半”,31岁的昭明太子没能即位就匆匆离开了人世,但是他的《文选》、他琅琅的读书声,却永远不会离开人世……
在南山,意外遇到了米芾墓。北宋画家米芾,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他本病死于淮阳官邸,其子米元晖遵照父亲遗愿,将遗体归葬镇江南山鹤林寺前。他忘不了这片山林让他灵感喷薄,创下了“米氏云山”。
东门坡前梦溪园,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晚年隐居的地方,也是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横空出世的地方。《梦溪笔谈》已被英、法、意、美、日等多国翻译,有“十一世纪科学坐标”之称。
君劝惜取少年时
回到西津渡,在英国领事馆前的古色古香酒楼里,品尝着镇江人的最爱:肴肉、香醋、锅盖面,忽然就有一丝心酸,不是因为醋,而是因为广场那个叫杜秋娘的女子的塑像。
“劝君莫階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是唐诗三百首中的最后一首,作者是唐代镇江才女杜秋娘。据说,古时的《唐诗三百首》里没有署她的名字,这让我联想到了镇江风车山上的一栋小洋楼,那里住过一个外国小女孩,她生于美国,几个月上便来到镇江,在中国生活了18年,把镇江的历史搅得风声水起,她的名字叫赛珍珠。
这个小洋楼如今是赛珍珠纪念馆,饭桌上陈列着她小时候喜欢的黑桥烧饼,她临终时说很想吃家乡的黑桥烧饼。
赛珍珠和所有中国小孩一样,是听着《水漫金山》、《刘备娶亲》、《武松打虎》这些民间传说和历史传奇长大的。她的乳母王妈和古文教师孔先生给了她最初的文学启蒙。她永远记得孔先生给她上的重要的一课:假如一个人变得幸福了,就应该饮水思源,不应该对邻居和往日的朋友趾高气扬。把头抬得比别人高的人,迟早会被斩首。这段教诲对赛珍珠印象极深。1938年12月12日,她以中国农民生活为蓝本创作的小说《大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瑞典学院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演说时她说:“我在考虑今天要讲些什么时,觉得不讲中国就是错误。这完全是真实的,因为虽然我生来是美国人,我的祖先在美国,我居于美国,但是恰恰是中国小说而不是美国小说决定了我在写作上的成就。我最早的小说知识关于怎样叙述故事和怎样写故事,都是在中国学到的,今天不承认这点,在我来说就是忘恩负义。”孔先生去世时得的是霍乱,本来都不让赛珍珠去送葬,但她却坚持像孔先生的儿女一样披麻戴孝,那时她才9岁。赛珍珠在《我的中国世界》里说,“我的少年时代,青年时代以及我的一生都是属于中国的”,她上大学填写的籍贯是中国镇江,美国青山农场的墓碑上只有中文“赛珍珠”。
如今,赛珍珠的著作和《文心雕龙》、《世说新语》、《昭明文选》、《梦溪笔谈》、《抱朴子》一样成了名篇,她也和孙权、刘裕、沈括、萧衍、葛洪等一样成了镇江历史的骄傲。
“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城烟柳满皇都”,但是丹阳的柳不像京城的柳是嫩黄、鹅黄色,这里的柳絮是红色的,红即丹,古人不知是树种的变异,以为此地能长出奇树,肯定也能出奇才,就改名叫丹阳。的确,丹阳却是出了很多奇才,南北朝时,齐梁两代15位帝王都是丹阳人,如今有8位陵墓被发现。当年皇帝们认为最具帝王脉象的东城岗,如今因帝王陵寝的发现,成了旅游胜地。巍峨、神圣的陵墓石刻群,因它存在的稀有性和地域的唯一性,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独放异彩的天禄神兽、陵墓华表,凛然伫立在旷野之中,飘逸、精致、大气,充分体现了南朝文化别具一格的旖旎风华。
一百多年前,外国人看到了镇江战略要地、经济要地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没有看到长江的流沙,传统的老港口已接近衍塞,漕运已走向末落。100年后的今天,愿他们能看到,“盘活东方大港”,已不再在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里沉睡,已随着中国大地一起醒来。上世纪末,在3000多年前吴文化起步的大港地区,一个设计年吞吐量1390万吨的新港已经交付使用。镇江和上海、天津一起被评为中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隋唐时,作为长江人海口的镇江,其社会地位应像今天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如今这两个城市同时入选,让人不由不感叹什么是沧海桑田,好在镇江没有被时代淹没,依然昂首在前沿。
对许多人来说,江南是一个烟雨濛濛,处处摇曳着唐诗宋词的曼妙之地,而“镇江”这个虎虎生威的地名,仿佛与江南风韵颇不相宜,有几分霸气。
其实,来到镇江一点也感觉不到它的霸气,长江与运河的交汇,吴文化与楚文化的交融,让这里既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柔情,又有“开窗放入大江来”的豪气。北方的光芒种植在“一半烟遮,一半云埋”的水乡,而移民城市镇江,是历史老人“乱针刺绣”的一枚印章。
这座天然的山水城市,处于长江三角洲的顶端,市区向西是连绵起伏的丘陵岗地,向东即是著名的江南平原。其实,不仅仅是地理上,历史上它也是江南水乡吴文化的起点,当然,这要有可考的文字。1954年,一个普通的农民聂金海,一锄头把埋藏3000多年的证据挖掘出来,在镇江博物馆,我看到了这一名为“宜侯矢簋”的青铜器。
“宜侯矢簋”不仅告诉我们这个城市有3000多年历史,还告诉我们这个城市的祖先,来自西周王室。青铜器上120余字的铭文说:四月丁未这一天,周王室看了地图,向南方进行了占卜,对虞侯矢说,我派你到宜地去当诸侯,赏赐土地山川、人口和武器若干,为了感谢王的恩赐,特意铸造了这只宝器,以为纪念。宜侯胡萝卜矢簋的主人,就是句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周章。
来自西周王室(陕西)的宜侯把北方先进文化的元素,理所当然地扎根到这片荆蛮之地上。其实,最早踏上这片土地的,是宜侯周章的先祖太伯、仲雍,太伯、仲雍把王位让与周太王喜欢的三儿子季历,率1000多户族人先来到宁镇山脉的丹徒县一带,积蓄力量以后,继续东迁到无锡梅里,后又继续东迁至苏州吴县。
时间走到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26岁的孙权从哥哥孙策手中接管江东。他的第一个决策,便是把统治中心从苏州迁回吴文化的起点镇江。1991年夏天,镇江考古所的刘建国把1800年前的铁瓮城从残亘断壁中挖掘出来,那是孙权的王城。铁瓮城是长江中下游的第一座城,比南京的石头城及湖北的鄂王城都早。事实证明,孙权的决策是多么英明,他于公元229年称帝,统治江东50余年。难怪辛弃疾会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这让我想起1600年后,英国驻港总督写给英女王维多利亚的一封信:扬子江上的这座城市,每年开春都有大量的船舶将粮食和大量物品运到北京……因此我们只要派上一支小小的舰队,占领这座城市,远比占领中国边疆的若干城市更有价值。
这封信,使镇江的大门被打开,让镇江成了中国最早有租界的城市之一。当年西方人办的石油公司、教堂、领事馆……以岁月浸不透的容颜,在青石板铺就的老街上等待着人们的注目。
这个老街,就是现在国家AAAA级旅游区——西津渡。没有什么地方比这个古渡更能代表镇江的地位。长江边的城市,渡口是生长点,这个渡口唐朝时叫金陵渡,宋朝以后改为西津渡。古渡向北到徐淮中原,向南到江浙福建。如今的西津渡,已与长江依依惜别,走在西津渡的青石板上,100多年前长江水就在这条小街旁滔滔东去,船帆如云、舟楫争渡的景象只能在想象中了。然而,最能印证千年古渡繁华的,是西津古渡坡道上那深深的车辙。这样深的车辙印,一定是隋炀帝打通大运河后才烙下的吧?其实我很佩服隋炀帝的,不过五六年的时间,一条河道勾连起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程长达2700公里的大运河,从此托举起中国上千年的水上“高速”。
纵贯东西的长江与勾通南北的大运河在镇江十字交汇,“南北渡者皆经京口为通津”。“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沿流一万家”,形象地描写了镇江昔日的繁华。
天下英雄谁敌手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金陵渡即西津渡,张祜的这首《题金陵渡》,为金陵渡和瓜洲作了最美的广告宣传。中国历代的七大古都,江南只有两座,南京和杭州,它们的生命线在瓜洲和西津渡的樯桅上。长江即是北兵南下的天堑,又是江南温柔的城墙。所以,这座城市的英雄气,也许与他是一个移民城市有关。中国历史上两次大规模南下移民,第一次是西晋永嘉年间(公元307-313),发生了“八王之乱”,“五胡乱中华”,中原涂炭,一时间南迁的汉族人相率渡江,史称“永嘉南渡”,移民数量之大,超过了土著居民。101年后的长安,被从南徐(镇江)出来的宋武帝刘裕收复,“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的地方,就在今天镇江市区梦溪园西侧的京口寿邱山上。第二次是遇靖康之难(公元1126—1127年),康王赵构南渡临安(杭州),难民及豪族纷纷南渡。宋南渡后,视镇江为重地,故诸军多驻于此。韩世忠率8000精兵,围困10万金兵,杀得金兵仓皇北窜。这激烈的战斗场面,一直是镇江街头巷议的美谈。镇江的英雄情节,被19世纪中叶的那场鸦片战争推到了极致。面对强敌,镇江守军同仇敌忾,直到全军壮烈殉国。此战意义深远,震惊世界,革命导师恩格斯在《英人对华的新远征》一书中,高度评价了镇江军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慨:“中国士兵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驻防旗兵总共只有1500人,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镇江不仅是一个打仗有英雄情节的城市,还有帝王气,公元21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来到了镇江,那是秦始皇一生中最后一次巡视。
《至顺镇江志》上写着:“始皇三十七年,使赭衣徒三千,凿京岘东南陇,故名丹徒。”京岘山是一条矮而长的冈阜,它绵延起伏确像一条龙,秦始皇听了方士的话,说这一带有天子气,便发三千身着红衣之囚徒,将山冈从中凿断,又在山顶凿了两个小湖,以作伏压,将风水破掉,所以后来谷阳便更名为丹徒,丹徒——身着红衣之囚徒。此名延用至今,现为丹徒区。丹徒东有瑞山,亦有王气,始皇又下令去掉“王”字旁,加上“口”字,把剩下的字框起来,命挖一条河把山捆起来,山叫“圖山”,河叫捆山河。
然而,小河不但没有捆住王气,王气反倒喷薄而出。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竟有五朝与南徐(镇江)有关,宋武帝刘裕、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都是南徐人,陈武帝陈霸先虽不是生于南徐,也在南徐做过刺史。这种先后三朝的皇帝出于一郡,四朝的皇帝出于一地的奇特现象,让镇江成为名副其实的帝王之乡。 “长江浩浩西来,水面云山,山上楼台,山水相辉,楼台相映,天地安排”。长江成为地理的坐标,过了长江便是江南,过了长江便意味着一种人生的跨越。历史上太多的文人墨客风云人物都以跨越长江为乐事,他们来到镇江,撒下一地星子般的诗篇,留下一串串闪着光的足印。
画出楼台云水间
万里长江的丰姿,千里运河的神韵,金焦北固三山的壮丽,让镇江坐拥“天下第一江山”的美誉。
金山原本是屹立于长江中流的一个岛屿,古人说其是江心的一朵美芙蓉。遍山翠竹,古树葱茏的金山如今已悄然站立在江边,1600年的金山寺,殿宇楼阁从山脚层叠而上,幢幢相衔,层层相接,亭台楼阁将金山包裹得严严实实,整个金山仿佛就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寺庙,“金山寺裹山,见寺见塔不见山”。难怪王安石会留下“数重数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起,始惊身在半空中。”
虽说山顶上清朝康熙皇帝亲笔提写的“江天一览”御碑是解说员的骄傲,但我觉得远没有原来“留云亭”更有美感。今天来到金山寺的人,更多为戏剧中的白娘子水漫金山而来吧,这就是文学艺术的生命力。
如果唐诗三百首里有100首和江南有关联,那定有30首和镇江有关联。但要知道朱方、京口、润州、南徐州、谷阳、延陵、丹徒等,指的都是镇江。传说当时江边歌女最喜欢唱的曲子,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有如此“冰壶”美德的王昌龄不被朝廷重用,一再遭贬,但是他的“一片冰心”却穿越时空。至今镇江人仍以“冰壶美德、冰清玉洁、内清外润、表里澄澈”来教育子孙,1200多年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滔尽英雄,甚至一些帝王将相都没人提起,人们却因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而在这里建了芙蓉楼。由于这首诗选人了日本课本,每年还有很多日本人慕名来寻找芙蓉楼,享受诗人千年前留下的诗歌的清凉,
如果说绮丽金山是以寺裹山,那么雄秀的焦山就是以山裹寺了。金山宜远眺,焦山贵平视,这是唯一浮在长江上的“碧玉”。古时,焦山和金山都屹立在扬子江中,人称“碧玉浮江”,江上的两朵芙蓉。千载金焦争胜,千年众说纷纭。金山有皇帝御书江天禅寺,焦山有御书“香林”;金山有妙高台,是赏月胜地,焦山有华严阁,是邀月佳境;焦山建吸江亭,金山建吞海亭。他们争的是僧人智慧,为禅林增辉。
从观澜阁向北走,穿过竹林小院便是焦山碑林,为北宋(公元960—1127)润州太守钱子高所建。轩内珍藏460余方碑刻,仅次于西安碑林。在焦山碑林中,让历代书法家魂牵梦绕的是《瘗鹤铭》。我们看到的石块,是清代苏州知府陈鹏年打捞上来的,由于残缺,所以牵人心魄,历历代代都有人打捞。《瘗鹤铭》原来位于焦山西侧的崖壁上,在北宋初期遭遇雷击而破碎入水。瘗是埋葬之意,即葬鹤的铭文。有人认为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撰,因为他平生极爱养鹤,“鹤寿不知其纪也,王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华亭鹤唳讵可闻”,陆机因死前这一名言而成为上海人心中的英雄。这位为鹤写铭文的书法家而成为千古之谜。
鹤铭字体古拙飞逸,非楷非行,宋代书法家黄庭坚评价“大字无过瘗鹤铭”。其实,中国有“二铭”,即南有镇江的《瘗鹤铭》,北有洛阳的《石门铭》。有人认为瘗鹤铭是梁朝隐士陶弘景所写,也有人猜测是唐人所书。但清朝乾隆帝说:“维晋人所不能”。此碑价值就在于它是由隶书发展成楷书过程中的石刻,
东汉(公元25年—220年)焦光曾隐居于此,“焦山”是宋徽宗追赐的名称,焦山位于亚热带,满山翠竹松柏,古木奇藤,有一千多年的“六朝柏”,有七百年的“宋槐”,有四百余年的枫树、桂树、雪松,远远望去,只见一片翠色,不见屋舍,不愧为“焦山山裹寺”之说。
在焦山碑林中漫步,感觉自己被浓浓的艺术气息包容着,很是享受,清朝(1616—1911)郑板桥来此潜心苦读,研习书画,他留在别峰庵上的“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极富哲理,很值得深思反省。
金山、焦山、北固山三山闻名于世,文化内容最丰富,知名度最高的当属北固山。现代人知道北固山,多因学生时代中学课本里学到了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享有怀》两首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让我们跟着辛弃疾去望神州吧。
北固山,山壁陡峭,形势险固,主峰海拔58.5米。有人把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誉为“北固山绝唱”:“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誉为“北固山绝唱”。
我倒觉得,北宋吏部侍郎曾公亮的“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更好的展现了北固山的雄浑气势。而我最喜欢的是李白的“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两句。在北固山,思古之幽情会油然而生。
甘露寺雄距在北固山后峰顶上,寺宇向西延伸如一条青龙蜿蜒在苍穹间,这也是北固山“寺冠山”的由来。如今人们到甘露寺,津津乐道的是戏剧《龙凤呈祥》的故事,
《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里生动地记述了这段故事,
汉代(前206—公元220),火烧赤壁之后,刘备不肯将荆州归还东吴。周瑜向吴王孙权献计,以孙权妹妹孙尚香为饵,诱刘备来京口联姻招亲,趁机逼还荆州。不想此计被诸葛亮识破,于是将计就计,刘备最终携孙权妹孙尚香逃出北固山,追兵周瑜只能眼巴巴地望着船帆渐行渐远,“丢了夫人又折兵”,成了千古笑谈。
后峰北侧有一名楼多景楼,是长江沿江名楼之一。也是历代官府、文人墨客雅集之地。米芾称为“天下江山第一楼”,并亲书匾额悬挂楼前,且吟一绝:长江好似砚池波,提起金焦当墨磨。铁塔一支堪作笔,青天够写几行多?
自有山林招隐逸
“隐人择胜景”,“胜景多隐人”。前面提到的隐居长江小岛上的焦光,皇帝三次派钦差诏他进京做官,他以三诏不起而名垂千古,相传最早发现镇江山清水美是隐居的好去处的,是汉代的茅盈。茅盈是咸阳人,公元前82年来到镇江的句曲山,隐居修道。他的两个弟弟本来在朝为官,欣闻兄长得道,辞官寻找,于是此山改名茅山,兄弟三人得道成仙,后人奉他们为“三茅真君”。 茅山是中国的道教圣地,它是上清派的发源地,又是道教上清、正一、全真多派共修共存之地。东晋时,中国道教理论的奠基人葛洪修炼丹药于茅山抱朴峰。仙界是中国本土道教创立的,仙人存在以及仙界在中国人心中占有的地位,葛洪功不可没。他继秦阮仓《列仙图》、刘向《列仙传》之后,撰写了较为完整的《神仙传》,影响颇大。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的佛教如此鼎盛,与山中隐士人称“山中宰相”的陶弘景有关,就是这个“山中宰相”,在山中“听鸟鸣、酿桂酒、釆野药……”的同时,关注外面朝野动向,促萧衍下定废齐建梁的决心。梁武帝即位后,曾写出“山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的诏书。陶弘景答曰:“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虽如此,但梁武帝每遇国家大事,都要上茅山咨询陶弘景。据说,梁武帝曾四次出家,然后朝廷再出重金赎身,为寺院筹得几亿银两。
南山风景区群山逶迤,层峦叠嶂,林木清幽。南朝著名艺术家戴颙隐居于此,直到终老。据说戴颙隐居山中时,最喜欢听黄鹂呜叫,常携酒和柑独坐绿荫中“往听黄鹂”。这就是“戴颙斗酒双柑听鹂声”典故的由来。《千家诗》和《幼学注解》等书中均有记载,在听鹂山房中小憩,真的体会了“绿荫不减来时路,添的黄鹂四五声”的意境。仿佛听到了戴颙改编创作的《广陵》、《游弦》、《止息》,那是从心里从指尖悠然而出的神曲。
梁武帝的长子萧统,也隐居在此。他性爱山水,聪慧好学,被立为太子后,在南山读书,于读书间隙召集文学名流在增华阁编辑《文选》30卷,即著名的《昭明文选》,是中国第一部诗文选集。“文选读烂,秀才过半”,31岁的昭明太子没能即位就匆匆离开了人世,但是他的《文选》、他琅琅的读书声,却永远不会离开人世……
在南山,意外遇到了米芾墓。北宋画家米芾,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他本病死于淮阳官邸,其子米元晖遵照父亲遗愿,将遗体归葬镇江南山鹤林寺前。他忘不了这片山林让他灵感喷薄,创下了“米氏云山”。
东门坡前梦溪园,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晚年隐居的地方,也是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横空出世的地方。《梦溪笔谈》已被英、法、意、美、日等多国翻译,有“十一世纪科学坐标”之称。
君劝惜取少年时
回到西津渡,在英国领事馆前的古色古香酒楼里,品尝着镇江人的最爱:肴肉、香醋、锅盖面,忽然就有一丝心酸,不是因为醋,而是因为广场那个叫杜秋娘的女子的塑像。
“劝君莫階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是唐诗三百首中的最后一首,作者是唐代镇江才女杜秋娘。据说,古时的《唐诗三百首》里没有署她的名字,这让我联想到了镇江风车山上的一栋小洋楼,那里住过一个外国小女孩,她生于美国,几个月上便来到镇江,在中国生活了18年,把镇江的历史搅得风声水起,她的名字叫赛珍珠。
这个小洋楼如今是赛珍珠纪念馆,饭桌上陈列着她小时候喜欢的黑桥烧饼,她临终时说很想吃家乡的黑桥烧饼。
赛珍珠和所有中国小孩一样,是听着《水漫金山》、《刘备娶亲》、《武松打虎》这些民间传说和历史传奇长大的。她的乳母王妈和古文教师孔先生给了她最初的文学启蒙。她永远记得孔先生给她上的重要的一课:假如一个人变得幸福了,就应该饮水思源,不应该对邻居和往日的朋友趾高气扬。把头抬得比别人高的人,迟早会被斩首。这段教诲对赛珍珠印象极深。1938年12月12日,她以中国农民生活为蓝本创作的小说《大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瑞典学院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演说时她说:“我在考虑今天要讲些什么时,觉得不讲中国就是错误。这完全是真实的,因为虽然我生来是美国人,我的祖先在美国,我居于美国,但是恰恰是中国小说而不是美国小说决定了我在写作上的成就。我最早的小说知识关于怎样叙述故事和怎样写故事,都是在中国学到的,今天不承认这点,在我来说就是忘恩负义。”孔先生去世时得的是霍乱,本来都不让赛珍珠去送葬,但她却坚持像孔先生的儿女一样披麻戴孝,那时她才9岁。赛珍珠在《我的中国世界》里说,“我的少年时代,青年时代以及我的一生都是属于中国的”,她上大学填写的籍贯是中国镇江,美国青山农场的墓碑上只有中文“赛珍珠”。
如今,赛珍珠的著作和《文心雕龙》、《世说新语》、《昭明文选》、《梦溪笔谈》、《抱朴子》一样成了名篇,她也和孙权、刘裕、沈括、萧衍、葛洪等一样成了镇江历史的骄傲。
“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城烟柳满皇都”,但是丹阳的柳不像京城的柳是嫩黄、鹅黄色,这里的柳絮是红色的,红即丹,古人不知是树种的变异,以为此地能长出奇树,肯定也能出奇才,就改名叫丹阳。的确,丹阳却是出了很多奇才,南北朝时,齐梁两代15位帝王都是丹阳人,如今有8位陵墓被发现。当年皇帝们认为最具帝王脉象的东城岗,如今因帝王陵寝的发现,成了旅游胜地。巍峨、神圣的陵墓石刻群,因它存在的稀有性和地域的唯一性,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独放异彩的天禄神兽、陵墓华表,凛然伫立在旷野之中,飘逸、精致、大气,充分体现了南朝文化别具一格的旖旎风华。
一百多年前,外国人看到了镇江战略要地、经济要地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没有看到长江的流沙,传统的老港口已接近衍塞,漕运已走向末落。100年后的今天,愿他们能看到,“盘活东方大港”,已不再在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里沉睡,已随着中国大地一起醒来。上世纪末,在3000多年前吴文化起步的大港地区,一个设计年吞吐量1390万吨的新港已经交付使用。镇江和上海、天津一起被评为中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隋唐时,作为长江人海口的镇江,其社会地位应像今天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如今这两个城市同时入选,让人不由不感叹什么是沧海桑田,好在镇江没有被时代淹没,依然昂首在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