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排球比赛分竞赛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建立分竞赛过程多级结构理论 模型,通过世界高水平男排的技术统计对该理论模型实战验证,并定量描述了世界高水平男 排分竞赛过程多级结构分布的特征和分竞赛过程的得失分规律。
关键词:分竞赛过程;多级结构;得失分规律
中图分类号:G8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10)03-0105-03
The Theory Model and Realtime Analysis on the Multila yered Structure of Volleyball Score Competition Procedure
YIN Hongman1,LONG Ming2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De port of Physical Education,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2,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the subject of this thesis is the volley score competition procedure. The resea rch builds up a multilayered structure theory model of score competition proce ss by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verifies the realtime practice of the model bytaking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level man’s volleyball in the world. Italso makes a quantitative identification of the feature of the multilayered s tructure of world highlevel men’s volleyball and the rule of gaining and losi ng scores.
Key words: score competition procedures; multilayered structure; the r ule of gaining and losing scores
竞赛过程是指比赛中运动员完成比赛行为的过程。竞赛过程以比赛开始为起点,以一定 的时间或以某一比赛节点的胜负为终点。运动员在比赛起点和终点的时间维上,完成个体或 集体的比赛行为。排球比赛过程是由场、局、分构成。对抗双方每一分的争夺,是构成一局 或一场比赛的基本单元,对抗双方每一分的争夺即构成一个分分竞赛过程。
排球比赛一个完整的分竞赛过程从对抗双方某一方的发球开始,由对抗双方一定数量的 击球过网次数构成,至对抗双方某一方攻防击球失误或犯规为止。每一分击球过网的次数与 胜败的归属取决于对抗双方体能、技能、智能和临场发挥的状态。我们将分竞赛过程中每一 次击球过网定义为分竞赛过程的一级。排球比赛每一分的争夺可能在第一次击球过网时结束 ,有可能经过多次击球过网结束。因此,排球比赛分部赛过程存在着多级结构。
在多场、多局的多分比赛中,分竞赛过程的级数分布的集中趋势,反映着排球比赛分竞 赛过程运行特征,蕴含着排球比赛分竞赛过程的制胜规律。
本文以排球比赛分竞赛过程多级结构的分布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建立分竞赛 过程多级结构理论模型;通过对中国男排和世界高水平男排第九届世界男排锦标赛的九场比 赛进行技术统计,验证分竞赛过程多结构理论模型;揭示分竞赛过程的分布特征;探索分竞 赛过程的制胜规律,为丰富我国排球竞赛分析理论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排球比赛分竞赛过程多级结构的分布特征 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研究需要,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 资料。
1.2.2 理论分析法 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 专家访谈和理论分析,建立分竞赛过程的多级结构理论模型。
1.2.3 技术统计法通过对世界高水平球男排间的9场比赛录像进行相关技术统计,验证排球比赛分竞赛过 程多级结构理论模型,探索分竞赛过程的制胜规律(表1)。
表1 比赛录像统计对象
场次队名 比分地点 胜队1中国—日本3:2日本 中国2中国—阿根廷2:3日本 阿根廷3中国—波兰3:0日本中国4巴西—波兰3:0日本巴西5波兰—保加利亚3:1日本波兰6赛黑—保加利亚1:3日本赛黑7美国—古巴3:0日本美国8法国—意大利3:2日本法国9巴西—保加利亚3:1日本巴西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计算机和SPSS软 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竞赛过程多级结构理论模型
2.1.1 分竞赛过程及其组织结构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过程。过程是指事物发展在时间维上出现的顺序。分竞 赛过程是指排球比赛对抗双方每一分球的争夺中的攻防
投稿日期:2009-08-07
作者简介:尹洪满,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 育训练学。 对抗的过程。它是构成一场比赛比局 、比分的最基本的单位。
排球比赛每一分的争夺,从发球开始至球落地或某方犯规结束。分竞赛过程由对抗双方 一定数量的击球过网次数构成。一旦对抗双方的某一方运动员击球失误,该分的分竞赛过 程即告束。
在每一分的争夺中,比赛双方击球的过网的对抗战术环节使用次数及先后顺序的排列, 就构成了该分竞赛过程技战术运用形式的组织结构。
排球比赛分竞赛过程组织结构的理论模型见图1。
分竞赛过程
对抗甲方击球对抗乙方击球
次序内容 内容 次序
1发球○→←○ 接发球进攻2
3第一次拦防反击 ○→←○ 第一次拦防反击 4
5第二次拦防反击 ○→←○ 第二次拦防反击 6
7第三次拦防反击 ○→←○ 第三次拦防反击 8
9第四次拦防反击 ○→←○ 第四次拦防反击 10
…………
图1 分竞赛过程的组织结构 2.1.2 分竞赛过程的多级结构分竞赛过程的组织结构与特征,为研究排球比赛分竞赛过程运行的客观规律提供了理论 基础。
排球比赛以场、局、分构成。分竞赛过程是构成比赛的最基本单元。分竞赛过程以发球 开始,以击球失误或犯规结束。比赛双方以球网为中线,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根据对方进 攻来球的情况,组织防守反击。每一方的防守反击,构成一个战术环节。分竞赛过程在比赛 双方战术环节的对抗中进行。
分竞赛过程战术环节对抗的模式如下:
(1) 发球→(2)接发球进攻→(3)发球方第一次拦防反击→(4)接发球方第一次拦 防反击→(5)发球方第二次拦防反击→(6)接发球方第二次拦防反击→(7)发球方第三 次拦防反击→(8)接发球方第三次拦防反击…。
分竞赛过程比赛双方战术环节对抗模型具有下列特征:
1) 构成分竞赛过程的防守反击战术环节,在分竞赛过程的运行中是环环相扣、紧密衔 接、逐级递进的。
2) 前一个战术环节是后一个战术环节的基础,前一个战术环节的战术内容与效果,决 定着后一个战术环节的内容与形式。分竞赛过程的运行、战术环节的递进,不是同一性质的 战术环节的简单重复,每一个战术环节都有特定战术内容与战术形式。
3) 分竞赛过程中,对抗双方战术环节逐级递进的次序是固定的、不可逆转的。
4) 每个战术环节的序数,代表着该战术环节在分竞赛运行中所处的位置。
如果对抗双方在分竞赛过程中不出现击球失误或犯规,分竞赛过程将以比赛双方战术环 节对抗的形式循环往复一直延续下去,以至无穷。
但由于战术对抗的随机性,比赛双方在根据对方来球组织防守反击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出 现击球失误或犯规。对抗双方的任何一方一旦出现击球犯规和失误,分竞赛过程即告结束。 一分的竞赛过程可能由一个战术环节构成,也可能由多个战术环节构成。分竞赛过程的组织 结构如下:
1) 发球失误,分竞赛过程结束。(1)发球→(2)接发球进攻失误,分竞赛过程结束;
(1)发球→(2)接发球进攻→(3)发球方第一次拦防反击失误,分竞赛过程结束;
…
我们将分竞赛过程对抗双方战术环节以序数表示,将分竞赛过程结束的位置以级数确定 ,建立分竞赛过程的多级结构理论模型(图2)。
分竞赛过程多极结构理论模型
结构等级 战术环节
一级结构 1
二级结构 1→2
三级结构 1→2→3
四级结构 1→2→3→4
五级结构 1→2→3→4→5
六级结构 1→2→3→4→5→6
七级结构 1→2→3→4→5→6→7
…1→2→3→4→5→6→7→8…
图2 竞赛过程多级结构理论模型多场、多局比赛的分竞赛过程呈多级随机分布。在多场、多局的比赛中,分竞赛过程的 “级”数分布,存在着一定的概率。通过对多场排球比赛分竞赛过程“级”数概率的统计, 可以定量描述分竞赛过程“长度”的集中趋势,进而提示比赛双方分对抗过程的运行规律。 为客观认识排球比赛的制胜规律、指导比赛和训练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2.2 世界高水平男排分竞赛过程多级结构分布的特征
对参加2006年在日本举行的第十一届世界男排锦标赛的中国队、巴西队、美国队、古巴 队、波兰队、保加利亚队、赛黑队、法国队、意大利队、日本队、阿根廷队等11支世界高水 平球男排之间的9场比赛,共计34局,1 532分的分竞赛过程多级结构分布数理统计的结果见 表2,3和图3。
表2 分竞赛过程的多级结构分布
多级结构 频数 百 分比t累计百分比一级结构21914.314.3二级结构15510.124.4三级结构67043.768.1四级结构24015.783.8五级结构1429.393.1六级结构573.796.8七级结构241.698.4八级结构130.899.2九级结构70.599.7十级结构20.199.8二一级结构20.199.9十二级结构10.1100.0Total1 532100.0表3 九场比赛分竞赛过程的多级结构平均值
级数分布的集中趋势最大值最小值平均数标准差总数1213.2 2451.52 1191 532从表2可见 ,一级结构的分竞赛过程的分布率为14.3%,二级结构的分竞赛过程的分布率为10.1%, 三 级结构的分竞赛过程的分布率为43.7%,四级结构的分竞赛过程的分布率为15.7%,五结 构 的分竞赛过程的分布率为9.3%,一至五级分竞赛过程分布率的累积值为93.1%。说明世 界高水平男排比赛,主要表现为前五级分竞赛过程的对抗。
从表3可见,分竞赛过程多级结构呈正偏态分布,平均值为3.22,标准差为1.52。级 数分布的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12。
由于三级结构的分竞赛过程出现的频率最高(43.7%),且接近分竞赛过程多级结构 正 偏态分布的平均值(3.22)。因此,三级结构的分竞赛过程是世界高水平男排比赛对抗双 方技战术运用的集中表现。
三级结构的分竞赛过程的表现形式为:发球方发球→接发球方接发球组织进攻→发球方 进行拦防反击,发球方或拦失、或防失、或拦防起球后组织进攻失误、或进攻失误,则该分 竞赛过程结束。
因此,对接发球进攻的拦防反击是现代世界高水平男排比赛对抗的焦点。
2.3 分竞赛过程战术环节的使用率与失误率分竞赛过程是由比赛双方集体战术环节的对抗构成。在分竞赛过程中,比赛双方战术环 节逐级递进的顺序是固定的。在多场、多局、多分的比赛中,分竞赛过程各级结构的分布率 决定着组成分竞赛过程的各战术环节的使用率,分竞赛过程对抗双方战术运用的随机性和难 易程度决定着各战术环节的失误率。
对2006年第十一届世界男排锦标赛9场比赛中,对抗双方各集体战术环节的使用率和失 误率的统计结果见表4。
表4 分竞赛过程各级结构出现的频率
战术环节与次 序频数 使用率失误率1.发球153210014.32.接发球进攻131385.711.83.发方第一次拦防反击115875.657.94.接方第一次拦防反击48831.949.25.发方第二次拦防反击24816.257.36.接方第二次拦防反击1066.953.87.发方第三次拦防反击493.248.98.接方第三次拦防反击251.652.09.发方第四次拦防反击120.858.310.接方第四次拦防反击50.340.111.发方第五次拦防反击30.266.712.接方第五次拦防反击10.1100.0Total1 532100.0 从表4可见,分竞赛过程不是无限延伸的,各战术环节的使用率呈递减趋势。在9场比赛、34 局、1 532分的分竞赛过程中,对抗双方战术环节的使用范围在第一战术环节至第十二战术 环节之间。
排球比赛以发球开始,发球环节的使用率为100%;由于发球的失误率14.3%,接发球 进 攻的使用率为85.7%;接发球进攻的失误率为11.8%,发球方的第一次拦防反击的使用率为 75 .6%;发球方发球后的第一次拦防反击的失误率为57.9%,接发球方的第二次拦防反击骤减 为 31.9%。发球方第一次拦防反击之后,比赛对抗双方的各战术环节的使用率均呈倍数趋势递 减。
从发接双方战术对抗环节的失误率来看:
发球→接发球进攻对抗环节,发球的失误率为14.3%,接发球进攻的失误率为11.8%, 两者相差2.5%,基本处于攻守平衡状态;
接发球进攻→发球方第一次拦防反击对抗环节,接发球进攻的失误率为11.8%,发球方 第一次拦防反击的失误率高达57.9%,两者相差46.1%,处于攻强守弱的极不平衡状态。
发球方第一次拦防反击→接发球方第一次拦防反击对抗环节,发球方第一次拦防反击的 失误率为57.9%,接发球方第一次拦防反击的失误率49.2%,两者相差8.7%。虽然发接双 方都是拦防反击,但发球方的失误率仍然明显高于接发球方。
在发球、接发球进攻、发球方第一次防反、接发球方第一次防反、发球方第二次防反等 五个使用率在10%以上的对抗战术环节中,发球方的平均失误率为43.2%,接发球方的平均 失 误率为30.5%。两者相差12.7%,且呈显著性差异。说明发球方主要战术环节的失误率明显 高于接发球方。
3 结 论
分竞赛过程多级结构理论模型能够揭示比赛分竞赛过程运行的制胜规律,具有重大的理 论意义。对世界高水平男排实战分析表明,分竞赛过程的运行规律具体表现为:
1) 世界高水平男排比赛,主要表现为前五级分竞赛过程的对抗,一至五级分竞赛过程 分布率占总分布率的93.1%。
2) 分竞赛过程多级结构分布在一级结构至十二级结构之间,呈正偏态分布,平均值为3 .22。三级结构的分竞赛过程分布率最高(43.7%),且级数与分竞赛过程多级结构分布 的 均接近。因此,三级结构的分竞赛过程是世界高水平男排比赛对抗双方技战术运用的集中表 现,对接发球进攻的拦防反击是现代世界高水平男排比赛对抗的焦点。
3) 构成分竞赛过程的比赛对抗双方各战术环节的使用率中,发球(100%)、接发球进 攻(85.7%)、发球方第一次拦防反击(75.6%)等三个战术环节的使用率最高。发球方第 一次拦防反击之后的各战术环节的使用率呈骤减趋势。
4) 在分竞赛过程前五个主要使用的战术环节中,发球方各战术环节的失误率均高于接 发球方各战术环节的失误率,且呈显著性差异。接发球进攻与发球方第一次拦防反击的对抗 ,处于极不平衡状态,这主要是由于发球的攻击性远弱于扣球的攻击性造成的。提高发球的 攻击性,使接发球进攻与发球方第一次拦防反击的失误率趋近平衡,进而使发球方与接发球 方各战术环节的对抗趋近平衡,是克制接发球方进攻优势的关键。
从分竞赛过程多级结构分布的特征、构成分竞赛过程的各战术环节的使用率与失误率所 揭示的分竞赛过程运行规律来看,提高发球的攻击性、提高拦防接发球进攻的起球率是世界 高水平男排技战术水平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尹洪满,等.我国甲A女排技术负荷的定量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1998 (11).
[2] 张明立,编著.常用体育统计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0,11.
[3] 黄辅周,等编著.排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1,9.
[4] 田麦久,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
[5] 〔德〕葛欧琴.运动训练学[M].北京:北京体院出版社,1985,5.
关键词:分竞赛过程;多级结构;得失分规律
中图分类号:G8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10)03-0105-03
The Theory Model and Realtime Analysis on the Multila yered Structure of Volleyball Score Competition Procedure
YIN Hongman1,LONG Ming2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De port of Physical Education,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2,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the subject of this thesis is the volley score competition procedure. The resea rch builds up a multilayered structure theory model of score competition proce ss by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verifies the realtime practice of the model bytaking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level man’s volleyball in the world. Italso makes a quantitative identification of the feature of the multilayered s tructure of world highlevel men’s volleyball and the rule of gaining and losi ng scores.
Key words: score competition procedures; multilayered structure; the r ule of gaining and losing scores
竞赛过程是指比赛中运动员完成比赛行为的过程。竞赛过程以比赛开始为起点,以一定 的时间或以某一比赛节点的胜负为终点。运动员在比赛起点和终点的时间维上,完成个体或 集体的比赛行为。排球比赛过程是由场、局、分构成。对抗双方每一分的争夺,是构成一局 或一场比赛的基本单元,对抗双方每一分的争夺即构成一个分分竞赛过程。
排球比赛一个完整的分竞赛过程从对抗双方某一方的发球开始,由对抗双方一定数量的 击球过网次数构成,至对抗双方某一方攻防击球失误或犯规为止。每一分击球过网的次数与 胜败的归属取决于对抗双方体能、技能、智能和临场发挥的状态。我们将分竞赛过程中每一 次击球过网定义为分竞赛过程的一级。排球比赛每一分的争夺可能在第一次击球过网时结束 ,有可能经过多次击球过网结束。因此,排球比赛分部赛过程存在着多级结构。
在多场、多局的多分比赛中,分竞赛过程的级数分布的集中趋势,反映着排球比赛分竞 赛过程运行特征,蕴含着排球比赛分竞赛过程的制胜规律。
本文以排球比赛分竞赛过程多级结构的分布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建立分竞赛 过程多级结构理论模型;通过对中国男排和世界高水平男排第九届世界男排锦标赛的九场比 赛进行技术统计,验证分竞赛过程多结构理论模型;揭示分竞赛过程的分布特征;探索分竞 赛过程的制胜规律,为丰富我国排球竞赛分析理论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排球比赛分竞赛过程多级结构的分布特征 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研究需要,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 资料。
1.2.2 理论分析法 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 专家访谈和理论分析,建立分竞赛过程的多级结构理论模型。
1.2.3 技术统计法通过对世界高水平球男排间的9场比赛录像进行相关技术统计,验证排球比赛分竞赛过 程多级结构理论模型,探索分竞赛过程的制胜规律(表1)。
表1 比赛录像统计对象
场次队名 比分地点 胜队1中国—日本3:2日本 中国2中国—阿根廷2:3日本 阿根廷3中国—波兰3:0日本中国4巴西—波兰3:0日本巴西5波兰—保加利亚3:1日本波兰6赛黑—保加利亚1:3日本赛黑7美国—古巴3:0日本美国8法国—意大利3:2日本法国9巴西—保加利亚3:1日本巴西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计算机和SPSS软 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竞赛过程多级结构理论模型
2.1.1 分竞赛过程及其组织结构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过程。过程是指事物发展在时间维上出现的顺序。分竞 赛过程是指排球比赛对抗双方每一分球的争夺中的攻防
投稿日期:2009-08-07
作者简介:尹洪满,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 育训练学。 对抗的过程。它是构成一场比赛比局 、比分的最基本的单位。
排球比赛每一分的争夺,从发球开始至球落地或某方犯规结束。分竞赛过程由对抗双方 一定数量的击球过网次数构成。一旦对抗双方的某一方运动员击球失误,该分的分竞赛过 程即告束。
在每一分的争夺中,比赛双方击球的过网的对抗战术环节使用次数及先后顺序的排列, 就构成了该分竞赛过程技战术运用形式的组织结构。
排球比赛分竞赛过程组织结构的理论模型见图1。
分竞赛过程
对抗甲方击球对抗乙方击球
次序内容 内容 次序
1发球○→←○ 接发球进攻2
3第一次拦防反击 ○→←○ 第一次拦防反击 4
5第二次拦防反击 ○→←○ 第二次拦防反击 6
7第三次拦防反击 ○→←○ 第三次拦防反击 8
9第四次拦防反击 ○→←○ 第四次拦防反击 10
…………
图1 分竞赛过程的组织结构 2.1.2 分竞赛过程的多级结构分竞赛过程的组织结构与特征,为研究排球比赛分竞赛过程运行的客观规律提供了理论 基础。
排球比赛以场、局、分构成。分竞赛过程是构成比赛的最基本单元。分竞赛过程以发球 开始,以击球失误或犯规结束。比赛双方以球网为中线,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根据对方进 攻来球的情况,组织防守反击。每一方的防守反击,构成一个战术环节。分竞赛过程在比赛 双方战术环节的对抗中进行。
分竞赛过程战术环节对抗的模式如下:
(1) 发球→(2)接发球进攻→(3)发球方第一次拦防反击→(4)接发球方第一次拦 防反击→(5)发球方第二次拦防反击→(6)接发球方第二次拦防反击→(7)发球方第三 次拦防反击→(8)接发球方第三次拦防反击…。
分竞赛过程比赛双方战术环节对抗模型具有下列特征:
1) 构成分竞赛过程的防守反击战术环节,在分竞赛过程的运行中是环环相扣、紧密衔 接、逐级递进的。
2) 前一个战术环节是后一个战术环节的基础,前一个战术环节的战术内容与效果,决 定着后一个战术环节的内容与形式。分竞赛过程的运行、战术环节的递进,不是同一性质的 战术环节的简单重复,每一个战术环节都有特定战术内容与战术形式。
3) 分竞赛过程中,对抗双方战术环节逐级递进的次序是固定的、不可逆转的。
4) 每个战术环节的序数,代表着该战术环节在分竞赛运行中所处的位置。
如果对抗双方在分竞赛过程中不出现击球失误或犯规,分竞赛过程将以比赛双方战术环 节对抗的形式循环往复一直延续下去,以至无穷。
但由于战术对抗的随机性,比赛双方在根据对方来球组织防守反击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出 现击球失误或犯规。对抗双方的任何一方一旦出现击球犯规和失误,分竞赛过程即告结束。 一分的竞赛过程可能由一个战术环节构成,也可能由多个战术环节构成。分竞赛过程的组织 结构如下:
1) 发球失误,分竞赛过程结束。(1)发球→(2)接发球进攻失误,分竞赛过程结束;
(1)发球→(2)接发球进攻→(3)发球方第一次拦防反击失误,分竞赛过程结束;
…
我们将分竞赛过程对抗双方战术环节以序数表示,将分竞赛过程结束的位置以级数确定 ,建立分竞赛过程的多级结构理论模型(图2)。
分竞赛过程多极结构理论模型
结构等级 战术环节
一级结构 1
二级结构 1→2
三级结构 1→2→3
四级结构 1→2→3→4
五级结构 1→2→3→4→5
六级结构 1→2→3→4→5→6
七级结构 1→2→3→4→5→6→7
…1→2→3→4→5→6→7→8…
图2 竞赛过程多级结构理论模型多场、多局比赛的分竞赛过程呈多级随机分布。在多场、多局的比赛中,分竞赛过程的 “级”数分布,存在着一定的概率。通过对多场排球比赛分竞赛过程“级”数概率的统计, 可以定量描述分竞赛过程“长度”的集中趋势,进而提示比赛双方分对抗过程的运行规律。 为客观认识排球比赛的制胜规律、指导比赛和训练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2.2 世界高水平男排分竞赛过程多级结构分布的特征
对参加2006年在日本举行的第十一届世界男排锦标赛的中国队、巴西队、美国队、古巴 队、波兰队、保加利亚队、赛黑队、法国队、意大利队、日本队、阿根廷队等11支世界高水 平球男排之间的9场比赛,共计34局,1 532分的分竞赛过程多级结构分布数理统计的结果见 表2,3和图3。
表2 分竞赛过程的多级结构分布
多级结构 频数 百 分比t累计百分比一级结构21914.314.3二级结构15510.124.4三级结构67043.768.1四级结构24015.783.8五级结构1429.393.1六级结构573.796.8七级结构241.698.4八级结构130.899.2九级结构70.599.7十级结构20.199.8二一级结构20.199.9十二级结构10.1100.0Total1 532100.0表3 九场比赛分竞赛过程的多级结构平均值
级数分布的集中趋势最大值最小值平均数标准差总数1213.2 2451.52 1191 532从表2可见 ,一级结构的分竞赛过程的分布率为14.3%,二级结构的分竞赛过程的分布率为10.1%, 三 级结构的分竞赛过程的分布率为43.7%,四级结构的分竞赛过程的分布率为15.7%,五结 构 的分竞赛过程的分布率为9.3%,一至五级分竞赛过程分布率的累积值为93.1%。说明世 界高水平男排比赛,主要表现为前五级分竞赛过程的对抗。
从表3可见,分竞赛过程多级结构呈正偏态分布,平均值为3.22,标准差为1.52。级 数分布的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12。
由于三级结构的分竞赛过程出现的频率最高(43.7%),且接近分竞赛过程多级结构 正 偏态分布的平均值(3.22)。因此,三级结构的分竞赛过程是世界高水平男排比赛对抗双 方技战术运用的集中表现。
三级结构的分竞赛过程的表现形式为:发球方发球→接发球方接发球组织进攻→发球方 进行拦防反击,发球方或拦失、或防失、或拦防起球后组织进攻失误、或进攻失误,则该分 竞赛过程结束。
因此,对接发球进攻的拦防反击是现代世界高水平男排比赛对抗的焦点。
2.3 分竞赛过程战术环节的使用率与失误率分竞赛过程是由比赛双方集体战术环节的对抗构成。在分竞赛过程中,比赛双方战术环 节逐级递进的顺序是固定的。在多场、多局、多分的比赛中,分竞赛过程各级结构的分布率 决定着组成分竞赛过程的各战术环节的使用率,分竞赛过程对抗双方战术运用的随机性和难 易程度决定着各战术环节的失误率。
对2006年第十一届世界男排锦标赛9场比赛中,对抗双方各集体战术环节的使用率和失 误率的统计结果见表4。
表4 分竞赛过程各级结构出现的频率
战术环节与次 序频数 使用率失误率1.发球153210014.32.接发球进攻131385.711.83.发方第一次拦防反击115875.657.94.接方第一次拦防反击48831.949.25.发方第二次拦防反击24816.257.36.接方第二次拦防反击1066.953.87.发方第三次拦防反击493.248.98.接方第三次拦防反击251.652.09.发方第四次拦防反击120.858.310.接方第四次拦防反击50.340.111.发方第五次拦防反击30.266.712.接方第五次拦防反击10.1100.0Total1 532100.0 从表4可见,分竞赛过程不是无限延伸的,各战术环节的使用率呈递减趋势。在9场比赛、34 局、1 532分的分竞赛过程中,对抗双方战术环节的使用范围在第一战术环节至第十二战术 环节之间。
排球比赛以发球开始,发球环节的使用率为100%;由于发球的失误率14.3%,接发球 进 攻的使用率为85.7%;接发球进攻的失误率为11.8%,发球方的第一次拦防反击的使用率为 75 .6%;发球方发球后的第一次拦防反击的失误率为57.9%,接发球方的第二次拦防反击骤减 为 31.9%。发球方第一次拦防反击之后,比赛对抗双方的各战术环节的使用率均呈倍数趋势递 减。
从发接双方战术对抗环节的失误率来看:
发球→接发球进攻对抗环节,发球的失误率为14.3%,接发球进攻的失误率为11.8%, 两者相差2.5%,基本处于攻守平衡状态;
接发球进攻→发球方第一次拦防反击对抗环节,接发球进攻的失误率为11.8%,发球方 第一次拦防反击的失误率高达57.9%,两者相差46.1%,处于攻强守弱的极不平衡状态。
发球方第一次拦防反击→接发球方第一次拦防反击对抗环节,发球方第一次拦防反击的 失误率为57.9%,接发球方第一次拦防反击的失误率49.2%,两者相差8.7%。虽然发接双 方都是拦防反击,但发球方的失误率仍然明显高于接发球方。
在发球、接发球进攻、发球方第一次防反、接发球方第一次防反、发球方第二次防反等 五个使用率在10%以上的对抗战术环节中,发球方的平均失误率为43.2%,接发球方的平均 失 误率为30.5%。两者相差12.7%,且呈显著性差异。说明发球方主要战术环节的失误率明显 高于接发球方。
3 结 论
分竞赛过程多级结构理论模型能够揭示比赛分竞赛过程运行的制胜规律,具有重大的理 论意义。对世界高水平男排实战分析表明,分竞赛过程的运行规律具体表现为:
1) 世界高水平男排比赛,主要表现为前五级分竞赛过程的对抗,一至五级分竞赛过程 分布率占总分布率的93.1%。
2) 分竞赛过程多级结构分布在一级结构至十二级结构之间,呈正偏态分布,平均值为3 .22。三级结构的分竞赛过程分布率最高(43.7%),且级数与分竞赛过程多级结构分布 的 均接近。因此,三级结构的分竞赛过程是世界高水平男排比赛对抗双方技战术运用的集中表 现,对接发球进攻的拦防反击是现代世界高水平男排比赛对抗的焦点。
3) 构成分竞赛过程的比赛对抗双方各战术环节的使用率中,发球(100%)、接发球进 攻(85.7%)、发球方第一次拦防反击(75.6%)等三个战术环节的使用率最高。发球方第 一次拦防反击之后的各战术环节的使用率呈骤减趋势。
4) 在分竞赛过程前五个主要使用的战术环节中,发球方各战术环节的失误率均高于接 发球方各战术环节的失误率,且呈显著性差异。接发球进攻与发球方第一次拦防反击的对抗 ,处于极不平衡状态,这主要是由于发球的攻击性远弱于扣球的攻击性造成的。提高发球的 攻击性,使接发球进攻与发球方第一次拦防反击的失误率趋近平衡,进而使发球方与接发球 方各战术环节的对抗趋近平衡,是克制接发球方进攻优势的关键。
从分竞赛过程多级结构分布的特征、构成分竞赛过程的各战术环节的使用率与失误率所 揭示的分竞赛过程运行规律来看,提高发球的攻击性、提高拦防接发球进攻的起球率是世界 高水平男排技战术水平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尹洪满,等.我国甲A女排技术负荷的定量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1998 (11).
[2] 张明立,编著.常用体育统计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0,11.
[3] 黄辅周,等编著.排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1,9.
[4] 田麦久,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
[5] 〔德〕葛欧琴.运动训练学[M].北京:北京体院出版社,1985,5.