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真正把课文读懂、读好的关键,也是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写作实践的基础。本文从由词析句、由词析段、由词析文三个角度谈谈笔者在实际语文教学中的一点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词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写作实践的基础。只有理解了词语,才能学会运用,甚至举一反三。只有沉入到词语中,才能升华到句子、段落、篇章中。只有搜寻一个个词语,才能将文本解读串构成线,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笔者以为通过密切接触文本,细细咀嚼语言,反复悉心体味,从词语入手,发现其亮点,并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创造性地切入文本,使之成为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这不失为一个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好方法。
一、由词析句,解析句中乾坤
小学语文低段大多采用集中学习的方式学习词语,而到了中高段,集中学习的方式尽管仍十分有必要,但也更多地倾向于随文学习词语。而随文学习词语,最基本的就是句子的学习。
有些词语作为单独的一个词语,意思很容易明白,但是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它的意思立刻就丰满起来。
【案例1】《两只小狮子》
老师执教重点句“一只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的教学环节展开中,她抓住句子中的“整天”一词,从词语的广度上大做文章:天刚蒙蒙亮,狮子爸爸妈妈还在睡觉,小狮子练习——;中午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小狮子练习——;月亮婆婆悄悄爬上树梢,天黑了,小狮子练习——。如此这般,学生在不断回环往复中深刻感受到了小狮子练习的刻苦和勤奋。
二、由词析段,品味段落魅力
所谓“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解读文章要关注细节,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流露着内心的真爱,而每一个细节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用心感受语言,紧紧抓住一个词语,从词语中读出温度来,也许会把学生带到一个全新的世界里。我想这样的课堂将不会是枯燥、矫情的。那么,词语教学是否只是可以在一个句子中适用呢?我开始尝试段落中词语的解读和处理。
【案例2】《老人与海鸥》
课文中有这么一段话: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有声有色”一词展开教学活动,设计如下:
师:同学们,书上说老人喂海鸥有节奏,“节奏”可是音乐的灵魂啊!老人喂海鸥的节奏是怎样的呢?
生:海鸥吃得快就快,海鸥吃得慢就慢。
师:这多么有意思啊!表面上看来是海鸥依着老人的节奏在起起落落,实际上却是老人在依着海鸥的节奏边走边放。这起起落落的海鸥,翻飞的白色,谱成了一篇——
生: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在这有声有色的乐谱里,你们是不是听到了什么?(聚焦于“有声有色”的“声”)
(生踊跃回答。)
师:是啊,老人与海鸥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你们仿佛又看见了什么?(聚焦于“有声有色”的“色”)
(生回答后指导朗读)
于是,在平时的家常课中,我开始关注类似的词语……
三、由词析文,探寻最佳串构
全国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始终保持对文本言语的一种高度敏感和警觉,对每一句话,对每一个词,甚至对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抱有那种黛玉进贾府式的敏感和警觉。”是的,带着这样一种敏感和警觉,一遍又一遍地细读文本,从而解读文本,感悟文本。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课若能引领学生揣摩、品味那些意蕴丰厚的语言文字,从而在无形中解决文本的整体解读,那必将是语文老师的享受。
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总是善于通过抓“诗眼”的办法来开展教学。抓“诗眼”,即抓诗中最能表达意境、传递情感的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抓住了“诗眼”,古诗词的解读也就方便、容易了。如此迁移到精读文章的教学中,在通读、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准或巧妙设置“课眼”——关键词语,引导学生重点品读。通过关键词语的品读,从而将文本串构成线,最终贯穿全文教学,进而点亮整节课堂。
我想,接下来的语文课堂上,我是否可以找出一些独特而重要的词语,把文本的解读置于词语之上,提炼出一个主干问题,将文本解读串联起来?我进行了尝试。
【案例3】
题目 操作环节《给予是快乐的》(人教版四上) 1、导入新课,理解“给予”一词;
2、初读课文,文中是谁给予谁什么?引出文章的主人公:保罗和男孩。
3、理解并体会四层“给予”的含义:哥哥对保罗的给予;男孩对弟弟的给予;保罗对男孩的给予;男孩和弟弟对保罗的给予。着重体会男孩对弟弟的给予,感悟男孩对弟弟那份无私的爱。 似乎这样的词语还可以有很多很多。《尊严》的“尊严”,《梦想的力量》的“梦想”,《将心比心》的“将心比心”,《彩色的非洲》的“多姿多彩”,……《与象共舞》一课抓“亲密无间”,《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抓“吝啬”等等。
高尔基说过:“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没有对词语的理解,就没有对篇章乃至整部作品的理解。只有学透了词语,学生才会更深层地进入文章,从而灵活运用。而作为教师,则需要教会学生方法,透过词语去理解、去感悟、去运用。教育家叶澜也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预设,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所以,我想,学好一个词语,能擦出思维的火花;教好一个词语,更能尽显精彩!
【参考文献】
[1]吴淼峰《开发词语功能 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月刊》2010年7-8小学版(语文))。
[2]宋宝莉《以一词带全篇——<将相和>教学案例及反思》(《小学教学设计》2005年第12期(语文·品德版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乔司小学教育集团永西校区)
【关键词】词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写作实践的基础。只有理解了词语,才能学会运用,甚至举一反三。只有沉入到词语中,才能升华到句子、段落、篇章中。只有搜寻一个个词语,才能将文本解读串构成线,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笔者以为通过密切接触文本,细细咀嚼语言,反复悉心体味,从词语入手,发现其亮点,并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创造性地切入文本,使之成为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这不失为一个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好方法。
一、由词析句,解析句中乾坤
小学语文低段大多采用集中学习的方式学习词语,而到了中高段,集中学习的方式尽管仍十分有必要,但也更多地倾向于随文学习词语。而随文学习词语,最基本的就是句子的学习。
有些词语作为单独的一个词语,意思很容易明白,但是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它的意思立刻就丰满起来。
【案例1】《两只小狮子》
老师执教重点句“一只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的教学环节展开中,她抓住句子中的“整天”一词,从词语的广度上大做文章:天刚蒙蒙亮,狮子爸爸妈妈还在睡觉,小狮子练习——;中午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小狮子练习——;月亮婆婆悄悄爬上树梢,天黑了,小狮子练习——。如此这般,学生在不断回环往复中深刻感受到了小狮子练习的刻苦和勤奋。
二、由词析段,品味段落魅力
所谓“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解读文章要关注细节,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流露着内心的真爱,而每一个细节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用心感受语言,紧紧抓住一个词语,从词语中读出温度来,也许会把学生带到一个全新的世界里。我想这样的课堂将不会是枯燥、矫情的。那么,词语教学是否只是可以在一个句子中适用呢?我开始尝试段落中词语的解读和处理。
【案例2】《老人与海鸥》
课文中有这么一段话: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有声有色”一词展开教学活动,设计如下:
师:同学们,书上说老人喂海鸥有节奏,“节奏”可是音乐的灵魂啊!老人喂海鸥的节奏是怎样的呢?
生:海鸥吃得快就快,海鸥吃得慢就慢。
师:这多么有意思啊!表面上看来是海鸥依着老人的节奏在起起落落,实际上却是老人在依着海鸥的节奏边走边放。这起起落落的海鸥,翻飞的白色,谱成了一篇——
生: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在这有声有色的乐谱里,你们是不是听到了什么?(聚焦于“有声有色”的“声”)
(生踊跃回答。)
师:是啊,老人与海鸥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你们仿佛又看见了什么?(聚焦于“有声有色”的“色”)
(生回答后指导朗读)
于是,在平时的家常课中,我开始关注类似的词语……
三、由词析文,探寻最佳串构
全国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始终保持对文本言语的一种高度敏感和警觉,对每一句话,对每一个词,甚至对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抱有那种黛玉进贾府式的敏感和警觉。”是的,带着这样一种敏感和警觉,一遍又一遍地细读文本,从而解读文本,感悟文本。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课若能引领学生揣摩、品味那些意蕴丰厚的语言文字,从而在无形中解决文本的整体解读,那必将是语文老师的享受。
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总是善于通过抓“诗眼”的办法来开展教学。抓“诗眼”,即抓诗中最能表达意境、传递情感的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抓住了“诗眼”,古诗词的解读也就方便、容易了。如此迁移到精读文章的教学中,在通读、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准或巧妙设置“课眼”——关键词语,引导学生重点品读。通过关键词语的品读,从而将文本串构成线,最终贯穿全文教学,进而点亮整节课堂。
我想,接下来的语文课堂上,我是否可以找出一些独特而重要的词语,把文本的解读置于词语之上,提炼出一个主干问题,将文本解读串联起来?我进行了尝试。
【案例3】
题目 操作环节《给予是快乐的》(人教版四上) 1、导入新课,理解“给予”一词;
2、初读课文,文中是谁给予谁什么?引出文章的主人公:保罗和男孩。
3、理解并体会四层“给予”的含义:哥哥对保罗的给予;男孩对弟弟的给予;保罗对男孩的给予;男孩和弟弟对保罗的给予。着重体会男孩对弟弟的给予,感悟男孩对弟弟那份无私的爱。 似乎这样的词语还可以有很多很多。《尊严》的“尊严”,《梦想的力量》的“梦想”,《将心比心》的“将心比心”,《彩色的非洲》的“多姿多彩”,……《与象共舞》一课抓“亲密无间”,《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抓“吝啬”等等。
高尔基说过:“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没有对词语的理解,就没有对篇章乃至整部作品的理解。只有学透了词语,学生才会更深层地进入文章,从而灵活运用。而作为教师,则需要教会学生方法,透过词语去理解、去感悟、去运用。教育家叶澜也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预设,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所以,我想,学好一个词语,能擦出思维的火花;教好一个词语,更能尽显精彩!
【参考文献】
[1]吴淼峰《开发词语功能 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月刊》2010年7-8小学版(语文))。
[2]宋宝莉《以一词带全篇——<将相和>教学案例及反思》(《小学教学设计》2005年第12期(语文·品德版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乔司小学教育集团永西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